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曾兴建;付娟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疾病,可导致高钙血症、贫血、肾功能损伤、骨破坏等症状。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 MM占所有癌症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1]。近年来,随着治疗MM新药的不断问世, MM的治疗有了飞速的进展,各种治疗方案不断更新。2015年3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诊疗指南,对于MM的检测项目、疗效标准、进展和复发MM的治疗均有所更新,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更新成为本版指南的亮点。本文就此版指南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作者:孙颖;王慧涵;杨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寻找可直接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方法,优选出治疗脊髓损伤的佳方案。方法暴露大鼠L2-3脊髓后,于脊髓内注射0.5%布比卡因,评价大鼠行为学改变及脊髓形态学改变。观察并记录大鼠后肢行为学改变及脊髓神经元和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评估脊髓损伤程度。结果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相比,布比卡因注射组(观察组)大鼠脊髓损伤,表现为术后大鼠BBB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E染色可见脊髓神经元出现空泡变性及液化坏死。结论应用腰麻针进行大鼠脊髓穿刺并注射布比卡因的大鼠动物模型,具有稳定可控的脊髓损伤效果。
作者:李昕;董有静;张晓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降低我院住院药房退药率。方法按照PDCA管理法实施各项活动,应用查检表把握现状,亲和图分析退药率高的原因,采用鱼骨图探讨对策的拟定与实施,应用雷达图评价无形成果。结果住院药房退药率高的主要原因有医生未及时修改医嘱与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等,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了将退药率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建议医生查房后及时修改医嘱、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加强护士核对药品、降低药房断药率等措施。取得的有形成果:我院住院药房退药率由9.57%降至0.92%,形成了退药标准化流程和制度;无形成果:PDCA小组成员在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 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降低我院住院药房退药率是可行的。
作者:张红梅;肖丽;朱淑华;郭秋实;孙智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等药理作用,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还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多种脏器纤维化等作用。本文在介绍丹参酮ⅡA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丹参酮ⅡA其他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疾病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闫俊;冯娟;杨雪;黄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药物在审核、调配过程中的破损率。方法以自愿参与的方式,按照品管圈实施的十大步骤、七大手法进行活动。结果药物集中调配的破损率由改善前的0.028%降低至0.016%。结论通过在团队实行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参与者的管理能力,降低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的破损率。
作者:周微;张杰;王锐;纪英博;李月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成方制剂中黄柏、关黄柏的混用现象。方法以黄柏、关黄柏、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为对照,与3批妇炎康片样品溶液点于同一块薄层板上,分别在两种不同的展开剂中展开,展开后,晾干,于365 nm紫外光下检视。结果在与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柏、关黄柏相应的位置上均呈现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结论采用两种展开系统同时进行展开,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该品种的成方制剂中使用了关黄柏替代黄柏入药或二者同时入药的可能性。
作者:段立爽;单会娇;齐歆;杨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优化菌克软膏处方,提高质量稳定性。方法以外观性状、伸展性、离心、耐热及耐寒试验、含量为考察指标,对软膏剂的乳化剂进行筛选,对增稠剂的配比进行优化。结果选择复合乳化剂三乙醇胺+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白凡士林的用量为3%,十八醇用量为6%,液体石醋用量为6%,所制得乳膏质地均匀、细腻,色泽洁白;伸展性好,质量稳定,含量均匀。结论优化后的处方配伍合理,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瞿发林;董文燊;邵留英;谈丽娜;宋新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用于剖宫产患者术中镇静的作用。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在胎儿剖出后即刻注射咪达唑仑1 mg并且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泵注10 min后改为维持量0.6μg/( kg·h);丙泊酚组在胎儿剖出后即刻注射咪达唑仑1 mg并且泵注丙泊酚2 mg/( kg·h)。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患者镇静程度OAA/S评分、术中知晓率、呼吸抑制发生率(术中SpO2<94%)、恶心呕吐发生率、寒战不适发生率以及术后镇痛的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镇静程度OAA/S评分及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恶心呕吐及寒战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1,P<0.05),且术后镇痛满意率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更适用于剖宫产患者的镇静,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路喻清;冯阳阳;李引弟;张向东;杨远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期的躯体化症状临床特征以及抗焦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主诉身体不适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将23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系统药物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4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在1、2、4周时,SCL-90评分、HAMD 和 HAMA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期的躯体化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抗焦虑药物治疗对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期患者疗效肯定。
作者:潘先芳;王庆松;肖莉;彭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在2014年期刊评比中,再次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上查询方式:Http://www. istic. ac. cn(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网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七氟醚单独与复合不同浓度芬太尼用于幼儿眼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择期拟在全麻下行麦粒肿手术的患儿(年龄24~72个月),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七氟醚组( S组)给予生理盐水诱导,七氟醚芬太尼1组给予芬太尼2μg/kg诱导( SF1组),七氟醚芬太尼2组给予芬太尼4μg/kg诱导( SF2组),七氟醚芬太尼3组给予芬太尼6μg/kg诱导( SF3组)。观察并记录患儿诱导前( T0)、插管前( T1)、插管即刻( T2)的心率、血氧饱和度、BIS 值、MAC 值、术后苏醒时间,评价出手术室时、入苏醒室10 min 及离开PACU时的躁动分级( Z1、Z2、Z3),记录在 PACU 停留的时间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在PACU均无恶心呕吐的发生,且均在30 min后安全回到病房。治疗前后比较各组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SF1组>SF2组。 S组和SF1组入PACU 10 min和出PACU的躁动率高于SF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25),S组和SF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 SF3组共做3例,但3个研究对象的苏醒时间均在20 min以上,在PACU停留时间达1 h,综合考虑,舍弃SF3组。结论与单独使用七氟醚相比,给予芬太尼可以更好地维持循环稳定,并且予患儿4μg/kg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躁动率。
