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毒性红斑的影响

田艳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 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 中毒性, 红斑, 皮肤病, 脓疱疹, 病因不明, 荨麻疹, 可发展, 短暂性, 特征, 四肢, 躯干, 片状, 泡疹, 合成
摘要: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又称新生儿荨麻疹,为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病,约有30%~70%新生儿可发生此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在出生后数小时或1-2天,以红斑、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短暂性皮肤病。严重时可发展为新生儿脓疱疹,甚至脓泡疹融合成片状,遍及头面、躯干、四肢、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论析肺癌病患静脉化疗护理策略

    目的:降低肺癌病人静脉化疗时血管损伤。方法:对326例肺癌病人进行化疗前、中、后血管护理。结果:仅1例静脉炎发生。结论:化疗前、中、后血管护理是化疗成功的关键,可有效保护静脉,防止静脉损伤。

    作者:纳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发性颅内出血急诊治疗的方法和时机探讨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出血急诊治疗的方法和时机。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例行自发性颅内出血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急诊治疗时机以及正确的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中,其中高血压出血患者46例,有34例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而例行内科药物治疗的患者有40例,死亡8例,死亡生生率为20%,而例行内科药物治疗的患者有40例,死亡5例,死亡生生率为12。5%,两组患者的对比病死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自发性颅内出血急诊治疗时机的把握,掌握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以及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时抢救患者生命。

    作者:张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脑电图在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手足口病指的就是在手掌、脚掌以及口腔黏膜上发生的类似于水疱的一种病毒性的皮肤病,主要是由肠道内的病毒引起的,儿童是这种疾病的多发人群,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是高的,多数患儿的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还有一部分患儿会发生脑炎、脑水肿以及循环障碍等一些并发症。脑炎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类并发症。脑炎如果可以在早期发现并对病情进行干预和控制,对其预后和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脑电图作为可以直接将脑功能的状态反应出来,没有创伤,重复性也比较好,对手足口病并发脑膜炎的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熊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剖腹产术后早进食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剖腹产产妇术后及早进食对于产妇的术后身体恢复以及乳汁分泌、母乳喂养的影响效果,为妇产科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护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行剖腹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奖品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剖宫产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之后才正常进食,研究组患者采取在剖宫产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之前即开始进食。对比两组产妇的肠胃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乳汁分泌情况、母婴康复时间、手术伤口愈合时间、阴道流血情况等指标,评价剖宫产术后进食时间的早晚对于患者手术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以及首次开始乳汁分泌时间显著长于研究组患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乳汁分泌量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显著高于研究组患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阴道流血量显著高于研究组患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后及早进食有利于患者的肠胃蠕动,促进患者肛门排气顺畅,也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的恢复体力,促进伤口愈合,同时术后尽早进食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使婴儿全母乳喂养的机会变大,有利于母婴健康。

    作者:张春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儿童颅内结核 CT 诊断

    目的:探讨C T 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儿童的颅内结核的诊断效果。方法:针对我院确诊的儿童颅内结核的病理170例,通过与临床表现对比,观察影像学的确诊率。结果:CT 显示病变的多样性,经常为2-3种合并着出现。结论:CT 检查除了辅助确诊,还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观察疗效。

    作者:李作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牙齿折裂后全冠修复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牙齿折裂后全冠修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接诊的磨牙折裂的患者经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共137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统计1-4年的恢复情况和成功率。并对分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4年的成功率均在60%以上多数在80%,说明全冠修复在治疗牙齿折裂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术后1、2、3、4年进行组间分析,术后4年的成功率明显下降。对于按照年龄,性别牙位进行统计学检验,各个影响因素对于术后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即,男女,年龄,牙位不同,可以认为,其成功率基本一致。结论:全冠修复在治疗牙齿折裂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大程度的保留患牙。

    作者:麻燕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的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精心的临床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糖尿病的护理取得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综述了糖尿病的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临床护理路径、综合性护理、延续性护理等护理模式促进了糖尿病护理的新发展。

    作者:冯理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五位一体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66例疗效观察

    五位一体疗法包括:①穴封②磁疗③拔火罐④灌肠或砷灯⑤口服中药1.穴封:即子宫穴封闭。①药物: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林可霉素、a-糜蛋白酶。②作用:子宫穴封闭减少了药物的首过效应,使药物直接进入病灶部位,减轻局部充血、水肿、溶解或软化输卵管纤维粘连。

