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顺;赵瑜;王书红;李红华;黄文荣;高春记;于力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辐射基因survivin和HO-1的表达.采用Fi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人骨髓中分离MSC并进行纯化和扩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并进行鉴定;用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吲哚美辛等定向诱导BM-MSC分化为脂肪细胞;RT-PCR检测MSC中survivin和HO-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MSC中CD34、HLA-DR表达为阴性,CD71、CD44表达为阳性,并且可诱导为脂肪细胞.RT-PCR检测MSC显示有survivin和HO-J抗辐射基因表达.结论:MSC具有较低的辐射敏感性,这可能与抗辐射基因survivin和HO-1表达相关.
作者:吴冰;王艳春;韦艳;周雅丽;张玲;张茜;王存邦;白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多样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鼻咽癌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对67名临床诊断为鼻咽癌(NPC)的南方汉族患者的血样和77例随机健康对照组血样进行KIR基因定型,并采用Wolf法计算相对危险度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KIR2DL3基因频率在患者组显著降低(X2>3.84,p<0.05,RR=0.08),具有统计学差异;KIR 2DS5和KIR 2DL5B基因频率在患者组显著升高(x2>3.84,p<0.05,RR值均>1),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其它各KIR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方汉族人群NPC患者中KIR2DL3、KIR2DS5和KIR2DL5B基因可能与NPC发病相关.
作者:卢亮;金士正;王大明;高素青;邓志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同时筛查FLT3-ITD突变和NPM1突变的检测方法.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NPM1基因的外显子12和FLT33基因的外显子14、内含子14、外显子15,以覆盖几乎所有已知突变位点.对双重PCR体系的反应程序和引物浓度比例进行优化,将双重PCR产物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根据野生型产物和突变型产物的大小差异来判断突变存在与否并利用产物的峰面积对突变比例进行定量,并对突变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在93例标本中NPMl突变者17例(18.5%),FLT3-ITD突变者15例(16.3%),NPMl突变和FLT3-ITD突变双阳性6例.17例NPM1突变中7例M2、4例M4、5例M5、1例M6,其中10例男性、7例女性;有15例为A型,1例为B型.1例为Nm型;有1例CML急变为AML的标本中带有NPM1基因A型突变.15例FLT3-ITD阳性中1例M1、8例M2、2例M3、1例M4、3例M5,其中5例男性、10例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检测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建立了同时筛查FLT3-ITD突变和NPM1突变的检测体系,该体系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具有方便、快捷、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作者:张泽川;鹿全意;赵江宁;陈亚玫;李志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而言,缺乏合适的肿瘤微环境,使人们难以在连续的细胞培养中或异种移植动物身上种植出肿瘤细胞.现今已有诸多研究阐明微环境对淋巴瘤细胞生长和生存的重要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包括淋巴瘤干细胞生活在特定的微环境中,该环境中各种非恶性辅助细胞及细胞因子对淋巴瘤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预后意义.阻断淋巴瘤细胞和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策略.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淋巴瘤微环境的细胞种类,间充质干细胞和基质细胞,T细胞亚群的辅助作用,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监测等.
作者:陈晶霞;李军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为了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对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的12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住院患者中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各亚型分布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特征.结果表明:ALL、AML患儿男女比例为分别为1.80:1及1.73:1.发病年龄高峰为2岁至6岁,中位年龄6岁,其中ALL发病年龄高峰为2-5岁,AML没有明显的发病年龄高峰.冬季为患儿发病及出生季节高峰,1月份为患儿发病及出生月份高峰.免疫学分型显示,631例ALL患者中B-ALL占89%,T-ALL占9%.在361例AML中M0一M7各亚型白血病所占比例分别为0.3%、2.2%、29.8%、20.9%、8.1%、25.2%、4.1%、4.6%.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631例ALL儿童中TEL/AML1阳性占23%,BCR/ABL阳性占7.4%,MLL阳性占4.1%,E2A/PBX1阳性占2.1%.在361例AML儿童中,19%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18%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4.2%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结论: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境及遗传背景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有影响,白血病各亚型发病率不一.
