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用动态因果模型探究精神分裂症异常有效连接

徐静;李德民;聂彬彬;王静娟;宋银南;刘哲宁;单保慈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动态因果模型, 感兴趣区,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有效连接.方法:对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7例对照组进行N-back任务下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全脑连接和建立广义线性模型相结合,选取两组间有激活差异且存在连接差异的脑区为感兴趣区,加入到动态因果模型.结果:确定感兴趣区为左侧内侧前额叶、左侧后扣带回和左侧中扣带回,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存在相反的有效连接.结论:两种方法结合更加客观的展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有功能异常,可能与工作记忆下降有关;另存在方向相反的有效连接,提示患者的无意识“经验”存在缺陷,导致对中性事件产生错误的过多的归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身体健康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宗教信仰的调节作用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身体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中国城市幸福指数问卷及包含身体健康和宗教信仰的自编问卷对通过分组抽样选取的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的5165名非学生成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①身体健康对幸福感影响显著,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在身体健康影响幸福感的过程中,对于存在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宗教信仰的缓冲作用显著,而对于身体健康问题不多的个体,宗教信仰的缓冲作用并不显著.结论:对中国人而言,宗教信仰可以缓解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这种改善作用对于有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尤为明显.

    作者:王彤;黄希庭;毕翠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我独立性的城乡差异

    目的:检验自我独立性的城乡差异.方法:采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框架直线任务、内隐社会取向问卷、归因偏差和象征性自我膨胀作为研究工具,对114名城市青年和115名农村青年实施问卷调查.结果:农村青年样本在水平的个人主义分量表(2.78±0.80 vs 2.59±0.63)和个人主义维度上(3.24±0.69 vs 3.08±-0.57)的得分显著地高于城市青年样本的得分,而在垂直的集体主义分量表(3.11±0.68 vs 3.23±0.75)、四个场景中的社会判断的个人特征得分、自我象征性膨胀的直径比率(1.17±0.40 vs0.88±0.43)以及积极分离情绪(自尊:3.29±o.31 vs 2.99±0.32和自豪:3.20±0.47 vs 2.43±0.56)和消极分离情绪上(沮丧感:3.50±0.30 vs 2.90±0.66和愤怒:3.18±0.41 vs 2.41±0.77),城市青年样本显著地高于农村青年样本.结论: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的独立性更强.

    作者:黄任之;任孝鹏;佘丽珍;黄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学生无聊倾向特点及其与自恋、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学生无聊倾向特点,修订中文无聊倾向量表,并考察自恋、无聊倾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在785名中学生中检验无聊倾向量表的信效度,并在另472名中学生中考察其无聊倾向特点及与自恋、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①中文无聊倾向量表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2个二阶因子,缺少卷入、刺激寻求、单调性、耐性、自我调控5个一阶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和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②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初二、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无聊倾向程度显著高于初一,高二、高三学生的无聊倾向程度显著高于初三.③无聊倾向与显性自恋、主观幸福感分别呈显著负相关,与隐性自恋呈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显性自恋呈显著正相关,与隐性自恋呈显著负相关.④无聊倾向是显性/隐性自恋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结论:针对无聊问题干预能够降低自恋的消极影响,提高主观幸福感.

    作者:田志鹏;刘勇;滕召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判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严重程度的效度

    目的:评价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区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来院就诊的AD患者332例,按临床痴呆程度标准分为轻、中、重度组,应用简短版本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对其知情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组IQCODE得分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Mattis痴呆评定量表(DRS)、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得分的相关性,检验其区分不同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效度.结果:IQCODE与MMSE、DRS、ADAS-co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478和0.522.以65分作为划界分区分轻-中度痴呆,敏感性为66.9%,特异性为57.3%;以75分作为划界分区分中-重度痴呆,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66.9%.结论:IQCODE可以中等有效地区分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单独使用准确性欠佳,建议临床结合其他痴呆量表使用,以提高评定效能.

    作者:刘艳;丁云龙;钮佳丽;周燕;郭起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流动儿童家庭关怀与自立人格的关系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家庭关怀对流动儿童自立人格的影响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对406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男女流动儿童在人际自立、人际责任、人际主动、人际开放、人际灵活、个人主动、个人独立、个人灵活、个人开放和家庭关怀度指数、合作度、成长度、亲密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家庭关怀与自立人格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关怀对流动儿童自立人格有预测作用;性别在流动儿童家庭关怀与自立人格中起调节作用.结论:家庭关怀对流动儿童自立人格有影响,性别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彭阳;谭千保;申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小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的编制

    目的:探索中小学班级心理环境的结构并进行量表编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专业人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量表初始结构.在两次试测基础上,以2379名中小学生为正式样本进行因素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中小学班级心理环境结构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成长、管理秩序4个因素.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四维度模型拟合度良好.结论:中小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该问卷可以作为中小学阶段班级心理环境的测量工具.

