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治疗肾石症的用药规律及注意事项

张兴福;朱晓琴

关键词:肾石症, 结石性质, 通治方案, 注意事项
摘要:目的:探索肾石症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治疗肾石症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形成肾石症产生结石的三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论证。设计一个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综合性通治方案。结果:90%以上的肾石症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综合性通治方案治疗肾石症效果佳,疗效显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 A、B、C三组,每组80例,A 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B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C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 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P<0.05);三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 A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路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措施,为胸腹联合伤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并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术前确诊34例(42.5%),其余患者术中探查确诊。所有患者经积极外科治疗后痊愈73例(91.25%),死亡6例(7.5%)。合并休克25例,其中4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心脏压塞,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胸腹联合伤为主的多发伤病情重,表现复杂。早期 C T扫描对以胸腹联合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胸腔闭式引流是腹部手术安全进行的重要保证。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和受损器官的处理顺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涂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研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和价值。方法:将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3例病人在住院期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分析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结果: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3.121.56)天,显著短于临床报道的结果(P<0.05)。结论:给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护理干预,不但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而且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在临床中加以推广的必要性。

    作者:翟慧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后的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以我院33例接受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研究,根据术后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进行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顺利的出院。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很高,对腔镜甲状腺切除相关知识加深了了解。结论:对接受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提供术后护理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的术后恢复,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特点和疗效,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严格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其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结果: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烦躁、嗜睡、迟钝等;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具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并结合患者的体征、症状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能够明确诊断。采用卡维地洛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佳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在脊柱骨折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增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能够积极配合诊疗、护理及功能锻炼,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回归社会的愿望。

    作者:刘荣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电图ST段T波改变未定诊断912例追踪

    ST 段和 T 波改变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而其临床意义似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千差万别。本人从事心电工作多年,曾对似是而非的未定诊912例“S T -T 改变”进行了追踪,并和临床医师配合直至后确诊。特撰写此文,以供同仁们在工作中参考。

    作者:王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牙齿折裂后全冠修复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牙齿折裂后全冠修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接诊的磨牙折裂的患者经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共137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统计1-4年的恢复情况和成功率。并对分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4年的成功率均在60%以上多数在80%,说明全冠修复在治疗牙齿折裂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术后1、2、3、4年进行组间分析,术后4年的成功率明显下降。对于按照年龄,性别牙位进行统计学检验,各个影响因素对于术后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即,男女,年龄,牙位不同,可以认为,其成功率基本一致。结论:全冠修复在治疗牙齿折裂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大程度的保留患牙。

    作者:麻燕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科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科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48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24例,观察护理实施方法的临床效果,指导产科护理实践。结果:综合护理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症状改善、产妇血糖水平、并发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性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可积极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薛亚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孕妇优生五项的检测与妊娠不良结局之间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和分析孕妇TORCH(优生五项)的检测和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2例在我中心妊娠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妇产前对其血清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IgM进行检测,使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IgM抗体进行检测。结果:上述782例孕妇对象,检查结果显示782例TORCH-IgM总阳性率为10.2%,其中HSVI、HSVⅡ、RV、TOX、CMV的阳性率分别为3.4%、3.1%、0%、1.8%、1.9%。结论:对妊娠孕妇产前进行TORCH-IgM五项项目筛选和检查,可为妇科医生判断孕妇是否发生近期感染提供参考依据,这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造成的缺陷胎儿的出生,这对减轻孕妇家庭及社会负担、减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提升出生人口质量、践行少生优生国策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作者:何文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的因素,为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准备。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3年6月小儿热性惊厥复发患儿8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无复发小儿1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小儿复发的因素进行单项分析,得出显著性变量后,应用Logistic回顾模式进行多元分析。结果:从单因素分析角度看,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因素共有10个,经 Logistic多元分析,认为低体温、年龄小、生活环境差、异常围产史、复杂型惊厥是影响小儿复发热性惊厥的5个高危因素。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复发率较高,少数严重患者可转化为癫痫,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积极进行降温治疗,为防止小儿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必要时可采用间歇短程的用药方式。

    作者:周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细节汇编十三

    目的:文献[1-9]提出了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时序控制作用,并用量化模型结合结构风险小化相关理论说明时序控制作用的意义。文献[10-21]汇总介绍量化模型中的一些细节,本文将继续对更多细节进行介绍,以期同行能更深入理解该模型。文章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关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中Bi链的一些细节;第二部分介绍对“处理某一信息(例如一幅图)相关网络”定义理解的一个细节;第三部分给出了关于metadata的一些说明。

    作者:谢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色谱-质谱联用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色谱-质谱联用是目前药代动力学中较为先进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LC -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本文主要介绍液质联用、气质联用法的发展现况及其优缺点,阐述其在药代动力学体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易啸;张开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不加左旋卡尼汀,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左旋卡尼汀的治疗方案,加入时间定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的再通率以及病死率。结果:比较两组的胸痛缓解时间、心肌酶谱改变、并发症、心电图以及再通率等发现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期间病死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梁剑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医治疗在糖尿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监测90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反应中医治疗在使糖尿病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90例,对其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控制饮食,配合运动,适当的中药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浓度是否有改变。结果:在观测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中采取中医治疗后血糖浓度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观察中同时发现部分患者血糖浓度虽有降低但不明显。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患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即胰岛细胞功能障碍。

    作者:焦玉生;王瑞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加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

    目的:对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配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术中大出血的患者28例,在通过子宫体及静脉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等综合止血措施后均不能把出血给有效控制住,转而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加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28例患者治疗后宫缩好转,出血减少,无继发产后出血,成功地保留了子宫,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患者的随访时间平均为12.5个月,月经均恢复到正常状态。结论:在抢救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中,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加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靠安全,且能保留子宫以及生理功能,又不会影响月经的恢复,是一种治疗剖宫产产后大出血的有效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樊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提高其防治水平的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提高防治水平的意义。方法:明确 AHI的流行病学特点及 AI给人类造成的危机,同时加强防控措施,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各级 AI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构筑坚实可靠的防疫屏障;提高 AI的综合防控水平及改变养殖业饲养模式。结果:通过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的研究,有效提高了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结论:通过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的认识及防控结合,提高了防治水平。

    作者:郭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例优秀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肘关节损伤康复治疗报道

    1病例资料患者宋某,男性,23岁,专业训练4年,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国家级健将。在2013年7月投掷时,肘关节明显感觉疼痛,经牵拉肘部肌肉后,症状稍有缓解。经过三天的调整,患者的疼痛感依然很强烈,但做外展动作时痛感非常强烈,运动幅度受到明显限制。经检查后诊断为急性肱骨内上髁撕裂伤。

    作者:齐方园;颜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盐酸异丙嗪联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异丙嗪联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600mg和血塞通400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用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输液结束后评定疗效。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4),治疗过程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异丙嗪联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潘生丁用于轻中型高血压病的意义

    目的:对使用潘生丁质量轻、中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借鉴。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质量的90例轻、中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服药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潘生丁进行治疗,其中 A组患者每次服用25mg、B组患者每次服用50mg、C组患者每次服用75mg ,每日3次,每周2次在同一时间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28天为一个疗程,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心电图、不良反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0.0%、63.3%、66.7%,经比较我们可以看出A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方面均低于B组及C组,且降压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B组患者与 C 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除心电图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C组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时间后未经治疗,自行好转。结论:潘生丁的降压作用与其用量有量效相关关系,即所用剂量越大降压作用越明显,潘生丁对于治疗轻、中型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同时没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的患者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综合对比来说每日3次,每次服用50mg时患者的临床降压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泓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