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荣;郑荣
目的 建立化妆品中常用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苯甲酸、苯甲醇、卡松的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酸铵(0.02 mol/L)-甲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淋洗,同时测定化妆品中7种常用防腐剂.结果 各防腐剂在10~1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平均回收率为91.5%~95.5%,相对标准偏差为1.3%~2.5%.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化妆品中防腐剂的测定.
作者:刘奋;戴京晶;梁伟;丘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在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测定患者血清中AGEs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各患者组血清中AGE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患者血清AGEs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血清AGEs水平的升高是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林;孙子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探讨嘉兴地区疑似泌尿生殖道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以及该地区解脲支原体的耐药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mycoplasma IST2试剂盒,对疑似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检测及药敏鉴定.结果 948例患者中312例呈现阳性结果,阳性率32.91%.312株阳性标本中,出现耐药结果的菌株高达69.23%,出现中度敏感的为25.64%,对所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的仅有5.13%,说明目前嘉兴地区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率很高,而且支原体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对常用抗生素均高度敏感的菌株已经很少.
作者:杜瑛媛;周宗立;倪侃翔;王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CyclinD1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分子,其基因和编码蛋白的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CyclinD1基因结构的改变和蛋白质表达的改变,论述其在肿瘤癌过程中与肿瘤相关基因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莫莉;唐发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碘化物. 方法 离子色谱仪系统,选择40 mmol/L氢氧化钠为淋洗液,流速1.0 ml/min.结果 测定方法相关性好(r>0.9999),线性范围宽(0.001~0.50 mg/L),精密度高(RSD<3.59%),准确度好.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无干扰,灵敏度高,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王红伟;路凯;刘俊娓;闫惠珍;林少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医疗管理者对营销的问题日益重视,标志着医院已经进入一个强势公关主导商业策略的领域.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战略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医院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使医院在经营管理中以不损害社会利益为前提,协调医院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作者:冯志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医院胃镜消毒现状,控制胃镜引发的医院感染.方法 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要求,对西安市属二级以上医院2005年4~12月胃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等进行监测,检测细菌总数、致病菌、无菌试验、消毒/灭菌剂有效含量等.结果 监测的胃镜镜腔合格率62.5%,高压灭菌的附件,消毒/灭菌剂有效含量、无菌试验合格率100%.监测中发现部分医院胃镜的清洗消毒重视不够,胃镜供需矛盾,时间安排欠合理,消毒灭菌工作不规范,消毒灭菌知识欠缺等问题.结论 西安市胃镜消毒灭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建议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操作;加强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提高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对胃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认知水平;加强胃镜诊疗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胃镜监督管理.
作者:李骏;张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大鼠酒精灌胃后体内乙醇代谢的特点,为建立大鼠乙醇中毒所致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个剂量组.实验大鼠以50%的酒精按各组剂量给予灌胃,灌胃后分别于第0.5、1、1.5、2、2.5、3、5、10 h经眼眶静脉丛采集大鼠血标本,以乙醇脱氢酶法测定血浆中乙醇浓度.结果 对各时段点乙醇浓度测定分析,大鼠摄入酒精后乙醇浓度的高峰均出现在灌胃后1~1.5 h处,随后开始缓慢下降,代谢曲线与醉酒表现一致.结论 酒精灌胃剂量小于8 g/kg是比较安全的,灌胃后1~1.5 h达到代谢吸收高峰期,10 h后醉酒状态基本恢复,这为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史清海;伏建峰;路西春;许琴;冉继华;刘正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肾衰康与爱西特联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的效果.方法 把慢性肾功能氮质血症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肾衰康联合爱西特组)和B组(爱西特组)各24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加肾衰康及爱西特,B组用常规治疗加用爱西特,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水平.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BUN、Scr及Ccr都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两组间BUN、Scr及Ccr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A组比B组Scr、Ccr下降更显著,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肾衰康联合爱西特比单用爱西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好.