作者:曾慧敏;郭晔;衣晓丽;周剑峰;安文彬;竺晓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COAEP化疗后选择不同时机使用G-CSF对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产率的影响.选择39例恶性淋巴瘤(NHL和HD)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相同的动员化疗方案(COAEP),包括CTX 400 mg/m2d1,VLB 2 mg/m2d1,Ara-C 60 mg/m2×d1-5,VP-16 60 mg/m2×d1-5,prednisone40 mg/m2×d1-5.历史对照组(12例)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至低点首次回升时使用G-CSF(filgrastim).试验组(27例)在外周血白细胞稳定回升(白细胞在首次回升后仍会出现波动2-3天)时使用G-CSF.G-CSF以5μg/kg每天1次皮下注射直至后1次PBSC采集前.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进行血常规检查,当白细胞总数大于10.0×109/L,单个核细胞(MNC)大于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干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表明,2组病例都使用了烷化剂(累积剂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获得26.4×106/kg CD34+细胞,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3.1×106/kg CD34+细胞(p=0.0031).结论:化疗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G-CSF能显著提高移植物中CD34+细胞含量.
作者:徐黎;常春康;干蔚瑾;苏基滢;张曦;吴凌云;宋陆茜;贺琪;周立宇;肖超;刘宏;李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生产、使用O型通用型红细胞(universal red blood cells)是未来输血医学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制备通用型红细胞的技术.第1种是红细胞血型抗原修饰技术,又分为2种方法:①糖苷酶酶解法,利用特异的外切糖苷水解酶将红细胞表面的A、B抗原的糖基去除,制备酶解转变的O型红细胞(ECO-RBC);B型红细胞制备的ECO-RBC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临床输血试验,可安全地输给A型和O型患者;由于A抗原结构的复杂性,A型红细胞的酶解转变研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应用细菌来源的新型糖苷酶同时实现了A1→0、A2→O的转变;②PEG化技术,利用化学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非特异地遮蔽红细胞表面抗原,制备O型及表面稀有血型抗原阴性的通用型红细胞.第2种是诱导多能干细胞或成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技术,不仅可制备ORh-型红细胞,还可作为新的血液来源以解决目前的血源短缺问题.目前,可用来诱导产生红细胞体系的启动细胞有造血干细胞(H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和人胚胎干细胞(hESC)或真皮成纤维细胞(Fib);利用多能干细胞制备通用型红细胞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其生产工艺、生产成本及生产的红细胞的安全性、有效性距离临床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尽管如此,这些研究结果对防止血荒或血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应急用血,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檀英霞;季守平;宫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水平,并探讨该方法动态监测对移植患者预后判断的作用.采集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后骨髓或外周血的DNA,采用Profiler Plus试剂盒进行PCR扩增,产物经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通过供受者基因位点差异和峰面积进行嵌合体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29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complete chimerism,CC),1例形成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MC).在长期随访中,22例表现为持续完全供者嵌合体,8例混合嵌合体患者中7例原病复发,从完全供者嵌合体转为混合嵌合体.完全供者嵌合体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混合嵌合体组.结论:荧光标记多重复合扩增STR 检测嵌合体具有快速、自动化高、可定量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动态定量监测嵌合体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均有预誓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指导价值.
作者:李素霞;朱宏丽;郭搏;达万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探索艰难梭茵毒素A(Tcd A)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Tcd A的细胞毒作用,用Hoechst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表明,Tcd A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凋亡;Tcd A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 A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有关.
作者:李培;陈彻;席亚明;张豪;李明;邓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凋亡及各细胞亚群增殖、分化的影响.6 Gy照射BALB/c小鼠制造中重度急性辐射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重组人G-CSF治疗组[rhG-CSF 100μg/(kg·d)×14天].用PI法检测照后72小时内胸腺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后7至28天不同时间点胸腺CD4- CD8-细胞4阶段及C134+ CD8+、CD8+ C134-、CD8- CD4+细胞比例.结果显示.G-CSF在照后6小时即可使胸腺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CSF组vs对照组为(82.0±5.O)%vs(75.9±2.8)%(p<0.05),S期下降G-CSF组vs对照组为(10.2±4.8)%vs(15.7±2.3)%(p<0.05),但对G2/M期细胞比例影响不大.胸腺细胞受照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调亡,12小时达高峰.G-CSF组在照后6小时及12小时胸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2.4)%、(15.5±3.3)%,对照组则分别为(16.5±2.2)%、(22.6±0.7)%,两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胸腺CD4- CD8-(double negative,DN)细胞成熟分4个阶段(DN1-4),G-CSF组照后7天DN1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照后21天DN3、DN4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G-CSF 可促进DN1细胞增殖,并使其向DN3、DN4阶段分化.G-CSF对胸腺CD4+ CD8+细胞的影响主要在于减轻其恢复过程中的二次下降的程度,使其在照后28天接近正常,并明显高于对照组[(71.0±6.3)%vs(25.5±6.3)%](p<0.05).结论:G-CSF可调节急性辐射损伤胸腺细胞周期,减少胸腺细胞凋亡,促进胸腺CD4- CD8-及CD4+CD8+细胞增殖、分化,加快急性辐射损伤后中枢免疫恢复.
