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亮;辛柳燕;钟思思;陈懿建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理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多个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FGFR3、IgH/MAF)对两种不同类型标本进行HSH检测.结果:对骨髓细胞和病理组织两种标本进行HSH检测后都出现可供分析的荧光信号,58例MM患者中,有30例检测出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51.7% (30/58),其中d13s319缺失17例(占29.3),RB1缺失17例(占29.3),P53缺失7例(占12%),1q21扩增16例(占27.6%),IgH重排12例(20.7%),对IgH重排患者进一步检测发现IgH/FGFR3融合6例(占10.3%),IgH/MAF融合1例(占1.7%).在这30例遗传学异常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检出1种异常,占23.3% (7/30),其余23例患者均具有2-5种遗传学异常,占76.7% (23/30).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畸变,利用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可以扩大FISH的应用范围,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
作者:王艳芳;王化;郤连永;刘彦;董菲;王继军;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在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分别检测37例初诊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血清EPO的水平及铁蛋白的含量.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组、治疗1个月组及治疗2个月组血清EPO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的sEP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组,随着贫血情况的纠正血清EPO水平逐渐降低,而治疗3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sE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铁蛋白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各组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均较治疗前组增高,而治疗后各组间血清铁蛋白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logEPO与血红蛋白呈显著负相关,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仅在治疗前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 =0.449,P=0.005),治疗后各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铁蛋白含量与血红蛋白均无相关性;③重度贫血组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贫血组,随着贫血的加重血清EP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EPO参与了红系造血过程,能反映贫血程度,其对贫血的敏感性高于血清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评估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薛春娥;沈庆慧;王艳;张敬宇;林凤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以及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本文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表明MDS存在造血细胞分化异常,与血细胞生成有关的细胞和分子因素与MDS的发病机制相关,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转录因子、抗凋亡基因及抑癌基因等,结果导致造血细胞凋亡和增殖过程的失衡、细胞周期失控、DNA修复受损、造血微环境和免疫应答改变等.证实了MDS患者存在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患者表现为骨髓一系或多系“无效造血”.
作者: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5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5例采用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43例采用单独As2O3治疗,剩余41例采用单独ATRA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8个疗程后的心肌酶学、肝功能指标变化,死亡、完全缓解比率、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8个疗程的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ALT和AST较其余两组明显升高,As2O3组的CK-MB以及TnI-UI指标明显升高(P<0.05);与As2O3组相比,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是其达到完全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对于复发患者的治疗,相比于单药治疗,联合用药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与As2O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较ATRA治疗组明显提高.联合用药组患者肝功能受损比例明显升高,ATRA组患者出现高白细胞血症、头痛比例升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应用于诱导APL的缓解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王丽莉;任永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yclinD1/IgH融合基因在临床上拟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病例中鉴别出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收集拟诊断为CLL病例52例,采用FISH方法检测骨髓细胞CyclinDl/IgH融合基因,并比较了MCL与CLL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白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方面的差异,观察了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以及CyclinDl/ IgH融合基因的骨髓细胞FISH检测结果与骨髓病理CyclinD1染色的结果.结果:MCL侵犯骨髓时,部分病例骨髓细胞在形态上可与CLL不同,也有形态不典型者,表现为异常成熟小淋巴细胞增多,难以与CLL区分.MCL组与CLL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52例疑似CLL标本中9例终确诊为MCL,7例骨髓细胞检测到了CyclinD1/IgH融合基因,其中3例初诊时骨髓病理检测到CyclinD1-而FISH方法却检测到了CyclinD1/IgH融合基因.结论:FISH方法检测CyclinD1/ IgH融合基因是鉴别诊断CLL与MCL的一种特异、可靠的检测手段.
作者:李国平;陈万紫;黄慧芳;陈加弟;林晓岚;傅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IFN-y+ 874A/T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易感性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确诊的133例汉族AA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其中有62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且观察期超过4个月,100例汉族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测序法检测A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IFN-γ基因+874A/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①AA组中IFN-γ+874 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4.8%和48.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0%、23.0% (P <0.001,P<0.001);②62例AA患者中34例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其中携带IFN-y+ 874A/T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5%及71.4%,显著高于携带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的27.3%和41.2% (P =0.008,P=0.001).结论:IFN-γ+ 874 A/T基因多态性与AA易感性和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可能有关.
