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玲;孙凤侠;王璐
目的探讨白头翁杀阴道毛滴虫作用机制. 方法用浓度1.25 mg/ml白头翁水提液进行体外抗滴虫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白头翁作用后滴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药物作用下,滴虫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脱颗粒,核糖体解聚,虫体内空泡增多、变大.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变形,细胞核核质疏松,核膜不完整,终虫体破裂,内部结构不能分辨.结论白头翁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可损伤虫体内部结构,多种细胞器受损.
作者:闫艳;高兴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江西省鄱阳县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之,全县有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800余例,2000年开始对全县晚血病人施行免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3年,本站对部分巨脾型晚血脾切除术后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patient、contrlled、epcdural、enalgesia、PCEA)取得了较好镇痛效果.PCEA对晚血脾切除后病人的术后有何影响,作者等就此进行了探讨.
作者:熊衍琨;于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异黄酮化合物的生物效能及其杀血吸虫和钉螺的作用,并就其用于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李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12种主要小兽体表恙螨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及移行规律. 方法在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野外选点,于不同生境下诱捕小兽.对小兽及其体表的恙螨种类进行分类鉴定.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计算Block距离.组内连接法(within-group linkage)进行聚类,聚类结果用树状图(dendrogram)表达.结果齐氏姬鼠、灰麝鼩、锡金小鼠、斯氏家鼠和大绒鼠体表恙螨群落之间相似性较大,聚为一类,基本属于野栖型小兽恙螨群落;褐家鼠、大足鼠、黄胸鼠、大臭鼩和社鼠体表恙螨群落聚为一类,基本属于家栖小兽恙螨群落(社鼠恙螨群落例外),在此群落类型中,相应恙螨群落的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同属于鼠科(大臭鼩例外).与其他小兽比较,贝氏树鼩、珀氏长吻松鼠的栖息环境及其在动物分类上的相似性较低,其体表恙螨群落聚类顺序明显推后,独自归成一类.结论小兽的生境分布对其体表恙螨群落类型的影响比较突出.在生境选择相近的前提下,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关系越近,其体表恙螨群落相似程度越高.
作者:牛爱琴;郭宪国;包怀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对近年频繁发生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特点、流行状况、传播途径、以及病毒致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中日医药研究交流合作课题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湖北省西部上世纪80年代已证实为并殖吸虫病流行区[1],致病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iabini)[2].人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童虫在人体内多不能发育成熟,致病机制上以蠕虫蚴移行症波及皮肤或内脏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2,3],有别于卫氏并殖吸虫病.2002~2004年来本中心就诊的病人中,65例被诊断为斯氏狸殖吸虫病,并采用吡喹酮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英;望宏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阴道毛滴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实验室培养或临床诊断培养阴道毛滴虫提供参考.方法配制pH值分别为2、2.5、3、3.5、4、4.5、5、5.5、6、6.5、7、7.5、8、8.5的肝浸汤培养基,分别接种相同数量的阴道毛滴虫,37℃恒温培养48 h,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滴虫数量.以pH值为横坐标,滴虫密度为纵坐标作曲线图,找出培养滴虫的适pH值范围.同时,连续观察各pH值管滴虫生长情况,直至滴虫死亡,记录各pH值培养基中滴虫的长存活时间.结果阴道毛滴虫能在pH3~8的肝浸汤培养基中生长繁殖,适pH范围为5~7.5,适pH值是6.在pH 4和pH8的培养基中连续不转代培养时,滴虫存活时间长,分别达180 h和189 h.结论肝浸汤培养基pH值为6时,滴虫生长良好,运动活泼,繁殖速度快,适用于快速繁殖滴虫,提高滴虫收获量;在pH4和pH8时,滴虫生长缓慢,但存活时间显著延长,适合保种培养.
作者:郭步平;李宇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制备并鉴定抗嗜人按蚊中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方法用嗜人按蚊中肠做抗原,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采用ELISA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建立了1株持续分泌抗嗜人按蚊中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BALB/c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的高稀释度达1:12 800;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属IgG1亚类;Western blot证实单抗能与嗜人按蚊中肠抗原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抗嗜人按蚊中肠单克隆抗体.
