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会区妊娠期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自然转归研究

张冠群;张淼;周秀春;吴韩梅

关键词:妊娠期妇女, 人乳头瘤病毒, 流行病学, 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新会区妊娠期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自然转归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新会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的2 75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等一般情况、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孕妇HR-HPV感染情况,1年后HPV持续阳性者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HR-HPV感染614例,其中年龄≤25岁的妇女中HR-HPV感染比例较高(22.7%),其次为年龄≥30岁组的妇女,不同年龄段之间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4名HR-HPV DNA阳性孕妇,产后1年实际随访510例,HR-HPV DNA持续阳性率为26.3%,HR-HPV DNA转阴率为73.5%.经卡方检验,分娩方式对于HR-HPV持续感染无明显影响(P>0.05);130例HR-HPV持续阳性者中,正常/炎症患者75例,不明意义非典型鳞状细胞改变(ASCUS) 4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例;55例进行病理学检查,炎症/湿疣24例,CINⅠ级18例,CINⅡ级5例,CINⅢ级8例,细胞学检查提示ASCUS、LSIL的患者病理学主要以炎症/湿疣、CIN Ⅰ为主,而细胞学提示HSIL的患者病理学主要以CINⅡ、CINⅢ为主.结论 孕3次以上者妊娠晚期HR-HPV感染率显著升高;孕期HR-HPV感染产后转阴率高,分娩方式与HR-HPV感染转阴无关;产后HR-HPV感染持续存在应密切随访,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HPV感染患者预后.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无保护助产联合球囊扩张术对产妇阴道分娩结局的影响《中文作者二》=方春宁《中文作者二》=劳诚毅《中文作者三》=黄玲《中文作者四》=覃冬莉《中作者单位一》=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广西西宁530000

    目的 探讨无保护助产联合阴道球囊扩张术的阴道助产方式对产妇分娩中产程、会阴、产后出血、新生儿情况、盆底肌力、剖宫产率等指征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促进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保护和支持自然分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计划实施无保护助产分娩的3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阴道球囊扩张下无保护助产分娩,对照组未采取阴道球囊扩张,仅行无保护助产.观察两组产程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式的阴道助产分娩,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短(P=0.000),产妇分娩痛苦减少,会阴水肿、产后出血量降低(P=0.000),会阴侧切率明显下降(x2=58.447,P=0.000),无严重会阴裂伤发生,减少了新生儿窒息风险和产妇因难产而导致的剖宫产(x2=18.374,P=0.000),降低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结论 阴道分娩中,实施无保护助产联合阴道球囊扩张技术,使产妇损伤小,会阴侧切率明显下降,会阴裂伤的程度和产后出血的风险降低,缩短了第二产程,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和难产导致的剖宫产率,盆底功能恢复快,提升了产妇的获得感.同时,减少了助产士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发生率,让助产士从繁重的保护会阴等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充分体现了双赢模式的人性化分娩.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目的 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50例,根据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试验组新生儿在出生1d内对其进行微量喂养,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1~3d后再对其进行微量喂养,本次研究喂养的乳品为亲母母乳或者捐赠母乳,观测两组新生儿进行喂养后其生长发育、胃肠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的表现.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1周身长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下降到低点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1周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两组奶量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喂养时间与新生儿是否腹胀腹痛等无明显关系.结论 试验组新生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后,其生长发育、肠胃功能的成熟及其生命体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试验组新生儿的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等以及消化功能发育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夏玉芳;陈火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新会区妊娠期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自然转归研究

    目的 探讨新会区妊娠期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自然转归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新会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的2 75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等一般情况、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孕妇HR-HPV感染情况,1年后HPV持续阳性者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HR-HPV感染614例,其中年龄≤25岁的妇女中HR-HPV感染比例较高(22.7%),其次为年龄≥30岁组的妇女,不同年龄段之间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4名HR-HPV DNA阳性孕妇,产后1年实际随访510例,HR-HPV DNA持续阳性率为26.3%,HR-HPV DNA转阴率为73.5%.经卡方检验,分娩方式对于HR-HPV持续感染无明显影响(P>0.05);130例HR-HPV持续阳性者中,正常/炎症患者75例,不明意义非典型鳞状细胞改变(ASCUS) 4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例;55例进行病理学检查,炎症/湿疣24例,CINⅠ级18例,CINⅡ级5例,CINⅢ级8例,细胞学检查提示ASCUS、LSIL的患者病理学主要以炎症/湿疣、CIN Ⅰ为主,而细胞学提示HSIL的患者病理学主要以CINⅡ、CINⅢ为主.结论 孕3次以上者妊娠晚期HR-HPV感染率显著升高;孕期HR-HPV感染产后转阴率高,分娩方式与HR-HPV感染转阴无关;产后HR-HPV感染持续存在应密切随访,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HPV感染患者预后.