作者:曾强;王红;常红;刘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结构基因第1外显子第54位点和NFκB1基因启动序列-94ins/del ATTG基因多态性与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汉族人群初诊急性白血病(M3型除外)接受首次化疗患者的MBL ExonI 54位点和NFκB1-94ins/del ATTG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两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相关性.结果:共检测76例患者,并未发现MBL ExonI 54位点和NFκB1-94ins/del ATTG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相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组的MBL ExonI 54位点和NFκB1-94ins/del ATTG的不同基因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不同疾病类型、首次化疗后疾病状态和化疗后的粒细胞缺乏性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MBL ExonI 54位点突变(GGC54GAC)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持续时间比无突变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持续时间长(5dvs3dP<0.05).结论:MBL ExonI 54位点和NFκB1-94ins/del ATTG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化疗后发生的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无关,但MBL ExonI 54位点突变(GGC54GAC)患者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徐文宁;蒋祖军;李勇华;肖浩文;高飏;庞妍;欧阳玲;刘增慧;张乐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制备白细胞减少症ICR小鼠模型时环磷酰胺(CTX)的给药剂量.方法:96只正常ICR小鼠分为CTX8、CTX100、CTX120、CTX150和CTX300 5组,前4组用CTX 80、100、120和150 mg/kg,每天1次,连续3d腹腔注射;第5组CTX 300 mg/kg单次腹腔注射,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象的变化.结果:CTX首次注射后4d外周血白细胞数检测值低,在CTX80 CTX100、CTX120 、CTX150和CTX300组分别为CTX前检测值的35.0%、26.7%、12.6%、12.7%和27.9%,表明CTX80组CTX剂量偏小,白细胞数低值>30%,而CTX120和CTX150对造血损伤太重.结论:连续3d每天1次腹腔注射CTX 100 mg/kg可制备较理想的化疗ICR小鼠模型.
作者:熊国林;邢爽;申星;杨萌;余祖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干扰人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株SHI-1细胞体外增殖、黏附、侵袭能力及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干扰CXCR4表达的慢病毒载体,重组病毒颗粒感染SHI-1细胞,干扰SHI-1细胞CXCR4表达,定量PCR检测CXCR4、MMP-2和MMP-9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HI-1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将SHI-1等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检测SHI-1细胞黏附能力及跨Matrigel基质胶迁移能力;将白血病细胞SHI-1接种于裸鼠皮下并观察其在裸鼠皮下生长情况.结果:干扰CXCR4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感染SHI-1细胞后,SHI-1/CXCR4i细胞的CXCR4 mRNA表达较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SHI-1/NC细胞下调76%,SHI-1/CXCR4i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明显下调;SHI-1/CXCR4i细胞MMP-2、MMP-9表达分别也分别下降63%和62%;SHI-1/CXCR4i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改变,但其黏附能力及跨Matrigel基质胶迁移能力明显下降;SHI-1/CXCR4i细胞不能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而SHI-1及SHI-1/NC细胞均能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且肿瘤体积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扰CXCR4表达可使SHI-1的黏附、移行能力显著下降,并能完全抑制SHI-1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CXCR4可作为白血病治疗的一个靶点.
作者:傅磊;李振江;杨桂玲;郑积富;石庆之;陈三军;李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水流动力学法表达PD-L1质粒小鼠模型并探讨清髓预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质粒扩增提取,应用尾静脉水流动力学注射法、门静脉胶原酶灌流分离肝细胞技术、RT-PCR、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PD-L1的表达和功能;利用动物模型了解化疗清髓或放射清髓对水流动力学注射PD-L1质粒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尾静脉大体积快速注射PD-L1质粒,在注射后8h出现PD-L1 mRNA和蛋白的表达,24h达峰值,7d后回归基线;血清PD-L1在注射后24 h就达到了100 μg/ml左右,7d后达峰值,21 d内均保持高表达,1个月后回归基线;水流动力学注射所表达的PD-L1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在各个时间点放/化疗清髓组与未预处理且转染的对照组相比PD-L1表达并无显著性差别;通过该方法注射表达PD-L1的小鼠移植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鼠清髓预处理对水流动力学注射PD-L1表达并无影响,注射PD-L1质粒可有效应用于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中.
