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病毒介导PDCD5基因转移促进依托泊甙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

阮国瑞;陈珊珊;常艳;李金兰;秦亚溱;李玲娣;郝乐;付家瑜;刘艳荣;黄晓军

关键词:腺病毒, PDCD5, 依托泊甙, K562细胞系, 细胞凋亡, 基因转移
摘要:本研究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5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重组腺病毒转染K562细胞后对化疗药物依托泊甙的增敏作用.利用AdMaxTM腺病毒载体包装系统,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d-PDCD5重组腺病毒及对照腺病毒Ad-null及Ad-eGFP;用不同感染复数将Ad-eGFP、Ad-null或Ad-PDCD5转染人白血病细胞系,实时定量PCR检测PDCD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MTY法及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依托泊甙对转染后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d-eGFP腺病毒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Jurkat及CEM的转染效率可达60%-86%.Ad-PDCD5重组腺病毒能梯度增加K562细胞PDCD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腺病毒介导的PDCD5基因转移促进依托泊甙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结论:PDCD5重组腺病毒可能成为化疗药物的增敏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皮肤损害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首发的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本例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诊断时骨髓原始细胞超过30%,合并脑膜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同时表达髓系标记(cMPO、CD33和CD117)和T淋系标记(cCD3、CD5、CD7、CD4和CD8双表达),并强烈表达早期造血祖细胞标记CD43和CD99,染色体核型正常,检测到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后诊断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论:双表型白血病的前期可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其临床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应用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刘英;唐锁勤;杨光;冯晨;刘立真;雷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腺病毒介导PDCD5基因转移促进依托泊甙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

    本研究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5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重组腺病毒转染K562细胞后对化疗药物依托泊甙的增敏作用.利用AdMaxTM腺病毒载体包装系统,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d-PDCD5重组腺病毒及对照腺病毒Ad-null及Ad-eGFP;用不同感染复数将Ad-eGFP、Ad-null或Ad-PDCD5转染人白血病细胞系,实时定量PCR检测PDCD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MTY法及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依托泊甙对转染后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d-eGFP腺病毒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Jurkat及CEM的转染效率可达60%-86%.Ad-PDCD5重组腺病毒能梯度增加K562细胞PDCD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腺病毒介导的PDCD5基因转移促进依托泊甙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结论:PDCD5重组腺病毒可能成为化疗药物的增敏剂.

    作者:阮国瑞;陈珊珊;常艳;李金兰;秦亚溱;李玲娣;郝乐;付家瑜;刘艳荣;黄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促血管新生作用的抑制效应及机制初探

    本研究探讨绿茶茶多酚成分之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观察不同浓度EGCG作用后的培养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KM3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RT-PCR方法检测KM3细胞VEGF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EGCG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KM3细胞培养上清促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5,25,50和100 μmol/L的EGCG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14±27,299±70,202±42及116±13个,且EGCG的浓度与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呈负相关(r=-0.952,p<0.05).同时,内皮细胞形成小管的面积随EGCG浓度的升高而减少,25及50 μmol/L时的面积分别是88343.9±3231.1和60897.5±914.1 μ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小管面积与EGCG浓度呈负相关(r=-0.888,p<0.05).5、25、50、100 μmol/L的EGCG作用于KM3细胞48小时后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分别为1399.0±47.4pg/ml,660.1±5.7 pg/ml,108.5±5.8 pg/ml和26.2±18.6 pg/ml,与对照组比较,25、50、100 μmol/L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EGCG抑制KM3细胞VEGF的mRNA水平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能显著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下调VEGF转录水平的表达,减少VEGF的分泌可能是其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邵菁;陈智超;李秋柏;吕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HLA-B*2705重链的原核表达和活性鉴定

    本研究探讨HLA-B*2705重链的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从HLA-B*2705全长cDNA中PCR扩增出膜外区片段并克隆进入pGEM-T载体,序列测定后构建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ET32a(+)-B*2705,并转化大肠杆菌.Western Blot和阻断抗体反应鉴定它们在体外是否具有HLA-B27抗原活性.结果表明:HLA-B*2705重链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融合表达,表达产量占细菌总蛋白的50%以上;通过Western Blot和阻断抗体反应鉴定它们在体外具有HLA-B27抗原活性.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玎LA-B*2705重链融合蛋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李彦博;孙玉英;郭斯启;孙业平;张秀云;孔繁华;奚永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途径输注造血干细胞对小鼠移植效果的比较

