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常见因素分析及对策

单萍;石瑞新;李秀翠;吕林;杨建辉

关键词:糖尿病, 感染, 常见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感染类型及感染的常见因素,为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共抽取本院2010年1月- 2012年1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2例,其中感染患者36例,包括17例男性和19例女性.通过观察感染内容来分析感染的主要类型,并分析总结感染的常见因素. 结果 常见的感染类型有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且感染因素与年龄和病程有一定关系,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多发于女性.结论 以后的护理工作中,除了常规护理外,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运动及药物相结合的治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某医院医院感染的现状研究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院感染的现状,为制定控制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1 - 12月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的1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原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 结果 本组医院感染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占31.5%;G+菌感染69例,占41.8%;G-菌感染82例,占49.7%;经过药敏试验发现病原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敏感性较高;感染原因主要为侵入性操作,占30.3%. 结论 临床工作者应该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感染原因,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荣琴;王安萍;令狐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AFP、AFU、5'-N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5’-核苷酸酶(5’- NT)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测定125例肝癌患者及5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OC曲线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 AFU、AFP和5’- NT检测指标在两组资料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FP、AFU和5’- NT三种指标单独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0.803、0.817.三项标志物单项检测PHC的敏感性分别为0.68、0.81、0.80,联合检测AFP和AFU或5'-NT可使PHC检出率提高至0.888和0.872,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PHC的检出率高达0.92. 结论 通过ROC曲线评价,联合检测AFP、AFU和5’- NT三种指标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建军;陈建国;高晓阳;吴白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河北省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

    目的 对河北省2009 -2011年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RT - PCR方法对三年收集的12 482份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检测,并将所有277 854例病例的有关信息输入Epidata软件,经过统计学检验,动态分析和比较三年间手足口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规律. 结果 三年中以2010年疫情为严重,表现在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数显著高于2009年和2011年.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2010年主要以EV71感染为主,提示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发病年龄、男女比例和职业分布,三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农村儿童发病占80%以上.小年龄散居的农村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尤其1岁年龄组是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高危人群.近几年疫情的“拖尾”现象明显,10月份左右的“次高峰”逐年抬高. 结论 EV71感染可能与疫情强度有密切关系,但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亦不可忽视,应进一步区分病毒类型.每年的疫情高发地区有所改变,主要的病原体亦有所不同.近几年疫情的“拖尾”现象值得高度关注,有关原因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京生;于秋丽;谢赟;刘莹莹;韩彩芝;齐顺祥;李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人群乙肝免疫水平及新生儿乙肝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0名新生儿、286名健康人群,采用ELISA双抗原一步夹心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 HBs). 结果 在40名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达100%;健康人群抗HBs阳性率平均为64.34%,各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免疫接种史的人群中,各年龄组抗体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15岁以下人群中抗- HBs阳性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抗体含量下降的趋势;建议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3~5年加强一针;乙肝防控的工作重点要向15岁以上人群倾斜.

    作者:莫英瑛;段蕙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萝岗区市售食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萝岗区市售食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为政府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萝岗区相对固定监测点抽检8类食品,开展12种添加剂和3种非食用物质检测. 结果 共抽检328份样品获得1 420个有效数据,合格267份,合格率为81.4%.主要问题是市售米面制品和非发酵性豆制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甲醛次硫酸氢钠,蜜饯类食品甜蜜素超标率达46.2%. 结论 萝岗区市售食品中甜蜜素和甲醛次硫酸氢钠超标现象比较严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检测能力,确保食用安全.