    作者:张冠群;张淼;周秀春;吴韩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儿童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EB病毒(EBV)于1964年被发现,是人类疱疹病4型,长度为172 kb的双链DNA,具有衣壳和包膜[1].EB病毒感染在儿科常见,包括增殖型感染(或称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状态,初次感染后病毒可以长期在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潜伏[2].在中国,8岁以上人群90%以上血清学阳性[2].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淋巴瘤,并且可以引起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累计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T、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和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基因和环境因子参与其中,近年对EBV感染与SLE发生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热点,本文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作者:赵昕;黄锐;张俐;黄园园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胎心率基线异常对分娩方式选择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究胎心率基线异常对分娩方式选择以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胎心率基线异常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96例胎心率基线正常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脐带与胎盘异常因素以及无应激试验(NST)类型.结果 观察组脐带绕颈、脐带先露、羊水污染Ⅱ~Ⅲ度、胎盘早剥、球拍状胎盘和帆状胎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85.42%)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且观察组新生儿重度窒息、死胎和足月小样儿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NST可疑型、NST无反应型产妇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NST有反应型所占比例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胎心率基线异常减弱或消失提示存在胎儿窘迫或缺氧,应结合NST共同诊断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避免死胎发生,改善围生儿结局.

    作者:张瀛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52例,随机均分为每组76例患儿.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并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捏脊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总体疗效及有关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1%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1%(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均缩短,咳嗽、发热和喘息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IgA、IgG、IgM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甘露聚糖肽胶囊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明确,能够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作者:姚晶晶;罗世燕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口服和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米索前列醇的合理给药方式.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妇科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的200例早孕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米索前列醇的不同给药方式,将200例早孕妇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术前3h口服400 μg米索前列醇,观察组于术前3h使用无菌手套直肠放置400 μg米索前列醇,距离肛门5 cm处.两组均禁食禁饮6h以上,使用2 mg/kg异丙酚行静脉麻醉,根据术中情况追加,在患者消失意识后行负压吸宫术.对比两组患者宫颈扩张情况、围手术期指标、人工流产综合征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宫颈扩张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Ⅰ级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Ⅱ级、Ⅲ级、Ⅳ级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宫缩幅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异丙酚的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术前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较口服给药扩张宫颈效果更好,且可减轻人工流产的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郭新田;刘文化;黄安凤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癌组织分级及MVD的关系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癌组织分级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患者130例(病理证实恶性100例,良性30例),均行UE检查,观察其UE影像特点,并以病理结果为准,评价UE诊断乳腺癌的效能,对比不同乳腺癌癌组织分级(Ⅰ级、Ⅱ级、Ⅲ级)、不同MVD(MVD<20、MVD≥20)患者超声弹性成像面积比(AR)、硬度评分,分析AR值、硬度评分与癌组织分级、MVD的相关性.结果 UE可见乳腺恶性肿瘤多不规则,呈椭圆形,癌瘤边界不清,内部呈低回声,回声分布不均匀;UE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00%、83.33%、88.46%;AR值、硬度评分随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20患者AR值、硬度评分低于MVD≥20患者(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AR值、硬度评分与癌组织分级、MV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UE对乳腺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R值、病灶硬度随癌组织分级、MVD增加而增加,可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信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晓芳;陆庭勋;丁勇俊;王卫理;孙秋蔚;康莉;吴文娟;周跃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以及血清CA125、CA199的影响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以及血清CA125、CA199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孕三烯酮胶囊2.5 mg/次,首次服药时间为患者月经第一天,第二次服药时间为第一次服药3d后,2次/周;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观察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25 mg,1次/d,空腹或禁食2h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卵巢功能以及血清CA125、CA199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卵巢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125、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CA125、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降低其CA125、CA199水平.

