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枫帆;袁博;田亮;王一心;乔翔;张婷卓;李兴兰;杜小正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事件.心力衰竭发病率高、病程长、预后差,年病死率高达40%[1].目前该病临床以西医治疗为主,而中医重视辨病与辨证结合施治,提倡中西医相承辅以及个体化诊疗辨治,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及住院率.
作者:陈其林;刘维琴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利湿和血汤加减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方法:选取9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脾益肠丸联合利湿和血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前、用药8周后Baron评分、炎症因子各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的7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8周后两组Bar-on评分均较用药前提高(P<0.05),观察组Baron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L-8、IL-1β及TNF-α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8、IL-1β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湿和血汤加减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缓解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对暑湿之为病有独到见解,其反对暑必挟湿之论,提出了暑多挟湿之说.在暑湿的治疗上,其提出在清解暑湿的同时重视顾护脾胃气机,扶正与祛邪并用.对王士雄论暑湿的学术观点进行总结探讨,以供参考.
作者:刘兰;沈涛;周祖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丹红通经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通经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丹红通经方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标志物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茂锡;颜建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萎缩性胆囊炎属慢性胆囊炎的终末期,目前大多认为病情不可逆,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李勇教授临床运用健脾活血利胆法,因势利导,标本兼治,收效甚佳.以验案一则,于辨证思路、用药之法中浅析其妙,以飨同道.
作者:张白雪;刘明明;张向磊;李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介绍向开维教授使用微火针配合负罐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退行性脊柱炎的病案,分析其作用机理,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且易于接受的疗法,便于该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孙珺;向开维;范宏元;赵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针命门穴前后督脉线上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探讨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两种不同中医体质间的针刺反应时效差异.方法:选择受试者20例,采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观察自然状态下电针命门穴20min期间、电针后10min红外热像图的变化.结果:①自然状态下,阳虚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不明显且长度较短,平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连续性较好,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明显且长度较长;②电针20min期间,各体质组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由四周散在分布逐渐变为向后中线集中,并有增强趋势,但不同体质组间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体质组针刺反应稳定时间点出现慢于阳虚体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体质组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差异与体质间气血阴阳状态相关;各体质组电针后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均有变化,但针刺反应稳定时间点出现具有差异性,在一定意义上间接反映出针刺反应时效与体质的密切相关性.
作者:沈书泓;许金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调神针法起源于靳三针,初为一系列用于治疗成人及儿童脑病的穴组.袁青教授在靳三针调神穴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用于调节患者之神的针法.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外在表现,《灵枢》中认为神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临床中,患病之人常伴失神,反之亦然.对失神患者,袁青教授提倡通过调神针法调其神来治疗,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调神针法也可用于辅助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汤景清;王梓楠;袁青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介绍了曾倩教授论治妊娠恶阻的经验及特色,曾倩教授认为,妊娠恶阻以冲气上逆、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责之肝脾肾,以调和肝脾、平冲降逆兼顾补肾安胎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特色在于:首选非药物治疗,如耳穴、敷贴等外治疗法;若必须用药物治疗时,用药少而精;服药时注意浓煎,少量频服;若患者呕吐剧烈,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李苏晨;郑小艳;周航;夏宛廷;曾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肾脏病日久易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渐渐破坏,系膜基质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全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小球硬化后至小球功能丧失,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马晓燕教授系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肾脏病研究工作30余年,熟读医书,精歧黄之术,仁心仁术,善用中西医结合思想治疗慢性肾脏疾病,且疗效突出.马师重视将中医辨证与西医病理学相结合,认为肾脏病日久形成的肾小球纤维化、硬化是浊痰瘀血热毒等结聚肾脏形成的微小癥积.因此马师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喜用且善用散结之品,贯穿本病医治的全过程,常效若桴鼓.
