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泪小管炎的诊治体会

李霞;朱莉

关键词:泪小管炎, 泪道冲洗, 结石, 误诊, 治疗
摘要:目的 总结原发性泪小管炎的特征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原发性泪小管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3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7例;就诊年龄36~84岁;发生在下泪小管者24例,发生在上泪小管13例.在这37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曾被误诊.主诉常见的为分泌物多;体征多见的是泪小点隆起,呈鱼嘴状,上面有黏脓性分泌物,挤压病变泪小管有脓性分泌物和结石溢出.采取泪小管切开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术中所有患者均发现结石,管壁扩张,肉芽形成.14例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泪小管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易误诊.泪小管炎治疗为泪小管切开,方法简便,效果满意.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在长眼轴晶状体囊袋内旋转稳定性

    目的 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在长眼轴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植入AcrySof Toric IOL的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正常眼轴组42例(46只眼),长眼轴组13例(17只眼),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散瞳记录IOL轴向.结果 (1) IOL的旋转度:术后1d,正常眼轴组为(5.32±3.81)°,长眼轴组为(6.24±3.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7 P>0.05);术后1d到1周,正常眼轴组为(0.26±0.53)°,长眼轴组为(0.35±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 P>0.05);术后1周到1个月,正常眼轴组为(1.04±0.97)°,长眼轴组(1.47±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 P>0.05);术后1个月到3个月,正常眼轴组为(0.26±0.74)°,长眼轴组为(0.53±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0 P>0.05).(2)裸眼视力:正常眼轴组术前:<0.1为20只眼,0.1~0.3为26只眼;术后3个月:0.4~0.6为10只眼,0.7~0.9为22只眼,≥1.0为14只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92.00,P<0.05).长眼轴组术前:<0.1为12只眼,0.1~0.3为5只眼;术后3个月:0.1~0.3为1只眼,0.4~0.6为9只眼,0.7~0.9为5只眼,≥1.0为2只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30.67,P<0.05).(3)散光度数:正常眼轴组术前:(-1.97±0.53)D,术后:(-0.56±0.25)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5).长眼轴组术前:(-2.06±0.56)D,术后:(-0.71±0.30)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5).结论 术后3个月内,AcrySof Toric IOL在高度近视患者的大晶状体囊袋中有较好地旋转稳定性.

    作者:邢茜;陆炯;孟逸芳;陶建军;顾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进展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引起的视力受损是现成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其治疗方法.其中球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贝伐单抗(Bevacizumab)、激光治疗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都为研究的热点.基于当前的文献报道,文中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进行综述及展望.

    作者:王星力;黄韵洁;陈晓隆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矫正方式近视患者调节参数对比

    目的 分析分别使用框架眼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CL)两种方式矫正时近视患者调节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3~6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取30例有过SCL配戴经历的近视患者作为受试者,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测量两种矫正方式下单眼和双眼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值.结果 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调节幅度明显大于SCL矫正时单眼调节幅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MEM法和FCC法测得的SCL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均明显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单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MEM法和FCC法测得的SCL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均大于框架眼镜矫正时双眼的调节滞后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的单眼和双眼调节因素存在影响,使用SCL矫正时近视眼表现出较大的调节滞后.

    作者:徐统帅;赵堪兴;王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角膜塑形镜对眼球形状参数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厚度、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探讨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引起近视屈光度下降时眼球形状变化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33例中低度近视受试者[等效球镜(-3.10±1.10) 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随访一个月,记录戴镜前、戴镜后1天、1周、1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以及残留屈光度数,用Pentacam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CT),IOL-master测量眼轴(AL)和前房(ACD).根据Munnerlyn公式计算角膜中央3 mm矢高(SH)变化.计算眼部各参数的变化量,分析角膜塑形术后各参数变化量所占眼部整体变化量的比例.结果 戴镜1d后,近视屈光度为(1.08±1.00)D(P <0.000),戴镜后1周和1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月后角膜前表面曲率从(43.50±1.31)D到(42.15±1.45)D(P <0.01),后表面曲率从(-6.26±0.24)D到(-6.28±0.22)D(P <0.001).AL平均缩短0.04±0.04 mm (P<0.000).ACD缩短在戴镜1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 =0.013).CT没有明显的变化.变化量中,△ACD大,分别为眼轴整体变化量的92%,124%,98%(1d,1周,1月).结论 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主要发生在术后1周内,1周后视力达稳定,角膜前表面变平坦为主要因素.配戴一个月后眼轴长度变短,主要是由于角膜塑形的变化引起前房深度变化引起.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的机制可能还存在角膜的整体弯曲后退.

