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均
目的:为探讨复方三维 B 静脉滴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复方三维 B 针剂,每日一次,每次1支,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局部皮损部位照射,以上治疗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2.22%、40.00%和80.00%、57.78%。二者经 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均小于0.05)。结论:复方三维 B 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红梅;程世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艾滋病又称获得新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人类死亡的慢性传染疾病。艾滋病在全球已蔓延开来,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其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有严重性阻碍,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尽管无法治愈艾滋病患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宣传,向公民普及艾滋病知识,加强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信念,减少碰触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作者:张莉辉;姜远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9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为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不孕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灵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06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6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不孕症患者各53例。对观察组中的53例不孕症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53例,其中治愈4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患者53例,其中治愈2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9.2%。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不孕症,极大改善了患者症状,治疗效果明显,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病患痛苦,提高不孕症患者受孕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章晓华;冀会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的护理问题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呼吸内科老年病患80例进行研究调查,观察在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提出护理方法,并且调查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老年患者在焦虑、抑郁的心理情绪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得到明显的提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主要在心理方面、饮食方面、呼吸道方面。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实际调查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从而可以提高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护理的水平和质量,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洪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疝补片放置不同层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64例患者,目前手术方式有两种做法,前面切口、剥离疝囊、疝囊切除及高位结扎、填塞网塞步骤相同(巴西尼法),不同之处在于疝补片放置位置。方法一:放置、固定好网塞后,提起精索将修剪好的补片直接平铺于精索与腹外斜肌、联合腱之间,固定于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上,然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切口;方法二:放置、固定好网塞后,提起精索将修剪好的补片平铺于腹外斜肌、联合腱与腹内斜肌、腹横筋膜之间并固定,将腹股沟韧带与联合腱间断缝合后,放回精索,然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切口。两者区别在于方法一中精索与补片直接接触,术后致密粘连;方法二中精索不与补片直接接触,术后不会出现致密粘连。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方法一放置补片,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方法二放置补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区慢性疼痛发生率、疝复发率分别为3.13%、3.13%,伤口区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疝复发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48.32±6.21)min、(5.78±1.32)d、(5.87±0.73)d,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能降低复发率,但补片放置位置不同(精索与补片是否形成致密粘连)可降低术后伤口区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作者:张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 VSD 在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临床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 VSD 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骨科创伤及感染患者展开 VSD 治疗,可有效修复创伤面,在促进患者治愈率提高的同时,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传统引流技术相比,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我院目前的骨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总结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治疗并出院的674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分析跌倒、磕碰、坠床、褥疮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率不足、患者自身体质原因、医院管理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等是骨科护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增强医患沟通,加强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制定考核制度等,是应对护理不良事件的佳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实施后,我院骨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结果具有可比性(P <0.05)。而且我科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获得了明显提高,结果具有可比性(P <0.05)。结论:针对我院骨科护理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设施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明显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亚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观察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治疗100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100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编号,然后采用摸球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患者的体征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数据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患者7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治疗效果显著,能缓解患者疼痛现象,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秀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保障护理质量。方法:质控护士对护理文书质量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归档案前终末把关,反馈、分析讨论、整改。结果:护理文书缺限减少,书写质量提高。结论:通过质控护士检查,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医疗安全,防范了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作者:方瑞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4年12月50例接受治疗的椎管内麻醉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椎管内麻醉之后,通过静脉滴注方式为患者提供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接收椎管内麻醉之后,通过静脉滴注方式为患者提供同体积且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表现的镇静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 MAP、HR 以及 SPO2的变化情况均监测正常,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实验组患者的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术中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效果更加显著,且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蒋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原州区官厅镇农村35-60岁妇女宫颈癌普查知识状况和发病就医行为,掌握35-60岁农村妇女宫劲癌患病情况和生殖健康的需求,为促进国家"十二五"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在我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原州区按自然区域划分后,随机抽取30个村,对村中35-60岁1500名妇女采用现场问卷及宫颈癌普查的方法进行基线调查。对调查后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宫劲癌普查无症状的78.59%,有症状且接触性出血的比列13,75%,就医做子宫切除的比例为3.15%,普查妇女对知识问卷平均回答正确率61.9%。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妇幼保健人员宣传,电视,报刊,医务人员,宣传单等。结论:我区农村35-60岁妇女对宫颈癌知识缺乏,就医意识差,遵医嘱治疗率低,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采取积极综合防治措施,增强保健和预防意识,建立良好的宣传网络平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董建鑫;闫桂琴;李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微创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02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4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微创接骨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从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临床观察指标分析,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治疗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锻炼时间及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滕明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头痛汤用于治疗偏正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偏正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31例每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头疼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42%(P <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头痛症状以及伴随症状评分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头痛汤辅助治疗偏正头痛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建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56例各类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观察所有患者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体质量增加、体位性低血压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肝脏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和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体质量增加、体位性低血压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及时采取合理的药学干预措施对于精神病的防治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避免并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亚莉;司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6.7%)、不良反应总率(3.3%)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 <0.05)。结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期间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安全、有效,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生活现状,值得使用。
作者:郭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留守儿童百草枯中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17岁以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35例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口服百草枯中毒共35例,死亡33例,死亡率高达94.26%,且生存者均遗留不同程度呼吸系统疾病问题。女性留守儿童死亡27例,占死亡总数的77.14%。除在校小学生2例外,其余33例均为在校留守初中生。结论: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青春期,他们经历着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强烈变化与矛盾冲突,而父母外出不在身边,就导致他们需要的关心、沟通、理解和爱护的缺失。当各种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就会出现各种极端的想法或做法,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另一方面由于百草枯的广泛使用和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获得百草枯的途径相对容易,这可能是导致留守儿童口服百草枯中毒的原因之一。
作者:姜栩恒;寇雉;程云;蒋德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牙根尖周炎应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充填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8例行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的牙根尖周炎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SAS 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的牙根尖周炎过程中的应用,可相应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治疗顺利实施。
作者:窦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在双源 CT 冠脉造影中精细护理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 CT 冠脉造影的患者220例,对患者的心率、血液流速、压力以及注药量等均进行扫描了,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疏导,让患者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影像检查,统计分析患者的成像效果。结果:结合精细护理后再220例患者的造影成像中显示优质的影像202例,同时能够诊断的影像13例,不能诊断的5例。结论:在双源 CT 冠脉造影中联合精细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冬梅;王志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与发病原因,通过诊断和治疗对新生儿惊厥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1月~2011年收治的46例新生儿惊厥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导致新生儿的惊厥主要原因是缺氧性脑病以及头颅出血、脑膜炎等引起的。4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强直性的10例,多灶阵挛型为10例,微小型为16例,肌阵挛型为4例,局灶阵挛型为6例,全部的患者都经过原发病治疗和抗惊厥治疗,同时治愈34例,好转10例,死亡2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头颅内出血。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治愈的概率为97.83%。结论:新生儿时期新生儿惊厥的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发现较困难,而且危害很大,所以需要严密的检查。加强孕妇为围身期的保健,有利于减少新生儿惊厥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新生儿的健康宣传,可以较少新生儿惊厥等疾病。
作者:刘军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