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

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牛更枫

关键词:社交网站, 积极自我呈现, 真实自我呈现, 线上积极反馈, 自我认同
摘要:目的: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和自我认同简易量表对48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都与线上积极反馈以及自我认同显著正相关;积极自我呈现不能直接预测自我认同,线上积极反馈在积极自我呈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真实自我呈现不仅能够直接显著预测自我认同,而且能够通过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影响自我认同.结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影响青少年自我认同,不同呈现策略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特质反刍思维与执行控制功能缺陷

    反刍思维是对负性事件和它背后的意义、原因、后果的反复思考.反刍思维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多种不良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特质反刍思维与执行控制功能缺陷存在密切的联系.反刍思维的理论主要有反应方式理论、控制理论、解除能力受损理论、注意范围缩减模型.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特质反刍思维与转换功能缺陷的关系、纵向研究以及反刍思维矫正训练、反刍思维的脑成像研究等方面进行.

    作者:陈骁;冯正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年轻男同性恋者性取向隐瞒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考察当代年轻男同性恋者性取向隐瞒的特点及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探究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性取向隐瞒与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机制.方法:使用性取向隐瞒问卷、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对402名年轻男同性恋者进行考察.结果:①非独生子女性取向隐瞒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而无固定恋人者的性取向隐瞒显著高于有固定恋人者;②性取向隐瞒与拥有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寻求意义感相关不显著;③自主需要、能力需要的满足在性取向隐瞒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年轻男同性恋者性取向隐瞒存在个体差异.性取向隐瞒可一定程度影响生命意义感,且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间接影响而实现.

    作者:李放;邢锦涛;王一博;宁凯;郑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行为和金钱的反馈效应比较

    目的:通过任务分离,探讨行为反馈和金钱反馈的生理基础.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让18名大学生完成猜测任务,比较行为结果(猜对、猜错)和金钱结果(得分、失分)的FN和P3成分.结果:①行为反馈效应体现在FN的FZ、FCZ、CZ位置,P300的FZ、FCZ、CZ、CPZ位置;②金钱反馈效应体现在P300的PZ位置.结论:与金钱反馈相比,行为反馈在大脑神经生理基础水平加工时间快、强度高、分布范围广,反映了在人类强化学习过程中,行为反馈可能是比金钱反馈更有意义的反馈信号.

    作者:余芬;袁璐;罗跃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的编制

    目的:编制适用于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问卷.方法:以中学生为被试,通过6次抽样,共计调查4315人次.在参考已有文献、开放式调查问卷结果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终编制出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结果: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包括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和内倾性7个因子;总问卷和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99 ~ 0.893,重测信度为0.657~0.735;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模型拟合度较好;同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结论: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

    作者:叶一舵;赖运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中文版评估应激性失眠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中文版(FIRST-C)评估应激性失眠易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依据FIRST-C评分将79名研究对象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接受相同的应激实验后使用多导睡眠仪(PSG)监测夜间睡眠情况.结果:与应激前比较,高分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体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下降、2期睡眠百分比增加、3-4期睡眠百分比与REM百分比减少(P<0.01或0.05);低分组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两组应激前后PSG各项指标变化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FIRST-C可应用于应激性失眠易感性的临床评估.

    作者:高存友;甘景梨;段惠峰;赵兰民;梁学军;祝希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在问题青少年群体的信效度验证

    目的:验证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在问题青少年群体的信度和效度.方法:902名12-25岁青少年接受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调查,其中心理障碍222例、违法者290例、正常者390人,用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和组间比较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除情感表达、独立性和宗教观外,其它分量表在三个样本中的信度都在0.5以上,除独立性和控制性外,其它分量表得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正常青少年样本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三因子:关系(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个人成长(娱乐性、知识性)、稳定性(成功性、组织性、控制性),累计解释总方差的64.70%,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三因素交叉模型的拟合度优于Moos三因素模型和刘丹三因素模型.结论:独立性和宗教观信度很差,娱乐性、成功性和情感表达信度较差,其它分量表的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8个分量表符合三因素交叉模型,对不同人群具有鉴别效度.

