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软组织肉瘤诊断中的应用

孙燕;孙保存

关键词:比较基因组, 杂交技术, 软组织肉瘤, 诊断, 染色体基因组, 荧光原位杂交, 中期染色体, 基因组杂交, 分子遗传学, 扫描分析, 全基因组, 技术发展, 消减, 探针, 检测, 基础, 方法, 定位
摘要: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是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础上,结合消减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快速、全面分析染色体基因组获得和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它不需要特殊探针,能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并可在正常中期染色体上定位.目前CGH技术是对整个染色体扫描分析常用的技术,在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针吸取细胞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取同时有术前FNAC检查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54例,其中资料完整者140例.分别对其组织学切片和细胞学涂片进行亚型诊断.结果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经典型91.6%,滤泡型75%,高细胞型90%,高级别型85.7%.结论经典型、高细胞型和高级别型乳头状癌的亚型诊断准确.滤泡型和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癌容易低诊断为滤泡性肿瘤和嗜酸细胞肿瘤,实体型、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的亚型诊断有待进一步总结.

    作者:任玉波;李平;解建军;白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乳腺癌伴发子宫内膜腺癌1例

    患者女性,56岁.发现右侧乳腺肿物半年,蚕豆大小,无明显不适.近3个月肿物明显增大,约核桃大小,有胀痛,伴阴道少量出血.外院行右乳腺肿物针吸活检,诊断乳腺癌.在我院行子宫内膜诊刮,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图1).

    作者:韩树青;郭瑞峰;杨保凯;杜双存;梁化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骨形成蛋白与前列腺的关系

    骨形成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中大的亚群.研究表明,BMP能够调控前列腺的发育和生长.前列腺和前列腺癌组织中有BMP及其受体的表达,提示BMP在前列腺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BMP特别是BMP6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与前列腺癌的成骨性骨转移有密切关系.研究BMP与前列腺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前列腺的结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为研究前列腺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诊断和治疗途径提供基础和思路.

    作者:司晓辉;成继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癌伴引流区淋巴结结节病样肉芽肿反应病理学观察

    目的讨论癌伴引流区淋巴结结节病样肉芽肿反应(SGR),避免诊断为结核及其他肉芽肿病变.方法对2例肺癌、3例食管癌和2例乳腺癌伴引流区淋巴结SGR和癌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并与典型肺门和颈部淋巴结结核进行组织学对比.结果7例淋巴结SGR中,伴食管鳞癌2例、腺癌1例,肺腺癌、腺鳞癌各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例.引流区均无结核、结节病及其他肉芽肿病变.SGR结节均无干酪样坏死.结论癌伴引流区淋巴结SGR可见于鳞癌及腺癌.此病变为机体对异源性抗原物质的一种免疫反应.

    作者:孙和国;薛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食管柱状纤毛上皮囊肿并发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42岁.进食梗噎1年余,加重伴胸痛3天.胃镜活检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查体: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5~29 cm处食管后壁及左侧壁黏膜不规则隆起,表面污秽,质地脆,接触出血明显,蠕动差.

    作者:朱红波;张健;谢伦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阑尾乳头状腺癌1例

    患者男性,47岁.右下腹反复疼痛1年余,疼痛时伴恶心、呕吐.入院前1天,右下腹疼痛加剧,伴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增高,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入院,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黄色椭圆形包块1个,6 cm×3 cm×2 cm大小,可见部分阑尾包裹其中,阑尾长6 cm,直径1.5 cm.

    作者:任玲淑;张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女阴鲍温病样丘疹病6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鲍温病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鲍温病样丘疹病病例,分析总结临床病史、病变特点及免疫组化检测HPV,并复习相关文献,对5例进行了1~6年随访.结果鲍温病样丘疹病是多发于年轻女性的良性病变,病理学检查发现鳞状上皮增生明显,伴轻、中度异型,多见核分裂象,一般不累及毛囊和皮脂腺.结论诊断鲍温病样丘疹病时要临床、病理相结合,应与尖锐湿疣、鲍温病及假性温疣进行鉴别.

