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王少海;施爱群;庞红;徐露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蠕形螨感染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人体蠕形螨, 诊断方法, 在校学生, 统计分析, 取样部位, 面部皮肤, 临床诊断, 检查方法, 感染情况, 分布情况, 采样方法, 诊断率, 永久性, 无症状, 毛囊炎, 可比性, 酒渣鼻
摘要:人体蠕形螨是永久性寄生螨,感染后以无症状带虫者居多,严重时可致面部皮肤痒感、毛囊炎、皮损和酒渣鼻.人体感染情况已有较多报道,但报道的感染率、感染度和面部分布情况差距较大[1~3],给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分析原因,主要与调查者采用的检查方法、取样部位、取样面积等不统一有关.为提高蠕形螨的诊断率,增强数据的可比性,为今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规范诊断方法提供准确可行的资料,作者在总结多年蠕形螨检查经验的基础上,对采样方法进行了优化,并用于在校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仪征市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观察

    仪征市地处长江北岸,沿江6个乡(镇)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1 680.39万m2,流行区总人口11.80万余人,历史查出血吸虫病患者21 209人.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于1974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1980年后,由于长江大水,灭螺工程大都被冲毁,江滩有螺面积不断增加,至1993年已达170多万m2,急性感染时有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回升[1],如继续采取以灭螺为主的防治对策,将会直接影响长江的蓄洪、防洪和生态平衡[2].因此,为了寻找适合现阶段江滩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对策和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从1993年起,按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先后对4个有螺江滩实施了综合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斌;张正球;陈前;李定新;唐明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恙虫病4例治疗与护理体会

    2003年江汉油田首次发现有恙虫病流行,本院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18~60岁,均有下乡钓鱼史.2004年10月发病1例,11月发病3例.

    作者:陈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云南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76位点突变研究

    目的研究云南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pfcrt)76位点突变的情况,以及与抗药性表现型的关系. 方法应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方法,检测现症病人干滤纸血样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点突变. 结果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位点的突变型很高,占85.0%(51/60);野生型和混合型较少,分别占8.3%(5/60)和6.7%(4/60).体内法测定的氯喹抗性和敏感样本均有pfcrt76突变型;体外法测定的17份氯喹抗性样本中,有13份带有pfcrt76突变型. 结论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氨基酸编码76位点突变频度很高.体内和体外法测定的氯喹抗性表现与pfcrt76突变型有较高的一致性.

    作者:杨亚明;IS. Adagu;张再兴;周升;刘慧;David Warhurst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储藏干果中腐食酪螨孳生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储藏干果中腐食酪螨孳生和季节消长情况,为保护储藏干果品质和预防人体螨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光照集螨法和水膜镜检法分离30种共300份储藏干果样本以及定点收集的花生仁60份,XTB-C型体视显微镜下鉴定螨种.建立观察点,观察农村家居储藏干果中的腐食酪螨季节消长情况. 结果 22种、169份样本有腐食酪螨孳生,孳生率为56.3%(169/300);农村家居中储藏的干果腐食酪螨孳生率高于城市家居(χ2=9.88, P<0.05),但与超市仓库储藏干果腐食酪螨孳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2, P>0.05).腐食酪螨孳生密度从2月份开始增高, 7月份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 结论储藏干果腐食酪螨污染严重,应加强储藏干果的保护及有关职业人群人体螨病的预防.

    作者:李朝品;王慧勇;贺骥;江佳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斯氏按蚊PPO1基因克隆及其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克隆和分析斯氏按蚊前酚氧化酶基因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 方法 根据其他昆虫前酚氧化酶基因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斯氏按蚊全蚊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克隆入pUCm-T载体,测定插入片段序列,对序列进行BLAST检索和鉴定.根据序列设计相应基因的特异引物,然后分别从血淋巴细胞或中肠扩增目的基因,并进行不同食源条件下前酚氧化酶基因的半定量、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定位及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的分析. 结果 获得了1种斯氏按蚊血淋巴前酚氧化酶基因cDNA部分序列,即AsPPO1(600 bp),分别与冈比亚按蚊PPO1和大劣按蚊PPO2基因很相似,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包含PO保守的铜结合位点CuA(HHWHWHLVYP)序列.在中肠和血淋巴内也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片段,半定量分析显示约氏疟原虫感染或诱导卵囊黑化呈现之前的表达明显增强,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进一步证实血淋巴有AsPPO1 mRNA表达. 结论 AsPPO1很可能与疟原虫感染或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相关.