    作者:刘然;毛欣杰;瞿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治疗眼球震颤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等指标,以及术后患者主观视物的清晰度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该手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其效果.结果 共有39例患者(92.8%)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时视力提高≥2行者有12例(28.6%),但术后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及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有提高.结论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作者:布娟;司山成;杜伟;庞宏蕾;林淑芳;王乐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新型三维眼前节分析仪Sirius与A型超声测厚仪测角膜厚度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新型Scheimpflug/Placido三维眼前节分析仪Sirius测量健康人群角膜厚度的可重复性,以及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36名志愿者右眼作为研究对象,由同一检查者依次使用Sirius系统和A超进行测量.将Sirius系统获得的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薄点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分别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性;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一致性.结果 Sirius系统测得的CCT、TCT和超声测厚仪结果的均值分别为(533.06±34.21)μm、(526.25±34.21) μm和(525.94±34.51) μm.CCT和TCT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6%,Cronbach Alpha系数、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Sirius系统测得的CCT、TCT具有很高的重复性.CCT与超声角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与超声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仪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CCT和TCT与超声角膜厚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4和0.987 (P <0.05).CCT和TCT与超声角膜厚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一致性界限分别为(-5.2 μm,19.4 μm)和(-10.9 μm,11.5 μm).结论 Sirius系统获得的中央角膜厚度、薄点角膜厚度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A型超声测厚仪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相互替代.

    作者:杨凤;黄锦海;徐真;成拾明;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曲安奈德球筋膜下注射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球筋膜下(Tenon囊)注射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氏病(VKH)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眼科门诊就诊的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23例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只眼)单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24只眼)糖皮质激素联合曲安奈德球筋膜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检查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前节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不同时期,观察组视力提高水平均较对照组高;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1.6%)高于对照组(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08,P=0.021).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观察组为(151±53) μm,对照组为(283±67) μm,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患者视力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r=-0.897,P=0.000);视力水平和神经上皮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全身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曲安奈德球筋膜下注射可以促进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迅速吸收,恢复视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杨世琳;郭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方法 观察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5例,88只眼.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9~22岁,平均(14.21±1.19)岁.近视度数:球镜1.00~6.25 D,平均(3.34±1.55)D;柱镜0.25-1.00D,平均(0.57±1.32)D.采用夜间配镜8~10 h.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随访,观察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相比,戴镜1周后,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戴镜前0.190±0.16,戴镜后1周及1、3、6月分别提高至0.75±0.27、0.95±0.11、0.96±0.13、0.95±0.13,戴镜前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度与戴镜前比亦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长度较戴镜前有所增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少数患者有点状角膜上皮剥脱,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恢复.角膜塑性镜治疗近视达到矫治稳定状态后,停戴则裸眼视力回退明显.屈光度一般3个月恢复.结论 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安全、快速,可控制近视的发展.是一种可逆非根治性矫治近视的方法.

    作者:唐秀侠;孙宏霞;买志彬;聂晓丽;张卫霞;刘苏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眼眶淋巴瘤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眼眶淋巴瘤的超声造影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眼眶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眼眶淋巴瘤15例20只眼,其中双侧发病者5例,单侧发病者10例.全部病例术前行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T、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眼眶淋巴瘤在超声造影中具有特征性显像,病变形态呈不规则“倒三角”,造影剂充盈状态呈现为快进.15例患者的造影剂消退状态中13例18只眼表现为快出,2例2只眼表现为慢出.结论 超声造影对于眼眶淋巴瘤的术前诊断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结合CT、MRI的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完成眼眶淋巴瘤的定性诊断.

