学术投稿

孕产妇的心理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郭丽岳;白炳清;龙鲸

关键词:孕产妇, 心理, 分娩
摘要:目的研究孕产妇的心理状况随孕周进展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娩结局,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对89例孕产妇分别于孕35周、38周、产后72小时进行心理状况的评定分析。结果 89例孕产妇中自然分娩48例,占53.93%;剖宫产41例,占46.07%(其中无产科指征12例,占29.27%)。无指征剖宫产组分娩前后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均高于自然分娩及有指征剖宫产组,抑郁因子分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有指征剖宫产组,差异显著(P<0.01);无指征剖宫产组总体幸福感值低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极显著(P<0.001)。相关分析表明:幸福感、对生育的期望、文化程度与孕产妇的症状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分娩方式与孕产妇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主要是与随孕周进展乃至分娩而渐进的焦虑、恐怖、抑郁有关。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可望降低剖宫产率。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2例分析

    我院自1999年起开展倒悬漏斗式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7月,从我院124例剖宫取胎术产妇中,随机将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倒悬漏斗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组)62例,年龄20~35岁,平均28岁;初产妇53例,经产妇9例。对照组(即改良式剖宫产术组)62例,年龄22~35岁,平均28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8例。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孕周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均以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足位、骨盆狭窄畸形、妊高征、脐带绕颈、珍贵儿等为手术指征,手术原因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阿吉古丽;张丽娟;达尼夏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的回顾与展望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重要方法。作为现今常见的手术之一,剖宫产术广为人知。近年对剖宫产指征的掌握、剖宫产术式的简化、术后再次妊娠的处理、剖宫产率增高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等争议颇多,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亦有很大差异。全世界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国内近10年的剖宫产率显著升高,有些城市甚至高达45%左右,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产妇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回升,且平均住院时间、分娩费用大幅度增加。同期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剖宫产率一直保持在10%~15%左右。在美国,剖宫产率逐年增加的趋势在1990年以后开始改变,10年来从25%下降到22%左右[1]。

    作者:边旭明;朱逊;郎景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白细胞介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效应关系

    目的了解绝经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PMO)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2,6(IL-1,2,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及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0例绝经后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并伴有骨痛患者(双阳组,又分为倍美力组和倍美力加依屈磷酸二钠联合治疗组)的血清IL-1,2,6和IGFⅡ,选用单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跟骨骨密度,并与40例骨密度正常,无骨痛的健康绝经后妇女(双阴组)和30例健康女性青年(青年组)作对照。结果绝经后妇女无论有无骨质疏松均有IL-1,2,6和IGFⅡ水平上升;联合治疗后血清IL-2,6和IGFⅡ显著下降(P分别<0.01,<0.01,<0.05),倍美力组细胞因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倍美力仅能延缓骨丢失,不能逆转已经存在的低骨量,联合治疗不仅能延缓骨丢失,而且使骨量增加,骨密度上升;双阴组6个月、12个月骨丢失分别为1.21%和2.86%。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免疫活性细胞释放过多的IL-1,2,6和IGFⅡ,参与了骨骼系统的免疫损伤,峰值骨量低者则发生骨质疏松。联合治疗可使与骨吸收有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骨密度上升,疗效优于倍美力组。

    作者:许培箴;王秋伟;陈莉;张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产褥期保健的重要性

    1 产褥期特点1.1 产褥期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全国孕产妇死亡调查发现,产褥期孕产妇死亡占了相当的比例,在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中,产后出血占54.5%,产褥感染占5.1%。Conde的研究结果亦表明,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3%,产后感染发生率为4.1%,贫血发生率为6.3%,产褥期疾病的总体发生率与孕期疾病的总体发生率不相上下[2]。许多产褥期疾病可导致远期后果,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贫血是常见的产褥期并发症,它们都可影响产妇生殖系统的恢复,可造成不孕、子宫脱垂、盆腔慢性炎症等。有一半以上的产妇在产褥期会出现情绪低落,其中有1%可发展为产后精神疾病[1]。

