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强;党宗彦;何再明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过程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母婴共160对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由专业护士对产妇和婴儿护理操作技能及护理知识进行指导和讲解;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母婴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知识了解情况以及婴儿护理技能操作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比较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知识了解情况及婴儿护理技能操作情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母婴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均能熟练掌握。
作者:戴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妇科接受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输卵管通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方案治疗后输卵管的通畅性和怀孕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输卵管通畅率及1年后随访怀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孕不育患者采取宫腔镜下检查并给予插管通液治疗,有助于及时发现宫腔内炎症疾病,提升疏通输卵管的畅通率,这对增加患者怀孕的几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杨惠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长托宁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与研究。方法: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给予我院在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5例中的45例患者长托宁治疗(疗效组),另40例患者给予阿托品治疗(比较组),对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在住院天数以及用药次数上,疗效组分别为(7.53±5.44)d 和(9.3±3.8)次,比较组分别为(10.08±5.84)d 和(14.4±4.3)次,疗效组显著低于比较组(P<0.05);45例疗效组中有42例治愈,2例有效,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97.8%。40例比较组中有32例治愈,3例有效,5例死亡,总有效率为87.5%,疗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45例疗效组中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40例比较组中15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上,长托宁的疗效要显著优于阿托品,其可以使用药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减少,能够尽快让患者出院,安全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荣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宫颈评分的胎膜早破患者其破水至临产、分娩等各时间段的差异,及其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为合理的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足月及近足月胎膜早破并自然临产患者资料共219例,按宫颈评分将产妇分成两组,即宫颈成熟组(0-5分)及宫颈不成熟组(6分及以上),分析宫颈评分与破水至临产时间、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宫颈评分与破水临产时间呈负相关,r=-0.167,P=0.013;宫颈成熟组破水-临产时间更短(8.93±7.29小时),宫颈不成熟组破水-临产时间较长(13.32±7.83小时)。宫颈成熟组阴道分娩率更高。结论:宫颈成熟的胎膜早破患者需较短的时间即可临产,促进宫颈成熟,可缩短破水-临产时间,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孙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误食野生菌中毒的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采用清除毒物、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及早补液方式促进毒物的排泄,纠正胆碱能神经中毒征象。结果:本组241例患者经催吐、洗胃、导泻清除毒物、解毒、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等积极治疗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抢救成功率100%。结论:野生菌中毒后给予快速、彻底地清除胃内残留的毒物是抢救的的首要措施,另外抗胆碱等药物的应用及精心护理对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作者:陶文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发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并发胃溃疡的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10d序贯疗法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 H p根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且均可耐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采用新的治疗模式-10d序贯疗法治疗 Hp感染并发胃溃疡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建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了消除医院疾病感染的危险,大限度去减少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把好院感防控关,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医院的卫生规范,特别是手卫生规范。因此,更应该做到强化消毒,灭菌,加强消毒设施等措施。控制和预防在医院发生的感染是对病人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的一种保障,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要措施,更是维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深入探究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把好院感防控关这个话题,希望能够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36例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观察临床采取的处置措施及效果,指导临床诊治实践,探索有效的治疗模式。结果:36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综合治疗,34例止血成功,脱离危险,包括22例显效,12例有效,另2例死亡,临床治愈率94.44%。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危急,综合规范的诊治措施可以显着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作者:薛尚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2%利多卡因有无颊侧浸润麻醉对于拔除上颌磨牙的麻醉效果。方法:116例需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有颊侧浸润组(实验组)59例,无颊侧浸润组(对照组)57例,比较2组患者在应用2%利多卡因有无颊侧浸润麻醉对于拔除上颌磨牙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颊侧浸润后与对照组麻醉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2%利多卡因有无颊侧浸润麻醉在拔除上颌磨牙时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医生为了减轻患者对打针的紧张感,降低麻醉不适感,可不进行颊侧浸润麻醉,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意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泮托拉唑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静脉滴注法莫替丁针剂治疗对照组(31例),对两组的治疗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55%,对照组为80.6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3.23%,对照组为19.3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治疗成本低,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高云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基层医院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50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24例(16.0%),死亡12例(50.0%);GCS评分6~8分者27例(18.0%),死亡5例(18.5%);GCS评分9~15分者99例(66.0%),死亡7例(7.1%);总死亡21例(14.0%)。结论:进行头颅CT扫描可以提高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率,而早期医生的正确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并控制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