    作者:裴雪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外周血尿酸水平对足月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分娩后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周血尿酸水平对足月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分娩后母婴结局的影响,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和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 1月在该院产科足月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妊娠的健康孕妇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尿酸、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及不良母婴结局(包括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儿宫内窘迫、低体重儿和胎盘早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因素与不良母婴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尿酸、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妇的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儿宫内窘迫、低体重儿和胎盘早剥等不良母婴结局例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与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OR=2.04,95% CI:1.18 ~2.56,P=0.000).结论 外周血尿酸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足月分娩后不良母婴结局预后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林艳莲;奚杰;陆勤;杨立新;王霞红;龚燕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海岛妇女宫颈癌术后持续感染HPV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术后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危险因素,为提升手术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1月于舟山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12例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持续感染HPV划分为HPV持续感染组75例和转阴组337例.分别采取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与患者术后持续感染HPV的关系及持续感染HPV的危险因素.结果 持续感染组生殖道炎症、术前感染HPV16、术前HPV负荷量≥100RLU/PC、绝经和吸烟患者的比例均高于转阴组(P<0.05);两组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避孕方式、宫颈癌家族病史、病理类型、手术切除范围、HPV感染情况及饮酒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道炎症、术前感染HPV16、术前HPV负荷量≥100RLU/PC、绝经和吸烟是影响患者术后持续感染HP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持续感染HPV的危险因素提示高危人群及时治疗生殖道炎症、有效控制术前HPV的负荷量、戒烟等,能有效防止患者术后HPV的持续感染.

    作者:邬贤凤;陈羽;赵德珍;杜玲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ES)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可能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及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有关,约10%的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有关,其中关系为密切的是林奇综合征(LS)[1].林奇综合征曾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CP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易同时或异时发生一种或多种原发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肝胆系统及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等,其中肠道外肿瘤以子宫内膜癌为常见[2-3],据文献报道有50%的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以子宫内膜癌为“前哨”恶性肿瘤[4].因此,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LS-EC)逐渐受到关注.

    作者:王芳;王乃玉;于倩倩;李丹;刘宗谕;范丽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大量输血方案在抢救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在抢救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时,应用大量输血方案(MTP)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动脉血气pH值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救治时MTP使用与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时和复苏后的Hb、PLT、PT、APTT、TT、FIB和pH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救治和复苏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分娩前相比,两组患者抢救时和复苏后的Hb、PLT均下降,PT、APTT、TT增加,FIB和pH升高.抢救时,观察组的Hb、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P<0.05),FIB和pH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Hb、PLT、PT、APTT、TT、FIB和p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的Hb、PLT水平和FIB值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略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子宫正常复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 h出血量、复苏时间、子宫切除率和输血费用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体温、心脏过度负荷、血栓、产褥感染等常见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抢救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时,应用MTP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抢救时和复苏后的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

    作者:李洪玲;李明群;朱剑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18~24月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智能发育水平的分析

    目的 了解18~24月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智能发育特征,为早期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确诊为ASD儿童52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与ASD年龄匹配且体检健康的儿童9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18~24月龄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SD组大运动能区、精细运动能区、适应能区、语言能区、社会行为能区得分及发育商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18~24月龄ASD患儿在智能发育方面表现不平衡,语言及社交行为发育明显落后,大运动发育接近正常水平,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评估可早期筛查及识别ASD患儿.