    作者:陶金花;金凤仙;张嫚茹;程灶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焦虑及认知偏差的影响

    目的:考察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的焦虑、解释偏差及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借鉴认知行为治疗中记录思维日记的方法(Dysfunctional Thought Record,DTR),改良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社交焦虑者(非临床样本)进行—个月的正性思考,引导其关注正性信息.内容包括对某一正性事件积极的想法、积极的情绪、舒适的躯体感受以及积极的行为结果.结果:一个月的积极关注训练后,社交焦虑者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明显改善(P<0.001);解释偏差任务中选择正负性解释的反应时均明显缩短(P<0.01);注意偏向无明显变化.结论:提示对生活琐事的积极关注可以有效改善社交焦虑者焦虑症状及解释偏差.

    作者:余红玉;钱铭怡;姚泥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正念训练改善情绪惰性的效果:正念特质的调节作用

    目的:考察正念训练改善情绪惰性的效果,检验正念特质对正念干预效果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讲座的方式招募被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共有53人完成研究(正念训练组28人,等待对照组25人).采用正念注意与觉知问卷测量个体的正念特质,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用每日发送短信的方式测量情绪.结果:开始正念训练后,正念训练组的情绪短信数据显著高于等待对照组(76.52±10.99 vs.69.73±15.82,P=0.037).正念训练对情绪惰性的改善效果不显著(P=0.133),但组别与正念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仁0.044).正念特质对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起调节作用.结论:对于低正念特质个体来说,正念训练改善情绪惰性的效果好于高正念特质个体.正念训练对情绪惰性的改善可能是正念干预发生效果的机制之一.

    作者:徐慰;刘兴华;刘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决策框架和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目的:探讨决策框架和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影响.方法: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定向,预防定向)×2(罐子任务的决策框架:积极框架,消极框架)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①促进定向者在积极框架及消极框架下对模糊选项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预防定向者亦如此.②在积极框架下,预防定向者比促进定向者更规避模糊;在消极框架下,两者都寻求模糊.结论:决策框架在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张凤华;方侠辉;刘书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羞怯对攻击和社交回避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同伴侵害作为中介变量是进一步增加羞怯对社交回避的预测作用还是增加羞怯对攻击的预测作用.方法:对845名大学生采用攻击性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和羞怯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羞怯与攻击、同伴侵害、社交回避与苦恼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侵害与攻击呈显著正相关,和社交回避与苦恼相关边缘显著.②同伴侵害在羞怯和攻击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伴侵害在羞怯与社交回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羞怯水平越高,越容易遭受同伴侵害,进而导致羞怯个体攻击性增强,而同伴侵害这一特定的社交情境并不会导致羞怯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增加.

    作者:薛雯雯;韩磊;窦菲菲;武云鹏;高峰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求助的污名与行为意向的关系:态度的中介作用

    目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求助的污名、行为意向与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求助的污名量表、行为意向量表和态度量表,对天津市623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心理求助的态度部分中介污名与行为意向的关系.②心理求助的态度完全中介公众污名与行为意向的关系.③心理求助的态度对自我污名和行为意向没有中介作用.④自我污名完全中介行为意向和公众污名的关系.结论:心理求助的态度在污名与行为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郝志红;梁宝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大学生成人依恋对社会技能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成人依恋、共情能力的关系.方法:使用成人依恋量表、中文版共情商数问卷、大学生社会技能量表(改良版)对47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依恋亲近与社交性、与人和善、社交害羞及共情能力显著正相关;共情能力和社交害羞与依恋依赖显著正相关,与依恋焦虑显著负相关;共情能力与社交性、与人和善及社交害羞显著正相关;共情在依恋亲近和社交害羞、与人和善及社交性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和社交害羞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关注大学生成人依恋对社会技能的影响,及共情能力在二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作者:赵旭东;关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同伴饮酒人数与青少年饮酒行为:饮酒动机的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不同饮酒动机在同伴饮酒人数和青少年饮酒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广东省的709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在过去的三个月中,21.86%的青少年曾有过饮酒行为.②同伴饮酒人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增强动机、社交动机和应对动机在同伴饮酒人数和青少年饮酒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同伴饮酒人数能够通过青少年的增强动机、社交动机和应对动机间接影响其饮酒行为.

    作者:陈丽华;苏少冰;叶枝;李冰心;林丹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记忆暗示感受性的重复测试效应研究

    目的:考查记忆暗示感受性产生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复测试效应及重复测试对记忆暗示感受性动态加工成 分的作用.方法:运用延迟的提取错误范式和R/K/G范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重复测试对被试的记忆暗示感受性强弱影响不显著,但对于记忆暗示感受性产生过程中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成分贡献却存在显著影响.结论:重复测试虽然没有提高或降低被试的记忆暗示感受性,但却增加了被试错误再认的自信度及记忆暗示感受性的控制加工成分.

