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霞
乳腺为人体内成对的器官,受同样内外环境及致癌因素的影响,双侧乳腺可同时或先后患病。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目前多数文献[1]以6个月为间隔时间,小于6个月者称为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大于6个月者为原发性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患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致,国外资料显示,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1%~15%[2-4],国内报道较低,在2.1%以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低,新鲜的癌组织不易长时间保存,故研究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时,标本多来自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蜡块[19-21]。
作者:刘勤;杨伟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药物利用指数对提高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某种药物的门诊处方322张,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322张门诊处方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以WHO推荐的儿童限定日用药剂量(cDDD)、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DUI)做为判定标准,分析儿科患儿的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结果:322张门诊处方,共涉及到的儿科患者389例,其中男性患儿处方共计226张,所占比例为70.19%,共涉及到男性患儿303例;女性患儿处方共计96张,所占比例为29.81%,共涉及到女性患儿86例。322张门诊处方中,有139张处方是应用于4-6岁患儿的,所占比例为43.17%,是所有年龄段患儿中,为用药比例高的年龄段。322张门诊处方,儿科用药的药物总量为98630mg。盐酸哌甲酯 DDD 值为20mg/d ,药物的DUI值为0.58。结论:提高儿科用药剂量合理行,规范临床儿科用药,对于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表明,药物利用指数对于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应用。
作者:安丰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妇产科进行各种类型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当中,如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往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患者的病情更快的好转。医生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问清楚患者的病史,详细的分析致病因素,然后在根据实际的病因和病情,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疏导,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使用临床药物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治疗,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甚至能够帮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治愈存在多年的顽疾。
作者:肖道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加强安全管理。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到2013年12月间妇产科住院病人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引用品管圈管理方式,管理该组内护理人员,制定相应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行为;对照组:沿用传统管理办法,管理该组内护理人员。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人员无交叉。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缺陷护理发生率为15%,患者满意度为86%;对照组新生儿缺陷护理发生率为80%,患者满意度为58%。实验组新生儿缺陷护理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管理办法较传统管理办法,可较低妇产科新生儿缺陷护理发生率,提高妇产科患者满意度。品管圈管理办法有助于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加强妇产科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例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联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疼痛和颈椎功能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疼痛有显著改善;颈椎功能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贺国涛;代铁柱;张教明;史峰波;姚振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征,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性参考。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5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35.59%,且在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中,以女性居多(P<0.05),各年龄段也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在甲状腺结节中,单发性结节略少于多发性结节(P<0.05),且以实质性居多。甲状腺良性结节发生率高于恶性结节,且女性高于男性,(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因甲状腺结节在初期无明显症状且结节性质多种多样,从而患者容易忽视或是医师的误诊或漏诊,而造成疾病诊治的延误,故临床上因注意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诊治。
作者:柳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靶点多向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1年内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CT引导下联合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合临床诊断及术后随访分析研究。结果:60例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其中47例两周内原有症状完全消失,9例在8周内症状消失,4例患者接受二次联合介入治疗明显好转。结论:CT引导下单靶点多向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快速安全有效。
作者:代铁柱;吕莉;张静;姚振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跟骨骨折患者28例,按数字的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采取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黄世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保障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安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院内传播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多重耐药菌感染就是细菌通过改变自身机制,对许多用于治疗感染的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随着医院多重耐药感染的出现,使治疗工作变得更加棘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作为服务临床的医务工作者,应强化思想,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避免相关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作者:徐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联合苯环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分为 A、B、C三组,A 组患者17例仅使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B组患者17例仅使用苯环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C组患者18例联合应用厄贝沙坦与苯环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降压情况与不良反应。结果:C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5.3%,明显高于 A、B两组,且治疗后患者的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组效果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苯环酸氨氯地平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均有效果,但是厄贝沙坦联合苯环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更加显著,不良反应相对减少,安全性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许小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大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的情况,为相关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直接有效的依据。