    作者:张秀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米非司酮300mg一次顿服,MTX20mg静注×5d。单用MTX的病人设为对照组。结果 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成功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治疗期间病情变化,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及有无心管搏动有关。结论 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无剧烈腹痛、无心管搏动及血β-hCG<30μg/L的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作者:纪新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性侵犯被害人医学处理中的若干问题

    性侵犯(sexual offences)包括强奸、猥亵等违背被害者本人意志的性犯罪行为。本文讨论的强奸,指违背女性本人意愿,由男性以暴力、胁迫或其它手段对其强制实施的性交行为[1]。我国对性侵犯被害人的医学处理尚无一定规范。在实践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法医多强调采集与破案有关的证据,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被害人的身心创伤给予足够的医学保护。②被害妇女在与妇科医生接触前,往往业已丢失了很多证据(如就医前已洗浴、更衣、甚至事发很久后才报案或就医);而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又因缺乏相应的法医学知识,不了解如何做到证据保全,以致给公安部门破案造成困难。③妇科医生在处理被害人躯体创伤时,忽略了防治性病和预防妊娠。④医生仅注意对躯体创伤的处理,忽略了对被害人近期和远期心理创伤的评估和治疗,这一点在我国尤其带有普遍性。

    作者:姚珍薇;叶元熙;赵连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1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患者(观察组)和10例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在流产当时留取绒毛膜和蜕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观察组标本中绒毛膜和蜕膜组织细胞均表现出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蜕膜组织中颗粒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减少或消失,间质内网状纤维溶解、断裂。结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细胞均呈现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同时释放大量松弛素,引起网状纤维溶解、断裂,蜕膜组织崩解、剥脱。

    作者:孙敬霞;邹恩昌;韩燕燕;何秀萍;韩向阳;张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孕产妇的营养与合理膳食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妇女自身的健康,而且对于妊娠过程、胎婴儿的生长发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孕产妇的营养与合理膳食非常重要。

    作者:刘筱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干预途径的研究

    1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简称降两率)的重要性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高死亡率表明生存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不再是一个学科的局部问题。加之,孕产妇都是青中年妇女,其死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作者:渠川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孕产妇的心理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目的研究孕产妇的心理状况随孕周进展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娩结局,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对89例孕产妇分别于孕35周、38周、产后72小时进行心理状况的评定分析。结果 89例孕产妇中自然分娩48例,占53.93%;剖宫产41例,占46.07%(其中无产科指征12例,占29.27%)。无指征剖宫产组分娩前后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均高于自然分娩及有指征剖宫产组,抑郁因子分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有指征剖宫产组,差异显著(P<0.01);无指征剖宫产组总体幸福感值低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极显著(P<0.001)。相关分析表明:幸福感、对生育的期望、文化程度与孕产妇的症状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分娩方式与孕产妇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主要是与随孕周进展乃至分娩而渐进的焦虑、恐怖、抑郁有关。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可望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郭丽岳;白炳清;龙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孕前保健

    孕妇的生活环境、营养、行为、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对胎儿发育有一定影响。因此,妊娠前夫妇双方就要做好准备,避免不良刺激,避开污染的环境,为受孕创造良好的条件。1 生活节律的调适良好生活节律的形成和维持,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较为理想的受孕时间应当选择男女双方,尤其是女方的身体、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均佳的时期。因此,受孕前夫妇双方首先要了解受孕的生理过程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因素。

    作者:庄依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及对胎儿的影响

    1 妊娠期药物代谢的特点妊娠期由于孕激素浓度升高,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速度减慢30%~50%,因而药物吸收慢,通过小肠时间亦延长,部分药物可能再被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物和组织及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有关。一般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与糖蛋白及脂蛋白结合;维生素及金属离子主要与球蛋白结合。孕期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降低,游离药物量增多,而游离药物的活性强,容易扩散进入胎盘[1]。

    作者:张蕴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卵巢癌并发外科急症26例处理体会

    临床上遇到卵巢癌患者并发外科急症,如肠梗阻、出血等,需作紧急处理,以挽救生命,并为以后治疗创造条件。我们自1990年1月处理了26例此类病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基本情况 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我院共收治卵巢癌并发外科急症患者26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50岁。原发性卵巢癌20例,其中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5例;继发性卵巢癌6例,原发灶切除后0.5~1.0年转移至卵巢,原发灶部位为结肠5例、小肠1例。