    作者:杨松;黄复生;段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人体蠕形螨是永久性寄生螨,感染后以无症状带虫者居多,严重时可致面部皮肤痒感、毛囊炎、皮损和酒渣鼻.人体感染情况已有较多报道,但报道的感染率、感染度和面部分布情况差距较大[1~3],给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分析原因,主要与调查者采用的检查方法、取样部位、取样面积等不统一有关.为提高蠕形螨的诊断率,增强数据的可比性,为今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规范诊断方法提供准确可行的资料,作者在总结多年蠕形螨检查经验的基础上,对采样方法进行了优化,并用于在校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

    作者:王少海;施爱群;庞红;徐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济南市市中区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监测分析

    为有效控制和消除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济南市市中区1996年后开展了3次较大范围的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监测工作,实施了集体服药驱虫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防治措施.2002年调查常见人体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降至21.76%,表明防治效果显著.现将监测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尼秋娟;杨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哮喘病人肺尘螨感染调查

    研究证实尘螨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有密切关系,血清尘螨特异IgE、IgG测定和特异性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测定等证实尘螨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低龄人群尘螨性哮喘发病率较高.为此,本文对37例哮喘病患者进行了肺尘螨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平;王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同理化因素对人芽囊原虫体外存活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理化因素对人芽囊原虫体外生存和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人芽囊原虫感染者新鲜粪便定量分成若干份,分装于有盖小平皿中,设自然因素及常用消毒剂试验组,用直接涂片法镜检,以原虫数量和细胞活度为指标,观察自然因素(温度、湿度、紫外线、渗透压)和化学消毒剂(HCl、酒精、碘酒、新洁而灭)组人芽囊原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实验结果并照像. 结果低温、高温、干燥及消毒剂均可致人芽囊原虫数量减少,细胞活度降低,而紫外线照射和低渗对原虫数量和细胞活度无明显影响. 结论低温、高温、干燥和常用消毒剂对体外人芽囊原虫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作者:田春林;刘登宇;卢作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云南省主要感染季节不同阶段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观察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不同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将主要感染季节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选择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洱源县的4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将6~60岁居民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前期和后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Ⅱ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中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在各阶段开始前10 d用吡喹酮治疗,观察期结束后30 d查病.同时选择30名学生作为记录员,记录各自家庭成员每天接触疫水的时间. 结果在主要感染季节前期、中期和后期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17%、12.42%、7.10%,平均每人每天接触疫水时间分别为(82±26) min、(30±14) min和(14±6) min. 结论云南省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前期(栽插期)血吸虫感染率高,主要与感染性钉螺密度高和居民接触疫水时间长有关.

    作者:杨慧;李远林;戴文新;张剑平;李芹翠;赵义娟;段玉春;刘榆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郧阳医学院大学入学新生蠕形螨感染调查

    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其感染是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眼睑缘炎等的病因或原因之一[1].为了解大学入学新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近2年对本院入学新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调查.

    作者:朱名胜;耿家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博兴县残疾小学生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为了解残疾儿童弓形虫感染情况,对本县弱智、聋哑儿童以及城乡部分正常儿童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为博兴县弱智学校、聋哑学校学生,以相同年龄的城乡小学生为对照.每人抽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后置-20 ℃冰箱保存.

    作者:李国强;杜天月;王兆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茶毛虫生态特性及人群皮炎暴发的观察

    目的观察茶毛虫的生态特性,以及影响人群茶毛虫皮炎暴发的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实验观察、实地调查茶场茶毛虫孵化、幼虫龄期、化蛹、羽化全世代特性,调查3起不同季节茶毛虫皮炎暴发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 结果镇江地区茶毛虫1年发生3代.全世代发育速率受气象因素影响.3起茶毛虫皮炎暴发与茶场管理不善、没有适时灭虫,暖冬、第1代虫口基数较大有关.皮炎暴发的季节差异主要受气温影响.皮炎发生与职业、暴露机会、集居和工作环境有关,发病人数与虫口密度有关. 结论茶毛虫各期及全世代发育速率受气象因素影响.幼虫3龄期后虫口累积到一定数量,即造成人群皮炎暴发.