    为比较骨髓腔内(IBM)或静脉(IV)等不同途径输注小鼠造血干细胞后在受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将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经亚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BALB/c鼠.受鼠随机分为6组:单侧IBM组;双侧IBM组;IV组;双侧IBM+IV组;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组织冰冻切片和流式细胞术动态了解CFSE标记的FNPBMNC在受体内的分布变化,观察移植后受鼠生存状况、植入水平、造血恢复及GVHD情况.结果显示:IBM注射的供体FNPBMNC主要积聚于注射侧骨髓腔内,少量FNPBMNC可经血循环二次归巢,肺部滞留很少.单/双侧IBM组输注的FNPBMNC总数无明显差异,但经双侧IBM输入FNPBMNC渗漏至外周血或其它组织器官的比例更少;IBM各组造血重建速度均优于IV组,尤以双侧IBM组快,其外周血象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产率在移植后第21天已接近正常水平,单侧IBM组、双侧IBM+IV组次之;IBM组各时点植入水平均明显高于IV组,双侧IBM组注射侧胫骨植入水平与单侧IBM组无明显差异,二次移植中双侧IBM组的植入水平明显高于IV组;IBM移植组90天存活率≥80%,IV组仅为50%.结论:双侧IBM有利于更多造血干细胞归巢,促进植入和造血重建,提高IBM途径移植的效果.

    作者:蔡耘;黄绍良;黄科;陈惠芹;张绪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AA发病、免疫抑制治疗之间的关系;为AA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88例临床确诊为AA、并分别修稿日期常规和常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和CD8+比值,参考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患者分为比值正常型、比值倒置型和比值超高型3个免疫亚型,分析和比较各亚型与病情、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D4+/CD8+比值正常型占39.8%、比值倒置型占44.3%、比值超高型占15.9%.免疫亚型、治疗方法与总有效率的关系为:单独常规治疗时,3个亚型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当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时,比值正常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显著改变,而比值倒置型及免疫异常型(比值倒置型+比值超高型)患者有效率较同组常规治疗疗效均显著提高(84.2%vs 45.5%及82.6% vs 42.8%,P值均<0.05),也显著高于比值正常型患者(84.2%及82.6% vs 52.6%,P值均<0.05).结论:大多数AA患者存在严重的CD4+和CD8+比值失调,CD4+/CD8+异常既可表现为降低,也可以是异常增高,AA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密切相关性;T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了解病情和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强;李庆;徐静玮;张爱梅;徐修才;翟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作者:杨超;王捷熙;韩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Bay 11-7082增强Fas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作用

    本研究观察NF-κB抑制剂Bay 11-7082对HL-60细胞Fas/FasL系统的作用及对Fas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ay 11-7082干预后HL-60细胞Fas、FasL和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Bay 11-7082干预前后sFasL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Bay 11-7082干预前后CH-11(活性Fas抗体)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表明:用Bay 11-7082干预后,HL-60细胞FasL和XIAP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Fas的mRNA、蛋白水平的变化和sFasL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的差异(p>0.05);Bay 11-7082干预后HL-60细胞对CH-11诱导细胞凋亡敏感性显著增强.结论:Bay 11-7082可能通过下调FasL和XIAP水平增强HL-60细胞Fas介导的凋亡.

    作者:王利;刘凌波;李蕾;邹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多克隆细胞系的研究价值——J6-1人白血病细胞系30年研究评述

    J6-1细胞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株人白血病细胞系,是EBV和HHV-6双重感染的多克隆细胞系.J6-1细胞系建系30年来,从J6-1细胞克隆了许多细胞因子、受体及其他基因,提供了许多有关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信息,从而衍生出多项研究课题,而所有这些显示出多克隆细胞系特有的研究价值.本文就30年来J6-1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作一评述,包括J6-1细胞系的异质性和多克隆性,J6-1细胞群体的生存机制和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及其意义,以及J6-1细胞系的启示.

    作者: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左旋精氨酸和西洛他唑对血小板体外激活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左旋精氨酸(L-arginin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作用,为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在血小板保存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对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及凝血酶激活后再表达率的流式细胞分析(FCMs)、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等手段,观察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表明,体外处理后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加,西洛他唑和左旋精氨酸对这一过程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递增.西洛他唑可抑制凝血酶激活后CD62p和PAC-1的表达,左旋经氨酸仅抑制凝血酶激活后的PAC-1表达.左旋精氨酸和西洛他唑对3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递增.左旋精氨酸≥15 m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延长甚至不凝集.西洛他唑在浓度1-4 mmol/L范-围均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结论:5 mmol/L和10 mmol/L的左旋精氨酸均可抑制血小板体外处理过程的激活,且血小板的聚集和再表达功能不受影响,5 mmol/L作用更佳.1 mmol/L浓度西洛他唑抑制血小板体外激活,可保留血小板部分聚集活性和再表达能力.

