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探析

刘格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目的:探索科学化、系统化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对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系统化、规范化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出一批既懂得医学基础知识,又懂得现代化管理的医学人才。结论:系统化、规范化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具有一定独立自主工作能力的,理论和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今后应用和推广。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肝气虚失眠症机理探讨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进一步分析临床失眠症肝气虚机理,并探讨针对本病采用大补肝汤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上半年度入我院接受中医辩证治疗的失眠症患者48例,患者的辩证分型主要为心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及肝郁化火型。给予患者大补肝汤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4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6例,有效率达到95%以上。结论:针对临床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针对肝气虚失眠症患者采用大补肝汤治疗效果显著,推荐临床使用。

    作者:楼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铁质角膜异物就诊时间与愈后对比观察

    角膜异物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轻型眼外伤,常由于工业劳作过程中溅入眼中,异物包括:铁屑、石屑、尘渣、玻璃、木屑等,我院门诊常见的是铁屑,约占70%以上,因患者未能及时就诊,铁屑在眼中易生锈,出现铁锈沉着,不易取出,引起不同程度角膜感染,导致角膜溃疡,视力下降[1]。我们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就诊我院的132名角膜铁质异物患者,对其就诊时间及对愈后影响进行对比,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路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目的: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儿科送检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5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20株,占63.9%,革兰氏阳性菌148株,占29.5%,真菌33株,占6.6%。革兰氏阳性菌前3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乙型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高,亚胺培南等敏感,万古霉素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药敏结果说明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产生。

    作者:吴兆海;谢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4例,分为治疗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硝酸酯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那普利、醛固酮,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配合中药方剂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药治疗基础上加用ACEI类及醛固酮拮抗剂及中药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见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作者:黎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双黄连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双黄连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除了常规西医治疗外加用双黄连颗粒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5.0%,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双黄连颗粒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双黄连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作者:陶巧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对其压疮预防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对其压疮预防的临床效果,并为该病的临床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352例心力衰竭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6例。两组均开展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可降低出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并提高陪护者护理技能,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作者:王娟;田金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心衰合并贫血病人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心衰合并贫血病人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24例,对于两组患者首先进行常规的综合治疗,然后对对照组患者单纯的使用左卡尼汀注射液,对于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左卡尼汀注射液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共治疗16w。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理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左卡尼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进而改变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黄显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作用探析

    目的:探讨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与处理工作中,药师应起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11年5月起,开始强化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处理工作中的地位,以这一时间点为分割,以完全随机法挑选前后患者治疗资料各500例,分别归入A(强化前)、B(强化后)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反应的比例,探讨合理有效的判断及处理手段。结果:B 组患者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2%(11/500),A 组为9.4%(47/5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后续处理,均转危为安,安全出院。结论: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及处理工作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率,提升快速判断及处理效率,我们必须强化药师在用药过程中的地位。

    作者:杨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基层中医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分析

    基层中医医院医护人员临床执行严格的手消毒现状并不满意,分析原因如下:基层中医院洗手设施不完善,消毒用品配置不全;医务人员认识不到位,护理工作流程有需改进之处,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医院相关制度不健全。由此提出了手卫生的整改措施:加强宣传培训,改善手卫生设施,制定和完善手卫生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

    作者:字彦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风险的评估

    目的:研究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建立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实验室标准化评价模式。方法:对不同时间18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检测,采用vidas酶联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Tf(凝血系统启动因子),vwF(血管损伤标志物)。结果:体内D-二聚体含量高过指标的患者中30%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70%不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而体内D-二聚体含量正常的患者都不存在静脉血栓的症状。结论:在判断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是D-二聚体,可以预测血栓形成趋势,确定干预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张振芳;崔泽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我院妇科急腹症误诊分析

    目的:对我院妇科急腹症患者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腹症误诊的原因以及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妇科急腹症患者误诊病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研究将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在19例误诊患者中,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4例、右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出血2例、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4例、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6例、右侧黄体破裂3例。结论:医生在急诊过程中采集病史的完善程度,辅助检查利用程度,以及对疾病的鉴别能力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作者:姜忠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采用Nd:YAG激光行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2例(52眼)明显影响视力的Ⅰ~Ⅲ级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根据后囊混浊程度及厚度从小能量开始逐渐增加能量,直至获得满意效果。结果:截囊成功率为100%,术后51眼佳矫正视力提高,占98.07%。并发症:术中轻度晶体点状损伤2眼,占3.84%;术后短暂眼压升高3眼,占5.76%。结论: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迅速的方法。准确瞄准和聚焦、低能量、射击次数少、后囊膜小切孔可有效防止其并发症。

    作者:付金营;郑泉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的临床护理方式及疗效

    目的:对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的临床护理方式及疗效展开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膝关节骨质增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物理治疗的全面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接受临床治疗与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6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率,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与应用。

    作者:张春月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92位出现高热惊厥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有46位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西医的治疗方式,观察组的患者此基础上使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是97.7%,对照组患者为82.5%,在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出现较轻的不良反应,都能自行得到缓解,不会对治疗产生影响。结论:对于小儿高热惊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退热较快,疗效比较理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张维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分析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5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总计70例采用克拉霉素、洛赛克和阿莫西林三联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总计89例采用洛赛克、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三联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疗效的结果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拉霉素、洛赛克和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使用,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方法,对我国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向天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胃癌穿孔的临床病理分期特点和手术方式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病理分期特点和手术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胃癌急性期穿孔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期与手术方式的关联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胃癌穿孔常发生于胃癌患者Ⅲ期和Ⅳ期,10.0%行根治术、2例Ⅱ期、4例Ⅲ期,31.7%行修补术、6例Ⅲ期、13例Ⅳ期,43.3%行姑息术,8例Ⅲ期、18例Ⅳ期,15.0%行Ⅱ期根治术、1例Ⅱ期、9例Ⅲ期,修补术患者死亡率较高。结论:胃癌穿孔高发于进展期,手术方式与病理分期、年龄等相关,影响预后,因此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

    作者:朱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以腹痛为主诉的门诊患儿及40例健康幼儿行高频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腹痛为主诉的患儿中92%出现多个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CDFI示血流信号增多;正常组幼儿仅5%出现3个以下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高频超声能快速明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丽婷;周敬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内服外治法治疗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过探讨中医外服内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措施。结果表明中医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文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急性阑尾切除术术后护理

    加强对阑尾炎切口的护理要点观察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性问题,是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探讨,使以后的护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展开。切口感染是化脓性阑尾炎术后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且会增加患者住院的时间。

    作者:陈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血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血压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作者:柳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