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会双;张秀敏;徐静梅;田立学;彭金玲;王丽娟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和微量白蛋白尿等,是多种危险因素聚集于一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近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代谢综合征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及时干预,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较深入且全面,本文将对代谢综合征进行综述。
作者:郝淑梦;倪中华;赵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老年呼吸内科相关的感染因素以及各种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部位、使用抗生素状况、是否存在侵入性治疗、年龄、住院时间、性别以及是否存在各种基础疾病的相关状况进行研究。结果:200例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中,40例患者出现了院内感染的情况,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与其住院时间、诊治情况、年龄以及身体素质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老年患者人体机能对于不同感染的反应并不明显,起病相对较为缓慢,要做好老年患者抗感染治疗工作,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杨淑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以便临床更好的开展诊断。方法:对65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本组65例确诊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8.5%(51/65),甲状腺癌声像图特征以不规则低回声肿块为主,少数可表现为近等回声和高回声,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边界欠清晰,肿块内部可见散在微小钙化斑。结论:超声在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并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樊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收治的11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的不同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9%,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9%,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快速缓解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保群;傅超;李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并观察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于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4月所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病例分别为5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0%,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 <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基于常规护理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加速患者康复的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理想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作者:韦明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的重要性,通过临床观察,将护理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方法:选取我院结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进行特定的护理干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在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和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特定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病痛,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使其快速恢复健康。
作者:赵红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并掌握5年间吴江某医院医疗质量情况,为医院的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医院的特点,选取该院2009-2013年医院统计报表中代表性好、敏感性强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门诊人次5年间增长34.01%,急诊人次增长81.74%,出院人次增长59.12%,手术例数增长64.53%,实际开放总床位增长83.53%,床位使用率下降15.47%,床位周转次数下降8.64%,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下降8.51%,治愈率下降了9.63%,好转率提升10.6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率提高10.84%,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下降1.42%,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下降2.11%,入院三日确诊率下降1.34%。结论:医院工作强度增加明显,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治疗质量变化不明显,诊断质量有所下降。提醒医院管理者在医院业绩增长的过程中,着重加强医疗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
作者:李莉;徐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复方丹参滴丸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表法将其甲组与乙组,其中对乙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甲组患者再予以复方丹参滴丸加以治疗,并对其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之后,甲组中患者的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乙组患者(84.62%),有十分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0.05)。甲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85%,而乙组为11.54%,两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予以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赵红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备急千金方》中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人的生命活动,依靠食物来维持,不同的食物则产生不同的影响。食疗就是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机体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它是研究膳食物质和其要素作用于人体时起到防治疾病和保持健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作者:王永艳;李素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讨论霉菌性阴道炎治疗及疗效观察。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由念珠菌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常寄生于肠道的假丝酵母菌(又成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以阴道分泌物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稠厚豆渣样为特征,该病所引起的阴道瘙痒,灼痛等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安,痛苦异常,夜不能寐。本文是对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就诊门诊患者比较观察氟康唑联合制霉菌素及阴道冲洗上药临床资料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会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内镜下止血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满意的疗效,并且大大降低病死率及医疗费用,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内镜下止血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进展。
作者:董明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人工流产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随机选取行人工流产术孕妇1238例进行分析。结果:在1238例孕妇行人流手术中,共有8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95%。初次妊娠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5%,显著低于≥2次妊娠者的8.08%,有统计意义(P <0.05);孕周≤8周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56%,显著低于孕周>8周孕妇的8.98%,有统计意义(P <0.05);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人流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为人工流产综合征,孕次越多、孕周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作者:谢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今我市三甲医院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上述病例的 CT 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 CT 表现示7例病灶累及双肺,4例累及单肺;多发病灶6例,单发病灶5例。CT征象常见为肿块和结节影两种类型,具体为肿块型6例,结节型3例,磨玻璃样斑片影1例,实变影1例;单一 CT 征象5例,多种 CT 征象并存6例;病变伴随征象所示以空气支气管征和支气管扩张为常见,部分伴 CT 血管造影征。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不强,当CT 表现为结节肿块病灶,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扩张的肿块结节影时,可提示本病的可能,应予以穿刺病理明确诊断。
