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晚期产后出血(late puerperal hemorrhage)是指分娩后24小时至产后6周之间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发生在产后1~3周,也有发生于产后8~10周,亦有延至产后6月发病者。临床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的阴道流血,亦可为急剧的阴道大量流血,出血多者可导致休克。产妇多伴有腹痛、低热、失血多者可出现贫血[1]。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但多在03%左右[2]。近年来由于剖宫产逐渐升高,剖宫产术后各种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其中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甚至是反复大量出血也时有发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晚期产后出血的是产科需引起重视的问题,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住晚期产后出血36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预防与护理措施,以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俊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病人的病因诊断及急救措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接受治疗的昏迷患者200例,对其抢救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00例昏迷患者当中,急性中毒患者占35%,其中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占25%,而且多以40岁以下人群为主;脑卒中患者占44.5%;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占33%,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急诊内科患者发生昏迷的主要病因是:青年人中毒比例多,中老年人脑卒中比例大,糖尿病并发症比例也占较大比例。结论:参考患者发生昏迷的原因,可以使主治医生尽快明确病因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杨健;徐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和相关知识培训,探讨其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性,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通过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各项监测及相关制度的管理,预防院内感染。通过相关知识培训,改变医务人员对控制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增强感控意识。结论:通过加强管理和相关知识培训,院内感染率下降,加强管理和相关知识培训与院内感染的控制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吴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2012-2013年我院门诊药房妇科药物使用状况及趋势,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分析我院门诊药房2012-2013年妇科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品种、用药频度、日均用药费用等情况。结果:我院门诊药房妇科药物使用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2年间妇科用药品种有所变化,主要是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有所减少而激素及相关药和抗病毒药有所增多。外用药品种前五位变化不大。结论:我院妇科门诊用药以抗细菌、抗病毒和激素药物为主,剂型以栓剂为主。外用药 DDDs 前5名分别为保妇康栓、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克霉唑阴道片、康妇消炎栓、纳米银抗菌凝胶。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对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本医院足月胎膜早破孕妇400例进行分析,一半为实验组采取自由体位分娩,另一半为对照组采取卧床体位,结合两组孕妇临床资料,考察不同体位的影响。结果:两组分析后均无难产或脐带脱落现象。由此表明自由体位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实验组。结论:综上,采取自由体位分娩的胎膜早破孕妇能提高顺产成功率,并可以减少孕妇的疼痛及压力。
作者:付文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面神经炎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7.14%vs74.29%),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郭志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对症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1.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爱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现今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探讨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予以干预。方法:妇科检查和实验室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2010年生殖道感染检出率为57.95%,2013年检出率为34.16%,三年下降了23.79%。宫颈炎检出率依然高。结论:妇女生殖道感染现患率较前有所下降,但宫颈炎、滴虫霉菌性阴道炎存在一定比率,现阶段仍需强化妇女生殖道感染整治的服务措施,更好地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作者:葛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实施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合理膳食、体重控制、定期检查、遵医服药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行为改善程度远远优于对照组。干预之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46.3%,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78.6%。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潘宏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在收缩压(SBP)、24h 蛋白尿、血浆白蛋白指标方面,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P <0.05),组间比较160m g 缬沙坦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另外2组(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而缬沙坦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对具有良好的降压,降低蛋白尿,维持血浆白蛋白和清除血清肌酐的作用。
作者:张秋莲;王留针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以减少患者放疗的不良反应。总结10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出现的放射性皮炎、疼痛、口腔黏膜、颈部皮肤破损,通过护理提高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使患者获得佳治疗效果。
作者:黄满菊;李亚芳;欧利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统计并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阳性率。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84例,脑动静脉畸形4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20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2例,烟雾病13例,阳性率分别为91.30%、95.83%、83.33%、100%、92.86%。结论: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疾病可以较为直观的显示出颅内血管和血流以及颈部血管和血流情况,能准确、全面地提供颅内血流动学信息,操作简单、无创,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蒋洁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鼻咽癌患者放疗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放疗;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例。结果:观察组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有统计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出院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在鼻咽癌患者放疗中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减少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高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研究支气管哮喘发作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成人患者血清中(IL -6)、IL -13及 IgE 的表达水平,探讨支原体感染与哮喘的发作及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6月支气管哮喘发作并 MP 感染患者(年龄≥18岁)69例,非感染者73例,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 IL -6、IL -13、IgE 水平。结果:IL -6、IL -13、IgE 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合并 MP 感染发作组分别为(102.4±10.3 pg/ml)、(375.2±92.5 pg/ml)、(739.5±214.7U /ml),显著高于非 MP 感染组(62.7±7.4 pg/ml)、(129.8±31.6 pg/ml)、(398.7±123.2 U /ml),P <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 IL -6、IL -13、与 IgE 水平升高更加明显,表明 MP 感染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静;肖爱莲;宋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6和12周,患者的 SBP 和 DBP 均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本组共38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33%。共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结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临床疗效显著,控制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90d 的预后。结果:90d 时对照组预后良好的比例高于高血糖组(P <0.05)。结论:入院高血糖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作者:包黎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严格按药品生产厂家随药品所附说明书使用药品,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药品皮肤过敏试验、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容易造成用药安全问题方面比较同一药品、不同厂家随药品所附说明书。结果:同一药品、不同厂家随药品所附说明书或在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或在适应症、或在用法用量方面存在差异性。结论:在使用药品前,一定要详细阅读药品生产厂家随药品所附的说明书,完全、严格按照药品生产厂家随药品所附说明书的规定使用药品,保障用药安全。
作者:宋培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65例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具体的治疗方法。结果:在10例完全截瘫患者中,有6例患者逐渐恢复,好转率为60.0%。在55例不完全截瘫患者中,有54例患者逐渐恢复,好转率为98.2%。完全截瘫患者的好转率明显低于不完全截瘫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需以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骨折类型为依据,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刘永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检验的免疫检验血液样本110份,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份,对照组55份。观察组的血液样本在实施质量控制后接收,而对照组的血液样本则是在实施质量控制前接收。比较分析两组血液样本质量控制方面的差异,并且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检验效果。结果:主要从 C 肽、血清胰岛素、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以及Ca199等这些方面进行检查然后对比效果,观察组的血液样本的变异指数要明显的小于对照组,两组血液样本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 P <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临床免疫检验的过程中,血液样本的采集、试剂的选择以及检测的仪器等都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实施质量控制,全程控制检验样本,这样才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检验数据。
作者:王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微创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果。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5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应用传统疗法进行保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6.0%,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显著(P <0.05),具备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微创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的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与研究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作者:高云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