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桂皮醛体外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刘黎琼;刘泽林;王欣;崔海燕;金梦迪;王淡瑜;黄士昂

关键词:桂皮醛, 慢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凋亡, BCR-ABL基因
摘要:本研究探讨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CA)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桂皮醛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和骨髓CML原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K562细胞CrkL磷酸化水平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桂皮醛可诱导K562和骨髓CML原代细胞凋亡.在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CrkL蛋白磷酸化及C-MYC蛋白表达均明显受抑.结论:桂皮醛体外诱导CML细胞凋亡,其机制与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和功能受抑有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艰难梭菌毒素A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本研究探索艰难梭茵毒素A(Tcd A)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Tcd A的细胞毒作用,用Hoechst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表明,Tcd A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凋亡;Tcd A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 A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有关.

    作者:李培;陈彻;席亚明;张豪;李明;邓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雄激素治疗114例获得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疗效分析

    为分析雄激素治疗儿童获得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14例NSAA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康力龙0.1mg/(kg.d)治疗.结果表明,15例(13.2%)患儿在中位时间12个月(2-72个月)获得了完全缓解;6例(5.3%)患儿在中位时间19个月(6-72个月)进展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其余93例患者(81.6%)仍处于NSAA 状态.分析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诊断初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网织红细胞绝对(ARC)、血红蛋白,骨髓涂片中粒系/红系比例以及是否有输血依赖)与预后的关系发现,诊断初期伴输血依赖较无输血依赖患者更易进展为SAA(19.2% vs 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诊断初期ARC低于50×109/L或ANC低于0.8×109/L易进展为SAA(8.1% vs O%)(p=0.029);(9.1% vs 1.7%)(p=0.034),两者均低的患者更易进展为SAA(12.8% vs 1.3%)(p=0.011).结论:给予康力龙治疗的NSAA患者有5.3%进展为SAA;诊断初期ARC低值低于50 X 109/L和/或ANC低值低于0.8×109/L的患者或初诊时有输血依赖的NSAA患者更易进展为SAA.

    作者:王书春;李彦珊;陈晓娟;邹尧;杨文钰;刘天峰;周剑锋;曾慧敏;陈玉梅;竺晓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D44单克隆抗体A3D8通过抑制ERK1/2上调Bim诱导HL-60细胞早期凋亡

    CD44单克隆抗体A3D8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并诱导其早期凋亡.本研究探讨在此过程中ERK以及BCL-2家族成员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白血病提供新方法和新的药物靶点.用MTT法检测A3D8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3D8对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IM mRNA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A3D8处理后磷酸化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3D8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率呈现剂量和时间的量效关系,并可进一步诱导HL-60细胞的早期凋亡,而BCL-2家族成员Bim的表达水平也随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磷酸化ERK-1/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CD44单克隆抗体A3D8可通过降低磷酸化ERK-1/2的表达来调节Bim,从而诱导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早期凋亡.

    作者:常国强;王建;高伟;王若君;王立洪;金薇娜;蔺亚妮;李华文;庞天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白血病复发的机制:老问题,新视角

    复发是根治白血病的瓶颈,困扰了几代血液学工作者.21世纪初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研究进展表明,人体是以人类细胞为核心与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有机体;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的逐步阐明提示了共进化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近年来对隧道纳米管道(tunneling nanotubes,TNT)在细胞间通讯和物质传递中作用的初步阐明提示了癌基因、癌蛋白在细胞间传播的新途径;以及对体内细胞融合作用和意义的深入探讨及供体细胞白血病的报道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从新的视角探讨影响白血病复发的可能机制,提出存在微小残留病和细胞间致癌因子传递两类复发机制的假设.

