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雨
目的:探讨液体负平衡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护理意义,早期及时发现液体负平衡的出现,避免因液体正平衡维持时间过长而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液体负平衡的出现对疾病的预后有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进行护理观察。结果:出现液体负平衡的患者在住院时间、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率均低于未出现液体负平衡患者。结论:入院3~7天液体负平衡的出现对疾病的预后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临床心理科门诊失眠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关性临床对比研究。方法:将7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失眠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睡眠正常者(3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两组进行评价,然后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多数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心理科门诊失眠患者较睡眠正常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等症状。
作者:戎伟;万承龙;朱翠珍;夏晓慧;桂瑰;李江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14例;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Ⅰ、Ⅱ、Ⅲ度各2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率显著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早发组死亡2例,晚发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依据病理分型及其与病情特点和预后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以增强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米斌;米敏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根据所在地区社区的全科医生实行签约服务的情况作出了必要的探析,由此深入分析了该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力求寻求出一系列可以促进该项工作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作者:张丽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胼胝体损伤MRI表现对确诊脑外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其相关MR表现。结果:胼胝体损伤。结论:MRI检查对于胼胝体损伤较为敏感,有独特的优越性,对病变分期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马茜;苗红;赵新光;张洪峰;裴中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妇科进行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67例,对他们实施全围术期护理治疗,并就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经过分析统计显示,67例患者经过护理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4%(61/67),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8.51%(66/67),且均无感染、失禁、尿潴留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优化患者生存质量,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作者:热孜万古力·热西提;赖巧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提出校正措施。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血液科收集的128份正常血液标本分为未溶血血清标本和人工制成溶血血清标本,分别测定2组TP、AST、、K+、CK、ALB等生化学指标及Hb浓度。结果:观察组在TP、AST、CK、K+、LDH、TG、TCHO等项目测定值均高于未溶血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时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血清Hb浓度的升高, K+LDH和CK等生化指标项目也会随之升高,可以看出血清Hb浓度变化值与3个指标溶血变化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溶血会对多项生化指标检测准确性产生影响,且与血清Hb浓度有关联。利用血清Hb浓度参与校正生化项目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飞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心脏骤停是人类危险的急症。就其紧急程度和危险程度而言,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之相比。心脏骤停是猝死前奏,处理得当,可挽救生命。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 min抢救的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心脏骤停急救体会,加强临床急救的时间观念,早发现、早处置、早恢复生命体征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作者:卜利;魏伟;程敏;张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处方质量,了解处方中存在问题,以提高处方质量。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6月处方每日随机抽取150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药学知识对27300张处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2730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有395张,占抽查总数的1.45%。其中用法用量不合理,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配伍不合理发生率较高。结论:不合格处方绝大部分是书写不规范处方,主要集中在手写处方上,若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合格率会有所提升。用药不适宜处方表现多样,主要原因是医生对药品的药动学、药剂学、药效学等药学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有待于认真学习提高。
作者:闫晓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在普通专科中医学专业《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模式教学法,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等评价方法,分析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PBL教学评价问卷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展开初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陈广超;段安;耿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就是过去临床说的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颈炎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的教科书取消了“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1],但因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很大关系,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所以,应用新技术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我院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158名25~49周岁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已婚妇女进行BPM红外光治疗,并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1次治愈147名,治愈率为93.0%,2次治愈11名,2次治愈率100%,总治愈率100%。结论:BPM红外光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疗效明显、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靳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妇产科手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糖尿病史、切口类型和肥胖与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24例脂肪液化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结论:重视引起导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进行及时治疗,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有利于减少此种疾病的发生。
作者:王淑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多模态医学影像学进行评估,以供治疗此疾病给予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8月收治了64名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患者,对这些患者的多模态医学影像学评估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共检查出79个病灶,其中位于大脑半球的病灶有24个,位于基底节区的病灶有16个,位于胼胝体的病灶有18个,位于脑室的病灶有7个,位于小脑的病灶有3个,位于脑膜的病灶有11个。角状、突出状肿瘤有25个,缺口状的病灶有23个,卵圆形结节状的肿瘤有14个,环状的肿瘤有17个。这些病灶大为5.3×3.5×4.6cm,小为0.29×0.18×0.2cm。结论:在治疗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医学影像学评估,以了解患者的肿瘤数量、复发情况。
作者:官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麻醉方式在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分析,为临床更广泛的应该提供事实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来本院妇产科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90例患者,按统计学规律分为研究A组和对照B组,A组采用腰-硬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统计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A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具有药量少、起效快、肌肉松弛好、术中牵拉反应轻、患者不良反应更少等一系列优点,效果更明显,值得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何洁;卢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了2009年4月~2012年9月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84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治疗后从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心电图、中医证候等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中医证候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同时明显减少了心绞痛发作次数、速效扩冠药物的使用等,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符以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为减轻产妇痛苦,提高产妇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妇产科2012年11月~2013年6月接收的516例产妇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258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79±1.31)天,观察组为(6.72±1.13)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5例(94.96%),明显高于对照组124例(4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明显缩短产妇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并且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桂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主要心理特征包括紧张恐惧、孤独悲观、自卑自责及依赖等,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恢复情况基本良好。结论:根据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
作者:徐碧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结肠淋巴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方法:回顾经肠镜(4例)、手术(8例)证实的结肠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结肠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结论:CT对诊断结肠淋巴瘤的有独特的优越性,对病变分期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帅;王端福;郭军;杨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关节功能恢复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加强心理护理以及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引起低出生体重儿在围生期不同的病因,减少或避免低体重儿的出现。方法:对2011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58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围生期分析。结果:引起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是早产,而引起早产的原因主要是下生殖道感染引起的胎膜早破,其次是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等。结论:广泛宣传孕前、早期服用叶酸的好处,合理营养,尽量避免低龄或高龄妊娠(如<18岁或>35岁);防治生殖道感染,如有内科疾病进行相关的咨询和处理;避免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作者:王小红;唐海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