    作者:周俊;刘景汉;邢颜超;王冬梅;欧阳锡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eropartieles,PMP)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用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再经高速离心分离出PMP,用流式细胞仪检定PMP,并用BCA法测定PMP的含量.将PMP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MP的浓度为80 μg/ml时,孵育72小时后混合纤维素滤膜周围可见到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血管分支数为112.5±11.31,血管面积为(6.19 ±1.29)%,而在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血管分支数为82.6±8.05,血管面积为1.78±0.33,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VEGF组比较,后者的血管分支数为128.4±10.02,血管面积为7.44±1.36,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MP对CAM新生血管的生成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宝安;仲悦娇;黄成垠;李翠萍;史光耀;肖建宇;唐荣才;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马燕;宋慧慧;费菲;裴孝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套层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的DNA序列研究

    为了研究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的特点,观察B细胞淋巴瘤中miR-17-92基因簇在基因组DNA水平上是否存在改变,及其对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和与淋巴瘤发生关系的影响.应用PCR和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Recl、G519和Z138三个套细胞淋巴瘤(mantel cell lymphoma,MCL)细胞系中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结果表明,3个MCL细胞系的miR-17-92基因簇DNA序列与正常人的序列比对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认为,MCL细胞系中miR-17-92基因簇在DNA序列上没有异常改变,不是miR-17-92基因簇的过度表达原因.

    作者:徐卫;李建勇;沈秋丹;李丽;于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Wnt5a基因在血液病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

    本研究观察Wnt5a在部分血液病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Wnt5a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打下基础.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以RT-PCR检测31例病例标本及3种白血病细胞株中Wnt5a的表达.结果表明:5例AML中4例均为阴性或弱阳性,仅1例完全缓解的病例表达呈强阳性.K562、HL-60细胞的Wnt5a表达也为阴性,Jurkat细胞的Wnt5a表达阳性.6例CML的Wnt5a表达均为阴性.4例ALL中3例为表达阳性或弱阳性,1例表达为阴性;2例CLL为阴性表达;2例MM中Wnt5a表达1例为弱阳性,1例为阴性;3例淋巴瘤中有1例为弱阳性,2例为阴性;2例AA、2例IDA、3例ITP、1例ET及PV Wnt5a表达均为阳性或弱阳性.结论:在31例血液病标本及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除ALL外,有明显的Wnt5a表达缺失或降低,而非恶性血液病例中Wnt5a表达普遍呈阳性,提示Wnt5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髓系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李招权;司维柯;潘静;袁媛;邹全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HLA新等位基因A*3018的序列分析和确认

    为了识别和确认中国汉族人群中的HLA新等位基因,使用PCR-SSP、FLOW-SSO以及PCR-SBT等HLA分型技术,发现样本A位点的杂合结果A*240201,300101在外显子2有3个位置与数据库不相符.用组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A*24及A*30基因,对外显子2、3、4进行双向测序,发现1个与A*300101序列相近的新等位基因.分析该等位基因与A*300101序列的差异.用EB病毒感染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该等位基因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结果表明:该基因与A*300101相比在外显子2有3个碱基的改变,碱基121A→C、123T→C导致密码子17 AGT→CGC,17S(丝氨酸)→R(精氨酸);碱基126A→G导致密码子18 GGA→GGG,18G(甘氨酸)→G(甘氨酸),该氨基酸是同义突变.成功建立了该等位基因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该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编号为DQ872509.结论: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IJA-A等位基因,已于2006年8月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3018(上报编号HWS10004039).

    作者:李桢;邹红岩;邵超鹏;孙革;金士正;程良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脐带静脉灌注液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静脉灌注液中是否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离和扩增方法.从正常产妇分娩后的胼带静脉灌注液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诱导其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脐带静脉灌注液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高表达CD29、HLA-ABC、CD166、CD105、CD73、CD44;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志(CD34、CD45、CD144和CD14).它们可向骨、脂肪和软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功能特征.结论:人脐带静脉灌注液存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培养和扩增,可作为今后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晓丹;刘兵;李秀森;毛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冷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探讨冷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方法,以获得可长期冻干保存的血小板制品,使之能在常温条件下保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便于长距离运输,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和战伤救治的需要.在冷冻干燥保存过程中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进行预处理、冷冻、一级干燥、二级干燥,再水化,并同时测定血小板回收率,凝血酶聚集反应,促凝血功能,CD62p表达率和PAC-1表达率等.结果表明:血小板回收率为56.29%,其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ADP和丙基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较对照组分别降低49.34%和26.25%.促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冻干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42.36%,PAC-1表达率为2.12%,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PAC-1再表达率为54.55%.结论: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海藻糖和DMSO后的冻干血小板,其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与新鲜血小板无明显差异,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降低了冻干血小板的CD62p表达,增强了冻干血小板的生存能力,因而延长了其生存时间,因此可以该冻干方法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冻干保存血小板的效率.