    作者:王鉴;杨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

    目的:探讨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以146名36~59个月儿童为追踪研究样本,测查任务包括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词汇测验、基于Carlson实验范式的四个执行功能任务以及意外地点、意外内容两个心理理论任务.结果:①60.2%的儿童与(外)祖父母同住,其中51.1%的儿童由(外)祖父母作为主要抚养人.②祖辈独立抚养儿童的言语能力和执行功能发展水平与其他抚养方式下的儿童无显著差异,但在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上显著低于其他儿童.③祖辈独立抚养儿童的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及心理理论发展速度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结论:隔代抚养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与父母同住祖辈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发展无消极影响,而祖辈单独抚养仅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消极影响,对其发展速度无消极影响.

    作者:郭筱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适用情况,检验应对方式在农村留守妇女应激感知、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方法:对湖南省浏阳市1893名农村留守妇女和969名农村非留守已婚妇女进行取样,调查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SF-36健康调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应激感知量表.结果:在考虑外部变量且考虑社会支持及应激感知的影响时,积极应对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消极应对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亦不显著;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0,P<0.001).结论: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关系中,消极应对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在压力感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不起中介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

    作者:钟斌;姚树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学习效能感在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学习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护理本科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学习效能感问卷调查509名护理本科生.结果:护理本科生学习倦怠得分为56.17±8.86,学习倦怠发生率为27.70%,以行为不当为突出;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护理本科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行为不当;专业认同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学习效能感是专业认同影响学习倦怠的中介变量.

    作者:张斌;周怡;蒋怀滨;蔡太生;邱致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青少年体重状态、体形不满与抑郁的关系及性别差异

    目的:探索青少年体重状况、体形不满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在两性别之间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方法:采取方便取样,选取了1101名青少年中学生被试,学生自愿填写一份包括人口学资料、体形不满和流调抑郁量表在内的调查问卷.依据青少年体重状态BMI筛查标准将被试划分为超重/肥胖、正常体重和偏瘦三组,另根据体形不满、抑郁界值对体形不满障碍和抑郁青少年进行筛查.研究分性别比较了三个体重组的体形不满、抑郁的得分及人数筛查情况,进一步就体重状态、体形不满对抑郁的风险预测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男、女不同体重组的体形不满得分及障碍筛查率差异显著,抑郁得分及筛查率差异不显著;同体重组内的体形不满得分及障碍筛查率存在差性别差异.男生的体重状态、体形不满对抑郁风险增加的预测均不显著,女生体重状态对抑郁风险增加的预测不显著,但体形不满能有效预测抑郁的有无.结论:青少年的体形不满与他们的体重状态有关,体形不满可能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仅限女生),但体重状况与抑郁并没表现出直接联系.

    作者:陈贵;郭桂平;蔡太生;肖水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理应激对自杀倾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对自杀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应激量表、抑郁自评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自杀倾向问卷,对713名大学生进行相关问卷测试.结果:①自杀倾向同心理应激和抑郁情绪正相关,同心理弹性负相关;②心理应激对于自杀倾向的影响中,抑郁情绪起中介作用,心理弹性起调节作用.结论:揭示了心理应激对自杀倾向的影响机制,提示应关注抑郁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作者:王倩倩;杨振斌;李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汶川地震四年半后青少年的感恩对学业卷入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四年半后青少年感知的社会支持在其感恩与学业卷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学业卷入问卷,对汶川地震四年半后的3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的感恩对学业的心理卷入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感恩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卷入产生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但感恩与学业的行为卷入相关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学业的心理卷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周宵;伍新春;陈杰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权力增加还是降低观点采择?基于本土的验证

    目的: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针对权力对观点采择的影响是否与西方研究一致进行本土检验.方法:本研究使用写经历与语词启动的方式操作被试的权力水平,被试随后完成观点采择任务.结果:与低权力水平相比,高权力水平条件下被试的观点采择表现较差,且男性对权力启动更敏感.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权力启动对观点采择的影响与西方研究结果相同,不存在文化差异.

    作者:吴漾;温芳芳;陈真珍;佐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短程表达书写对实验室应激的干预研究

    目的:观察短程表达书写对实验室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64名4年级医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医患冲突视频诱发心理应激,以状态焦虑量表、情绪评估表、唾液皮质醇水平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作为应激反应的指标.干预组进行3次15分钟的书写干预,主题分别是披露感受与想法、情绪宣泄和资源审视,对照组进行相同时间的非卷入书写.结果:医患冲突视频诱发被试者明显的应激反应,两组被试者的状态焦虑得分、愤怒、焦虑、抑郁和恐惧评分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1).两组被试者书写后,状态焦虑得分,愤怒、焦虑和恐惧评分显著降低(P<0.01),但抑郁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表达书写组的焦虑和愤怒情绪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书写表达对唾液皮质醇水平和创伤后成长无显著影响(P>0.05).特质焦虑与应激后状态焦虑、焦虑、抑郁和恐惧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干预后状态焦虑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P<0.001).性别(女性)与应激后状态焦虑、抑郁和恐惧呈显著正相关(P<0.001;P<0.005).结论:短程表达书写对实验室应激性情绪反应具有明显干预效果.