作者:刘冬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方式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为其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40例宫颈糜烂患者作入组研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时期以及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20例,临床期间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120例,临床期间给予高频电波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6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高精准确,创伤小无痛苦,不影响生育等优点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李祥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3年11月脑梗塞恢复期患者90例,按1∶1比例将其分成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结果:①血液流变学:研究组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血脂:治疗后,研究组 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L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5.25±0.92)mmol/L、(2.01±0.23)mmol/L、(2.58±0.78)mmol/L ,对照组对应为(5.89±0.65)mmol/L、(2.37±0.63)mmol/L、(3.75±0.54)mmol/L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善效果更佳,提示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疗效可佳,值得应用。
作者:周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采用三普红景天胶囊联合己烯雌酚片对80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进行了治疗分别1个月、三个月、半年复查血细胞分析治疗前后的观察。结果表明,三普红景天胶囊联用己烯雌酚片降低红细胞效果显著。
作者:李万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为有效诊治该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均采用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进行综合治疗,30例患者中对该类药物治疗完全应答的患者有18例,部分应答有7例,持续缓解有5例,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女性居多,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以I型为主,一般情况下,抗核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呈阳性,但是抗线粒体抗体呈阴性,同时伴有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肝脏病理情况、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以及肝外疾病等方面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以确诊,采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吸入性烧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的佳时机和可行性,以提高吸入性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吸入性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行气管切开手术不同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和紧急气管切开组(14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在烧伤后(5.12±2.21)h行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组在烧伤后(23.24±2.36)h 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氧分压、氧饱和度、相关生命指征、呼吸频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患者,有效70例,死亡2例。紧急气管切开组14例,死亡9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较紧急气管切开组死亡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吸入性烧伤中重度患者及早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吴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血宁对上环术后月经过多的防治效果,为我矿医院提高上环术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0月份收治的104例行上环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不用药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宫血宁胶囊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防治月经过多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发现,在术后1、2和3个月的月经量方面,观察组明显要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在术后1、2和3个月的血红蛋白量方面,观察组则要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给予上环术后患者宫血宁治疗,能够有效防治术后月经过多的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启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优质护理方法,防止发生子痫及其严重的并发症,以提高孕产妇安全分娩质量。方法:将12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60例观察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给予优质药物指导与心理护理等规范化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 Apgar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 Apgar 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显著低于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血压,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患者SAS、SDS 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通过规范化的全方位的优质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作者:舒东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尿瘘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术后并发尿瘘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我院对术后并发尿瘘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使用OB卫生棉条填塞阴道,在必要时使用双腔导尿管进行引流,对阴道和会阴进行有效护理,预防发生尿路感染。结果:经积极有效的护理与治疗,6例患者尿瘘孔完全愈合,4例患者尿瘘孔基本愈合。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尿瘘的护理方法主要以填塞阴道、导尿管引流、阴道和会阴护理等为主,预防发生尿路感染。
作者:马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再次胆囊手术原因以及并发症预防办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1例再次胆囊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对31例再次胆囊手术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效果很好,患有胆囊变异的患者共有12例,其中4例为副胆囊患者,6例为胆囊管畸形患者,2例为葫芦形胆囊患者;解剖层次模糊的患者共有15例,其中7例为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患者,8例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患者共有2例,同时胆囊形态正常术者出现操作不当的患者有2例。结论:再次行胆囊手术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首次胆囊切除不全,导致症状复发,其中胆囊变异以及胆囊局部解剖层次不清是其中为关键的因素,因此要不断完善术者解剖基础,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在术中,要详实解剖胆囊三角,避免再次手术现象。
作者:尉金桥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