    作者:陈力;陈琴;杨吟;黎静;樊映川;曲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研究

    目的 观察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减缓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进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在嵊州市医院眼科诊治的156例中低度近视青少年(8~16周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4组,A组为单焦点镜片组;B组为单焦点镜片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C组为渐进多焦点组;D组为渐进多焦点联合消旋山莨菪碱组.于配镜后6月、12月、18月复查屈光度、眼压、眼球前后径、角膜曲率、水平隐斜度,记录患者治疗感受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8个月,各组近视屈光度、眼球前后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组治疗前后眼压、角膜平均曲率、水平隐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及眼球前后径的增长值不但小于单焦点镜片组,而且小于单用渐进多焦点眼镜组和单焦点镜片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相关治疗不良反应.结论 渐进多焦点眼镜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减缓大多数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进展.

    作者:陈炜江;杨亚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无锡市50岁及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无锡市5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度近视眼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其视力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1月至12月对无锡市滨湖区抽取了28个调查点、6150名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内容为问卷调查及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等.屈光不正用等效球镜度数(SE)表示.若受检者SE<-6.00 D,眼底表现有后巩膜葡萄肿、漆纹样裂纹、Fuchs斑、近视弧形斑等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则诊断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按照WHO视力损伤分级:佳矫正视力≥0.05但<0.3为低视力,佳矫正视力<0.05为盲.结果 受检者中,高度近视眼227例,占3.69%.其中,162例表现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占71.37%.性别、有无高度近视家族史、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136.99,4.99,13.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无高度近视眼家族史及饮酒是影响高度近视眼的因素,前者为危险因素,后者可能为保护因素.受检者中,双眼盲47例,单眼盲201例,双眼低视力84例,单眼低视力214例.162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中,77例存在明显的视力损伤,占47.53%,其中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单眼低视力的患者分别为3例、20例、16例和38例,分别占总受检人群中视力损伤者的6.38%,9.95%,19.05%,17.76%.结论 无锡市5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眼家族史是影响高度近视眼重要危险因素,而饮酒可能为其保护因素.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损伤不容忽视.

    作者:栾兰;姚勇;傅东红;朱靖;谢田华;殷丽;邵珺;储兆冬;禹倩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结外原发双眼眶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女,41岁.因右眼球突出1年半,左眼球突出半年,于2012年2月入院.既往无外伤、手术史、毒物接触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双眼视力1.0,眼压右眼16 mm Hg,左眼14 mm Hg,眼睑正常,眼眶未触及肿物,无压痛,右眼内转、上转受限,左眼内转受限.眼球突出度:右20 mm,左18 mm,眶距99 mm.CT显示双眼球上方占位,对称性分布的斑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右侧大小约26 mm×35 mm,左侧大小约30 mm×24mm,未见骨质破坏(图1).MRI显示双眼上直肌上方对称异常信号(团块状短T2信号),压迫双侧上直肌(图2).B超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未见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结缔组织病系列检查结果正常,结核、梅毒、HIV检查阴性.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双眼眶肿物切除,术中见右眼眶肿物大小约3.5 cm×1.9 cm×1.1 cm,质偏硬,灰白色,累及眶上神经,与神经组织境界不清,左眼眶肿物大小约3.0 cm×1.2 cm×0.9 cm,质偏硬,灰白色,累及眶上神经,尚可与神经组织分离.切除两侧肿物,病理切片提示:ALK(-),VIM(+),SMA(+),DES(-),CK(-),CD68(+),S100(+),IgG4(+),IgG(+),KI-67(2%+),CD21(-),CD23(-)(图3),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符合Rosai-Dorfman病.术后3月复查眼眶CT未见肿物复发,复查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付竞;罗琦;唐东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免误诊误治.方法 经脑系外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出现眼部症状首诊眼科.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0±1.9)岁.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像检查以及复视、眼球突出度、眼眶颞部听诊、眼肌运动检查和非接触眼压检查.明确诊断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双眼病变,主述有视力下降14例(28只眼),占70%;复视8例(16只眼),占40%;球结膜充血水肿13例(26只眼),占65%;眼球突出10例(20只眼),占50%,眼眶颞部听诊有杂音6例(12只眼),占30%;眼肌麻痹12例(24只眼),占60%;眼底改变11例(22只眼),占55%.眼压23~32 mm Hg 7例(14只眼),占35%.手术后患者主述症状均消失.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眼红并突出、眼肌麻痹或伴青光眼患者应高度怀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首选DSA检查和血管内栓塞术.

