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燕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常见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作者:王耿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佳方法.方法:回顾性的对我院消化内科2010年4月到2012年6月诊治的128例患者采用综合性治疗.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进行综合性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潘立酮、莫沙必利、抗抑郁药、镇静剂及中药制剂的治疗.结果:根据疗效评定方法,128例患者中显效95例,有效14例,无效9例.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情绪障碍有关,临床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患者治愈率高.
作者:周世存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引起ICU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 ICU 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资料.结果:3年共监测ICU入住患者2869例,发生医院感染218例,318例次,下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物品表面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63.5%和65.13%,3年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共检出致病菌789株,以革兰阴性菌(514株)为主.感染因素调查表明,在三种主要的侵入性操作中使用呼吸机更易引起医院感染.结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居高不下,应加强对ICU的目标性监测,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社区医院登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就医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 所选患者完成此次研究,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病情,改善疼痛症状,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顾玉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能够引起多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做好糖尿病的护理工作,对保障糖尿病治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防止急性糖尿病并发症、避免和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宋延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38例为观察对象,均给予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观察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38例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经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16周后,治愈9例,好转26例,无效3例,临床有效率达92.10%,35例患者的鼻塞、脓涕、头痛、嗅觉障碍等症状较治疗前有缓解(P<0.05).结论:虽然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规范统一治疗方法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但低剂量罗红霉素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术前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疼痛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的术前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12h、24h、48h以及72h内的疼痛评估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护理干预可以减轻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芳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在骨肿瘤手术中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时应用异体骨移植的临床治疗效果、出现的排斥反应以及手术应用范围.为临床骨肿瘤手术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3月至为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骨肿瘤患者采取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对其临床资料,治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120例骨肿瘤患者的采用异体骨移植的具体情况是98例患者采取了刮出肿瘤同时采取异体松质骨移植;13例患者采取了刮出肿瘤同时采取异体松质骨移植以及异体大块皮质骨移植;4例患者采取了切除肿瘤段同时采取异体股骨干移植;3例患者采取了切除肿瘤段同时采取异体半关节移植;2例患者采取了切除肿瘤段同时采取大块异体骶骨移植.结果:上述我院收治并采取异体骨移植治疗的120例骨肿瘤患者仅仅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多表现为手术结束后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渗液,伤口红肿,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后,患者的排斥反应逐渐消除,切口愈合,红肿消退,渗出液消失.其他病例均伤口顺利愈合,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的愈合时间自6个月至1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7个月.102例患者在术后5个月内已经发现宿主骨与异体骨的结合部位形成了坚硬的外骨痂,骨性连接理想.其他患者或早或晚出现骨痂生长.结论:异体同种骨块移植在治疗骨肿瘤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临床效果显著,出现排斥反映的概率小,在临床上治疗骨肿瘤手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肿瘤的治疗中广大合理应用.
作者:万朝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探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方法,减轻患者人工流产时的疼痛.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09月~2013年03月接收的27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在人工流产术前分别给予不同种类镇痛药物,实验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使用,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氧化亚氮麻醉,观察各组患者镇痛效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得出结果与结论.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苏醒时间、出院时间以及患者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异丙酚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人流手术中,其镇痛效果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短,无毒副作用,减少了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中的疼痛,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顾加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的分布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0年与2011-2012年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的临床资料.结果: 2011-2012年患者的血液标本阳性明显高于2009-2010年,P<0.05,有统计学意义;2011-2012年呼吸道标本、大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明显低于2009-2011年,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寻找引起临床微生物标本分类检验阳性率的原因,为临床检验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使检验水平、诊断准确率得以提高,也为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姜良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新生儿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现将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间100例新生儿颅脑损伤应用B超诊断的效果.结果:本组B超检查中共检出92例颅脑损伤患儿(92.00%).其中,脑室出血是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表现形式,占本组损伤比例的80.43%.其次是PVL(8.70%)、脑水肿(4.35%)和脑梗塞(2.17%),其他4.35%.早产(48.91%)、胎儿宫内窘迫(27.17%)和低体重(22.83%)是导致新生儿颅脑损伤主要的三大因素.此外还有低体重、黄疸、胎儿宫内窘迫、早产、低血糖和多胎等.结论:B超检查对于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应当尽早推广新生儿出生后的颅脑B超检查,做好颅脑损伤筛查,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作者:袁国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从剂量建成区的角度探究放疗热塑膜面罩在鼻咽癌放疗中对皮肤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使用面颈肩放疗热塑膜面罩的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I组40例放疗过程中使用完整的面颈肩面罩固定,II组40例使用挖去治疗位置的面颈肩面罩固定,观察两组照射野内的皮肤的放疗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放疗后,I组出现1级放疗反应时间是11-17天,II组时间是22-36天,两组比较,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治疗时,两组患者面颈部射野内的皮肤损伤反应程度不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剂量建成区的概念,热塑膜面罩增加了鼻咽癌放疗野内的皮肤反应,通过挖去治疗位置的面罩可以达到降低皮肤反应的效果.