作者:张功;马晓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内协定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八邪穴配合后溪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能力评价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手握固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国华;王恩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癌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和中药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301例肺癌患者病例,分析处方中中药的用药频次、平均药味等.结果:301例病例治疗过程中,使用258味中药,613首方剂,用药总频数为7 953次,平均药味约13.04味,以11~15味居多,占57.59%.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甘草、人参、茯苓、陈皮、半夏.在常用药物涉及的20类药物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类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结论:中药治疗肺癌以扶正固本、清热、化痰止咳为主,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章宁静;李琪;高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建立GC-MS同时测定波棱瓜子脂肪油中4种脂肪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0.25μm×0.25mm × 30m),MS检测器,程序升温,初温180℃,保持5min,以2℃/min升至200℃,然后以15℃/min升至260℃,保持24min.进样口温度280℃,分流比20∶1,流速1mL/min,载气为高纯度氦气,选样量1μL.结果:4种脂肪酸线性范围分别为30.45~174.00μg/mL、10.01~57.20μg/mL、216.44~1236.80μg/mL、25.76~147.20(相关系数均为0.9999);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0%、98.82%、99.16%和97.57%,RSD分别为1.1%、1.8%、1.1%和1.4%.4种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n=3)分别为0.76~3.88mg/g、0.20~1.06mg/g、1.49~24.33mg/g、0.54~3.22mg/g.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专属,重复性好,适用于波棱瓜子脂肪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凌辉伦;刘美琳;张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因素很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很大关联,随着环境、生活压力日益增加,该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肠,多与肝脾相关,多从中下焦论治见效者颇多,然不效者也屡见不鲜.阐述从上焦-心肺的生理、病理及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进行论治,并附医案一则.
作者:李志远;刘杰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桡骨小头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易导致肘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僵硬的情况发生,一旦出现关节僵硬等症状,病人的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无论何种治疗方法,保证肘关节的功能正常才是重中之重.中医学认为肘关节功能失常与筋伤有密切关系.艾叶有疏经活络、理气祛寒、散瘀等功用,作用于腧穴可以调控机体的内环境,发挥治疗作用,现代药理也表明艾灸可以产生温热效应,其焚烧后产生的挥发油配合红外线照射能够为细胞再生提供能量,促进VEGF的释放,加速创面修复,促进组织中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加快术后恢复,从而防止术后关节僵硬的发生,有利于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毕永帅;谢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中原;郭长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整理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70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患者的综合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传统中医综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妊娠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等,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长达3个月的系统治疗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7%.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妊娠21人,所占比例为60.0%;对照组发生妊娠16人,所占比例为45.7%.观察组患者妊娠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过程中,中医综合疗法相对于西医疗法更具优势,能够大幅提高患者的妊娠率.中医疗法不仅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柯冬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何天有教授临证选穴和手法应用考究,融其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知识灵活选穴组方,并重视传统针刺手法的应用,尤擅用“金钩钓鱼针法”,同时,辅以何氏药物铺灸疗法提高疗效.从局部与整体兼顾、针刺与药物结合两方面综合治疗,终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介绍何天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独特理念和临证经验.
作者:徐旋;宋忠阳;孙润洁;秦晓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加味桑白皮汤联合安宫牛黄丸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征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患儿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桑白皮汤联合安宫牛黄丸,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症状与体征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PedsQLTM).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喘息、咳嗽、喘鸣音、三凹征等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edsQLT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PedsQLT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7.02%)与对照组(3.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桑白皮汤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明显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瑞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风药(羌活、川芎)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增效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取SD雄性大鼠130只,分为F组(假手术)、G组(正常)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肾性高血压(RHR)大鼠模型,加灌附子汤及激惹方法,制备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A组(天麻钩藤饮十风药(羌活、川芎)组)、B组(天麻钩藤饮组)、C组(卡托普利组)、D组(羌活、川芎)、E组(模型组)五组,灌胃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收缩压(SB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评价其对RHR(肝阳上亢证)大鼠高血压的改善作用.结果:给药后,SBP:A组、B组、C组均较E组血压下降明显(P<0.05),A组比B、C组血压下降明显(P<0.05);ALD:A、B、C、D组均比E组数值低(P<0.05),A组比B、C、D组数值低(P<0.05);AngⅡ:A、B、C、D组水平较E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各组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十风药(羌活、川芎)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用天麻钩藤饮、卡托普利,后两者降压作用相当.其降压作用可能与降低ALD、AngⅡ有关.
作者:周燕;李正欢;廖慧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