作者:李晓帆;李乃农;杨凤娥;陈元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HBsAg-/HBV DNA+献血者的感染特征,为今后的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对2011年7月-2014年6月间厦门地区常规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中的HB-sAg-/HBV DNA+标本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对阳性献血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随访复查.结果:在总共130659份常规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中,113例为HBsAg-/HBV DNA+,阳性率0.09%,对其中62例标本做了病毒定量检测,全部低于1×103 IU/ml,且93.5%(58/62)低于100 IU/ml.HBsAg-/HBV DNA+的献血者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高学历者阳性率较低,学生和公务人员的阳性率较低.结论:厦门地区HBsAg-/HBVDNA+献血者总体阳性率较高,阳性分布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应加强对低阳性率人群的献血动员和招募.
作者:欧山海;谢金镇;林永财;陈长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应用.方法:应用CD45/SSC设门的四色流式细胞术对329例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在所有被检测的病例中,表达率高的淋系抗原为CD19、HLA-DR、CyCD79a和cTdT,其次为CD10、CD22、CD34、CD38、CD20和CyIg;髓系抗原CD13和CD33常伴随表达,CD11b、CD15、CD117与T系抗原CD4、CD7和CD56很少表达.CD10阴性早B-前体-ALL(Pro-B-ALL)在婴儿中发病率高,达60%;伴有CD117高表达的发病率达40%.Pro-B-ALL在其他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少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又增加,青年和中老年发病率分别为22.7%和14.8%,明显高于儿童组(4.4%).成人B-ALL免疫表型特点受年龄的影响较小,不同年龄段成人B-ALL的抗原表达异质性较小.成人B-ALL与儿童B-CLL相比,其CD10和CD38表达下降,CD34、CD13和CD33表达上升,存在多种具有不良预后意义的抗原异常表达.前B-ALL(Pre-B-ALL)在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且CD20表达相对于早B-前体-ALL与普通-B-ALL明显上升.结论: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特点,这些特点有助干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郑源海;林元峰;许瑞元;周艳贞;黄轶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中EDTA(二价阳离子熬合剂)和肝素钠抗凝剂对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的影响,并研究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异.方法:分别留取EDTA和肝素钠抗凝的ITP患者标本140份,采用改良MAIPA法分别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和GPⅠbα),比较两种抗凝剂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140例患者EDTA抗凝组检出GPⅡb/Ⅲa抗体阳性55例,肝素抗凝组检出GPⅡb/Ⅲa阳性76例,两者阳性重复42例;其中EDTA组阳性而肝素组阴性者13例,肝素组阳性而EDTA组阴性者3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8,P<0.05).140例患者EDTA抗凝组检出抗GPⅠbα抗体阳性62例,肝素抗凝组阳性51例,两者重复42例;其中EDTA组阳性而肝素组阴性者20例,而肝素组阳性EDTA组阴性者9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4,P>0.05).320例患者采用标准糖皮质激素治疗,抗GPⅠbα抗体阳性143例,有效率39.9%,抗GPⅠbα抗体阴性177例,有效率79.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3.115,P<0.05).结论:EDTA抗凝剂对改良MAIPA法检测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有影响;抗GPⅠbα抗体阳性可能是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陈洋;葛健;阮敏;朱凌燕;曾庆曙;夏瑞祥;倪合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初治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223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特点、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近期疗效;并通过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及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23例初治HL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中位年龄40(3-84)岁,中位生存期为62(8-189)个月,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2.8%.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起病于纵隔淋巴结区域、有结外受累、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CR2未达CR/CRu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依照患者是否具备上述不良预后因素,将本研究223例HL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组HL患者5年OS率分别为:100%、96.9%、42.9%,各组间OS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L好发于青年男性患者,疗效好、生存期长;起病于纵隔淋巴结区域、有结外受累、LDH水平升高、CR2未达CR/CRu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根据初治HL患者是否具有上述指标,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治HL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素;马静;岳园芳;李倩;杨洪亮;于泳;王晓芳;赵志刚;王亚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Fe3O4-MNP)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及阿霉素(ADM)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Raji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单药和联合用药后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及细胞内ADM浓度;蛋白印迹分析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2、NFκB、Survivin、BAX、P53、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P62/SQSTM1的表达水平.结果:ADM联合As2O3能明显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它的抗肿瘤效应强于单用ADM或As2O3组,但弱于ADM +As2O3+ Fe3O4-MNP组(P <0.05);ADM+As2O3+ Fe3O4-MNP细胞的凋亡率及ADM药物累积量均高于对照组、ADM组、As2O3组及ADM+As2O3组(P<0.05),并且该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NFκB、Survivin表达下调幅度和BAX、P53、Caspase-3表达上调幅度均大于其它组(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高于其它组,P62/SQSTM1的表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Fe3O4-MNP联合As2O3和ADM通过促进凋亡和诱导自噬抑制了Raji细胞的生长,提高了抗肿瘤效应,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将是一个有前景的新方法.