方法:统一制定调查问卷,并在接种门诊外、幼儿园以及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向6周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对回收的48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大部分的儿童家长全部或部分知晓本地区应预防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接种程序,家长知晓率较高的师乙肝疫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糖丸、百白破等;家长对基础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等相应疾病的知晓率也较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预防接种门诊医生的告知。文化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了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结论: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的自觉性以及参与性,进一步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展开。
作者:袁靖芳;丁利萍;马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非沉积高尿酸血症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槲皮素组。氧嗪酸钾灌饲法制备大鼠高尿酸血症肾损伤模型,槲皮素预防治疗5周,测定24小时尿蛋白、血清及肾组织生化指标,同时进行肾脏病理学研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降低了血尿酸(S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血清和肾组织中白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并能提高血清和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槲皮素组的肾脏病理损伤也获得缓解。结论:槲皮素对非沉积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槲皮素的降尿酸、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姜婷婷;卞晓璐;史为伍;彭艳;王心佳;张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下颌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近三年来,我院成功实施60多例下颌骨多发骨折的手术,术后病人反映良好,张口度、咬合关系及颜面部外形得到很大改善。据我院放射科资料统计,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55%-72%,颧骨上颌骨骨折占了18%-28%。由于下颌骨是下颌部体积大、位置较突出的骨骼,容易遭受损伤,居下颌骨骨折的首位。其好发部位于颏部、颏孔区、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部。其中以髁状突颈部及关节囊内髁状突关节头纵向骨折手术难度较大。
作者:吴锦玲;吴碧珠;陈梅芬;谢育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宫颈高度病变临床表现特征。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125例宫颈病变确诊患者,均采用TCT(液基细胞学)、阴道镜规范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案下宫颈高度病变的临床特点。结果:TCT检测结果:ASCUS占23.89%,ASCUS-H占31.85%,LSIL占16.81%,HSIL占6.19%,SCC占3.53%,NLLM占8.84%。阴道镜检测结果:轻度病变者占16.80%,中度病变占44.00%,高度病变占39.20%。结论:采用多种检测方式将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大程度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赵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本科室2012年6月到2014年3月共有40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每位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后随访3个月,并对40例患者进行膝关节 HSS 评分,实验组好转率高达96%,仅有1例为无效;对照组好转率为72%,两组好转率比较具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早期如何及时有效的抢救严重多发性创伤伤员的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5年间收治的167例伴有腹部脏器损伤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诊治情况。结果:14例伤情严重和/或伤后较晚到达科室患者死亡。153例患者得到成功救治,总体救治成功率91.6%。其中1h内接受处理患者死亡率4.6%;1~6 h接受处理患者死亡率10.8%。结论:早期积极、准确判断伤情和提前干预病情,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和多学科协作小组,简化住院流程、缩短各个环节可能延误的时间亦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胡小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以及护理经验并加以探讨。方法:本例中,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20例,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及系统护理,观察并统计患者肿胀消退消失时间及疼痛减轻时间,足背动脉搏动由弱变强的时间;分析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相关经验。结果:一级损伤较轻,2天后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较快,无后遗症残留;三级患者损伤严重,恢复较慢,症状缓解较晚,1例出现后遗症。二级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介于两者之间,总体较好。结论:对于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按照不同的伤情分级个性化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
作者:陆兴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臭氧伤口治疗仪对2度烧伤患者进行辅助性创面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的治疗效果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臭氧伤口治疗仪辅助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2度烧伤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法进行烧伤创面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臭氧伤口治疗仪对烧伤创面患者进行辅助性治疗,每组患者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创面愈合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与创面好转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治疗前后创面炎性反应不存在差异性,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臭氧伤口治疗仪对2度烧伤患者进行辅助性治疗加快了患者创面的愈合速率,提高了其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务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术后的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12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与对照组(10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术后综合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术后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进食时间(21.72±1.36)h、首次下床活动(10.21±1.35)h、平均住院时间(5.67±1.53)d明显低于对照组;非常满意率(93.40%)、总满意率(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邵亚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器械的清洗方法及质量控制,提高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将不同手术器械依类别不同采用适当清洗方法,加强清洗环节控制,并对清洗后的器械严格检测。结果:清洗后的器械用目测法和带光源5倍放大镜检测,物品表面光洁,无污渍、血迹、锈斑,管腔通。。结论:加强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控制是保证器械清洗质量、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胥华;朱庆花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