作者:赵红霞;郭梅;刘铁强;艾辉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血小板含有20多种生长因子,对于创伤尤其是难愈性创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以糖尿病SD大鼠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难愈合创口模型,用于评价冻干血小板对难愈性创伤修复的治疗作用.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对大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取正常大鼠10只,糖尿病大鼠20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DR)、糖尿病对照组(DR)和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TLP);在各组大鼠背部造成直径2 cm圆形创面,分别于第1、3、5、7、12天进行创面照相和透明膜描计法计算创面愈合速度.结果显示,注射STZ 72小时后糖尿病组血糖明显高于16.7 mmol/L.1周后糖尿病大鼠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糖尿病对照组创口的愈合速度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创口(p<0.05),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创口愈合速度显著快于糖尿病对照组.第12天时,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创口再上皮化率分别达到88.1%和81.8%,而糖尿病组只有62.8%.结论: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能成功制备难愈合创口模型,冰冻干燥血小板对该难愈性创伤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杜为;王捷熙;刘敏霞;房磊;任素萍;王艳;权国波;韩颖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CA)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桂皮醛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和骨髓CML原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K562细胞CrkL磷酸化水平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桂皮醛可诱导K562和骨髓CML原代细胞凋亡.在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CrkL蛋白磷酸化及C-MYC蛋白表达均明显受抑.结论:桂皮醛体外诱导CML细胞凋亡,其机制与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和功能受抑有关.
作者:刘黎琼;刘泽林;王欣;崔海燕;金梦迪;王淡瑜;黄士昂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马钱子碱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马钱子碱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应用AO/EB荧光染色、Annexin-v/PI细胞凋亡检测法、DNA-ladder 片段凝胶电泳法检测马钱子碱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马钱子碱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率随马钱子碱浓度的增高而增高,马钱子碱浓度为400μg/ml作用72小时后对K562细胞抑制作用为明显,抑制率达94.0%;K562细胞经浓度为400μg/ml马钱子碱作用72小时后大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被EB 染成桔红色并呈固缩状或圆珠状显示为晚期凋亡的细胞形态;马钱子碱作用72小时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在马钱子碱浓度为50-400μg/ml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逐渐上升;马钱子碱400μg/ml作用72小时后的K562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典型梯形条带.结论:马钱子碱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并且在50-400μg/ml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王海丽;魏武;纪爱芳;申徐良;张国香;张梅香;翟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集6例老年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刺激因子培养,诱导成CIK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28天为1个疗程.观察CIK细胞回输后患者体内效应细胞的比例变化、不良反应以及对感染的发生、血红蛋白水平和对输血依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IK细胞治疗后CD3+、CD3+ CD8+、CD3+ 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有效地减少了MDS患者感染的发生,缩短了高热时间.在疾病稳定期,CIK细胞输注可减少红细胞的输注量,稳定血红蛋白水平,但不能改变MDS向高危亚型转化的自然病程.结论: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人MDS安全有效.
作者:刘洋;包尔宁;杨波;卢学春;朱宏丽;韩为东;王瑶;代汉仁;姚善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CD44单克隆抗体A3D8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并诱导其早期凋亡.本研究探讨在此过程中ERK以及BCL-2家族成员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白血病提供新方法和新的药物靶点.用MTT法检测A3D8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3D8对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IM mRNA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A3D8处理后磷酸化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3D8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率呈现剂量和时间的量效关系,并可进一步诱导HL-60细胞的早期凋亡,而BCL-2家族成员Bim的表达水平也随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磷酸化ERK-1/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CD44单克隆抗体A3D8可通过降低磷酸化ERK-1/2的表达来调节Bim,从而诱导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早期凋亡.
