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苏;杨雅平;谢聃;刘邵华;赵倩;缪慧慧;陈姝君;诸欣平
目的调查储藏干果中腐食酪螨孳生和季节消长情况,为保护储藏干果品质和预防人体螨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光照集螨法和水膜镜检法分离30种共300份储藏干果样本以及定点收集的花生仁60份,XTB-C型体视显微镜下鉴定螨种.建立观察点,观察农村家居储藏干果中的腐食酪螨季节消长情况. 结果 22种、169份样本有腐食酪螨孳生,孳生率为56.3%(169/300);农村家居中储藏的干果腐食酪螨孳生率高于城市家居(χ2=9.88, P<0.05),但与超市仓库储藏干果腐食酪螨孳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2, P>0.05).腐食酪螨孳生密度从2月份开始增高, 7月份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 结论储藏干果腐食酪螨污染严重,应加强储藏干果的保护及有关职业人群人体螨病的预防.
作者:李朝品;王慧勇;贺骥;江佳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蠕形螨又称毛囊虫,为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主要寄生部位为颜面部的皮质腺和毛囊,与痤疮、酒糟鼻等皮肤损害有一定关系[1].虽然蠕形螨感染较普遍,多为带虫感染[2],且极少引起不适[3],故常被忽视.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作者于2004年3~5月对首都医科大学26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刘亦苏;杨雅平;谢聃;刘邵华;赵倩;缪慧慧;陈姝君;诸欣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杭州市有11个县(市、区),82个乡镇,902个行政村曾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114.81万.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156 185例(其中晚期病人3 637例),病牛10 248万头,钉螺面积7 642.9万m2,是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全市于199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1995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全市疫情稳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自疫区务工人员大量涌入,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发现.部分县区仍有钉螺,且有螺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
作者:徐卫民;杨洋;金行一;王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济南市位于北纬36°02′~37°33′,东经116°11~ 117°33′.属非稳定性单纯间日疟低度流行区,中华按蚊是唯一传播媒介.自1951年有疟疾疫情记载以来,20世纪60、70年代曾发生2次大的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12.47(‰).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为了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持续开展了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传染源,疟疾疫情稳定.
作者:张昌庆;谢忠元;孙启燕;张明玉;韩笃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其感染是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眼睑缘炎等的病因或原因之一[1].为了解大学入学新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近2年对本院入学新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调查.
作者:朱名胜;耿家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rDNA-ITS1片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云贵地区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并建立一种快速鉴定方法. 方法 取贵州都匀株(DY)、贵州从江株(CJ)、云南大理株(DL)带绦虫及台湾株(TW)成虫标本,剪取孕节,抽提DNA,PCR扩增rDNA- ITS1片段,分别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MspI、CfoI、AluI、RsaI对扩增片段作酶切分析. 结果 PCR产物经AluI、RsaI酶切后, TW、DL、DY和CJ株RFLP图谱一致;经MspI、CfoI酶切后,TW、DL和DY株RFLP图谱一致,CJ株显著不同. 结论 1)DL和DY株与TW株同属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CJ株是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的PCR-RFLP分析方法简便,可以用于带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作者:张朝云;包怀恩;杨明;郎书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研究证实尘螨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有密切关系,血清尘螨特异IgE、IgG测定和特异性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测定等证实尘螨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低龄人群尘螨性哮喘发病率较高.为此,本文对37例哮喘病患者进行了肺尘螨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平;王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云南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pfcrt)76位点突变的情况,以及与抗药性表现型的关系. 方法应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方法,检测现症病人干滤纸血样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点突变. 结果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位点的突变型很高,占85.0%(51/60);野生型和混合型较少,分别占8.3%(5/60)和6.7%(4/60).体内法测定的氯喹抗性和敏感样本均有pfcrt76突变型;体外法测定的17份氯喹抗性样本中,有13份带有pfcrt76突变型. 结论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氨基酸编码76位点突变频度很高.体内和体外法测定的氯喹抗性表现与pfcrt76突变型有较高的一致性.
作者:杨亚明;IS. Adagu;张再兴;周升;刘慧;David Warhurst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不同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将主要感染季节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选择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洱源县的4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将6~60岁居民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前期和后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Ⅱ组人群观察主要感染季节中期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在各阶段开始前10 d用吡喹酮治疗,观察期结束后30 d查病.同时选择30名学生作为记录员,记录各自家庭成员每天接触疫水的时间. 结果在主要感染季节前期、中期和后期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17%、12.42%、7.10%,平均每人每天接触疫水时间分别为(82±26) min、(30±14) min和(14±6) min. 结论云南省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前期(栽插期)血吸虫感染率高,主要与感染性钉螺密度高和居民接触疫水时间长有关.