    作者:曹晓君;涂燊;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抑郁症脑功能网络度中心度研究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探讨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节点中心地位的异常改变.方法:采集31例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32例健康对照静息态fMRI数据,计算各组全脑DC值图,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1,Alphasim校正,体素>30).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症脑节点中心地位发生异常改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即抑郁症患者内侧前额叶、楔前叶的DC值降低,顶下小叶、海马、海马旁回的DC值升高.结论:默认网络脑节点中心地位的异常改变是重性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朱雪玲;袁福来;姚树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特殊教育教师情绪智力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WFCS),情绪智力量表(WLEIS)和工作投入量表(UWES)对河南省7所特殊教育学校256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特殊教育教师家庭冲突和工作投入在性别、有无孩子及年龄方面差异显著;②特殊教育教师情绪智力、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显著相关;③特殊教育教师情绪智力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特教教师情绪智力缓冲了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负性影响.

    作者:李永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女性性功能简短量表的编制与效度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编制一份五个项目的女性性功能简短量表(简称FSF-5),检验其信度与效度,并测试其识别妇女性功能失调风险因素的效能.方法: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特征广泛多样,数据以横向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结果:主成分分析证实FSF-5的五个项目可归纳为一个因子,并解释总变异量之71.5%.量表的克隆巴哈α系数=0.90,且能有效区分已停经和未停经,卵巢完好和卵巢切除的女性在性功能上的差别.跨国的比较亦证实有性兴奋障碍的美国妇女在FSFI-5的得分,显著的比香港正常妇女者较低.由FSF-5所识别的性功能失调风险因素,与相关文献所报告的大致相同.结论:FSF-5是一份具有颇高信度和效度的女性性功能整体量表,可作为女性性功能失调的筛选工具.

    作者:吴海雅;梅锦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考试焦虑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

    目的:探讨考试焦虑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考试焦虑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及社会期望量表筛选出20名高考试焦虑、16名低考试焦虑大学生被试完成修正的点探测任务,任务中给被试呈现考试相关高威胁-中性(HT-N)、考试相关低威胁-中性(LT-N)、考试无关高威胁-中性(T-N)以及中性-中性(N-N)词汇对200毫秒.结果:高考试焦虑个体对考试相关威胁词汇存在注意易化趋势,且对考试相关及无关高威胁词汇注意回避;而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所有威胁词汇均出现注意易化趋势.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威胁程度如何影响考试焦虑者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成分的证据.

    作者:董云英;张小聪;周仁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婚夫妻工作家庭冲突对婚姻质量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究新婚夫妻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WFC)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FWC)的特点及其对婚姻质量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北京市228对新婚夫妻进行调查.结果:①夫妻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都高于家庭对工作的冲突,且丈夫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都高于妻子的冲突水平.②夫妻双方的两种工作家庭冲突水平都与自身和配偶的婚姻质量显著负相关,且丈夫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以及妻子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丈夫的婚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妻子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和丈夫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妻子的婚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新婚夫妻的工作家庭冲突水平存在差异,且两种工作家庭冲突对自身和配偶的婚姻质量存在不同的预测作用.

    作者:郑颖娴;肖佳莹;李晓敏;兰菁;琚晓燕;方晓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对立违抗症状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有无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症状的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有ODD症状儿童的不同类型(单纯ODD症状流动儿童、ODD伴注意力缺陷多动(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症状儿童、ODD伴ADHD及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症状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特点.方法:从北京10所小学中选取有ODD症状的儿童369名(单纯ODD症状101名,ODD+ADHD症状204名,ODD+ADHD+CD症状63名)及没有ODD症状的对照组儿童349名.由儿童填写心理适应(包括心理弹性、自尊、抑郁、愤怒情绪调节)、学校适应(包括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适应量表.结果:①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显著差于对照组儿童;②有ODD症状的三组内部相比,ODD+ADHD症状组、ODD+ADHD+CD症状组儿童在愤怒情绪调节、师生关系上显著差于单纯ODD症状组儿童;③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ODD症状流动儿童在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都显著差于对照组儿童,且与ADHD、CD共病后的适应能力更差.

    作者:张菁宸;黎燕斌;张玉麟;蔺秀云;侯香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