作者:冯吉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肺栓塞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根据2012至2013年我院的60例肺栓塞呼吸内科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起刚入院检查时要有较大的改善,发生率降低明显,(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均接受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共有48例患者被治愈,8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3.3%,患者临床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要低于治疗前,经过治疗,患者的 MRC 评分为1.3±0.2分,对比之前的(3.7±0.5)分要低,(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内科肺栓塞患者临床中接受心电图检查和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效果比较好,患者病情有较大改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有较大改善。
作者:刘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主诉:腹上区和脐区疼痛10d。患者男,65岁。因腹上区和脐区疼痛10d,于2011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因消化道溃疡于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此次上腹呈持续性闷痛,伴阵发性加重,解黑便,伴纳差,无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约5kg。外院胃镜检查:胃体巨大溃疡,中央覆污苔,周围组织充血,吻合口黏膜水肿。初步诊断:残胃癌。病理检查:残胃低分化腺癌。体格检查:腹部平坦,中上腹见一长约15cm 手术切口瘢痕,愈合良好,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无明显紧张,腹上区和脐区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和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肛门指诊未触及包块,指套退出无血染。腹上区 CT 检查:原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改变,残胃充盈不佳,壁稍增厚(图1)。AFP208μg/L,CEA726μg/L,糖类抗原CA72-4312μg/L。术前诊断:残胃癌。手术情况:患者于2011年12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残胃吻合口处一质地坚硬包块,胃壁局部明显增厚,包块侵犯左肝外叶脏面,小肠、横结肠与腹壁切口粘连,近端小肠与邻近组织粘连,小肠吻合口系膜内可触及一大小约25cm ×35cm 的淋巴结。胆囊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被周围组织粘连包裹。遂行残胃切除+食管空肠 Roux -en -Y 吻合+左肝外叶切除+肠粘连松解术,术后予心电监测、氧、预防感染、抑制消化液分泌、止血、保肝、补液等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残胃低分化腺癌,浸透肌层达浆膜,周围淋巴结转移,肝脏受累及。患者术后恢复尚可,体温362~368℃, WBC948×109/L,进半流质饮食。2012年1月6日患者突发右季肋区烧灼样疼痛。体格检查:腹平软,腹部切口干燥无红肿,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肾区无叩击痛,墨菲征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腹上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饱满,胆汁淤积可能,考虑为胆囊炎可能性大。予抗炎、抑酸、补液等治疗。经上述处理后患者腹痛症状无缓解。2012年1月7日患者切口中段突然裂开,长约3cm,见100ml 胆汁样液体溢出。体格检查:腹平软,右季肋区腹肌稍紧;右季肋区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阳性。再次急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增大,胆囊内沉积物,胆囊窝积液,肝肾隐窝积液。考虑为术后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局限性腹膜炎,切口部分裂开。完善术前准备后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再次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胆囊坏死,呈墨绿色,张力高,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体中部近胆囊床处见一直径约3mm 的穿孔口并与邻近组织粘连,局部充血、水肿、粘连严重。右季肋区腹壁及腹膜后组织水肿、黄染。原手术切口中段皮层裂开约3cm,无脓性分泌物。行胆囊造瘘+腹腔引流术。术后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局限性腹膜炎、切口部分裂开。术后监护生命体征,予以抗炎、抑制消化液分泌、制酸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个月夹闭胆囊造瘘管后患者无不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遂予拔除造瘘管,转肿瘤内科进一步治疗。随访至2012年5月,患者无异常。
作者:吴祖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应用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综合护理,记录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患者开展中西医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谭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分。方法: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脑出血8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对照组进行护理,应用全程护理对观察组进行护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程度与 GOS 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之前观察组的家务活动、家庭关系、心理情况、休闲和户外运动以及工作和经济情况等生存质量内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程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更好的护理效果,可以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研究的推广使用。
作者:吕红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起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62.76±9.63)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关节僵硬2例,中枢性高热3例,继发感染1例,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后早起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仙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新生儿病房是收治出生后未满28天的新生儿病室,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环境,对患儿要进行连续动态的监护,随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为治疗、抢救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时间。风险管理是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家属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防范行动的过程[1]。随着我院近几年新生儿病房的不断扩大、仪器设备的补充、住院患儿的增多、工作量的不断增大、新进护理人员的陡然增加及新生儿科是一个高风险学科,且无家属陪护,病房封闭,患儿从入院到出院所有操作和所有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进行,但在护理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性大大高于其它成人科室,造成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的持续增加。现在对我院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极大地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赵清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比较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66例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岁以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22例。Ⅰ组,0.3%罗哌卡因,Ⅱ组,0.4%罗哌卡因,Ⅲ组,0.5%罗哌卡因,各组均使用2.0ml,于手术前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镇痛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Ⅱ组>Ⅲ组>Ⅰ组(P <0.05),麻醉起效时间Ⅲ组>Ⅱ组>Ⅰ组(P <0.0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运动恢复时间延长,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0.4%罗哌卡因2.0ml 可满足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在相同剂量条件下,比0.3%罗哌卡因有效,比0.5%罗哌卡因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荣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