    作者:柴明莉;余慧慧;刘媛;吕倩;潘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我关注对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的调节作用

    目的:考察自我关注对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CS),大学生压力量表(CS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状态焦虑问卷(SAI)对37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压力及三个分量表均与抑郁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公我关注与抑郁和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私我关注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相关不显著.②公我关注在压力与焦虑间起调节作用;公我关注在学业压力与焦虑、学业压力与抑郁、消极生活事件与焦虑间起调节作用;私我关注在学业压力与焦虑、消极生活事件与焦虑、消极生活事件与抑郁间起调节作用.结论:自我关注在压力与负性情绪间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佳芳;韦嘉;张进辅;卢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运用动态因果模型探究精神分裂症异常有效连接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有效连接.方法:对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7例对照组进行N-back任务下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全脑连接和建立广义线性模型相结合,选取两组间有激活差异且存在连接差异的脑区为感兴趣区,加入到动态因果模型.结果:确定感兴趣区为左侧内侧前额叶、左侧后扣带回和左侧中扣带回,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存在相反的有效连接.结论:两种方法结合更加客观的展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有功能异常,可能与工作记忆下降有关;另存在方向相反的有效连接,提示患者的无意识“经验”存在缺陷,导致对中性事件产生错误的过多的归因.

    作者:徐静;李德民;聂彬彬;王静娟;宋银南;刘哲宁;单保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自闭症早期发现研究进展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其患病率急剧上升,病因不明且持续终生,早发现早干预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对针对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语言发展、重复刻板行为以及非典型动作发展等方面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的发现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显示,根据早期的社交沟通行为(如不愿意看人脸、对名字缺乏反应、无积极情感、缺乏共同注意等)便可识别出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可以作为自闭症筛查的一个临床指标;但早期的重复行为和非典型动作发展还不能区别自闭症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未来研究需要结合事件相关电位、磁共振及眼动追踪等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探究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作者:徐云;杨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影响:希望感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检验希望感是否能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希望感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对湖南省多个贫困县5、8、11年级留守儿童186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与困难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希望感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行为问题(行为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希望感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青松;周玲;胡义秋;朱翠英;孙焕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大学生对见危不救行为的责任归因

    目的:探讨在不同情景下对他人见危不救行为的归因、责任推断、情感反应以及惩戒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验证Weiner责任归因理论的适用性.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对见危不救行为的责任归因问卷》对2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在救助难度低时,见危不救倾向于被认为是由于缺乏努力,作内部、稳定、可控的归因,会做出较高责任的推断,引起较高的生气情感、较低的理解情感,并产生较高的惩戒行为.②在救助难度高时,见危不救倾向于被认为是由于缺乏能力,作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归因,会做出较低责任的推断,引起较低的生气情感、较高的理解情感,并产生较低的惩戒行为.结论:本研究验证了责任推断和情感反应之间的双向关系,Weiner的责任归因理论可以概括为:归因维度→责任推断、情感反应→惩戒行为.

    作者:陶金花;朱键军;程灶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3-6岁儿童自立行为结构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3-6岁儿童自立行为的结构进行初步探讨.方法:运用开放式问卷对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共82人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内容分析.结果:①从自立的3个功能维度来看,3-6岁儿童自我行动功能维度的反应显著多于自我决断功能维度的反应,而自我负责功能维度上没有反应次数.②从领域维度来看,3-6岁儿童日常自立的反应显著多于社会自立、心理自立和学业自立的反应,没有出现道德自立的反应.③在自我行动功能维度上,5-6岁组儿童的学业自立显著多于3-4岁和4-5岁组儿童.从具体反应项目来看,3-4岁儿童在“能独立上厕所”、“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4-5岁和5-6岁组儿童,在“能自己吃饭、喝水,不需要喂食”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5-6岁组儿童;5-6岁组儿童在“会自己叠被子、铺床”、“能独立洗澡”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3-4岁和4-5岁组儿童,在“每天上学前能主动做好准备,如整理书包之类”、“上课很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帮助他人”三个条目上的反应显著多于3-4岁组儿童.结论:①3-4岁儿童的自立行为主要表现为基本的日常自立和心理自立.②随着年龄的发展,5-6岁儿童的自立行为不仅表现出更高的日常自立和社会自立,还开始出现学业自立的内容.③3-6岁儿童的自立行为可能是单维(主要表现在自我行动功能维度)多领域(日常自立、社会自立、心理自立和学业自立)的结构,自我决断功能维度尚处于萌芽阶段.

    作者:凌辉;张建人;钟妮;阳子光;易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