    作者:韩方岸;胡云;李世荣;张联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芽囊原虫病患者肠粘膜损伤及其粘膜细胞因子的测定

    目的探讨人芽囊原虫感染引起的肠粘膜病变及其分泌细胞因子IL-8、IL-18、GM-CSF水平变化的病理意义.方法经粪便检查确诊为人芽囊原虫感染的30例患者做电子肠镜检查,取病变粘膜做病理检查.用ELISA法检测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肠粘膜组织匀浆中的IL-8、IL-18和GM-CSF水平. 结果电子肠镜检查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均出现肠道病理改变,病变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直肠,病变程度与人芽囊原虫感染度呈正相关(rs =0.853 8,P<0.001);病理切片检查多数粘膜呈慢性炎症或溃疡病变.患者肠粘膜组织匀浆中IL-8、IL-18、GM-CS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且随人芽囊原虫感染度的加重逐渐升高. 结论人芽囊原虫感染能引起患者肠粘膜病理改变和细胞因子IL-8、IL-18、GM-CSF水平的升高,且与感染程度相关.人芽囊原虫感染诱导并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金群馨;唐国都;俞开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 从240.0 nmol/L降到123.0 nmol/L,MIC从1 171.6 nmol/L降至325.9 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 nmol/L降至58.6 nmol/L,MIC从1 108.0 nmol/L降至312.6 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 nmol/L降至75.5 nmol/L,MIC从452.0 nmol/L 降至238.3 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 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作者:杨恒林;杨品芳;李兴亮;高白荷;张志勇;杨亚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囊虫感染1例报告

    患者,男57岁,已婚,农民,东北人,1991年到江汉油田从事个体猪肉销售工作.1988年10月起每年有2~3次癫痫病发作,每次发作15~30 min后能自愈,未治疗.

    作者:山守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云南省澜沧县疟疾流行及其防治现状

    目的了解澜沧县疟疾流行现状及其控制能力.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0~2002年疟疾发病情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疟疾疫情报告、血检能力和疟防资源分布,问卷调查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及蚊帐使用情况. 结果 2000~2002年,澜沧县的疟疾发病率为0.253‰,22个乡均有病例分布,发病率为0.06‰~0.8‰;2002年接受入户调查的21个自然村共有11例疟疾疫情报告病例,据此估算全县血检、处方和走访漏报率分别为35.30%、0和96.79%.卫生部门占有较多的卫生资源,承担50%以上的发热病人血检任务和疟疾病人治疗.当地居民的疟疾常识知晓程度不高,村民的经验积累型疟防知识水平与中小学生接近,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水平低于中小学生,村民蚊帐拥有和使用率各为26.2%和30.7%. 结论澜沧县的疟疾控制对策应体现多样性,应加强乡村一级疟防资源的投入及不同人群疟防知识的宣教,3种估算疟疾漏报率对该县疟疾控制的导向作用和参考价值有待进一步确定.

    作者:董莹;胡继成;吕时生;周玉斌;王兴荣;郭晓芳;李春富;李丽;刘慧;李菊升;肖有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抗弓形虫重组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制备抗弓形虫SAG1单克隆抗体(McAb). 方法将pET32(a)-trSAG1重组质粒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用0.1 mmol/L IPTG诱导表达,超声破菌后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通过Ni-NTA一步法纯化,以纯化的rSAG1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用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出分泌高滴度McAb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Western blot分析其特异性. 结果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rSAG1单克隆抗体的5株杂交瘤细胞株,抗体重链均为IgG1, 轻链均为κ链;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能与弓形虫速殖子超声抗原中的天然SAG1发生特异性结合. 结论制备的抗rSAG1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识别SAG1的高特异性单抗,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弓形虫病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言慧;李华;陈晓光;吴锦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关于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

    寄生虫病仍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 由于学科结构的调整,一些院校将人体寄生虫学由考试课改为考查课,加之大多数院校仍沿用过去以寄生虫生物学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该学科的教与学都有些不如人意,这既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清主题概念,突出应用为教学宗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专业知识、临床应用和辐射社会等几方面的紧密结合,已是当务之急的教改内容.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的情况做了一些尝试,现就此谈谈一些体会,以供参考.

    作者:王敏;王光西;詹伯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

    蠕形螨又称毛囊虫,为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主要寄生部位为颜面部的皮质腺和毛囊,与痤疮、酒糟鼻等皮肤损害有一定关系[1].虽然蠕形螨感染较普遍,多为带虫感染[2],且极少引起不适[3],故常被忽视.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作者于2004年3~5月对首都医科大学26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刘亦苏;杨雅平;谢聃;刘邵华;赵倩;缪慧慧;陈姝君;诸欣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