作者:杨慧;李远林;戴文新;张剑平;李芹翠;赵义娟;段玉春;刘榆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海省东部地区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流行现状. 方法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镜检带绦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囊虫病抗体. 结果共粪检5 943人,查出猪带绦虫感染者5例,感染率为0.08%;血清检测1 162人份,囊虫感染者19例,感染率为1.64%. 结论青海省东部地区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仍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各地仍需高度重视,积极普及健康教育,大力加强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吴献洪;何多龙;刘巴睿;张静宵;刘培运;刘海青;马霄;蔡辉霞;赵延梅;曾诚;刘玉芳;胡兰省;王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以琥珀酸脱氢酶(SDH)为指标,探讨亚精胺(Spermidine,Spd)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24 d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用冷消化法制成细胞悬液,联合法将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培养至第4 d,一部分细胞用含Spd终浓度分别为0(对照)、25、50、75、80、90、100、150、200 μmol/L的无血清培养基处理24 h,另一部分细胞用终浓度为75 μmol/L的Spd分别处理0(对照)、12、24、36、48、60、72 h.然后用PBS清洗3次,再换用常规培养基继续培养.至第8 d,对处理过的培养细胞进行SDH细胞化学染色,Olympus-BH2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并将结果输入HPIAS-2000图像分析仪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用Spd作用24 h,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SDH活性随Spd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75 μmol/L时达到高,>75 μmol/L,SDH活性逐渐减弱.当Spd作用浓度为75 μmol/L时,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SDH活性随着Spd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48 h时达到高,然后逐渐减弱.统计学分析显示,Spd处理后的实验组培养细胞,其SDH活性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用终浓度为75 μmol/L的Spd处理培养细胞48 h,培养细胞的SDH活性显著强于其余各组(P<0.01). 结论 Spd可显著增强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生长代谢活性;用终浓度为75 μmol/L的Spd处理48 h,培养细胞的SDH活性强.
作者:易同寅;董惠芬;蒋明森;明珍平;钟沁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肝胆管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牧区牛、羊等食草动物中感染甚为普遍.人体系偶受感染,病例较少.我国8个省区曾有人体肝片吸虫病病例报告,其中有数据记录者累计152例[1].迄今云南省尚未见该病记录.作者于2004年5月26日对临床肝胆手术活检标本作病原学鉴定时,发现一肝片吸虫病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莉莉;王会珍;刘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及纯化弓形虫SAG1抗原,为研制新型弓形虫病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 方法将重组pGEX-SAG1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Codon Plus(DE3)-RP菌株,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并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表达产物的表达形式.通过降低培养温度和升高LB培养基的pH,诱导融合蛋白在上清中表达,表达产物以硫酸铵沉淀、GST亲和层析和Sephadex G-150凝胶过滤层析进行纯化.Western blot检测纯化融合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结果 37 ℃条件下,SAG1以融合蛋白(SAG1-GST)的形式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27 ℃和升高LB培养基pH条件下,融合蛋白在上清中得到表达,经纯化后其SAG1可溶性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Western blot分析纯化蛋白能被弓形虫感染者血清所识别.结论 SAG1可溶性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了表达,经纯化后能被弓形虫感染者血清所识别,可用于制备弓形虫感染诊断试剂盒.
作者:朱翔;龚唯;张惠琴;陆惠民;黃伟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有效控制和消除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济南市市中区1996年后开展了3次较大范围的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监测工作,实施了集体服药驱虫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防治措施.2002年调查常见人体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降至21.76%,表明防治效果显著.现将监测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尼秋娟;杨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已婚,农民,东北人,1991年到江汉油田从事个体猪肉销售工作.1988年10月起每年有2~3次癫痫病发作,每次发作15~30 min后能自愈,未治疗.
作者:山守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89~1990年全国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信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以罗山、淮滨两县为例,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42.6%、26.5%、29.9%和35.4%、29.4%、27.7%[1].之后相继在学校和农村开展了肠道寄生虫病防治.为了解信阳市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防治效果,按照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的统一安排,于2002 年10 月开展了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肠道线虫感染现状分析如下.
作者:沈大勇;杨金;杨改英;邓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收集家犬体内的细粒棘球绦虫成虫以建立新疆棘球蚴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 方法对家犬体内成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以确定其亚株型. 结果所有感染犬体内成虫的基因型为G1型.特别是1条家犬体内发现存在细粒棘球绦虫G1(羊)株和G6(骆驼)株混合感染的情况. 结论在新疆阻断羊犬和羊骆驼循环圈是预防棘球蚴病的重要措施.作为终末宿主的家犬与人类的感染密切相关,对感染犬的管理应该加强.
作者:张亚楼;Jean-Mathieu BART;温浩;马旭东;苗玉清;林仁勇;王星;卢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中药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及两药联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 方法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包囊组织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Art)25 mg/kg·d、50 mg/kg·d、阿苯达唑(Alb)50 mg/kg·d、Art 25 mg/kg·d+Alb 25 mg/kg·d,连续治疗90 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另设空白对照组.治疗效果以棘球蚴湿重、囊重抑制率、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 结果各用药组小鼠包囊生长明显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96%,64.34%,65.31%,77.08%,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L-4及IgE水平均降低(P均<0.05). 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及由此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蒲秀英;傅宣英;王琪;景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制备抗弓形虫SAG1单克隆抗体(McAb). 方法将pET32(a)-trSAG1重组质粒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用0.1 mmol/L IPTG诱导表达,超声破菌后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通过Ni-NTA一步法纯化,以纯化的rSAG1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用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出分泌高滴度McAb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Western blot分析其特异性. 结果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rSAG1单克隆抗体的5株杂交瘤细胞株,抗体重链均为IgG1, 轻链均为κ链;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能与弓形虫速殖子超声抗原中的天然SAG1发生特异性结合. 结论制备的抗rSAG1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识别SAG1的高特异性单抗,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弓形虫病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言慧;李华;陈晓光;吴锦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2年10月,作者等对东阿县第一实验小学和陈集中心小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玉山;王新水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