    作者: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竺晓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脐血复温后细胞输入剂量对植入的预测作用分析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供者脐带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中复温后供者细胞输入剂量对植入和造血重建的预测作用.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10年4月间接受单份UCBT的97例儿童恶性及非恶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冷冻前和复温后检测的总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s,TNC)、CD34+细胞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macrophage,CFU-GM)的输入剂量对受者的植入及造血重建速度的影响,供者脐带血均来自广州脐血库.结果表明,冷冻前TNC(/kg)(mean±SD:7.65×107±4.26×107;median:6.34×107)、CD34+细胞(/kg)(mean±SD:4.64×105±4.47×105;median:3.03×105)及CFU-GM(/kg)(mean±SD:0.79×105±1.09×105;median:0.57×105)与其对应的复温后TNC(/kg)(mean±SD:6.98×107±4.12×107;median:6.00×107)、CD34+(/kg)(mean±SD:6.86×105±8.56×105;median:4.17×105)、CFU-GM (/kg)(mean±SD:0.52×105±0.52×105;Median:0.39×105)均显著相关(r=0.952,p<0.001;r=0.794,p<0.001;r=0.478,p<0.001).植入组(n=70)的冷冻前和复温后CFU-GM输入剂量均高于未植入组(n=22)(p=0.023;p=0.011),而二者的冷冻前和复温后的TNC、CD34+细胞输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前TNC、CD34+细胞、CFU-GM输入剂量与受者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呈负相关(r=-0.285,p=0.018;r=-0.396,p=0.002;r=-0.373,p=0.002),复温后TNC与CD34+细胞数亦与之呈负相关(r=-0.260,p=0.031;r=-0.483,p<0.001),而只有冷冻前CD34+细胞数与血小板植入时间负相关(r=-0.352,p=0.013).结论:CFU-GM输入剂量对预测植入有一定帮助,而冷冻前和复温后的各项指标相比,前者与植入及造血重建速度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提示脐带血在提供搜寻或发放用于移植之前,完善相应的造血功能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吴洁莹;廖灿;陈劲松;许遵鹏;李焱;孙新;吴韶清;汤雪薇;陆琰;谢闺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P2A激活剂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内PP2A活性变化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蛋白磷酸酯酶2A(protein phosphotase 2A,PP2A)激活剂或抑制剂对体外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体内单个核细胞中PP2A的活性变化.单独使用PP2A激活荆FRY720或FTY720联合冈田酸(OA)处理HL-60细胞24小时,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同时选取20例初发或复发的AML患者,使用PP2A免疫沉淀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AM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2A活性,使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TY720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FTY720+OA组细胞增殖受到轻微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FTY720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ML患者单个核细胞PP2A的活性(453.67±102.52pmol磷酸盐)与正常人(673.29±96.32 pmol磷酸盐)比较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P2A的激活或抑制能影响HL-60细胞的增殖;AML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P2A的活性有所降低.PP2A蛋白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AML的诊断及治疗可能有参考价值.

    作者:杨琰;李小青;黄庆;黄士昂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深静脉血栓患者C反应蛋白1059G/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索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59 G/C基因多态性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us,DVT)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61例DVT患者和60例对照组CRP 1059G/C基因多态性,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显示,病例组CRP 1059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 1059 G/C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的人种及地域差异,是否是DVT患者遗传性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梅芳;杨林花;杨晓玲;张睿娟;董春霞;侯丽虹;刘秀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型青蒿素衍生物SM1044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新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1044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M2b细胞株Kasumi-1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观察SM1044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P1单标记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加药处理后Kasumi-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PARP以及融合蛋白AML1-ETO的变化.结果显示:青蒿素衍生物SM1044可抑制Kasumi-1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 μmol/L SM1044作用24小时,生长抑制率达到50%,48小时的IC50值为0.17±0.067 μmol/L;SM1044通过Caspase依赖的途径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周期测定显示,SM1044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5 μmol/L SM1044作用24小时使Go/G1期细胞由(58.33±4.46)%上升为(71.75±2.24)%;Western blot测定显示SM1044促使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3)、cPARP(cleaved PARP)表达水平增加,同时融合蛋白AML1-ETO表达降低.结论:SM1044可有效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该过程与cCaspase 3、cPARP蛋白的表达上调有关.SM1044还能阻滞细胞周期,将Kasumi-1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SM1044能明显引起融合蛋白AML1-ETO的表达降低,可作为SM1044作用的胞内靶点.

    作者:刘静静;费爱梅;聂瑞敏;王瑾;李英;王振义;糜坚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抑制钠氢交换蛋白1促进低氧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

    本研究主要探讨低氧微环境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分化的影响及钠氢交换蛋白1(NHE1)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低氧模拟物CoCl2或于低氧(2%O2、5%CO2和93%N2)环境中培养K562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pH值(intracellular pH,pH;),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时定量RT-PCR检测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APK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培养的K562细胞表现出成熟相关的形态学改变,并伴随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的mRNA水平上调;特异性NHE1抑制剂Cariporide 预处理能够促进低氧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Cariporide处理后K562细胞的P38和ERK5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强.结论:低氧及低氧模拟物能够诱导K562细胞系分化,抑制NHE1活性协同促进低氧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细胞内MAPK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促进分化.

