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华;朱久宜
项背强痛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多种病症均可出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葛根具有解肌发表、升阳生津的作用治疗该症状,疗效显著,临床处方中使用频率高,但并非随处可用,需辨证取之.1 取之葛根之理1.1 妙用起源 关于葛根用于项背强紧的记载,知名的莫过于《伤寒论》了.在太阳病提纲证中就已提到项背强痛,而“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1],更是明确提出项背强几几.几几者,短羽之鸟,欲飞不能之状,形容强急之形,欲伸而不能伸,即头项活动受限,转侧失灵.
作者:朱侣;岳仁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刘冬梅教授运用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咽炎的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常以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健脾和胃降逆,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疏肝和胃降逆,疗效显著.
作者: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愈疡止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采用自拟方愈疡止溃汤治疗,对照组106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疗效、胃镜下表现,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8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根除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疡止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疗效.
作者:武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连方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主任,山东省名中医,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学养深厚,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及各种妇科杂病,对崩漏及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卓著.现将其治疗崩漏及不孕症验案1则介绍如下.
作者:梁玉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普唑伦治疗,观察组予耳穴贴压并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7%,对照组为8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音乐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的症状.
作者:孙萍;张婕;祝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独特的诊疗手段,是理、法、方、药的完美结合,是中医临证实践的不懈追求.先议病后用药本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惯性思维,《黄帝内经》以议病为主,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1],至清代喻昌,提出“先议病后用药”观点.但先议药后议病的临证思维,亦是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手段之一,“先议病后用药”与“先议药后议病”均不可偏废.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注重整体、知常达变,才能不断提高临证经验和诊治水平.
作者:陈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湿疹是婴幼儿常见多发的皮肤病.一般多因过度营养、消化不良、对食物过敏或由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所致,与遗传亦有一定关系.临床上以剧烈瘙痒、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伴有渗出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该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给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对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方法很多,现就其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萍;石晶晶;严建业;黄丹;李顺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状况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对照组为8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良好.
作者:罗景;赵艳玲;丁柏翠;魏艳蓉;秦思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总结朱明芳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朱明芳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的方法治疗痤疮这一临床常见皮肤病,内治从湿、热、痰、瘀4个方面辨证论治,结合外用中药超微面膜粉及西药软膏,疗效显著.
作者:杨柳;谢遥;胡彬;朱明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常见的前庭疾病.一般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程为数小时到数月,甚至数年,呈周期性发作性或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有时可1年或数年不发病,甚至可长达10 ~ 20年者[1].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详细记载早见于《黄帝内经》.
作者:车雄宇;黄剑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内膜异位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所致的疾病[1],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异位内膜大多数位于盆腔内,以侵犯卵巢、宫骶韧带为常见,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性激素依赖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将养正除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思路浅析如下.
作者:叶美秀;曾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二冬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二冬汤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数、肾功能以及中医证候积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冬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肖娟;何泽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介绍刘英教授辨治炎性肌病经验.刘教授认为,湿热毒邪痹阻脉络、肌腠,脾虚气血不能荣养肌腠而发肌痹,临床分脾胃湿热型、热毒炽盛型、气虚血热型、脾肾两虚型4型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例,以资佐证.
作者:王玉娇;刘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近15年现代临床中药外治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在2000~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运用计算机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检索“癌性疼痛、外治、临床研究”等关键字,查找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索现代中药外治癌痛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外治方61首,涉及中药116味,共计511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外治癌性疼痛常用药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以达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痛之功效.
作者:张红;郑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慢性胆汁瘀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胆管和/或肝外胆管的弥漫性炎症、同心性纤维化、局灶性或节段性狭窄为主要特征,终发展至肝硬化或肝衰竭[1].现代医学对于PS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楚,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愈方法[2].中医学无该病相对应病名,根据其症状体征可归属于“黄疸”的范畴.
作者:李晓媛;崔莉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4种医书中,计有方剂学的著作有4种,分别为《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王堆医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用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治则、复方配伍、辨证论治等内容,已初步具备了方剂学“理、法、方、药”的构成要素,可以代表西汉以前我国方剂学的成就和水平[1-3].《五十二病方》有关剂型、剂量、方剂配伍、服药方法等记载,为探讨方剂学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有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有整理研究的价值[4],因此有必要进行挖掘整理.自1973年出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其方剂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综述如下.
作者:夏洽思;李美红;邱林;胡方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交锁髓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施行交锁髓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初期给予自拟方活血消肿止痛方,后期给予营筋壮骨丸治疗.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时间、术后1周疼痛积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术后1周疼痛积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8.3%,对照组为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结合活血消肿止痛方、营筋壮骨丸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较单纯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熊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是指肛门周围皮肤内汗腺感染后,在皮内和皮下组织反复发作,广泛蔓延,形成范围较广的慢性炎症、小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的疾病[1].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根治为主,且疗效肯定.李杨春等[2]认为对于复发性患者,由于已行手术治疗,且原病灶结构已改变,患者惧怕再次手术,可考虑选择保守治疗.本例患者应用本院自制外用药如意金黄散外敷配合中药坐浴熏洗治疗3个月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戈;王真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理伤膏外敷配合针刺内关透外关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治疗组运用理伤膏外敷配合针刺内关透外关治疗,对照组采用腰部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理伤膏外敷配合针刺内关透外关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满意.
作者:陈静;覃薛文;雷牛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泄泻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泻”,认为风寒湿热都可以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医学心悟·泄泻》载:“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1]《景岳全书·泄泻》载:“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2],提出了运用分利之法来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3],在临床中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邓艳玲;徐琦;邓天好;尹抗抗;舒兰;谭周进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