作者:王春玲;蔡晓辉;张丽娟;何正梅;沈菲;程坚;张宇;陈宝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对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的影响及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的可能来源.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不同贮存时间悬浮红细胞和对照血浆中精氨酸酶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水平;比色法检测不同贮存时间悬浮红细胞和对照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分析方法不同贮存时间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与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及MP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血浆;但是,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与对照血浆中M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三者均不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与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不相关(r=0.03),但与MP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结论:不同贮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中精氨酸酶水平显著升高,但不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的少量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可能是精氨酸酶的主要来源.
作者:范丽萍;黄豪博;魏世金;傅丹晖;曾丰;黄清华;洪金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5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内蒙地区收治入院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白血病组,选取同一时期的非血液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骨髓涂片和p53染色,比较两组的p53阳性率和染色评分;同时,收集白血病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53表达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p53表达的阳性率为6.00%,表达评分(0.2±0.1);白血病组p53表达的阳性率为73.75%,表达评分(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与血常规指标、临床表现、多处浸润、治疗及疗效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和家族史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p5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53表达与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孙连桃;肖伟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前后外周血辅助T细胞17 (Th17)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35例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及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实时定量PCR检测核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RORγt)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结果:MM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RORγt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与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M蛋白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疾病ISS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及血浆中IL-17水平有关(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的MM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RORγt 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17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增多,抑制Th17细胞可能是沙利度胺发挥抗MM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云;何爱丽;王剑利;刘捷;赵万红;白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serum ferritin,SF)是否可用作为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死亡的指标.方法:随访151例MDS患者,检测所纳入患者的血液常规、骨髓原始细胞以及SF等指标,所有入组的的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0.0±10.86个月,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在年龄、IPSS积分、染色体分组以及SF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年龄、MDS的诊断类型、IPSS积分、染色体分组以及SF与MDS死亡相关,作为M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S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Cut off值为622.9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75%.同时,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SF水平的患者死亡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年龄、MDS的诊断类型、IPSS积分、染色体分组以及SF水平与MDS死亡存在密切联系,SF可以作为MDS患者死亡的预测指标.
作者:葛丹丹;赵芳;黄苏;郝建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染色体R显带技术(RT)、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和荧光定量PCR (RT-PC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三种方法分析340例疑诊为AP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或PML/RARa融合基因,以MICM综合诊断作为APL的诊断“标准”,并与三者联合检测比较,评价RT、D-FISH和RT-PCR三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于APL的诊断,RT、D-FISH以及RT-PCR三者的敏感度分别为81.3% (78/96),95.0% (91/96)和96.9% (93/96),RT漏检18例,D-FISH的检测结果判断5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RT-PCR的检测结果存在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9.97%,特异度为100%.结论:三种检测方法单独应用于APL的诊断均存在一定的弊端,三者联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同时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作者:彭友帆;刘洋;张琼;张朝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