作者:白璐;陈宏志;赵越;丛雪;付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右美托咪定( Dexmedetomidine,DEX)作为麻醉辅助用药对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行癫疒间病灶切除术中的全凭静脉麻醉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方法因顽固性癫疒间择期开颅行病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 DEX 组( D 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NS 组),每组20例。 D 组麻醉诱导前输注负荷量 DEX 0.4μg/kg,之后持续泵注0.25μg/( kg·h)直至病灶切除,硬脑膜缝合结束;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舒芬太尼、得普利麻(丙泊酚注射液)、罗库溴胺全麻诱导,丙泊酚靶控输注2.0~2.5μg/mL、瑞芬太尼3~6μg/( kg·h)、顺苯磺阿曲库胺单次静脉注射维持麻醉。切开硬脑膜时停止瑞芬太尼输注,行ECOG监测前,将丙泊酚靶浓度设为1.6μg/mL,ECOG监测完成后各药物恢复之前维持剂量。记录插管、切皮、拔管等各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例数;记录术中减浅麻醉至ECOG定位明确所需时间以及ECOG监测过程中爆发抑制发生例数,选择基线稳定、无干扰的10 s描记图为统计对象,计算各脑电波形的频率和波幅。结果 D组心率较入室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幅度较NS组减少(P<0.05);D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少于NS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拔管剧烈呛咳和躁动发生例数较NS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ECOG监测显示,两组患者棘波频率和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背景波频率和波幅较NS组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爆发抑制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S组的调整时间较D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两组的麻醉方法应用于癫疒间外科手术对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影响均较小,患者可顺利完成手术,但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脑神经功能的监测,确定癫疒间病灶,并且维持麻醉诱导插管和拔管时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全麻药的用量,降低全麻恢复期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为临床癫疒间患者手术麻醉提供了更为平稳的麻醉方式。
作者:沈洁;吴辉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醛固酮( Aldosterone,ALD)能否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HK2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分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以及Rho激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同步化培养HK2细胞24 h后,将HK2细胞分为对照组、ALD组、ALD+螺内酯(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组,ALD+Y-27632(Rho激酶抑制剂)组,观察各组间E-cadherin、α-SMA 蛋白(Western blot法)及mRNA ( real-time PCR法)表达,以及各组间磷酸化MYPT-1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结果终浓度为10-7 M的ALD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HK2细胞 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逐渐减少,α-SMA蛋白及mRNA表达逐渐增多,提示HK2细胞发生了EMT。与对照组相比,ALD组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多(P<0.05),伴有磷酸化MYPT-1表达增多;而螺内酯及Y-27632均明显减轻了上述改变,与醛固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激酶活化介导了醛固酮诱导的HK2细胞发生EMT。
作者:孙广萍;朱凯;李德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肺动脉高压( PAH)是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目前治疗PAH的三大经典途径的靶向药物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前列腺素类似物。近研究发现,新型靶向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AH的预后。本文就PAH发生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马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 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 PD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等收录,扩大了我刊的国际影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对慢性重度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随访其半年内的死亡率。方法49例慢性重度心衰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托伐普坦分为托伐普坦组(观察组,31例)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电解质、每日清晨体重及液体出入量,观察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测定血清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PRA)、醛固酮( ALD)、去甲肾上腺素( NE)、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原( NT-proBNP)水平及抗利尿激素( ADH)水平。随访患者半年内的死亡相关终点事件。结果治疗后,托伐普坦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用药24 h内,托伐普坦组患者尿量明显增加,体重迅速降低(P<0.01),血清钠、氯浓度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托伐普坦组的LVEF值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托伐普坦组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降低(P<0.05)。随访6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伐普坦可迅速改善心功能,纠正低钠低氯血症,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且不增加死亡风险。
作者:段班燕;党书毅;蒋学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N2a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阿尔茨海默病( AD)模型小鼠β淀粉样蛋白( Aβ)浓度及斑块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AD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将多步离心提取的外泌体持续注入表达β淀粉样前体蛋白( APP)的小鼠脑内,一段时间后检测Aβ浓度、Aβ老年斑块的形成以及APP小鼠的突触活性。结果经过持续外泌体注射的APP小鼠,Aβ浓度显著降低(P<0.05),Aβ斑块的形成也显著降低(P<0.05),而突触灵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 N2a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APP小鼠Aβ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吴焕成;梁海乾;孙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在强化他汀治疗后,虽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但是仍存在其他风险。近年来,有关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治疗ASCVD的研究,证实了EZ作为非他汀药物,可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并确认了EZ的安全性。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宁文娜;张大庆;赵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创刊于1998年,是由辽宁省药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期刊。 ISSN 1673-0070,CN 21-1516/R。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