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军;周武强;章晓丰;陈仲根
目的 评价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氯氮平及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采用潘氏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ANSS评分分析,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效,前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安成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BCRP/ABCG2)属于ATP结合盒(Ade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ABC)膜转运蛋白超家族.它们作为细胞膜上的药物排出泵,可以将一系列细胞毒药物转运至胞外,影响其抗肿瘤作用.在很多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中均检测到ABCG2表达,这意味着ABCG2在肿瘤的多药耐药上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综述了关于ABCG2的现有研究结果,对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作者:赵兴;杨琰;李艾卓;曲艺;石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蒲公英中绿原酸与咖啡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二氩钠缓冲液(13∶87,v/v),检测波长323 nm.结果 绿原酸在2.4~48.0 μg/mL(r=0.999 5),咖啡酸在1.0~20.0μg/mL(r=0.9997)线性关系良好,咖啡酸、绿原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RSD=0.8%)和100.8%(RSD=1.1%).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蒲公英药材质量的方法.
作者:宗东升;沈忱;李丹;高晓霞;赵云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β亚家族(CC家族)细胞趋化因子,对单核/巨噬细胞具有特异性趋化激活作用,促进肾小球疾病中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很多药物均能干预其产生和发展,本文对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崔明春;张道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玉屏风胶囊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玉屏风胶囊和地氯雷他定分散片;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观察治疗第28天的疗效及停药21 d后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28 d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0%、84.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停药21 d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0% vs.48.0%,P<0.05).结论 玉屏风胶囊联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较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宝军;周武强;章晓丰;陈仲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文主要概括了国内外报道的中药抗辐射作用和抗辐射类中药及制剂的研究情况,目的在于为特殊工种人群的辐射伤害预防、放射损伤治疗及预防急性放射病损伤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抗辐射膳食药剂的开发、相关人群的日常饮食提供建议和思路.
作者:赵红;黄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喜炎平联合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 48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联合氨溴索治疗,连用1~2周.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PaO2值升高和PaCO2值降低较对照组显著,治疗组在治疗后FEV1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提高较对照组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喜炎平联合氨溴索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麻尔光;李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维生素K(VK)是特异性骨蛋白中谷氨酸进行翻译后γ-羧化的酶促反应中重要的辅助因子,也是甾族和异生素受体(SXR)介导下维持骨稳态的信号网路中某些基因的转录调节子.此外,VK对骨质再吸收,破骨效应以及炎症反应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以上几方面进行综述,也提出关于VK在骨代谢方面一些未知的问题,旨在发掘出VK缺乏与骨损害的关系.
作者:陈双叶;张雪娟;王洪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频率.方法 分析2007年1-12月我院213例ADR报告.结果 ADR涉及93个药品品种.抗感染药引起的ADR 122例,占57.28%;ADR引起皮肤损害较多,共107例,占46.33%.结论 应加强病区ADR报告呈报工作.
作者:徐菲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在临床查房和门诊用药咨询过程中,临床药师经常遇到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需要临床药师注意的监护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齐宏亮;尹诗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分析593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ADR),了解我院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探讨ADR的发生规律,为临床用药及ADR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07年7月住院病例中抗茵药物使用种类、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联合用药情况以及ADR在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涉及10种抗菌药物,以头孢曲松钠使用频度高,所有药品的DUI<1.抗菌药物单用比例为75.80%.我院ADR发生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老年人群显著高于青壮年,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对ADR的认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谢丽明;邱芝青;谢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四神丸加味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四神丸加味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4.1%,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6.4%,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四神丸加味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作者:邹昀;李太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景天三七胶囊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6%磷酸溶液(12:88),检测波长271 nm,流速1.0 mL/min,柱温40℃.结果 没食子酸线性范围为160.1~800.5 n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05%,RSD=0.88%(n=6).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王志刚;黄岩;杨洪武;郭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常规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内分泌等作用.然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笔者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作者:赵佼;董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干细胞障碍导致外周血细胞、骨髓细胞减少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主要有骨髓移植、免疫抑制疗法及大剂量的环磷酰胺.笔者对其定义、严重性及部分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董云霞;孙蓬然;杨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综合阐述妊娠期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原则以及国内外妊娠期药物安全使用的评价系统.开展我国妊娠期用药评价和再评价势在必行,建立我国的妊娠期药物安全分级系统,对于正确指导孕妇用药尤为重要.
作者:易洁梅;曾毅;谢伟乾;黄旭美;郑志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灌胃给予Pio(40、80 mg/kg)3周,脑室内注射LPS(5、30 μg),2 d后进行Morris水速宫定位航行实验,连续训练5 d,第6天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行为学实验后,取脑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尼氏(Nissl)染色和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活化浸润情况.结果 脑内注射LPS可以引起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表现为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明显较对照组低,这些行为学改变伴随海马CA1区星型胶质细胞和锥体神经元的损伤.治疗组LPS所致的学习记忆损伤减轻,Pio能明显减轻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损伤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浸润.结论 吡格列酮能对抗LPS引起的锥体神经元的损伤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活化浸润,从而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陈艳;王光楠;郭富祥;金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测定复方明日汤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5∶5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5 nm.结果 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11.24~56.2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97.86%;RSD=1.42%.结论 该法测定复方明目汤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
作者:张国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浸润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性,也是引起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改进,但总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控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肿瘤转移与肿瘤发生一样是由多种基因调控的,不仅有转移促进基因的激活,还伴有转移抑制基因的失活.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逐渐转入分离和克隆肿瘤转移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期望通过揭示肿瘤转移在基因水平的本质,为改进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作者:朱婷;李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小儿肥厚性心肌病比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是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将有效预防心脏猝死的发生及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本文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提示儿科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该病猝死的发生.
作者:孙敏;刘东方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