作者:甘美珠;肖冰;李晓林;李永斌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是血液透析治疗,然而,血液透析的治疗是长期的、重复的,因此,数量庞大且种类繁杂的记录单据成为血液透析中心面临的又一挑战.传统的以手写为主的资料记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透析中心的需求,因此,信息化系统成为了血液透析中心的首选.信息化系统在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透析设备及耗材管理、临床护理管理、血液透析费用管理、医学统计和检索等方面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血液透析中心透析资料的管理方法,使血液透析中心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作者:杨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品管圈应用于我院住院抑郁症患者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应用品管圈干预治疗,观察康复治疗效果及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经品管圈干预后康复治疗参与患者明显增加,IPROS评分明显改善.结论: 品管圈应用于住院抑郁症患者能够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姚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东川区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的各年龄段感染率及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1日-2012年5月31日1910例妇科门诊妇女(20岁-80岁)采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技术(HC-2)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部分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910例样本中共有224例感染了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其中20-30岁共检测359人,34人阳性,感染率为9.47%;31-40岁共检测794人,85人阳性,感染率为10.71%;41-50岁共检测627人,87人阳性,感染率为13.88%;51岁以上共检测130人,18人阳性,感染率为13.85%.224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者中,我单位检测出13例低度病变(CIN1),15例高度病变(CIN2-3).结论:东川区高危型HP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危型HPV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抓住时机对子宫颈病变,尤其对HPV感染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子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作者:马莉莎;毛永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门诊调剂差错情况,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2年120例门诊处方调剂差错情况.结果:门诊处方差错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型: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导致差错43例,占35.83%,药师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差错32例,占26.67%,收费人员录入错误导致差错45例,占37.5%.结论:杜绝门诊处方调配差错是长期的工作,应该加强防范意识.
作者:纳仲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多焦ERG和闪光ERG在判断白内障手术视力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283例(283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术前分别进行多焦ERG和闪光ERG检查,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如发现患者伴有视路病变则排除.根据术前视力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前视力<3.7,B组患者术前视力>=3.7,每组患者再按照术后视力各分为三组,A1、B1组术后视力<=4.0,4.04.5,比较A1、A2、A3组之间及B1、B2、B3组之间多焦ERG和闪光ERG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多焦ERG和闪光ERG各参数与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多焦ERG全视网膜及各环a Latency b Latency Amplitude b Amplitude a A1、A2、A3组之间及B1、B2、B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闪光ERG 视锥细胞反应a波峰时、a波振幅、b波峰时、b波振幅A1、A2、A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b波峰时B1、B2、B3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b波峰时、b波振幅与术前视力呈正相关,与术后视力无关.B组患者b波峰时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与术前视力无关.闪光ERG 大视网膜反应a波峰时A1、A2、A3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波峰时、a波振幅、b波峰时、b波振幅B1、B2、B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波振幅、B波振幅与术前视力正相关,a波峰时与术后视力正相关.结论:多焦ERG对于判断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的作用有限,闪光ERG对于轻中度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郭新艳;杨广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1研究背景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新药的合成与设计、晶体工程和材料的性质的研究中也举足轻重,其中小分子与DNA碱基的相互作用是具有代表性及研究意义的一类分子间相互作用.DFT方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处理相互作用多粒子体系的量子化学似计算方法.一般地, DFT的计算量约与基函数个数的3次方成正比,大体与ab initio HF SCF方法的计算量相当.
作者:刘静;韩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调查我院2012年门诊西药处方不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门诊2012年1月-2012年12月西药处方400份,对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合理用药15分,不合理用药率3.7%.其中药物间相互拮抗5份,选择药物不当3份,用法用量不当3份,无感染诊断使用抗生素2份,重复用药2份.多因素回归显示药费、年龄和使用药物种数为影响门诊西药处方不合理用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院2012年门诊西药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比率比较低,多为药物间相互拮抗引起,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与管理.
作者:卢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临床上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乙型肝炎两对半进行检测,检测效果较好,但是该方法的影响因素较多,部分因素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从而使部分检测结果不准.本文就ELISA法对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更好的减少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作者:杨双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