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农村地区校外(辍学)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状况调查分析

滕树忠;彭海艳;罗玫;谭兴邦

关键词:农村地区, 儿童和青少年, 预防艾滋病, 知晓状况, 防治工作, 预防知识, 文化水平, 弱势群体, 普通人群, 健康教育, 高危人群, 保护能力, 临界点, 大面积, 疫情, 信息, 人口, 普及, 民族, 经济
摘要:我国艾滋病(AIDS)的疫情正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防治工作处于关键时期[1].积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是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国1/3以上的人口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艾滋病他们也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处在当地经济不够发达、文化水平低、信息较闭塞的境地,更缺乏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VEGFR-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VEGF-C、VEGFR-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PTC的VEGF-C、VEGFR-3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VEGF-C,计算出阳性指数(PI值,Positive index),以VEGFR-3标记淋巴管,在显微镜下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PTC淋巴结转移组VEGF-C-PI(23.15±3.7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4.54±2.93)(P<0.01);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LVD分别为6.00±0.81、13.80±1.81、19.17±2.9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递增(P<0.05,P<0.05,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19.56±2.4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2.48±2.84)(P<0.05);VEGF-C表达与LVD计数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VEGF-C、LVD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LVD与PTC侵袭有关;VEGF-C与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张新民;唐震;梁青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儿童烧伤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儿童烧伤的文献,对儿童烧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进行了综述,为预防儿童烧伤和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雷俊;何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湖南省瓶(桶)装纯净水微生物卫生质量现状与分析

    目的了解瓶(桶)装纯净水卫生质量,为今后开展卫生监督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检验方法检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为评价依据.结果瓶(桶)装纯净水的菌落总数阳性率为28.72%,大肠菌群阳性率为4.99%,酵母霉菌阳性率10.81%,致病菌阳性率为0.结论加大力度开展对瓶(桶)装纯净水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督促各企业建立HACCP系统,找出关键控制点抓好瓶(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卫生质量.

    作者:周丽君;颜丹红;陈彦华;李开宇;庞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HIF-1α、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VEGF-C及VEGFR-3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记数VEGFR-3标记的脉管.结果淋巴结转移组HIF-1α的阳性率(85.7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5.56%)(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阳性率(90.4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7.22%)(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脉管数(7.62±1.1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27±0.96)(P<0.05);VEGF-C的阳性表达与VEGFR-3阳性脉管数呈正相关(r=0.88,P<0.05).结论HIF-1α、VEGF-C及VEGFR-3与乳腺癌的生长,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的转移有关.

    作者:李庆;李代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成人急性白血病178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总结成人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1994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78例成人急性白血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3.4%,早期病死率为11.8%,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率(CR)为43.8%,5年生存率为15.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种类型间患者的缓解情况及5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治疗效果好.结论成人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发生率较高,常规化疗后总体预后不理想,提倡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周志衡;王家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关于卫生改革政策应予完善的探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卫生改革政策,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卫生改革措施,让广大老百姓能花较少的钱治好病,让整个社会能得到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以达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的目的.但由于改革政策的不完善,上述目的事实上很难达到,在部分问题的实践上,出现了越改革问题越复杂的情况,笔者参与探讨,以期引起决策者们的注意,达到完善卫生改革政策的目的.

    作者:徐楚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湖南省艾滋病流行现状与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探明湖南省艾滋病流行现状并预测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流行病学资料由全省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疫情报告获得,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由各县、市医疗机构采用ELISA进行初筛,由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WestemBloting确认.结果到2004年底止,湖南省已发现HIV感染者1249例,艾滋病人186例;男性占76.46%:女性占23.54%;职业以无业人员高为55.80%,其次是农民为22.58%;90%以上感染者年龄分布在20~50岁之间;主要传播途径为吸毒占60.53%,其次为性占16.73%,第三为输血占9.45%;流行区已遍布全省14个市、州的91个县(市、区).结论湖南省近年艾滋病疫情发展迅速,传播地域不断扩大、传播途径多样化,经性接触传播的比例迅速加大,通过多种途径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作者:陈焱;陈曦;张艳辉;贺健梅;宋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996~2004年石门县艾滋病疫情分析

