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娜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puired In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简称。致病原因是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大量侵犯人体CD4 T 淋巴细胞。导致该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和细胞大量破坏。AIDS 潜伏期较长。从感染至AIDS 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约为3-20年,在这段时间内病毒携带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却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人[1],因此,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均为传染源。随着艾滋病传播形势的日益严重。临床就诊的艾滋病病人越来越多。医护人员感染HIV 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而医护人员一旦感染后果更为严重,可能在医疗操作时将病毒传染给接受治疗的病人,尤其是当医护人员进行创伤性医疗操作时。更容易由于遭受意外损伤而发生HIV 传染。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对医护人员的保护。
作者:姜莹莹;郝春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的关系,保证输血的安全、及时、有效。方法:对2012年-2013年本院临床申请输血病人的血液标本资料400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出12人不合,假阳性5人,DA T 阳性6人,青霉素试验阳性1人。实施相应的质控措施期间(2012年至2013年)血型实验室从未出现一例输血安全事故。结论:严格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必要前提,输血前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选择合理的输血方案,提高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程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针对社区中糖尿病患者展开临床管理,分析责任医师管理方法与特点。方法:选取北门社区糖尿病患者共70人,研究前检测其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质指数。在社区责任医师临床规范化管理3个月后对比血糖等方面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血糖状况明显下降,且糖化血红蛋白与体质指数也明显下滑,管理前后数值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区责任医师对社区内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能够促进其血糖正常化,减少血糖异常偏高情况,适合在社区中推广使用。
作者:田小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方式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为其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40例宫颈糜烂患者作入组研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时期以及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20例,临床期间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120例,临床期间给予高频电波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6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高精准确,创伤小无痛苦,不影响生育等优点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李祥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为制定处置对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县、乡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单位在2010年~2012年三年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年间,本县总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2起,病例403例。其中2010年9起,占总数的40.91%,报告病例188例,占总数的46.65%;2011年7起,占31.82%,报告病例131例,占32.51%;2012年6起,占27.27%,报告病例84例,占20.84%。2)县辖各乡镇均有报告,其中传染病类21起,占95.45%,其它类1起占4.55%。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种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细菌性痢疾、乙脑等。3)农村发生率86.36%,县城发生率13.64%,并且主要发生在学校与托幼机构。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报在近几年及时性有所提高,其中2010年事件发生-接到报告的时间、接到报告-网报时间、事件发生到网报时间约为0.66d、5.16d、5.82d ,而2012年则依次为0.21d、0.32d、0.52d。结论:为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能力,应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其内容与方式应各有侧重,才能提高预警决策能力。此外,还要针对高发人群做好相关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同时要建立相关完善的信息报告系统,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经费,并且提高相关人员工资待遇,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从而尽量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有效进行处置。
作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1]。1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3年5月本科共收治膀胱全切患者30余例。
作者:彭兴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重症哮喘患者采用大剂量皮质激素联合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皆采用常规皮质激素治疗联合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其中对照组应用的皮质激素为小剂量,研究组则为大剂量皮质激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做好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前者为93.94%,后者为81.8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方面皆有一定改善,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上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哮喘患者,采用大剂量皮质激素联合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除了疗效确切外,在改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临床症状等方面更为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付春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有效的破骨细胞抑制剂,是治疗骨代谢疾病的首选药物。目前,其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症、Paget’s病、多发骨髓瘤、恶性高钙血症、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等疾病。本文就双磷酸盐对骨科植入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为双磷酸盐应用于骨科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雷鹏蛟;马远征;李大伟;王天天;张嘉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36例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观察临床采取的处置措施及效果,指导临床诊治实践,探索有效的治疗模式。结果:36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综合治疗,34例止血成功,脱离危险,包括22例显效,12例有效,另2例死亡,临床治愈率94.44%。