    作者:赖雪芳;谢洋;程双喜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手术效果及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手术效果及免疫功能变化,为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小、免疫功能损伤低的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7年7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行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卵巢功能、手术效果及术后(术后1d)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镇痛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及促卵泡激素(F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4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较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创伤性小,可有效改善卵巢功能,降低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艳红;褚桂芬;黄星;杨翔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新产程标准实施对产程中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母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产程标准实施对产程中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母儿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妇产科实施新产程标准进行阴道试产的孕妇200例(新产程组)和2015年6月-2015年9月实施新产程标准前进行阴道试产的孕妇200例(原产程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剖宫产率情况、剖宫产指征,比较两组母婴预后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阴道助产率和中转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社会因素外,两组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产程组转NICU、新生儿窒息、巨大儿、产褥病、产后出血等母婴预后并发症情况显著高于原产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新产程标准可降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率,改善剖宫产指征变化,但极易出现妊娠及新生儿并发症,需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游聚敏;李瑞玲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2016年兰州市孕妇碘营养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16年兰州市孕妇碘营养水平检测分析,了解孕期妇女的碘营养状况,为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兰州市2016年孕妇799名,采集孕妇一次性尿样,应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含量,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盐碘含量.结果 兰州市2016年799名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53.6μg·L-1,早、中、晚期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70.5μg·L-1、156.1 μg·L-1和144.2 μg·L-1,不同孕期孕妇尿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的799名孕妇中,碘摄入量不足(<150 μg·L-1)者占48.8%,碘摄入量超过适宜量(250 ~499μg·L-1)者占20.4%,碘摄入过量(500μg·L-1)者占1.5%.农村与城市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54.1 μg·L-1和151.3μg·L-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碘覆盖率为99.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6%,达到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应大于90%的标准.结论 兰州市孕妇总体上不存在碘营养缺乏,但从个体来看,依然存在碘缺乏和碘营养过剩,建议继续加强孕妇碘营养状况监测,指导孕妇科学补碘,有效防治孕妇碘营养不良.

    作者:张彩凤;王小静;单灵钰;李盛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宫颈环扎术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探讨

    目的 探讨宫颈机能不全(CIC)患者宫颈环扎术(CI)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CIC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I手术时间分为:孕早期组(孕14 ~ 16周)150例、孕中期组(17 ~ 28周)47例;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择期CI组42例、应激性CI组122例、紧急CI组20例.将实验对象根据既往晚期自然流产次数,进行分层研究:A1组为1次晚期自然流产病史择期CI组(13例),B1组为1次晚期自然流产病史应激性CI组(54例),C1组为1次晚期自然流产病史紧急性CI组(9例);A2组为2次晚期自然流产病史择期性CI组(29例),B2组为2次晚期自然流产病史应激性CI组(68例),C2组2次晚期自然流产病史紧急性CI组(11例).此次研究有13例3次以上晚期自然流产史CI患者,未参与分组.比较与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与妊娠结局.结果 A1、B1、C1组,A2、B2、C2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手术成功率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1>B1>C1、A2>B2>C2.既往1次晚期自然流产史患者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优于既往2次晚期自然流产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CIC的孕妇要根据病情尽早选择手术类型,择期CI优于应激CI优于紧急CI术,能够有效的延长孕妇的孕周及提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具有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陈建虹;刘春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血浆β-内啡肽和血清泌乳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和血清泌乳素(PRL)的表达水平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分析β-EP和PRL表达异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研究组)及同期在该孕前检查的60例健康育龄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研究对象卵泡期和黄体期的血浆β-EP和血清PRL水平,比较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卵泡期和黄体期血浆β-EP和血清PR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血浆β-EP和血清PRL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血浆β-EP表达异常升高会促进血清PRL分泌,两者分泌异常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重要原因,临床应关注和调节β-EP和PRL的表达,以降低不孕发生率.

    作者:胡晓燕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围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相关激素水平参考值的确立及筛查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究围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相关激素水平参考值的确立及筛查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对正确诊断评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孕妇、保障孕产妇健康、提高产科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提供了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进行定期产检的孕妇及妊娠前备孕妇女共4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孕期分成4组,分别为孕前期、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每组各120例.在不同孕期对妇女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进行检测,制定出该院区妊娠期特异的血清甲状腺指标参考值范围.并对所有参与研究的妇女进行随访,对比不同时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对母婴结局改善效果的影响.结果 孕前期、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血清中TSH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07 ~3.24) mIU/L、(0.11~4.71) mIU/L、(0.34~4.65) mIU/L、(0.69 ~4.94) mIU/L,FT4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9.78~17.21) pmol/L、(8.39 ~ 15.45) pmol/L、(6.58 ~ 12.78) pmol/L、(5.46~10.35) pmol/L,血清TPOAb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1~103) IU/L、(0.1 ~82) IU/L、(0.1~67) IU/L、(0.1 ~53) IU/L,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果显示,孕早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对母婴结局的改善效果为显著,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低(P<0.05).结论 孕妇应在孕前期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可有效降低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长远社会效益.

    作者:辛英;翟云燕;温彦静;孙立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