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绍兴;李红
目的:探究妇产科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阴道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口服西药、外用西药洗液进行治疗,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抗生素,采用中药洗液治疗,治疗1个疗程,记录复诊以及复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观察组明显的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阴道炎的治疗,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总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曾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消除神经外科患者安全隐患。方法:通过对神经外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防范对策。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满意率。
作者:王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流脑是由 Nm经空气飞沫传播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具有季节性发病高峰,在高发地区还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儿童发病率比成人发病率高,90%以上的病例是由 A、B和 C群 N m 引起的。虽然目前在我国由B群 Nm致病有所增多,但仍以 A 群 Nm 引起的病例多见。 Nm感染性强,人被感染后大多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或出现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只有少数受感染者发展为流脑病人。 A 群 Nm 可以引起世界范围的流脑大流行,而B群和C群 Nm 主要引起局部地区流行或散发。人被 Nm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尽管 Nm 感染性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因此对流脑的预防应采取以注射菌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点预防的对象是易感人群。
作者:王春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对孕妇在妊娠合并症、因精神因素行剖宫产的比率、难产率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4593例,其中3803例参加过孕妇学校培训为 A 组,未参加学期培训790例为 B组。比较两组间孕妇在妊娠合并症的发生概率、巨大儿、阴道助产、剖宫产的比率。结果:A 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妊娠合并症的发生概率,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方面均低于B组。差异显著。结论:孕期健康教育能降低妊娠合并症的发生概率,降低难产率、剖宫产率,促进支持自然分娩,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作者:石爱辉;舒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0例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 T RFIA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志愿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上升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是消化性溃疡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血清学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谭有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干眼症,又称干燥性角结膜炎,是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泪液和眼表疾病,包括眼表不适症状,视力变化和泪膜不稳定并且有潜在眼表损害,伴随泪液渗透压升高和眼表炎症反应[1]。干眼症的常见症状主要有:眼睛干涩、异物感、痛灼热感、疲倦、眼痒、黏稠的分泌物、畏光、严重者影响视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干眼症的患者日益增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干眼的患病率约为7.8%~33.78%[2],干眼症的诊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杨京京;尹素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为突发性、出血量大、病情凶险;临床尽快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有条件的医院也可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由于该病发展快、病死率高,护理工作要有预见性、科学性。同时积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工作,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确保尽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赵文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者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及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饮食原因、药物原因、疾病原因、活动原因等几种。结论: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因素较多,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则是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现象的关键。
作者:史恩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儿科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所收治的80例小儿热性惊厥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患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病例各为40例,其中对照采用苯巴比妥来予以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来予以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病患治疗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治疗起效时间明显要短,且病情复发情况也明显比较优,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0.05。结论:在小儿热性惊厥临床诊疗中,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来予以治疗,所获成效良好,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以及应用价值。
作者:王幼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尿常规检验合格率及有效率。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集的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1000例为研究对象,对尿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0例样本中不合格率为2%。结论: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样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合理、采集量不正确等,要对症下药,提高尿常规检验样本合格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作者:杨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M2.5基础知识、防护措施的认知水平差异。方法: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对某高校不同年级的2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PM2.5的认知及对其防护措施认知均较低。医学与非医学类学生比较,在 PM2.5基本知识方面,PM2.5的来源,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差异,非医学优于医学专业学生;在 PM2.5防护知识方面,降低室内 PM2.5的措施存在认知差异,非医学学生优于医学类学生(P<0.05);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控制 PM2.5选择植树造林并参加环保活动,医学专业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学生更愿意监督环保部门工作(P<0.05);对日常生活节能减排非医学专业较医学专业学生更积极(P<0.01);超过95%的大学生愿意接受与PM2.5相关的教育,但对于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大学生对PM2.5的认知和防护水平普遍较低,医学类与非医学类有差异,应有针对性开展 PM2.5的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大学生对 PM2.5的重视程度和防护意识。