    作者:许丹;郑创亮;余泳红;冯秀琼;戴冉;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南充市1 000名大学本科在校生进行调查. 结果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9.83%,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非医学生(x2=52.529,P<0.05),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x2=28.604,P<0.05). 结论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且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主要与医学知识的积累有关.因此各高校尤其是非医学类院校应将健康素养的培养纳入教育中,注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作者:华娇;杨静;刘环;黄艳;景华;宋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08-2011年洛阳市新诊断尘肺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洛阳市尘肺病特征,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尘肺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洛阳市2008 -2011年新诊断267例尘肺情况进行工种分布、尘肺类型、患者接尘工龄和诊断年龄统计分析. 结果 新诊断尘肺病例总数逐年增多,以2010年、2011年增加明显,尘肺Ⅰ期病例增加为显著;在新诊断267例尘肺中,采煤工67例(25.09%)、粉碎工45例(16.85%)、成型工43例(16.10%)、原料工30例(11.24%),占总数的比例较大(共69.28%);尘肺中矽肺Ⅰ期、Ⅱ期、Ⅲ期均占据很大比重,矽肺总数占尘肺总数达到90.26%;Ⅰ期尘肺患者诊断年龄(48.92±10.57)岁,低于Ⅱ期尘肺、Ⅲ期尘肺(54.22±10.78,53.94±9.11)岁(P<0.05);Ⅰ期尘肺、Ⅱ期尘肺患者接尘工龄(17.79±9.89,18.16±12.74)岁,高于Ⅲ期尘肺(10.49±11.48)岁(P<0.05). 结论 洛阳市煤炭、玻璃、矿产行业的采煤工、粉碎工、成型工、原料工等工种是尘肺预防的重点,应主要预防矽肺发生,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作者:任平平;刘海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结核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本院临床诊断确诊为肺结核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PCR技术测定两组痰液及外周血中的结核杆菌,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68例结核病患者中痰涂片、痰定量PCR、外周血定量PCR检测的阳性率为14.7%、41.2%、44.1%,定量PCR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痰涂片(P<0.05).痰涂片阴性的58例患者中痰及外周血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31.0%、41.3%.痰及外周血定量PCR配对检测两种标本同时检测的符合率为44.1%. 结论 荧光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的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涂片,其可证实、鉴定涂片阳性结果,同时对痰和外周血进行定量PCR检测,可.增强互补作用,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作者:王雅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常见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感染类型及感染的常见因素,为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共抽取本院2010年1月- 2012年1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2例,其中感染患者36例,包括17例男性和19例女性.通过观察感染内容来分析感染的主要类型,并分析总结感染的常见因素. 结果 常见的感染类型有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且感染因素与年龄和病程有一定关系,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多发于女性.结论 以后的护理工作中,除了常规护理外,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运动及药物相结合的治疗.

    作者:单萍;石瑞新;李秀翠;吕林;杨建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石家庄农村居民腹泻家庭环境卫生和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农村居民腹泻在家庭环境卫生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村地区腹泻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县600户家庭,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泻的家庭环境卫生和行为习惯影响因素. 结果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腹泻两周患病率为2.47%.影响腹泻的主要家庭环境卫生和行为习惯因素有饮水习惯(OR=5.07,95%CI:1.77~14.52)、饭前便后洗手习惯(OR=5.97,95%CI:2.80~12.76)、家庭垃圾丢弃地点(OR =2.17,95% CI:1.13~4.16)和家庭使用厕所类型(OR=2.00,95%CI:1.10~3.66). 结论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腹泻两周患病率较高,加强健康教育,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降低腹泻患病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郭占景;陈凤格;赵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外科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外科感染常见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 方法 采集外科感染标本,用美国德灵公司的药敏分析/细菌鉴定仪Microscan Wat RA way - 4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并作药敏分析. 结果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共分离得到病原菌763株,分别归属于10个种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常见.药敏分析表明这些细菌对抗生素有交叉以及多重耐药性,对于革兰阳性菌万古霉素仍然有很好的抗菌效果. 结论 导致外科感染的病原菌的种类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对于多种抗生素都有很高的耐药性,在外科治疗的过程中要积极预防和控制.

    作者:钟世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3 29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 结果 3 298例下呼吸道感染者,痰培养共检出菌株4 36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7.2%)和真菌(11.8%).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多,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为敏感;真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敏感. 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细菌耐药性严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李政;王玉春;蒋冬香;高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08-2011年福建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分析与评价

    目的 了解福建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布特征并评价福建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 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福建省2008 - 2011年监测个案数据,导出为EXCEL文件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福建省2008 -2011年共报告AEFI个案2 574例,在AEFI分类诊断中,一般反应占78.24%;异常反应占16.31%.2008 -2011年AEFI报告估算发生率为0.49/10万剂~7.23/10万剂.监测系统个案完整率为100%,及时报告率为85.86%.在所有报告病例中需调查的有1 210例,调查率为100%,48 h内调查数为1 174例,及时调查率为97.02%. 结论 福建省AEFI监测系统各项指标逐年提高,但仍有部分指标未达到国家要求,应加强培训和督导工作以提高监测质量.

