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穴位贴敷联合中医辨证施食干预肿瘤相关性便秘效果观察

张良玉

关键词:肿瘤, 便秘, 穴位贴敷, 辨证施食, 中医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医辨证施食干预肿瘤相关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肿瘤相关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证型选择使用穴位贴敷联合中医辨证施食进行干预,观察2组患者便秘护理效果.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2.5%,观察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医辨证施食能够有效改善肿瘤相关性便秘患者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补脾强力复方对EAMG大鼠血清CORT、E、ACTH、CRH干预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补脾强力复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大鼠血清皮质醇(CORT)、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影响,探讨补脾强力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鼠源性AchR-α亚基97-116肽段序列(R97-116)免疫接种雌性Lewis大鼠,建立EAMG大鼠动物模型;通过EHSA法检测EAMG大鼠免疫后第7周CORT、E、ACTH、CRH含量水平,比较补脾强力复方大、中、小剂量与强的松的干预效果.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CTH、CRH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E水平显著降低(P<0.01),COR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脾强力复方各剂量组及强的松组ACTH、CRH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E、CORT水平显著升高(P<0.01);补脾强力复方大剂量组血清ACTH、CRH、E水平更接近正常组水平.结论:补牌强力复方能调节EAMG大鼠血清CRH、ACTH、E、CORT的分泌,能有效降低EAMG大鼠血清ACTH、CRH水平及升高E、CORT水平,其大剂量组使各激素的分泌更接近正常组水平,这可能是补脾强力复方治疗MG的可能机制.

    作者:陈薇;王静;况时祥;何前松;楚兰;张艺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尿道综合征治验3则

    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1],多见于中青年已婚妇女,表现为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耻骨及肾区疼痛、下腹坠胀、尿量减少,每次只排出少许尿液或滴血而尿常规化验正常,中段尿培养阴性.目前这种症候群的定义有多种,大多数学者称为“尿道综合征”,常反复发作,临床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病程长,抗生素治疗无效,安定、谷维素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尿道综合征属中医学“淋证”范畴,其经久难愈、遇劳即发等特点,更与“劳淋”“虚淋”“气淋”相关[2].笔者临床常按肾气虚损、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辨证治疗,并依据“久病入络”理论[3],常伍以活血通络之品.现举验案3则如下.

    作者:谢春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慢性咽炎处方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处方规律.方法:对中国生物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文献109篇,涉及腧穴86个,1037穴次;其中任脉、肺经、肾经、胃经腧穴应用频次较高;颈项部腧穴和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较常用;阴虚肺燥或肺肾阴虚是慢性咽炎常见的证型,天突→列缺→照海是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经典的配伍;传统毫针刺是临床治疗慢性咽炎常用的刺灸手段,主穴操作以平补平泻为主.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咽炎以局部取穴结合循肺、肾经等取穴为指导原则,重视辨证选穴和交会经配穴,主穴刺灸操作以毫针刺平补平泻为主.

    作者:袁宏洁;罗婷婷;金红娇;朱昕昀;李香蕾;杨蕾;李梓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温经汤联合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温经汤联合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予温经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均连续治疗5个月经周期.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进行评分;测定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比较2组痛经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为6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MSS时间、程度及PGF2α含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汤联合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

    作者:贺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刀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39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合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统计复发率,观察拇指4项特定功能活动[写字、拧瓶盖、抓物(3kg的重物)、夹持筷子]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71.79%,对照组为31.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0、3.75%,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5.00%、58.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4项特定功能活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拇指活动功能,效果优于局部封闭治疗.

    作者:张小海;张宏艺;陈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脱垂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脱垂气虚下陷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0例Ⅱ°直肠脱垂气虚下陷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组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手术前后肛门坠胀评分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肛门坠胀评分、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黏膜脱垂的疗效肯定,能减轻术后肛门坠胀,减少复发率.

    作者:蒋玲燕;唐智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王志刚治疗下肢动脉炎验案1则

    下肢动脉炎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以中小血管的阶段性坏死性炎症为特点,好发于血管分叉处,会导致微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器官的梗死.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为常见[1].早期出现患趾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患肢缺血加重,足部或者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在严重的缺血下,出现溃疡或者坏疽.

