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癌并发外科急症26例处理体会

刘富元;黄永文;李俊东;李艳芳

关键词:原发性卵巢癌, 外科急症, 原发灶切除, 年龄, 临床资料, 基本情况, 癌患者, 处理, 病例, 继发性, 肠梗阻, 转移, 治疗, 小肠, 生命, 结肠, 出血
摘要:临床上遇到卵巢癌患者并发外科急症,如肠梗阻、出血等,需作紧急处理,以挽救生命,并为以后治疗创造条件。我们自1990年1月处理了26例此类病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基本情况 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我院共收治卵巢癌并发外科急症患者26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50岁。原发性卵巢癌20例,其中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5例;继发性卵巢癌6例,原发灶切除后0.5~1.0年转移至卵巢,原发灶部位为结肠5例、小肠1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孕前保健

    孕妇的生活环境、营养、行为、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对胎儿发育有一定影响。因此,妊娠前夫妇双方就要做好准备,避免不良刺激,避开污染的环境,为受孕创造良好的条件。1 生活节律的调适良好生活节律的形成和维持,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较为理想的受孕时间应当选择男女双方,尤其是女方的身体、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均佳的时期。因此,受孕前夫妇双方首先要了解受孕的生理过程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因素。

    作者:庄依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剂量肝素治疗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9例分析

    我院自1996年至1999年,收治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9例,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9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3~31岁,于妊娠中、晚期入院,平均孕周30+4周。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低热,体温波动在37.0~38.0℃之间,4例红细胞压积大于0.35。妇科检查:子宫右侧壁肌瘤4例,左侧壁肌瘤2例,宫底部肌瘤2例,前壁肌瘤1例。肌瘤部位均有压痛,有不规律宫缩者7例,阴道流血者1例。

    作者:高慧;尚涛;张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1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患者(观察组)和10例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在流产当时留取绒毛膜和蜕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观察组标本中绒毛膜和蜕膜组织细胞均表现出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蜕膜组织中颗粒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减少或消失,间质内网状纤维溶解、断裂。结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细胞均呈现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同时释放大量松弛素,引起网状纤维溶解、断裂,蜕膜组织崩解、剥脱。

    作者:孙敬霞;邹恩昌;韩燕燕;何秀萍;韩向阳;张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孕产妇的心理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目的研究孕产妇的心理状况随孕周进展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娩结局,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对89例孕产妇分别于孕35周、38周、产后72小时进行心理状况的评定分析。结果 89例孕产妇中自然分娩48例,占53.93%;剖宫产41例,占46.07%(其中无产科指征12例,占29.27%)。无指征剖宫产组分娩前后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均高于自然分娩及有指征剖宫产组,抑郁因子分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有指征剖宫产组,差异显著(P<0.01);无指征剖宫产组总体幸福感值低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极显著(P<0.001)。相关分析表明:幸福感、对生育的期望、文化程度与孕产妇的症状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分娩方式与孕产妇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主要是与随孕周进展乃至分娩而渐进的焦虑、恐怖、抑郁有关。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可望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郭丽岳;白炳清;龙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性侵犯被害人医学处理中的若干问题

    性侵犯(sexual offences)包括强奸、猥亵等违背被害者本人意志的性犯罪行为。本文讨论的强奸,指违背女性本人意愿,由男性以暴力、胁迫或其它手段对其强制实施的性交行为[1]。我国对性侵犯被害人的医学处理尚无一定规范。在实践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法医多强调采集与破案有关的证据,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被害人的身心创伤给予足够的医学保护。②被害妇女在与妇科医生接触前,往往业已丢失了很多证据(如就医前已洗浴、更衣、甚至事发很久后才报案或就医);而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又因缺乏相应的法医学知识,不了解如何做到证据保全,以致给公安部门破案造成困难。③妇科医生在处理被害人躯体创伤时,忽略了防治性病和预防妊娠。④医生仅注意对躯体创伤的处理,忽略了对被害人近期和远期心理创伤的评估和治疗,这一点在我国尤其带有普遍性。

    作者:姚珍薇;叶元熙;赵连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世纪围生期保健面临的挑战

    20世纪,特别是近20年,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类的福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项重要成就是人寿命的延长,全世界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约20年,出生后第1年的死亡率降低了近2/3,由1970~1975年的92‰降低到1990~1995年的62‰,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时间内围生儿死亡率从22‰降到12‰,发展中国家从105‰降到69‰。孕产妇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已降到10/10万以下,妇女平均寿命已达到80岁以上。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解放前的1500/10万降到1997年的63.6/10万,围生儿死亡率从200‰降到33.1‰,平均寿命已达73.2岁。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电脑气囊助产116例临床分析

    采用电脑气囊助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助产方法。为了解其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我院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1999年9月至200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孕37~42+1周,年龄在20~36岁,无骨、软产道异常,宫颈成熟,无头盆不称及严重妊娠并发症的初产妇116例为观察组,对其行气囊助产。随机取同期自然进入产程,条件基本相同的109例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临床情况相当,有可比性。

    作者:其木格;于慧敏;龚建新;乔惠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输卵管间质部插管加压通液术诊治不孕症170例分析

    我院采用电视宫腔镜输卵管间质部插管加压通液术诊治不孕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9年6月通过电视宫腔镜输卵管间质部插管加压通液术共170例,其中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检查68例。患者年龄21~40岁;原发不孕59例,继发不孕111例;患者月经大多正常,月经周期不规律30例。既往有人工流产史54例,中孕引产史8例。曾置宫内节育器11例,时间均超过2年。盆腔手术史16例,其中宫外孕手术13例,卵巢囊肿1例,巧克力囊肿1例,子宫肌瘤1例。盆腔炎史3例。曾发生自然流产14例,葡萄胎1例。有生育史者23例,剖宫产3例。