    作者:萧剑雄;林志强;吴瑞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05-2010年东安县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6年来东安县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情况. 方法 收集项目门诊病人资料,对结核病人采用队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5 - 2010年间东安县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共2 044人,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机构转诊率及发转诊到位率逐年上升.共登记1 737例涂阳病人,其中农民1 446例(83.25%),发病以25~65岁的中青年农村人口为主,多是轻症患者,治愈率逐年上升. 结论 结核病防治项目的实施为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陈艳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母婴传播中的母乳喂养与婴儿HCMV感染的关系,进而指导感染人巨细胞病毒母乳对婴儿的合理喂养. 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 PCR)方法分别检测113对临床疑诊HCMV感染患儿及其母亲HCMV-DNA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血HCMV - PP65抗原. 结果 母乳HCMV-DNA与配对患儿血HCMV - PP65抗原两者之间有关联(x2=6.48,0.01<P<0.025),但关系不是非常密切,阳性母乳配对患儿与阴性母乳配对患儿的血HCMV-DN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2,P>0.05). 结论 母乳HCMV感染是婴儿获得HCMV感染的重要途径,但是二者关联性不强,故对已感染HCMV的患儿建议母乳喂养,对母亲HCMV阳性,而婴儿HCMV阴性的可将乳汁处理后喂养,更加安全.

    作者:赖源;朱纯华;覃亚斌;叶志纯;李梨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PAP对老年OSAS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远期作用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远期作用. 方法 选择本院中重度OSAS老年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记录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同时进行OSAS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结果 120例中重度OSAS老年患者中,坚持进行CPAP治疗的患者共39例,作为实验组;未坚持进行CPAP治疗的患者81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2.82% (5/39),对照组发生率为46.91% (38/81).实验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1,P<0.05).经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当随访时间越长,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P -0.005).为分析OSAS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43例定义为发病组,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77例定义为未病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AP治疗是OSAS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25,P=0.000). 结论 在接受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采用CPAP治疗老年OSAS患者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作者:谢世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中药成方复方香艾液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成方复方香艾液的抑菌作用及低抑菌浓度. 方法 采用平皿法和试管法.以不同质量浓度药物作用于培养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观察抑菌效果. 结果 复方香艾液能有效抑制实验细菌生长,复方香艾液对大肠杆菌MIC为31.25 mg/ml(原液稀释8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7.8 mg/ml(原液稀释32倍),对白色念珠菌MIC为62.5 mg/ml(原液稀释4倍). 结论 实验研究证实复方香艾液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空气中常见致病菌的生长.

    作者:胡捷;肖创清;杨常成;杨东;何龙;许江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组成的10 d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14例H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 d序贯组):前5d给予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阿莫西林1.0g,2次/d口服,后5d,埃索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5g,2次/d口服;对照组(7 d标准三联组):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g+克托霉素0.5g,2次/d口服,疗程7 d.4周后复查胃镜及14C- UBT,观察溃疡愈合、Hp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的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按治疗意向分析、完成随访病例分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序贯疗法具有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高的优点,不良反应相当,可作为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沈维柏;廖金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院感控制措施对控制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 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实施监控措施后效果的评价,探讨如何更好的控制其感染. 方法 2008年8月- 2010年9月长沙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MRSA感染共164例患者,分析其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等监控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实施相应的监控措施后ICU患者的MRSA感染率较实施监控措施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感染实施干预措施后ICU环境院感监测MRSA检出率较之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ICU实施消毒隔离等监控措施能有效降低MRSA感染率,并可以预防感染.

    作者:张毕明;侯正利;李源湘;范利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循证护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进行胃癌手术的93例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7例采用循证护理模式,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体力状况分析标准(P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KPS、PS以及QOL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PS、PS以及QOL评分分别为(70.3±2.8)分、(0.8±0.1)分、(49.8±4.0)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4±2.1)分、(1.1±0.2)分、(40.6±3.9)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可靠的临床护理模式.

    作者:朱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