作者:常国强;王建;高伟;王若君;王立洪;金薇娜;蔺亚妮;李华文;庞天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供者脐带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中复温后供者细胞输入剂量对植入和造血重建的预测作用.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10年4月间接受单份UCBT的97例儿童恶性及非恶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冷冻前和复温后检测的总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s,TNC)、CD34+细胞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macrophage,CFU-GM)的输入剂量对受者的植入及造血重建速度的影响,供者脐带血均来自广州脐血库.结果表明,冷冻前TNC(/kg)(mean±SD:7.65×107±4.26×107;median:6.34×107)、CD34+细胞(/kg)(mean±SD:4.64×105±4.47×105;median:3.03×105)及CFU-GM(/kg)(mean±SD:0.79×105±1.09×105;median:0.57×105)与其对应的复温后TNC(/kg)(mean±SD:6.98×107±4.12×107;median:6.00×107)、CD34+(/kg)(mean±SD:6.86×105±8.56×105;median:4.17×105)、CFU-GM (/kg)(mean±SD:0.52×105±0.52×105;Median:0.39×105)均显著相关(r=0.952,p<0.001;r=0.794,p<0.001;r=0.478,p<0.001).植入组(n=70)的冷冻前和复温后CFU-GM输入剂量均高于未植入组(n=22)(p=0.023;p=0.011),而二者的冷冻前和复温后的TNC、CD34+细胞输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前TNC、CD34+细胞、CFU-GM输入剂量与受者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呈负相关(r=-0.285,p=0.018;r=-0.396,p=0.002;r=-0.373,p=0.002),复温后TNC与CD34+细胞数亦与之呈负相关(r=-0.260,p=0.031;r=-0.483,p<0.001),而只有冷冻前CD34+细胞数与血小板植入时间负相关(r=-0.352,p=0.013).结论:CFU-GM输入剂量对预测植入有一定帮助,而冷冻前和复温后的各项指标相比,前者与植入及造血重建速度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提示脐带血在提供搜寻或发放用于移植之前,完善相应的造血功能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吴洁莹;廖灿;陈劲松;许遵鹏;李焱;孙新;吴韶清;汤雪薇;陆琰;谢闺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及探讨VE-cadherin蛋白在Sup-B1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扩增人VE-cadherin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VE-cadherin DNA 片段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LB,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pLB-VEC.用三质粒共转染法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Sup-B15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法鉴定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人VE-cadherin 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载体pLB-VEC.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体外可有效感染Sup-B15细胞.感染后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到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栽体pLB-VEC,并可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获得有效的表达.
作者:张焕新;陈翀;曾令宇;闫志凌;李振宇;徐开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AMD3100(Plerixafor)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4的阻断剂,能通过竞争与CXCR4的结合位点,有效阻断SDF-1结合CXCR4,从而阻断SDF-1/CXCR4轴的生理功能.SDF-1/CXCR4轴在介入干细胞动员、迁移、归巢、免疫调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胚胎发育、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定植等都起到重要作用.AMD3100能够快速有效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抑制某些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因此,对AMD3100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从造血微环境等方面阐述肿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并能够为某些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AMD3100生物作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常春康;张曦;赵佑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0.2 MPa高压氧(HBO)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用定量qReal-time PCR法检测HIF-1α、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运用caspase-8试剂盒检测caspase-8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gP活性.结果表明: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DM组[(47.36±3.87)%vs(28.5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 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HIF-1α mRNA、P-gP及BCL-2的蛋白水平低于A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 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的BAX、caspase-3及caspase-8蛋白活性均高于A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 MPa HBO联合阿霉素可逆转耐药细胞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提高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HIF-1α下调P-gP和BCL-2的表达以及提高caspase活性有关.
作者:张伟;陈宝安;鲍文;程坚;孙燕;成杰;张敏;张晓敏;陈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检测CIAPIN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收集112例初治白血病患者的新鲜骨髓,用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参,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CIAPIN1 mRNA的表达;实验中选择10例正常人的骨髓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CIAPIN1 m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人(p<0.05);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痛(CLL)患者中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APIN1基因在初治白血病患者MNC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上调在白血病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彬;李庆华;蔺亚妮;金薇娜;庞天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