    作者:严秋林;朱权芝;朱坤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产时保健的新模式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顺利与否和产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危。提高产时服务质量,保证母婴安全,一直是产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亦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1 产时保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住院分娩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因为住院分娩改善了消毒隔离条件,加强了产程的观察,注意了产后出血的预防,提高了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处理能力,所以使妊娠结局有了进步。

    作者:华嘉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生殖健康与围生期保健中的男性参与

    生殖健康与围生期保健中的男性参与是21世纪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焦点问题。在著名的1994年埃及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ICPD)的行动纲领中曾首次提出“应促进男子参与生殖健康和分担责任”,同时强调指出“妇女和男子需要在生产和生育方面充分地参与和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包括照料和扶养子女及家庭的稳定[1]。”男性参与和分担责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口与发展,也关系到生殖健康与妇女地位。同时,男性参与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改进男女之间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沟通,增进对共同责任的理解,使男子和妇女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成为平等的伙伴,发挥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丁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及对胎儿的影响

    1 妊娠期药物代谢的特点妊娠期由于孕激素浓度升高,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速度减慢30%~50%,因而药物吸收慢,通过小肠时间亦延长,部分药物可能再被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物和组织及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有关。一般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与糖蛋白及脂蛋白结合;维生素及金属离子主要与球蛋白结合。孕期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降低,游离药物量增多,而游离药物的活性强,容易扩散进入胎盘[1]。

    作者:张蕴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母乳喂养与母婴保健

    母乳喂养是大自然为新生儿提供的佳礼物。母乳是婴儿尤其是早产儿理想的食品,它含有供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无机盐等。并且易于消化吸收。其成分及比例亦随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以适应婴儿生长中不同阶段的需要。

    作者:樊世荣;李晨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孕产妇的营养与合理膳食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妇女自身的健康,而且对于妊娠过程、胎婴儿的生长发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孕产妇的营养与合理膳食非常重要。

    作者:刘筱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卵巢癌并发外科急症26例处理体会

    临床上遇到卵巢癌患者并发外科急症,如肠梗阻、出血等,需作紧急处理,以挽救生命,并为以后治疗创造条件。我们自1990年1月处理了26例此类病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基本情况 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我院共收治卵巢癌并发外科急症患者26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50岁。原发性卵巢癌20例,其中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5例;继发性卵巢癌6例,原发灶切除后0.5~1.0年转移至卵巢,原发灶部位为结肠5例、小肠1例。

    作者:刘富元;黄永文;李俊东;李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的回顾与展望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重要方法。作为现今常见的手术之一,剖宫产术广为人知。近年对剖宫产指征的掌握、剖宫产术式的简化、术后再次妊娠的处理、剖宫产率增高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等争议颇多,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亦有很大差异。全世界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国内近10年的剖宫产率显著升高,有些城市甚至高达45%左右,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产妇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回升,且平均住院时间、分娩费用大幅度增加。同期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剖宫产率一直保持在10%~15%左右。在美国,剖宫产率逐年增加的趋势在1990年以后开始改变,10年来从25%下降到22%左右[1]。

    作者:边旭明;朱逊;郎景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米非司酮300mg一次顿服,MTX20mg静注×5d。单用MTX的病人设为对照组。结果 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成功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治疗期间病情变化,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及有无心管搏动有关。结论 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无剧烈腹痛、无心管搏动及血β-hCG<30μg/L的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作者:纪新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女性尖锐湿疣辅用免疫调节剂23例疗效观察

    目前治疗尖锐湿疣(CA)常采用局部物理或化学疗法,我院辅用免疫调节剂,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诊治67例CA患者,均为女性,诊断符合卫生部防疫司制订的CA诊断标准,经随访观察半年且具完整资料者。平均发病年龄28.6岁(7~51岁),56例(83.6%)经性传播感染,其中43例发病前1~6个月有不洁性接触史,13例性伴侣有冶游史,11例病史不详。发病部位:多见于阴道口、大小阴唇处,其中皮损位于阴道口47例,大小阴唇33例,阴道壁1例,肛周9例,尿道口7例,肛门直肠处6例,宫颈3例(病变部位有重复)。其中同时患有传染性软疣2例,寻常疣1例。

    作者:王岩;安建军;王良明;宋芳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生儿保健的新进展

    新生儿期是人类生命脆弱的时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生命的任何阶段。新生儿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预防疾病,降低死亡率。WHO和各国对此都高度重视,本文仅将近年来若干主要进展简介如下。1 近年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下降情况新生儿死亡率(NMR)和婴儿死亡率(IMR)被视为体现新生儿和婴儿保健水平和效果的综合指标。由于保健工作宏观条件的改善和工作的不断改进,近年来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NMR和IM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1997年联合国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有12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MR已降至5‰以下(表1)[1],其NMR较表1所列数字更低。

    作者:陈自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干预途径的研究

    1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简称降两率)的重要性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高死亡率表明生存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不再是一个学科的局部问题。加之,孕产妇都是青中年妇女,其死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作者:渠川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超声下输卵管通液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下通液诊断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4例不孕妇女,采用生理盐水通过气囊导管通液,152例接受经腹部超声检查,13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97例妇女双侧输卵管通畅,28例患者双侧输卵管梗阻,159例患者输卵管通而不畅。结论超声下通液诊断输卵管通畅性较准确、安全、易行,可作为不孕门诊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叶蓉华;贾同莉;刘朝晖;郭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