作者:孙洋洋;冯旭卓;陈四国;郭皖北;曹莹;黄凯斌;刘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方法:对53例急性阑尾炎进行超声探查,并依据其声像图特征分型,后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诊断正确4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0例,化脓性阑尾炎15例,阑尾周围脓肿0例,坏疽性阑尾炎8例。结论:超声诊断阑尾炎具有高敏感性、易操作性、重复性好等优点,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切口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任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骨科多发性创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0年至2011年我院共有5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接受治疗,对其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来划分为治疗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实验组使用骨科急诊手术,对比分析效果。结果:试验组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消化道、颅内、伤口再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科急诊手术治疗能够对多发性创伤患者提供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出血量和并发症几率均比较低,临床安全性比极高,因此比较适合广泛使用。
作者:公大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1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分别给予病毒唑和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1%(P<0.05),且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的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鼻部症状停止时间及咽部充血消失的时间均明显适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可明显迅速改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段超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采取C T 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的1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进行C T 平扫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1例均单发,呈圆形、边缘光滑,9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例可见钙化。空气新月征2例,血管贴边征3例。6例增强呈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经过CT 扫描后可见其密度均匀,持续时间比较长,在临床CT 确诊率比较高。
作者:夏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不断有动物流感,特别是禽流感突破种属屏障而感染人类的疫情发生,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传染病的暴发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以及越来越多经济体的繁荣稳定,但全球只有不到20%的国家能有效地预防、发现和应对由新兴传染病导致的全球卫生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传染病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动物感染人类以及传播的规律,对于新时期传染病疫情的预警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探讨染病防治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有助于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防控潜在的传染病威胁。需关注的传染病病原体可以是自然产生、人为制造或是实验室事故无意泄漏的。在预防、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工作上,我们应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量化目标。
作者: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科2014年1月成功救治一例疑似急性胰腺炎的脾动脉瘤破裂患者,现在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张某某,女性,52岁,2014年1月15日18:07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左上腹为主,隐痛”。因血压一直升高急诊入住我院。立即给予降压,半小时后后血压降至140/60 mmHg ,停用降压药。但血压很快下降至60/40 mmHg ,患者心慌,多汗,给予加快补液,多巴胺升压,无好转,拟“急性胰腺炎可能”收住我科。入科体检时见腹部膨隆,腹软,叩诊鼓音,左上腹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治疗方案为:鉴别诊断,抗休克,抑酸,抑制胰腺分泌治疗。患者血色素进行性下降,否认贫血病史。三小时后患者腹痛加重,腹肌紧张,心率160次/分,考虑原有脾动脉瘤,立即加快补液,止血,输血。复查B超,大量腹腔积液。B超引导下准备做腹腔穿刺,急送检腹水淀粉酶阴性,结合患者血尿淀粉酶阴性,考虑腹腔出血,脾动脉瘤破裂可能。抗休克治疗同时急诊准备手术。手术中近脾门出见一瘤样结构,直径约5cm ,已破裂,立即行“脾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作者:冯建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左卡尼丁治疗肌张力低下患儿的疗效及血生化分析。方法:将50例肌张力低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丁应用,治疗前后分别给予GMFM 评分及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氮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 GMFM评分及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丁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患儿运动功能及血液生化指标。
作者:曹杏;李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对老年患者冬季温度舒适的安全管理。方法:冬季入住我科老年患者375例,病室设置96.67%在温暖如春的南向房间;比较冬季晴天南向与北向病室室温、热水袋使用率、手臂温暖静脉穿刺成功率与输液过程舒适度。结果:冬季入住我科患者南向病室温度舒适度明显高于北向病室,热水袋使用率南向低于北向病室,患者手臂温暖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提高,输液过程中手臂发麻及疼痛感减轻。结论:通过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加强老年住院患者温度舒适的安全管理,提高老年患者温暖舒适、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防范了医院不安全因素中温度性损伤[1]中烫伤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长期小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观察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有典型心绞痛病史,根据CCS分级为1级,积极给予肠溶阿司匹林50mg 加泰嘉50mg ,每天晚餐后按时口服一次,疗效已两年,观察正规科学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自持续小剂量双抗治疗两年,现患者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已明显缓解,疗效显著。结论:长期小剂量双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从而证明阿司匹林加泰嘉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无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作者:白海渊;王志禄;元朝波;朱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