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穴位按摩对治疗周围性面瘫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为针灸配合穴位按摩40例,对照组组为仅进行针灸治疗40例,对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达到98%,对照组仅为7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穴位按摩对周围性面瘫产生显著地护理干预疗效,值得在临床广为运用。
作者:郑振兰;潘亚敏;连美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疼痛缓解率的重要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给予常规性的护理,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疼痛缓解的情况。结果:相比于干预前,两组干预后的SAS以及SDS评分较低(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干预之后SAS以及SDS评分较低(P<0.05),且缓解疼痛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消化内科患者的负面情绪,减缓患者的疼痛。
作者:杜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蒲地蓝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蒲地蓝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以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0.49%;实验组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蒲地蓝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值得临床进一步进行推广。
作者:王玲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前臂背掌侧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间的40例尺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经前臂背掌侧入路行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尺桡骨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例切口感染,1例骨间背侧神经损伤),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较,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通过前臂背掌侧入路进行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
作者:邹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老年AMI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与生化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该卫生院收治的的40例老年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成员空腹外周静脉血,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与血生化分析,对比总结老年AMI患者血常规指标与血生化指标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WB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患者 RBC、Plt、Hb三项指标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贫血症状比例(40.00%)显著高于对照组(17.50%),各项血生化指标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关注老年AMI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各项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免出现漏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黄晴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哮喘患者7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9%,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患者治疗后,PEFR与FEV1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要显著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相对于常规治疗方法,喘可治注射液效果更为显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华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定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检查中行64层螺旋CT诊断方案的可行性。方法:筛选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因冠状动脉狭窄进入本院诊疗的60例患者,均予以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再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所得结果客观比对。结果:结果表明,轻度狭窄患者敏感度69.62%、特异度98.88%、准确率94.48%;中度狭窄患者分别是81.54%、99.13%、96.95%;重度狭窄患者分别是91.85%、98.21%、96.57%。结论:在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64层螺旋CT方案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准确率以及特异度,值得推荐。
作者:阚建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旨在探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妇科门诊收治160例拟行经无痛人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依托咪酯组80例和丙泊酚组80例,依托咪酯组行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麻醉,丙泊酚组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结果:监护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5 min、手术结束时的MAP、HR、SpO2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评估两组患者麻醉后1 h的疼痛评分效果。结果在麻醉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依托咪酯组的MAP、HR检测值显著高于丙泊酚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各个时刻的SpO2检测值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依托咪酯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意识恢复时间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故建议首选该麻醉剂,并选择合适镇痛药配伍。
作者:李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氟桂利嗪对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活动的实施选择的是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2例作为对象。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所有患者分为基础性资料并无显著差异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取得临床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取得临床效果。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时候,观察组患者92.7%高于对照组75.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时候,相对比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氟桂利嗪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可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珍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按时按量进餐、准确评估食物、标准安排饮食及计划控制饮食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护理效果理想,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史翠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护理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实施有效护理预防控制措施前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1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6.67%、81.25%,观察组的疾病控制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控制效果。
作者:林丽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92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10.9%),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3.5%>84.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针对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予以防范,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姜欣星;滕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腹部创伤后C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腹部创伤患者,耐心询问患者腹部创伤的原因、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查体,在对患者病情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CT检查以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病情,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制定有针对性说的治疗方案,观察76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与CT结果的吻合率为98.4%。对照组临床治疗结果与CT结果的吻合率为87.5%。且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腹部创伤患者,仔细询问患者腹部创伤的原因,给予全面的体格检查,及时进行腹部CT检查,有利于医师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患者腹部内部脏器的损伤情况,减少误诊率。对为患者制定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旭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临床效果的异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75.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1.6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对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对照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交流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没有研究组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瑞舒伐他汀钙和氯吡格雷,患者血脂水平下降明显,临床疗效好,治疗后患者交流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明显,该治疗方法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华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本科12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120例患者,1例因操作失败,发生气胸;2例发生导管移位;5例发生局部感染;5例出现导管轻度阻塞。结论:做好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及早进行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和利用率。
作者:雷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来该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硝苯地平治疗,3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有所改善,而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比常规组约高17%,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距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治疗值。
作者:张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音视频在癌痛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癌痛患者随机性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口头宣教;实验组患者应用音视频对癌痛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癌痛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疼痛自我护理技能,止痛效果,癌痛患者的舒适度等均得到明显提升。结论:音视频使用于癌痛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陆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参归口服液联合缩宫素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产妇120例,均为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主要在产后应用缩宫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参归口服液。结果:在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出血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产后42 d复查情况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归口服液联合缩宫素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江晓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采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46例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法治疗),采用 Borden 氏测量法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中全部治疗有效,对照组中19例治疗有效,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2.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积分相对于治疗后均有所升高(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采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推拿法,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赵厚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在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等临床课程内容都隶属于西医诊断学的范畴。而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是医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并不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典型病例不充足,或者是部分病人不喜欢与见习医生进行配合,害怕使自己受到伤害。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模拟病人的方法十分有必要,不仅能够有效地弥补病人本身的不足,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使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医学生同患者或者是家属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效果。
作者:李春雨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