    作者:匡丽晖;张昊;全伟;张跃红;张柳;冷云霞;金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作为一种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更符合角膜的生理.由于它对角膜损伤小、炎症反应轻、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当今屈光手术中的主流手术,它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但是临床实践中也有部分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出现了屈光回退,影响了手术的长期效果.文中将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机制及其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吴和芬;付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全眼表羊膜移植治疗百草枯致化学眼外伤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百草枯致急性重度化学性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全眼表羊膜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8只眼)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的患者并详细询问病史;利用裂隙灯观察患眼睑缘、结膜及角膜的损伤特征;对上述患者给予全眼表(包括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和角膜)羊膜移植术,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3天;记录手术后视力、眼表恢复情况及泪液.结果 损伤特征:(1)睑缘水肿、充血,睑板腺口模糊不清.(2)睑球结膜重度充血、水肿,全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结膜)均可见灰白色伪膜被覆,去除伪膜后可见大片鲜红色出血创面,2例病史大于10 d患者伪膜均有不同程度脱落,自穹窿部开始逐渐发生睑球结膜粘连.(3)角膜弥漫水肿、雾状混浊,严重者可伴有角膜上皮缺损.治疗后8例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受伤前水平.羊膜组织术后7~14 d自行溶解吸收或脱落,无睑球粘连,结膜组织光滑,平整,角膜恢复透明,上皮缺损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随访至术后3月未发生睑球结膜粘连.睑缘留有大量瘢痕,睑板腺口阻塞,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泪液分泌量减少.结论 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急性期以全结膜伪膜为主要临床特征,可造成严重的眼表损害,及时行全眼表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睑球粘连等并发症.

    作者:梁长森;王婷;史伟云;李素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研究进展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经过近20年临床验证,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继发的角膜膨隆是其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损害.文中就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王若馨;周文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Adie综合征误诊误治二例

    例1患者女,48岁.因发现双眼视近不清至某县城诊治.眼部检查:双远视力0.8,双近视力0.6/25cm,矫正可至近1.0/25 cn,双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无异常,双瞳孔散大,约8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均迟钝,双眼屈光间质及眼底均无异常,双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当地医院仅根据瞳孔散大,诊断为双眼压正常青光眼,右眼先行青光眼减压术,左眼择期仍嘱手术.适因回家乡于2005年4月6日来我院诊治,除右眼10点虹膜周边部缺损外,其他无异常,眼压复查正常.双远视力1.0,双眼滴0.1%匹罗卡品眼药水均可见瞳孔在20 min内缩小,双膝腱反射消失,从而诊断为Adie综合征.

    作者:童绎;杨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分析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诊断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5只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患者临床资料.25例(25只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造影检查.结果 FFA:12只眼(48%)造影早期条形、弧形透见荧光或弱荧光,晚期弱荧光或着染;3只眼(12%)视网膜出血灶内或边界处荧光着染;10只眼仅见出血遮蔽,无其他荧光.ICGA检查:25只眼(100%)均可见脉络膜破裂灶,不受出血影响.结论 FFA联合ICGA检查诊断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可以互补不足.ICGA检查不受眼底出血影响,可以清楚显示破裂灶.

    作者:王琦;顾莉莉;吴栋;王彦荣;高小燕;高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对比

    目的 探讨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常规方法切除胬肉组织,共60只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新鲜羊膜移植(A组)和生物羊膜移植(B组)治疗.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视力、植片成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角膜上皮平均于(6.19±0.65)天愈合,B组术后角膜上皮平均于(6.22±0.63)天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眼复发,复发率为3.33%,B组术后2眼复发,复发率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均可有效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武劲圆;孙丰源;唐东润;张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原发性泪小管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原发性泪小管炎的特征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原发性泪小管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3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7例;就诊年龄36~84岁;发生在下泪小管者24例,发生在上泪小管13例.在这37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曾被误诊.主诉常见的为分泌物多;体征多见的是泪小点隆起,呈鱼嘴状,上面有黏脓性分泌物,挤压病变泪小管有脓性分泌物和结石溢出.采取泪小管切开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术中所有患者均发现结石,管壁扩张,肉芽形成.14例分泌物培养有细菌生长,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泪小管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易误诊.泪小管炎治疗为泪小管切开,方法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李霞;朱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