    作者:于鸿至;王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亚急性湿疹2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湿疹脾虚湿盛证患者52例,随机分成2组各26例,对照组予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组均外用复方樟脑乳膏,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1%,对照组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盛证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倩倩;徐爱琴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生脉散合丹参饮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3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生脉散合丹参饮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气阴亏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生脉散合丹参饮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TGF-β1、hs-CRP水平及治疗前后左房内径的变化,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77.1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房内径及血清hs-CRP、TGF-β1水平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散合丹参饮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明显疗效,能减低血清hs-CRP、TGF-β1水平,缩小左房内径,减慢心肌重构,干预房颤的触发及维持机构.

    作者:丁小妹;王诚喜;李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灸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围刺治疗寻常性痤疮3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辨证取穴联合局部围刺对寻常性痤疮的影响.方法:将7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辨证取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面部痤疮情况增加局部围刺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77.14%,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针灸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增加局部围刺可明显提高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者面部皮损消退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越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椎间盘退变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众多致病要素中,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的研究还未能完全阐释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信号通路的传导机制在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存在着Wnt/β3-cate-nin、MAPK、NF-κB、Notch、PI3 K/Akt等多种信号传导机制的改变,这些细胞信号通路相互交叉影响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信号通路网络,共同调控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对于细胞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是阐明椎间盘退变原因的主要方向之一,也将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新的思维方向.现将近年来椎间盘退变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谢芳;吴官保;冯帅华;杨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古今针具的发展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针刺疗法是在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针刺人体,以调和人体气血、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具在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巨大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临床治疗.从多年临床疗效观察,实施的针具在针刺治疗不同的疾病及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现就古今针具的发展对临床针刺治疗带来的影响作如下探讨.

    作者:盛张倩;许军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及临床思维的影响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融合的结晶.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时为序的恒动思想与以人为本的中和原则3个方面诠释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术及临床思维的影响,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长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健脾和中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治未病”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治未病”视为治病的高境界.《素问遗篇·刺法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即是通过各种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及修复能力,使之不得病、少得病、得轻病.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肾,充养于脾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研究成为当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1].兹将健脾和中法与“治未病”的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李艳英;陈雪玲;郭召平;徐新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益养阴祛瘀法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法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进行临床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硫酸镁、能量合剂等进行治疗,治疗组予生脉注射液和三七注射液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养阴祛瘀法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牛喜平;段艳菊;刘铃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藿香正气类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藿香正气散早见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经典方剂,其组成药物有: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自宋代之后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外感内伤疾病中,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关于藿香正气散的药理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中药制剂技术的进步更使其突破了传统汤剂的局限而出现了软胶囊、口服液等多种剂型,使用方法更加多样和灵活,临床应用不断扩大.本文就藿香正气类制剂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慧;李诗畅;肖洪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曹志群治疗久泻经验

    介绍曹志群教授治疗久泻的经验.曹教授认为临床所见久泻多为脾虚、肾虚、肝郁三因交错,针对其非单一的成因,治疗上也应各有兼顾:因久泻以脾虚为主,基本方用七味白术散,兼有肾虚则合入二神丸,若伴肝郁则可加用痛泻要方、四逆散.

    作者:李祥铉;姜璐;曹志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朱莹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经验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的经验.朱教授治疗该病多从脾胃、肝胆入手.早期祛除痰热之标,疏通中焦之道路,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中期予四逆散合越鞠丸以行气解郁,疏肝理脾;后期重在调脾胃,健运化,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处方精准,用药灵活,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娄余;朱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化疗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指某些抗肿瘤药致外周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些症状与体征,表现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而以感觉神经受损出现的疼痛、麻木感、针刺感、触觉异常、温度觉异常等症状为主,也可见肌无力、肌痉挛、多汗、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麻痹性肠梗阻/腹泻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引发本病的药物主要有铂类、紫杉烷类、长春碱类、氟尿嘧啶等,文献报道多为奥沙利铂和紫杉类,其发生率较高,Cersosimo等研究显示顺铂为57%~92%,紫杉醇为88%.不同化疗药物致外周神经毒性的症状有所差异,但都以感觉神经受损为主,推测其差异可能与各药物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关[1-3].CIPN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药,临床以防治为主,药物治疗尚存争议,未达成共识.本文从临床防治、西医治疗、中医治疗3个方面对CIPN的中西医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邹晓玲;陈盼;谢美;熊绍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辛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介绍辛伟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辛教授认为虚、毒、湿热、瘀相互夹杂,病乃滋生,正气虚弱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之本,感染邪毒是发病的关键.治疗上提出应以益气扶正、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判断正邪主次矛盾酌情处之.

    作者:梁超;辛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