    作者:魏志敏;赵玉田;姜天福;李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学诊断天疱疮1例

    细胞学首诊天疱疮在国内文献中未见报道,国外文献也只有个案报道 [1,2].近我们遇到1例口腔天疱疮,首先由细胞学作出诊断,并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

    作者:杜俊;贺青;杨丽;马正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组织芯片的基本应用范围

    目的探索组织芯片的基本应用范围.方法将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组织芯片,了解这些技术应用于组织芯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这些检测技术在组织芯片中均有清晰、定位明确的着色.结论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有效地用于组织芯片,因此,组织芯片可用于组织形态观察、组化特性分析以及蛋白和核酸(RNA和DNA)在组织细胞中的定位性研究.

    作者:周小鸽;王鹏;刘金香;张彦宁;张淑红;张长淮;黄受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VEGF、PCNA、Ki-67及p5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人脑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我们在肿瘤分级的基础上结合随访结果,通过检测VEGF、PCNA、Ki-67和p53在胶质瘤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战雪梅;王家银;孙崇伟;王继合;王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乳腺癌c-erbB-2、bcl-2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1].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c-erbB-2、bcl-2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作者:陈桂秋;杨华;王连有;钟艳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免疫组化技术在原代培养细胞鉴定中的应用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已较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作者:范尔钟;王津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介绍一种新的玻璃器皿及玻片清洗剂

    在病理技术工作中,玻璃器皿和玻片的清洁是一项日常的基本工作.所洗涤的玻璃器皿不够洁净会影响染色效果,甚至导致染色失败.特别是特殊染色,如酶的组化染色和银离子反应的操作过程,对玻片和染色用玻璃器皿的洁净度要求更高.

    作者:王晓鸿;易先平;苟新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乳腺转移性肺小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34岁.右乳腺包块2个月.查体:右乳腺外上象限可扪及结节状肿块,质硬.肺部未见阳性体征.临床诊断:右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组织病理学诊断:转移性小细胞癌图像,提示临床详细查体并做相关影像学检查.于术后第8天详细查体时发现胸壁、背部、右上肢数处 0.5~1.5?cm皮下结节,穿刺细胞学示小细胞癌.X线胸片示右肺癌.纤支镜刷片细胞学诊断:小细胞癌.

    作者:屈传贵;李大印;邴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诊断病理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技术愈来愈多地进入常规病理诊断.美国Georgetown大学医院病理科常规分子诊断实验室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诊断病理学中的应用较具特色,现结合近期参考文献简介如下.

    作者:王鲁平;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软组织肉瘤诊断中的应用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是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础上,结合消减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快速、全面分析染色体基因组获得和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它不需要特殊探针,能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并可在正常中期染色体上定位.目前CGH技术是对整个染色体扫描分析常用的技术,在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燕;孙保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骨髓塑料制片重包埋处理的一点经验

    骨髓组织活检常用塑料包埋法制片.塑料块由两种有机化学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凝固而成,如若凝固不好,已包埋的组织就不能像石蜡包埋制片那样,再进行溶解后重包埋处理.

    作者:孙德刚;鹿伟;孙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阴道原始神经外胚瘤1例

    患者女性,30岁.孕2产1,因发现阴道肿物2个月,近日增长较快入院.查体:阴道后壁下1/3可触及直径5 cm肿块,质较软,活动差,无触痛.B超示子宫颈、子宫和双侧附件正常.CT扫描、X光片及同位素检查示全身各内脏器官和骨胳系统未见转移灶.肿物切除后送病理检查.

    作者:辛秀霞;吕晓红;纪常生;张义昌;廖晓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增生性精索炎1例

    患者男性,39岁.左侧腹股沟肿物2年,近期肿物增大,偶感疼痛.B超示左侧腹股沟实性肿物.查体:左侧腹股沟可触及一3 cm×3 cm×2 cm实性肿物,质硬,不易活动.手术见左精索睾丸头上方约2 cm处有一3 cm×3 cm×2 cm大小肿物,与精索融合,表面血管怒张,不易分离,将肿物全切.

    作者:李勇;张华;马毅兵;王福和;王永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胃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于胃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及大体病理无特征性;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特征,异型性明显,表达CD31、CD34、Vim.结合文献,消化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0.4岁.结论消化道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预后差,转移率高,平均生存时间为7个月,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癌等鉴别.

    作者:冯绍平;卢国秀;向德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