    作者:金薇娜;王建;常国强;蔺亚妮;王立洪;李华文;高伟;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样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多样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鼻咽癌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对67名临床诊断为鼻咽癌(NPC)的南方汉族患者的血样和77例随机健康对照组血样进行KIR基因定型,并采用Wolf法计算相对危险度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KIR2DL3基因频率在患者组显著降低(X2>3.84,p<0.05,RR=0.08),具有统计学差异;KIR 2DS5和KIR 2DL5B基因频率在患者组显著升高(x2>3.84,p<0.05,RR值均>1),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其它各KIR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方汉族人群NPC患者中KIR2DL3、KIR2DS5和KIR2DL5B基因可能与NPC发病相关.

    作者:卢亮;金士正;王大明;高素青;邓志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规则抗体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进展

    血小板抗体主要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相关抗体,亦属于不规则抗体,在临床上因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性或妊娠及输血等免疫刺激产生.产生的IgG和/或IgM性质的抗体可不同程度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无效等多种反应.因此,输血前或产前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非常必要.除进行常规的血清学水平检测,还可结合流式细胞术以及PCR和PCR-SS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母体血浆中抽提胎儿游离DNA进行基因分型,以进一步预测胎儿发生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实现优生优育;对疑难配血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为其提供合适的血液,降低输血反应.本文针对血小板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种类、实验室检测、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目前研究水平进行综述.

    作者:朱琳琳;张晨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集6例老年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刺激因子培养,诱导成CIK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28天为1个疗程.观察CIK细胞回输后患者体内效应细胞的比例变化、不良反应以及对感染的发生、血红蛋白水平和对输血依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IK细胞治疗后CD3+、CD3+ CD8+、CD3+ 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有效地减少了MDS患者感染的发生,缩短了高热时间.在疾病稳定期,CIK细胞输注可减少红细胞的输注量,稳定血红蛋白水平,但不能改变MDS向高危亚型转化的自然病程.结论: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人MDS安全有效.

    作者:刘洋;包尔宁;杨波;卢学春;朱宏丽;韩为东;王瑶;代汉仁;姚善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

    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及探讨VE-cadherin蛋白在Sup-B1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扩增人VE-cadherin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VE-cadherin DNA 片段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LB,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pLB-VEC.用三质粒共转染法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Sup-B15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法鉴定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人VE-cadherin 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载体pLB-VEC.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体外可有效感染Sup-B15细胞.感染后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到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栽体pLB-VEC,并可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获得有效的表达.

    作者:张焕新;陈翀;曾令宇;闫志凌;李振宇;徐开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依硫磷酸调控人类基因表达谱的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本研究对依硫磷酸调控人类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可能具有的新生物学作用,为深入研究依硫磷酸的药理学作用及方法提供指导.以依硫磷酸(amifostine)为关键词,在互联网开放性数据库包括GEO、Affymetrix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库、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Bank)、基因表达数据库SAGE、GeneCard、InterPro、ProtoNet、UniProt和BLOCKS中搜索,并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基因表达数据库进行有效性检验、基因表达差异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仅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出1个与依硫磷酸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accession:GSE3212).有效性检验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依硫磷酸处理K562细胞后,分类全基因组仅2.14%(460/192000)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1).基因注释分析表明,460条差异基因中有139条为已知基因,其中77条表达上调,62条表达下调;13条为依硫磷酸处理后新表达的基因,5条为依硫磷酸处理后表达完全受抑的基因.聚类分析显示,139条基因分属11大类,主要生物学功能与造血及免疫调控、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可用于依硫磷酸基因表达谱分析.依硫磷酸对人类基因表达谱具有调控作用,可能对造血及免疫、凋亡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需进一步在实验水平加以验证.

    作者:杨波;蔡力力;迟小华;卢学春;张峰;脱帅;朱宏丽;刘丽宏;严江伟;脱朝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骨髓微环境介导的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骨髓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组成.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支持造血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它不仅支持正常和恶性造血细胞的生长,并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细胞黏附作用、上调耐药基因及改变细胞周期等机制庇护白血病细胞所免于化疗药物的杀伤.本文就骨髓微环境介导的几种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其中包括可溶性因子介导的耐药,细胞黏附介导的耐药,某些耐药基因的上调,对白血病细胞代谢的调节和肿瘤细胞周期改变等.