    作者:孙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影响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血液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2011年,我院对患者血液检验前血液样的处理、保存、运输等实施传统方式;2012年初,我院组织各个涉及血液样本收集的科室指导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记录2011年、2012年我院血液样本检查不合格情况,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2011年我院24456份血液样本中有625份出现质量不合格情况,所占比例为2.56%,2012年,我院对相关人员采取培训后,30867份血液样本中仅有131份出现质量不合格情况,不合格比例为0.42%,且 P<0.0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2012年我院血液样本不合格原因均主要为发生溶血。结论:凝血、溶血、血量不足以及稀释是临床常见的血样不合格原因,对采血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可显著降低血液样本不合格率,保障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喜炎平治疗5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稀释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稀释滴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3天内退热率为60%,对照组为88%。在经过1周的治疗以后,观察组显效的有10例,有效的有8例,无效的有7例,总有效率为72%,而对照组显效的有15例,有效的有9例,无效的有1例,总有效率为96%,P<0.05。在两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上,对照组有1例患儿出现了轻微的腹泻情况,而观察组轻微腹泻患儿有4例,呕吐的患儿有2例,暂停使用药物治疗后不良症状都消失。无论在3天内退热情况、总有效率还是不良反应上,对照组都明显好于观察组。结论:采用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良好,轻微的不良反应极少,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丁丽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髌骨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5%左右。因为其为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早期活动,以防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减少致残率。髌骨是人体大的籽骨,构成骰股关节,是股四头肌伸展装置的杠杆支点,起到内滑车的作用,缩短了股四头肌与膝关节运动的轴心距离,增加了伸展膝关节的力臂,增强了股四头肌的伸缩效果,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并与其周围的韧带腱膜共同形成伸膝装置,是下肢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结构。其活动方式有滑移和自旋两种。由于其在膝关节前方,也很好的起到了一个膝关节保护伞的作用,能很好的避免前方暴力直接作用于膝关节。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髌骨全切;2.髌骨部分切除;3.髌骨骨折固定。

    作者:徐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公立医院宣传工作的现状与突破

    医院的宣传工作对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医院的市场份额,提升医院特色品牌形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公立医院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医院宣传工作的现状,总结提出了其创新与突破的内容,结合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给出医院宣传创新突破的工作重点。

    作者:尹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介入治疗子宫肌瘤50例剖析

    目的:了解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为50例子宫肌瘤病人作子宫肌瘤动脉作栓塞治疗,半年后作子宫体积、肿痛体积及临床症状等评估并与术前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子宫体积与肿瘤体积缩小,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 UAE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

    作者:袁飞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腔镜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3年接收并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0例患者在临床上留下的资料,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后,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手术完成后5例患者中转进行开腹手术,剩余的患者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康复状态良好;对全部患者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没有发现患者存在胆管狭窄和胆管残余结石的症状。结论: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行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作者:张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床治疗肾石症的用药规律及注意事项

    目的:探索肾石症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治疗肾石症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形成肾石症产生结石的三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论证。设计一个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综合性通治方案。结果:90%以上的肾石症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综合性通治方案治疗肾石症效果佳,疗效显著。

    作者:张兴福;朱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硬膜外联合全麻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 -ic cholecystectomy ,LC),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治疗胆囊疾患的一种新技术,在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众多合并症的老年患者,麻醉选择应以快速、短效、能解除人工气腹不适、避免 CO2气腹性生理变化为原则,同时要求一定的麻醉深度。笔者选择胆囊结石需腹腔镜手术的50例老年患者,分别采用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及麻醉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孟鑫;赵春江;张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措施,为胸腹联合伤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并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术前确诊34例(42.5%),其余患者术中探查确诊。所有患者经积极外科治疗后痊愈73例(91.25%),死亡6例(7.5%)。合并休克25例,其中4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心脏压塞,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胸腹联合伤为主的多发伤病情重,表现复杂。早期 C T扫描对以胸腹联合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胸腔闭式引流是腹部手术安全进行的重要保证。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和受损器官的处理顺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涂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附件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对基层医院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附件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来我院进行妇科附件疾病治疗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附件的疾病治疗中具有痛苦小、出血较少、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以替代一些附件开腹手术,同时也能够通过熟练操作、严格掌握手术指证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基层医院妇科附件疾病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治疗在糖尿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监测90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反应中医治疗在使糖尿病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90例,对其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控制饮食,配合运动,适当的中药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浓度是否有改变。结果:在观测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中采取中医治疗后血糖浓度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观察中同时发现部分患者血糖浓度虽有降低但不明显。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患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即胰岛细胞功能障碍。

    作者:焦玉生;王瑞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手足外伤创面应用中的护理体会

    Fleischman [1]等于1992年首次将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术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近年来随着对该技术原理不断认识,其在感染或非感染伤口、溃疡、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持续负压吸引具有高效性引流特点,可随时排除创面处积液实现引流区域“零聚集”。李金清[3]等发现持续性负担呀吸引能增强白细胞活性,增强其吞噬作用,减少创面细菌,加速肉芽增生从而促进组织修复。我院烧伤整形外科自2010年引进VSD技术将其应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难愈性溃疡,手足外伤等疾病,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现将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应用VSD技术治疗39例严重手足外伤创面愈合情况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从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