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危急,综合规范的诊治措施可以显着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作者:薛尚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护患纠纷是当前社会的一大典型问题,究其原因涉及医护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从事繁杂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不仅是护患矛盾的直接面对者,也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力量,发生护患纠纷的心理应激表现会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作者:宋海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理及行为干预在子宫肌瘤患者切除术中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比组,对比组按妇科子宫肌瘤围术期的护理常规,干预组根据患者围术期各阶段不同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和指导,两组按评估标准项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取得痊愈率为60.94%,总有效率为94.53%;对照组分别为35.16%,84.1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满足了患者的术前身心需求,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结论:心理及行为干预可解除子宫肌瘤围术期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促使病人术后躯体的恢复,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同时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作者:魏霞;魏书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100例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到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临床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分为3组: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到159,舒张压90到99),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到179,舒张压100到109),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舒张压≥110)。随机选取通过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 Hcy 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 Hcy 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清 Hcy水平上,3级高血压患者高,与1、2级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清 Hcy水平随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临床应用中,Hcy与高血压等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之间有很直接的联系,监测 H cy 水平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以及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罗听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针对维生素 A、B、C、D、E展开研究,了解儿童在缺乏这五类维生素时身体各方面会受到的不良影响。旨在平衡维生素摄取状态,让儿童健康成长。方法:通过病例研究与资料查证方式对五大类维生素展开调查,分别说明这五种维生素的作用、摄取方式以及缺乏时的不良影响。结果:不同维生素的缺乏会对儿童造成不同不良影响,影响涉及到视力、发育状况等各方面。结论:儿童家长应重视维生素的补给与平衡,加强维生素摄入量,确保每日所需维生素能够通过饮食来调节,让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张小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我院3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处理,术后护理、饮食和活动指导,并发症的观察。结果:30例病人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及精心的护理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无1例出现合并症。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观察和护理,对降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龄产妇86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助产护理,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护理后,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分别为72.09%、20.93%、6.98%,对照组产妇分别为53.49%、30.23%、16.28%,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时出血量及总产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龄产妇助产护理,能够缓解产妇心理压力,降低分娩难度,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妊娠和分娩。同时,还能提升产科护理的整体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覃晓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NCU 改进的护生带教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入NCU 的护生共120名,随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后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操作考试三者相结合来评价两组的带教效果。结果:调查问卷显示两组护生对医院、科室、带教老师的满意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出科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带教方法很好的提高了护生带教效果、改善了护生和带教老师的关系,使护生对医院、科室、带教老师的满意值大幅度增加。
作者:程瑞莲;张艳;颜美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病历资料患者,女,54岁,75kg ,165cm ,因急性阑尾炎,于2011年6月21日在硬膜外阻滞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一般状态尚可,术前除化验检查提示白细胞升高外,其他检查无异常,ASAI级。入室后BP :115/80mmHg ,p :80次/分,心率齐。麻醉经过:左侧卧位,于 T12~ L1间隙用18号穿刺针一次性直入硬膜外腔,落空感(+),向头端置管3cm ,接注射器回吸无血及脑脊液。麻醉用1.8%利多卡因加1:40万肾上腺素。改平卧位连接心电监护,反复回吸无血后,先注入5ml试验量,5分钟后测平面达T8~S1。经测血压心率及呼吸与入室基础值无明显变化,确定无全脊麻征象,又缓慢注入上述药液5ml。10分钟后测平面 T6~S2,15分钟后手术开始。术中血压稳定在110/70mmHg 左右,麻醉效果满意。未加用辅助药。手术进行顺利,历时35分钟。(10:00麻醉,10:15手术开始,10:50手术结束,10:55出手术室)。术毕拔硬膜外管时,患者主动配合,拔管无回血。护送至病房时,患者神志清,左侧足可动,右足不能动。 BP :120/80mmHg , P :85次/分,SaO296%。返回麻醉科10分钟后,护士急呼患者有不适反应,医生遂重返病房。查体:双上肢,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稍高,病理性反射阴性,张口舌稍外翻,口不能言,只眨眼睛。BP :110/70 mmHg ,P :90次/分,SaO296%。经会诊后决定暂观察,给激素、士的宁、能量合剂等治疗未见效,考虑术后癔病性截瘫。停用上述药物,仅以语言暗示,使患者树立信心,上述症状很快消失。13:30手足可动,能说话但舌头发僵。复查CT 示:硬膜外腔有气体,但未对脊髓有压迫,无血肿。次日8时,完全恢复至术前状态。于6月28日痊愈出院。
作者: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在社区高血压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分析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而探讨稳定社区老人高血压的有效途径。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的降压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63.0%,观察组血压下降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且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降压药物治疗为主,护理干预为辅的治疗方案,对稳定社区老年的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再次胆囊手术原因以及并发症预防办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1例再次胆囊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对31例再次胆囊手术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效果很好,患有胆囊变异的患者共有12例,其中4例为副胆囊患者,6例为胆囊管畸形患者,2例为葫芦形胆囊患者;解剖层次模糊的患者共有15例,其中7例为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患者,8例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患者共有2例,同时胆囊形态正常术者出现操作不当的患者有2例。结论:再次行胆囊手术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首次胆囊切除不全,导致症状复发,其中胆囊变异以及胆囊局部解剖层次不清是其中为关键的因素,因此要不断完善术者解剖基础,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在术中,要详实解剖胆囊三角,避免再次手术现象。
作者:尉金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的心脏功能指标都要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观察组采用注射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后,生命体征提高较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而且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也起到改善的作用。
作者:子光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