作者:程新;蒋云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佳铁分局管内10所中学、12所小学学生HBV感染情况,并加以分析,以指导学校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对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 结果 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为5.11%,其中男性(6.65%)高于女性(3.55%)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x2=57.01,P<0.01).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x2<3.84,P>0.05).不同地区HBsA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13.28,P<0.01).结论 沿线边远地区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中小学生.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建议继续加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强化HBsAg携带者的卫生管理及开展健康教育是学校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乔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化疗药物造成静脉损伤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方法 对149例妇科化疗病人进行观察,制定判断标准,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149例中,因药物发生静脉损伤者46例,占30.87%,发生静脉损伤与穿刺次数有密切的关系,穿刺次数<5次者11例发生1例,5~10次者93例发生24例,>10次者45例发生20例,穿刺部位在手背者81例发生静脉损伤10例,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结论 化疗药物对静脉损伤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所造成的损伤,其次是穿刺部位、穿刺次数以及穿刺技术.
作者:杨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求询者提供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心理支持及生活关怀等必要的知识信息. 方法 根据热线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咨询的特点分别建立SPSS数据文件,对自愿者免费检测HIV抗体,结果 阳性标本送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 结果 一年内接受856人电话咨询,其中31人接受了HIV检测,检测率3.6%;面对面咨询81人,有80人接受HIV检测,检测率98.8%.对80名自愿者免费检测HIV抗体,确认HIV感染者5人,感染率6.25%.结论 推广VCT项目,有利于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VCT工作的保密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能有效地促使有高危行为的求询者的行为改变,有利于减少HIV的传播扩散.
作者:孙忠贤;胡平成;王卫平;孙先国;罗永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近年来肺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为制定下一步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1999~2004年户籍在广州市的肺结核病人的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登记率从1999年的72.96/10万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88.90/10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2.6:1),无症状病人增多、有空洞和咯血病人以及儿童和粟粒结核病人比例减少.结论 新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但儿童受感染的危险性正在不断降低;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疫情存在向好的趋势.
作者:周琳;伍慧仪;李惠芬;陈其琛;李妙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乙型肝炎是危害我国人群身体健康的高发病及多发病之一,尤其对集体性居住的青年学生有着更大的威胁.根据1995年卫生部肝炎领导小组对全国的抽样调查,全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9.75%(约1.2亿人)[1].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解我校入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情况,做好我校预防、卫生保健工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每年均对入学新生进行HBsAg及ALT检测.现将2005年入学新生的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芝茵;朱香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难治易发.目前治疗方法 主要是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一些新型药物的出现为银屑病治疗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本文介绍了国外文献中报道的已应用于临床或还在临床试验的药物进展情况,并进行综述.
作者:肖李李;黄进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硫酸镍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K-f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P1、P4、P7三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四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 结论 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可能不是硫酸镍作用的靶部位.在硫酸镍诱发细胞恶变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作者:陈传德;吴中亮;陈家堃;纪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葛根素治疗后其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以及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2名,其中分为葛根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并选取36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予以葛根治疗,观察疗效以及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葛根素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ICAM-1,TNF-α的水平,而且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 葛根素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许进军;何东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疟疾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89~2005年疟疾监测资料,用EpiInfo3.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年问共发生疟疾病例106例,其中本地感染22例,占20.75%;外出感染16例,占15.09%;输入病例68例,占64.15%.疟疾发病率本地人口2001~2005年比1989~2000年高,外来人口1996~2005年比1989~1995年高(P<0.05);外来人口的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均高于本地人口(P<0.05);IFA检测阳性率外来人口为7.85%,本地小学生为2.33%;中华按蚊基本繁殖率均大于1;临界叮人率为2.092. 结论 义乌市基本消除疟疾后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流动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输入病例,防止疟疾暴发或流行.
作者:骆淑英;范伟忠;陈劲华;陈亮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江永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江永县1996~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年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6~2005年江永县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5种,共3 6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3.07/10万.结论 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不仅要加大对肠道和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力度,还要加强性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工作.
作者:刘皆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们科2005年8月~2006年7月在结肠镜下治疗的结肠息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切除息肉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及息肉的部位、大小、术后病理、预防并发症和随访等.结果 肠镜下切除结肠息肉患者308例,切除息肉530颗,成功取回病理检查256份.发生术后出血4例,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认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肠道准备,保证仪器性能良好;术中医护密切配合;术后注意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是治疗的重要保证.
作者:崔向真;贾淑英;卢飞琴;王佩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