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李芳
目的:探讨强化康复治疗在急性半卵圆中心梗塞患者中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32例急性梗塞患者,并经MRI证实为半卵圆中心急性梗塞.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16例,两组均行常规临床治疗及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患者施以强化康复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半卵圆中心梗塞患者中,采用强化康复治疗的研究方法,能够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而且对罹患该种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明显.
作者:李洪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在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科监测、管理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则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数据比较,组间数据未见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及糖尿病教育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效果,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值得推广.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脑血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我院2016年1月12日-2017年3月25日收治的颅脑血肿患者2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照组-10例(螺旋CT常规剂量);并对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并发症发生率、图像质量分级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辐射剂量45.46mGy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分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脑血肿治疗中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帮助临床清晰的观察血肿演变过程,并且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化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时,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穆维琴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针灸推拿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效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对象,将患者分组对比,对照组与研究组中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单纯采用消炎痛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医推拿针灸方法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碍推广应用.
作者:吴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闭孔疝是罕见的腹外疝,因其解剖结构特殊,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闭孔疝病例,就闭孔疝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临床医师和影像诊断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治疗,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
作者:张旺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55例AMI急诊PCI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另于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集52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为观察组,此阶段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从急诊到导管室时间平均(25.75±3.33)min、住院时间(7.59±1.16)d,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率7.55%,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观察组护理的满意度96.23%,显著优于对照组82.69%.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AMI急诊PCI术中,能够有效缩短接诊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陈玲;龚德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结合痔疮手术导致术后肛门狭窄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疗效进行详细探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痔疮手术导致术后肛门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15例轻度肛门狭窄患者,采用扩肛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措施,对于15例重度肛门狭窄患者,采用肛门内括约肌松解术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本次治疗满意.结论:在对痔疮手术后肛门狭窄患者实施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分度,对不同分度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这样才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与探究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方法:2014年01月开始实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分析实施前后的工作量及供应室人员前后人数对比,并比较实施前后临床各个科室医务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之后消毒灭菌锅次及一次性物品发放工作量大幅增加,人员与实施之前相比,人数降低,实施之后临床各个科室医务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与实施之前相对比,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实施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效果较好.
作者:曾善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头孢类菌素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情况,为头孢菌素抗生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有效建议.方法:应用数字随机抽选的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出具的头孢类菌素抗菌药物处方中抽选500份展开分析,并总结这类抗生素药物在本院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结果:500份药物处方中,口服型药物应用所占比例为72.0%,针剂型药物应用所占比例为28.0%;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以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临床应用率分别为24.0%、48.0%、22.0%、6.0%,可见口服型药剂应用率要比针剂型应用率高,第二代药物的应用率高于其他三代,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是本院临床中常用的类型,其中以第二代药物的应用率高,总体基本属于合理范围,但是这类药物的用药起点依旧存在较高的现象,因此还需加强临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管理.
作者:詹家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生存率.方法:临床收集资料,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我院61例,接受400 mg/d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定期随访的初始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和生存效益评价.结果:61例患者1年后开始治疗,有效率为57.4%(35/61),疾病控制率为88.5%(54/61),两次log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年龄以及盆腔和腹部多处病变影响治疗效率因子(P<0.05).5年累计生存率为53%,Cox回归模型显示盆腔和盆腔多发性病变是影响患者生存获益的重要因素(P<0.05).除2例出血外,其余患者均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显著提高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生存率,可作为治疗无法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俊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生理性乳涨主要是由于产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腺体增生,腺泡潴留,乳管扩张,加上产后3天左右乳房供血增加,乳量明显提升,导致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及间质水肿,乳腺导管不畅及乳房水肿,整个乳房摸上去像完整的一片有厚度有弹性的囊性肿块,表现为乳房轻微发热,严重时肿胀及腋下手臂无法伸展及垂落.乳房乳晕涨硬导致乳头变平坦,以至于婴儿含接乳头困难,从而导致排出不畅.不正确处理[1]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乳腺炎直接影响母乳喂养和母婴健康.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7年2月共护理100例生理性奶涨的产妇,效果不错,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率达到97%,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路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为了研究东兴区预防接种单位采用不同工作模式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东兴区29个预防接种单位中的6个接种单位,以及在管辖区内的15家幼儿园和小学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的全部疫苗接种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工作模式下壹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及疫苗补种的效果.结果:经过研究,学校流动儿童比例低于百分之三十时,它的学校新生疫苗漏种率为13.92%,比学校流动儿童高于百分之三十的学校低;6月份招生通知时开始查验的新生首针补种率为72.66%,9月份报名时开始查验的新生首针补种率为62.68%,6月份开始查验的补种率高于9月份开始查验的补种率;9月份报名开始查验的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比例大的学校的全程接种率比流动儿童比例小的学校低.结论:预防接种单位采用不同工作模式查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肿证的疫苗补种效果有其各自的优势,不能一概而论地觉得哪个模式是万能的,各个预防接种单位应该根据自己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出合适的工作模式.
作者:赵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牙钻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等使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对医护人员构成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加强对口腔科医务人员感染知识培训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减少口腔科感染的发生,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作者:周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析加强产房风险管理对于降低产房风险的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实行传统的产房管理,观察组开展风险管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产妇的风险发生率及对产房管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在风险管理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产房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产房风险,同时可以减少护理纠纷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喻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作者:刘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对比.方法:168例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5.4%,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9.8%,P<0.0001.结论:对静点胺碘酮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作者:姜天香;张雪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3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满意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并改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严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分析基层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关对策.方法:参照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以及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基层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层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普及率较低,依从性差,在临床检验技术操作方面缺乏规范化,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结论:针对基层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全面落实生产责任,不断提高职业检查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作者:王威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效果与措施.方法:以我中心2015年7月~2016年6月进行健康体检的200例人员为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人员均100例.其中,对照组人员进行常规体检,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对体检人员进行医疗评估、诊断与辅助检查,观察与比较分析两组人员自身群面健康了解情况.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与自身健康全面了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健康体检人员而言,开展健康促进工作,不仅可以使患者掌握自身的情况,还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健康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