    目的探讨石门县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石门县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96~2004年石门县共发现HIV/AIDS 27人,男女之比8:1,农民占77.77%,年龄分布在21~62岁之间,传播途径以卖血为主,已有13人死亡.结论艾滋病在石门县流行仍处于低流行阶段,但近两年有快速增长趋势,且性传播途径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作者:李先平;王中华;杜东初;范晓军;于霞;钟发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北京市2000~2004年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统计分析

    对北京市2000~2004年5年间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表明,以第2、4季度为全年多发季节,集体食堂为各进食场所之首,菜豆为常见中毒植物,烹调加工不当和误食为主要中毒原因.

    作者:李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002~2004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目的监测了解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广西食品致病菌污染数据库,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南宁、桂林等6个市采集6大类食品,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方法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大肠杆菌O157:H7、志贺氏菌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2002~2004年在6市5类食品中检出沙门氏菌54株,检出率4.49%;其次为检出单增细胞李斯特菌51株,检出率为4.24%,志贺氏菌为1.64%、大肠杆菌O157:H7为0 25%;而另1类食品海产品中副溶血检出率高达20.00%(41/205).结论广西主要食品均遭受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生肉污染为严重,受到了沙门氏菌、L.m、O157:H7、志贺氏菌的污染,熟肉、水产品、生食蔬菜也遭受L.m污染;而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的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措施.

    作者:唐振柱;李秀桂;黄林;蒋震羚;吕素玲;黄兆勇;方志峰;杨娟;王红;车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医学论文中常用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的合理选用

    医学论文中定量资料的统计学方法选择存在大量的错误,不少作者将成组t检验当作定量资料分析的万能公式,而忽略了其应用条件.本文针对医学论文中常见的定量资料的设计类型,对定量资料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错误及其合理选用作一阐述,以期对作者在选用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时有所帮助.

    作者:彭敏宁;昌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清肌酸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肌酸是由甘氨酸、精氨酸和甲硫氨酸在肝脏内合成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是机体能量储存、利用的物质基础.血清肌酸的测定方法有化学法、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其在心肌梗死、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和肌肉损伤等疾病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莫喜明;唐爱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湖南省洞庭湖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3年纵向观察

    目的观察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居民病情和疫水接触史进行队列研究,家畜病情和螺情进行纵向调查.结果五一村居民累计血吸虫病率72.2%,累计急血患病率8.3%,累计晚血患病率1.6%,疫水暴露率43%.2002~2004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3.7%、11.3%、11.7%.粪检阳性者化疗后一年内疫水暴露率93.4%,居民重复感染率35.1%.五一外洲感染螺分布广泛,钉螺感染率达0.90%,感染螺平均密度0.0263只/0.11m2.结论垸外草洲是主要疫源地.本地耕牛及副业渔民是主要传染源,也是重复感染的主要对象.这类地区需加强垸外草洲综合治理,压缩疫源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作者:姚孝明;赵正元;周应彩;肖俊文;张献忠;曾凡权;贺宏斌;石孟枝;刘宗权;李岳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食品中苏丹红系列染料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食品中苏丹红系列染料(苏丹Ⅰ、苏丹Ⅱ、苏丹Ⅲ、苏丹Ⅳ)灵敏、专一的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过滤后,无需其它处理,直接用95%乙腈+5%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反相液相色谱分离,用电喷雾正离子源进行离子化,选择反应监测方式(SRM)对这四种物质各自的母离子(m/z249、277、353、381)及其四对子离子(m/z232和93、121和106、197和92、225和106)进行监测,三级四极质谱测定;用全扫描方式对每种物质进行了结构解析.结果样品处理极其简单,7 min内完成分离,方法抗干扰能力强,回收率98%~103%,检出限0.02~0.04μg/L,RSD0.8%~1.6%,相关系数0.9993~0.9998;同时首次发现食品中添加有与苏丹Ⅲ和Ⅳ结构极其近似的同分异构体存在,且其同分异构体也为红色物质.结论方法适合各种食品样品中的苏丹红染料的测定,在进行市场监测时,不仅要检测常见的苏丹Ⅰ、Ⅱ、Ⅲ、Ⅳ,还要检测其同分异构体,以防止其作为食品染色剂非法使用.