    作者:刘景汉;周俊;王冬梅;欧阳锡林;邢颜超;卢发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对1996-2005年我院收治的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了解其缓解率、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探讨不同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ALL总缓解率为67.9%;总复发率为37.7%,中位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OS)为35.1%,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8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4.2%,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个月.不同性别患者EF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是缓解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初诊时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0S和EFS显著相关,初诊时白细胞总数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高;血红蛋白水平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低.诱导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0s的独立相关因素,诱导后ANC越高,死亡风险越低.化疗后感染为复发独立相关因素,化疗后出血可影响OS,而诱导化疗中空腹血糖偏高者相对OS低.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率高,成人相对于儿童预后不良,应依据疾病危险分组进行个体化治疗,防治感染和出血,以减少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作者:张薇;付蓉;刘文会;程毓倩;宋文秀;杜丽娟;阮二宝;张丽彤;王晓明;梁勇;王国锦;瞿文;宋嘉;张荣莉;关晶;李丽娟;邹鹏;邵宗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源性Wnt5a诱导K562细胞分化表型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探讨外源性Wnt5a诱导K562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用重组腺病毒AdWntSa、AdGFP感染CHO细胞,分别制备Wnt5a和GFP对照条件培养液,并处理K562细胞1-7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过氧化物酶(POX)、糖原(PAS)和非特异性酯酶(α-NAE)染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14、CD68鉴定K562细胞的分化表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GFP条件培养液相比,Wnt5a条件培养液处理的K562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均出现了分化成熟的特征;POX、PAS、α-NAE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并且α-NAE阳性70%可被氟化钠抑制;单核细胞系表面标志抗原CD14、CD68和粒细胞系表面标志抗原CD13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但CD13与对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Wnt5a处理K562细胞5天,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结论:外源性的Wnt5a可诱导K562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并且有向单核细胞系分化的现象.

    作者:袁媛;司维柯;李招权;潘静;赵宸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APK途径磷酸化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人骨髓瘤细胞株KM3增殖中的作用

    本研究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人骨髓瘤细胞株KM3增殖的影响以及MAPK途径磷酸化在该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GF-1处理后KM3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MAPK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分子Erk1/2磷酸化在IGF-1刺激及PD98059特异性抑制作用下的改变,TUNEL法检测特异性阻断Erk1/2磷酸化在抑制KM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GF-1可以显著提高S期和G2/M期的KM3细胞比率和细胞内Erk1/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阻断IGF-1引起的Erk1/2磷酸化可以显著抑制KM3细胞的增殖并引起其凋亡.结论:IGF-1引起的Erk1/2分子磷酸化在KM3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华芳;胡豫;孙春艳;王雅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胸腺近期的输出功能

    本研究了解B细胞肿瘤患者胸腺近期输出naive T细胞的水平,以评价其T细胞免疫潜能.利用实时定量PCR(TaqMan)方法检测61例B细胞肿瘤患者(成人B-ALL 20例,儿童B-ALL 6例,B-CLL 4例,B-NHL 17例,MM14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DNA环(T-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的含量,并根据外周血中CD3阳性率计算CD3细胞中TREC水平.5例ALL-CR病人和17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正常人外周血中TREC拷贝数为3.76±3.42/1 000 PBMNC和5.87±4.96/1 000 CD3+细胞,而各B细胞肿瘤组的TREC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其TREC水平在成人B-ALL为0.53±1.52拷贝/1 000 PBMNC和2.01±3.93拷贝/1 000 CD3+细胞(P=0.0005和P=0.0123),在B-CLL为0.11±0.15拷贝/1 000PBMNC,0.23±0.27拷贝/1 000 CD3+细胞(p=0.0015和P=0.0381),在B-NHL为0.71±1.34拷贝/1 000 PBMNC(P=0.0017),在MM为0.53±0.90拷贝/1 000 PBMNC(p=0.0018).ALL-CR组TREC水平同样低于正常人水平,儿重B-ALL组TREC水平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各类B细胞肿瘤胸腺近期输出naive T细胞功能均明显降低,个体差异较大,在病人达到完全缓解期时,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仍没有得到恢复,提示对病人有动态观察的必要性.

    作者:李扬秋;吴秀丽;杨力建;陈少华;耿素霞;Grzegorz Przybylski;Christian A.Schmidt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