    作者:付冰;林艳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压氧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0.2 MPa高压氧(HBO)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用定量qReal-time PCR法检测HIF-1α、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运用caspase-8试剂盒检测caspase-8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gP活性.结果表明: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DM组[(47.36±3.87)%vs(28.5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 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HIF-1α mRNA、P-gP及BCL-2的蛋白水平低于A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 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的BAX、caspase-3及caspase-8蛋白活性均高于A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 MPa HBO联合阿霉素可逆转耐药细胞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提高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HIF-1α下调P-gP和BCL-2的表达以及提高caspase活性有关.

    作者:张伟;陈宝安;鲍文;程坚;孙燕;成杰;张敏;张晓敏;陈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姜黄素联合硼替佐米对骨髓瘤H929细胞增殖抑制与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理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curcumin)联合硼替佐米(bortezomib)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系H9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的相关机理.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和硼替佐米单用或联合应用对H9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单用和联合用药时细胞的凋亡比率;采用RT-PCR法分析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不同处理组NF-KB P65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姜黄素和硼替佐米单用及联合应用时均可抑制H929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协同效应;联用组细胞凋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用组及对照组;与单用组相比,联用组cyclin D1,BCL-2基因表达下降,BAX升高.核因子NF-KB P65在单用组的胞核内的表达减弱,联合应用组NF-KB P65蛋白分布于胞浆.结论:姜黄素与硼替佐米均可抑制H929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凋亡,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抑制核因子NF-KB的转录及影响其调节凋亡相关基因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小燕;白庆咸;黄高昇;赵辉;陈娟娟;杨莉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放射病研究的新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能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加速干细胞归巢、重建造血微环境等独特的生物活性,且易于分离、扩增和外源基因转染.近年来用于各种组织器官损伤的治疗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用于急性放射病的实验治疗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文介绍了MSC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急性放射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郭玲玲;李明;邢爽;罗庆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单核细胞前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机理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治疗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的主要药物,通过刺激造血、抑制hepcidin和前炎症因子而改善贫血.近来发现单核细胞是hepcidin的另一来源,EPO能降低IL-6诱导的hepcidin,推测EPO可能通过降低IL-6进而抑制hepcidin的间接途径.然而,EPO降低单核细胞IL-6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EPO对单核细胞前炎症因子的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采用实时定量PCR 检测IL-6 mRNA和TNF-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RP-1信号分子的蛋白水平.采用1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THP-1单核细胞,观察EPO不同浓度(0.5,1,2,5,10 U/ml)和作用时间(0,3,6,12,24小时)对THP-1单核细胞IL-6 mRNA、TNF-α mRNA以及PARP-1蛋白的抑制作用.加用1μg/ml或5μg/ml EPO受体(EPOR)抗体和/或3-氨基苯甲酰胺(3AB,PARP-1抑制剂),观察其对EPO的拮抗作用以及对PARP-1信号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μg/ml LPS可以明显促进THP-1单核细胞IL-6和TNF-αmRNA表达.EPO可抑制LPS诱导的IL-6和TNF-αmRNA表达,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IL-6 mRNA,2 U/ml EPO作用6小时的抑制作用明显;对于TNF-αmRNA,10 U/ml EPO作用3小时的抑制作用明显.研究发现,LPS诱导IL-6 mRNA表达升高的同时PARP-1蛋白水平也明显增加,EPO抑制IL-6 mRNA表达的同时PARP-1蛋白也下降,且2 U/ml EPO 作用6小时对IL-6和PARP-1蛋白均有明显抑制.3AB是PARP-1的直接抑制剂,EPO受体的抗体与3AB相似,可拮抗EPO对IL-6的抑制作用.结论:EPO能够抑制单核细胞IL-6和TNF-α表达,EPO可能通过降低PARP-1水平抑制IL-6的表达.

    作者:韩潇;周道斌;许彩民;杨洋;段明辉;汪玄;张洁萍;赵永强;沈悌;武永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IM作用不同时间对SHI-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为阴性对照及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20 μmol/L),处理48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 法检测caspase-3、BCL-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CL-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对SHI-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48小时后,各浓度组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多,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能明显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但不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中BCL-2 mRNA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增加而下降,caspase-3 mRNA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增加而增高(p<0.05).SHI-1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抑制SIRI-l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BCL-2和上调caspase-3表达有关.

    作者:李艳芬;张日;张旭辉;陈广华;岑建农;朱子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