    作者:冯家力;王一红;丁力;李帮锐;潘振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从临床专业课某些课堂现象论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本文针对我校临床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脱产教师不能保证提前10 min进教室、部分授课教师坐在多媒体教学电脑后方进行讲课、多媒体课件字体过小或色彩对比不明显这几个不太受到重视的课堂现象,讨论了由这些规象得出的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诸如责任心不够强、缺乏与学生交流的热情、没有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者:黑明燕;李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产后抑郁症及其产科因素相关性探讨

    目的调查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探讨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的产科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沙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和2所二级甲等医院从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这4所医院进行产后6周复查的300例初产妇,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自编产妇一般资料及产科因素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的统计分析、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1.300例产妇中,EPDS总分≥13分抑郁阳性并确诊为抑郁症者52例,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7.30%.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程时间(P=0.024)、顺产(P=0.003)、阴道助产(P=0.000)、新生儿畸形(P=0.000)、母乳喂养(P=0.037)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2.269、0.151、49.767、28.386、0.299.结论1.一部分妇女在产后6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性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2.产后抑郁症相关的产科危险因素有阴道助产、新生儿畸形、第一产程时间长;保护性因素有顺产、母乳喂养.3.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作者:谢日华;雷俊;廖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核酸对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核酸对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纯种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核酸低剂量组、核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饮水,其余3组饮0.8%醋酸铅水溶液,核酸组灌胃核酸,空白组、模型组灌蒸馏水,5周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淋巴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高于空白组,核酸组大鼠淋巴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低于模型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铅染毒可致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饮食核酸对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轻铅中毒引起的氧化损伤.

    作者:潘洪志;陈文华;李辉;欧阳吉芳;李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辐射工作者个人受照剂量与淋巴细胞微核的相关研究

    目的分析个人受照剂量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放射工作者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6年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进行监测,并检验淋巴细胞微核,分析两者相关规律.结果放射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乡镇医院组、工业探伤组显著高于市属医院组、县区医院组.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检出率与放射工龄呈曲线正相关关系(r=0.957,P<0.01);与个人年受照剂量呈直线正相关(r=0.996,P<0.01);与个人累积受照剂量呈直线正相关(r=0.996,P<0.01).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造成一定损伤,放射防护工作中必须重视减少电离辐射剂量.

    作者:韩方岸;胡云;朱庆安;徐庆;仲志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广西2002~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为了解广西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探讨食物中毒与地区、季节、城乡分布以及与致病因素等关系,进一步掌握广西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及规律.经分析广西2003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比2002年有所减少;高峰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两年中发生起数多的地区是来宾市;食物中毒事件易发生在农村地区;致病因素以化学性中毒为主,化学性食物中毒也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提示,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食品卫生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报告及时率和加强有毒化学物品的监管是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孟军;谭春梅;董柏青;黄林;杨美才;陈岳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克拉玛依市结核病控制项目10年效果分析

    目的总结克拉玛依市1993~2002年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效果,为结核病控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克拉玛依市项目实施的报表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3~2002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患者6 806例,发现、登记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 539例,发现涂阳肺结核患者760例,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由1993年的18.38/10万上升到2002年的72.78/10万,涂阳登记率由9.19/10万提高到34.48/10万,新发涂阳治愈率达96.9%,复发涂阳治愈率达88.8%,涂阳总治愈率达95.4%.结论克拉玛依市实施结控项目工作10年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杨芳玲;罗道宝;阿孜古丽·赛来提;林彬;何盛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