作者:李强;俞石芳;梁韶辉;谭峰;秦倩;潘长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襄樊市儿童蛲虫感染及健康行为现状,为防治蛲虫病提供科学依据,作者等对襄樊市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正敏;王萍;陶永平;唐玉成;武小樱;李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丰县1984年基本消灭疟疾后,仍有散发疟疾病例报告.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分布规律,并做好后期监测及制定防制对策,现将该县1995~2004年18例疟疾散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费玉玲;孙凤侠;王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弓形虫疫苗的种类、方法及其免疫保护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弓形虫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俊华;吴少庭;翁亚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表达和纯化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bMIF). 方法根据GenBank中PbMIF mRNA的预测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伯氏疟原虫ANKA株红内期RNA扩增获得PbMIF基因.将PbMIF基因与T载体连接并测序,利用NCBI中Blast程序分析测序结果.阳性T/A克隆质粒经BamH I和XhoI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收集经IPTG诱导表达的细菌进行SDS-PAGE分析,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亲和纯化.结果从伯氏疟原虫RNA中扩增到PbMIF cDNA,长度为351 bp,编码116个氨基酸.测序结果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PbMIF cDNA的预测序列完全一致,编码的氨基酸在一级结构上与恶性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fbbMIF)的同源性为76%,与人类和小鼠MIF的同源性为31%.表达产物为可溶性的PbMIF蛋白,亲和纯化后的PbMIF蛋白纯度为71%.结论表达并纯化出可溶性PbMIF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陈俊;李珣;刘忠湘;赵亚;李淑梅;薛采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粪便中检出寄生虫卵、原虫包囊及滋养体等,是诊断肠道寄生虫病的重要依据[1],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形状与虫卵相似的花粉颗粒.花粉是含有丰富营养素和众多生理活性成分的天然物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花粉营养药理学作用研究和作为保健品与药品的开发应用得到迅速发展[2].对于某些未被破坏的花粉颗粒,人体无相应的酶来溶解它,故不易被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其形状似寄生虫卵并往往单独出现,在没有参照和对比的情况下,难以与寄生虫卵鉴别.针对花粉颗粒造成临床误诊的问题,作者采集和观察了一些常见植物花粉颗粒并与蠕虫卵形态比较,以找出鉴别点,供检验工作者参考.
作者:明宗娟;乔继英;杨君华;王虎清;申余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mg growth factor-beta1,TGF β1)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 方法用昆明小鼠感染尾蚴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感染后6、10、14、18周杀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10周时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此时肝内CTGF表达达高峰,且10、14、18周时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模型组TGF-β1蛋白定量和CTGF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18周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作者:余治健;向选东;蔡胜蓝;李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前人体蠕形螨感染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了摸清兖州市农村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于2004年11月~2005年4月在该市王因镇楼庄联合中学和东楼小学开展了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刘广真;李绪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传播媒介和现场控制等方面回顾了河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根据疟疾流行的现状,提出了将来的研究力向.
作者:张红卫;苏云普;许汴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评价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的效果.方法依据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和联防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联防30年,五省疟疾发病减少,流行程度降低,阻断了恶性疟传播,五省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比例下降.近10年疟疾疫情回升,实际发病数是疫情报告数的6倍. 结论五省疟疾联防效果显著,联防形式及实施的措施应予肯定;巩固和发展五省疟防成果仍应坚持联防,但应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联防机制和内容.
作者:尚乐园;高琪;刘新;沈毓祖;黄光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鄂西南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河流纵横,辖13个县(市)区,总人口约400万.1978~1982年在9县(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宜昌市属斯氏狸殖吸虫重流行区[1].1991~1997年在原部分流行区开展了调查,表明通过大面积查治后,人群肺吸虫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2].为进一步了解肺吸虫感染及流行现状,根据<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方案>和<湖北省肺吸虫病调查实施细则>,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宜昌市所属的4个县(区),12个自然村开展了人体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连璋;严毅;余枫华;刘宗华;黄维勋;王大军;周相朝;康传元;史林谦;曹家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腹水多为漏出液,但由于各种细菌、病毒的感染与恶变,腹水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腹水性质的鉴定与细胞学检查十分重要.作者就荆州市血防所1996~2005年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腹水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国才;袁梅枝;董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