    作者:刘富元;黄永文;李俊东;李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宫腔镜插管通液结合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358例分析

    我院采用宫腔镜直视下进行输卵管插管通液,配合中药治疗,可改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的预后,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85年5月至1996年5月在我院不孕症专科门诊就诊坚持3个月以上治疗的女性不孕患者3802例,其中经过腹腔镜或输卵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输卵管性不孕者1422例,占37.40%。在治疗上随机分为四组:普通通液组350例,宫腔镜插管通液组348例,普通通液+中药治疗组366例,宫腔镜插管通液+中药治疗组358例。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为23.06岁,确诊后接受治疗时间短16个月,长13年,平均4.4年。

    作者:卢美松;李风珍;高晓丽;高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37例分析

    本文应用腹腔镜技术对137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7月至1999年12月间,我院应用电视腹腔镜对137例异位妊娠妇女进行了手术治疗。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30.59±4.84)岁;月经周期23~60d,平均(31.19±5.35)d;月经期2~10d,平均(5.11±1.48)d;孕次0~6次,平均(1.76±1.25)次;剖宫产史22例,置环24例;盆腔炎11例;既往异位妊娠10例;对侧输卵管切除史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尿hCG、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主要临床表现有停经、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等,其中休克患者29例。

    作者:白延青;张丽君;孙待飞;赵红卫;赵香珍;隋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48例临床效果观察

    本研究在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基础上经阴道切除宫颈粘膜,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1 手术方法1.1 牵拉子宫至腹膜外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沿下腹部Pfannenstiel皱襞横形切口,长度同子宫大横径,以能牵出子宫为原则,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横向剪开腹直肌前鞘,沿中线钝性分离腹直肌,横行剪开腹膜,大弯钳钳夹子宫两角,尽量牵拉宫体至腹壁外。

    作者:韩玉斌;李光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世纪围生期保健面临的挑战

    20世纪,特别是近20年,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类的福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项重要成就是人寿命的延长,全世界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约20年,出生后第1年的死亡率降低了近2/3,由1970~1975年的92‰降低到1990~1995年的62‰,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时间内围生儿死亡率从22‰降到12‰,发展中国家从105‰降到69‰。孕产妇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已降到10/10万以下,妇女平均寿命已达到80岁以上。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解放前的1500/10万降到1997年的63.6/10万,围生儿死亡率从200‰降到33.1‰,平均寿命已达73.2岁。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生殖健康与围生期保健中的男性参与

    生殖健康与围生期保健中的男性参与是21世纪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焦点问题。在著名的1994年埃及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ICPD)的行动纲领中曾首次提出“应促进男子参与生殖健康和分担责任”,同时强调指出“妇女和男子需要在生产和生育方面充分地参与和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包括照料和扶养子女及家庭的稳定[1]。”男性参与和分担责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口与发展,也关系到生殖健康与妇女地位。同时,男性参与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改进男女之间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沟通,增进对共同责任的理解,使男子和妇女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成为平等的伙伴,发挥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丁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母-胎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

    母-胎免疫调节机制的本质即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抗原的耐受。这种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包括重要的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及母体体循环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包括对同种抗原的识别、免疫活性细胞增殖与记忆及免疫效应等三个层次的复杂调节。

    作者:李大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高危妊娠管理的新概念

    高危妊娠管理是围生期保健的核心,其目的不但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而且还要减少伤残儿出生率,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素质。1 围生期保健的新模式目前倡导的是社会心理模式与医学模式并举。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应用精密的电子仪器和高新技术提高了围生期保健的水平和质量,对降低“三率”起了一定作用。加之由于妊娠分娩有许多难以预测的问题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过度干预”,围生期保健的过分医学化使医务人员总是占据围生期保健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孕产妇自身的权力,忽略了妊娠与分娩是人类生长繁殖的自然过程。

    作者:翁霞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