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电话心理咨询常见问题10年分析

陈华;朱晓彤;季建林

关键词:心理健康, 热线, 回顾性研究, 咨询, 上海
摘要:目的:回顾上海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服务10年来的应用情况,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在心理健康服务及危机干预领域的发展.方法:对1990年11月~2000年上海心理健康热线资料(共计24977人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常见的咨询内容为:恋爱问题(18.1%)、情绪问题(15.8%)、精神疾患(11.3%)、人际关系(8.1%)、代询(6.5%).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和文化程度的求询者其咨询问题不完全一样.结论:热线电话常见咨询问题在10年中的趋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咨询问题与求询者一般情况有关,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日趋专业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SCL-90相关分析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1].国外很多研究指出自我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2-5].本文在北京整群抽取12个班(初高中各半),共有有效被试637人.其中高中生316人,初中生321人.

    作者:廖凤林;邵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美两国儿童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评定工具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美两国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方法:选用自评的自我概念评定量表对183名中国儿童(男82名,女101名,平均年龄10.82±0.68岁)及160名美国儿童(男72名,女88名,平均年龄11.05±0.74岁)进行了评定.结果:(1)中国儿童在自我概念评定量表各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儿童.(2)中国女孩在学习成绩,同伴关系,行为表现,与成人交往,集体概念,外貌,自我控制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国男孩;美国男孩在行为表现,与成人交往,外貌及自我控制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女孩.结论:中美儿童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国家与性别对儿童自我概念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作者:王爱民;任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秦巴山区初中学生EPQ(少年式)测评分析

    笔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式)(EPQ)[1]对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溪乡16个自然村80名初中1~3年级学生施测,其年龄13~15岁,男生平均年龄为14±1岁,女生平均年龄为14±1岁,男女之间无明显年龄差异.

    作者:刘连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一、SFBT产生背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l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共同发展起来的[1].

    作者:高翔;戴艳;郑日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舍曲林治疗Graves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新型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治疗Graves病(GD)患者伴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102名18~65岁新诊断GD伴抑郁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他巴唑加舍曲林治疗组,B组他巴唑加安慰剂治疗组,用HAMD量表衡量治疗4月后舍曲林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96名(A组n=49名、B组n=47名);失访6名(A组4名、B组2名),总脱落率5.88%.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甲状腺体积、TSH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A、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T3、FT4明显下降(P<0.01),A组治疗后患者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A组抑郁的治愈率为85.1%,B组抑郁治愈率仅为1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A、B组比较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和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研究结束后2名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结论:舍曲林在治疗GD患伴者抑郁者有明显的效果,且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小,副反应轻微,可以作为治疗GD伴抑郁患者的一线药物.

    作者:杨继鹤;朱洁;任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少年慢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付方式

    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2倍[1].慢性肾病综合征(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下简称CNS)由于其疾病的易复发性,不但对身体造成损害,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亦造成一定的损害.本文对14-15岁的30例CNS患者的应对方式进行了研究.

    作者:陈佐明;张留莎;郭呈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调查

    本文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西华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和四川大学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各一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被试(其年龄在17-25岁间,平均年龄21岁),后的有效被试为712名,其中男、女各359和353人;文、理科各371和341人.一至四年级分别为195、186、170和161人.

    作者:阳德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关系

    儿童时期一些家庭危险因素以及儿童自身的个人危险因素可能与后来出现性侵犯行为有直接的相关.

    作者:白俊杰;高山;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方法:使用带R/K判断的再认记忆测验测量知识获得情况,采用学习过程问卷测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结果:1.浅层学习动机和成就学习动机,以及深层学习策略和成就学习策略对知识获得没有影响.2.物理学科,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K 高于R,而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R、K没有差异;语文学科,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R高于K,具有低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R、K没有差异.3. 高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比低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有更多的R,更少的K.结论:1. 深层学习动机和表层学习策略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获得.2.在学习初期,高深层学习动机促进物理学科结构化知识的掌握,促进语文学科细节知识的掌握.3. 在学习初期,高表层学习策略比低表层学习策略更促进物理和语文细节知识的掌握.

    作者:隋洁;朱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上海电话心理咨询常见问题10年分析

    目的:回顾上海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服务10年来的应用情况,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在心理健康服务及危机干预领域的发展.方法:对1990年11月~2000年上海心理健康热线资料(共计24977人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常见的咨询内容为:恋爱问题(18.1%)、情绪问题(15.8%)、精神疾患(11.3%)、人际关系(8.1%)、代询(6.5%).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和文化程度的求询者其咨询问题不完全一样.结论:热线电话常见咨询问题在10年中的趋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咨询问题与求询者一般情况有关,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日趋专业化.

    作者:陈华;朱晓彤;季建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75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广东省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陌生情境测量法对75名8-14个月婴幼儿的依恋性质进行测评,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的一般情况和各种家庭因素资料.结果:(1)75名婴幼儿中,安全依恋型的为65.3%,不安全型占34.6%,其中淡漠型为17.3%,缠人型为13.3%,混乱型为4.0%;(2)影响因素有月龄、接近性、孩子与代养人的关系、意见一致性.结论:广东省婴幼儿的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他们的依恋类型安全与否,主要与孩子机体成熟水平、气质特点、孩子与代养人关系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

    作者:李秀红;静进;杨德胜;蔡小梅;陈学彬;苏晓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的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指数(BMI)的特点及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对30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计算EDI-1量表分、BMI.结果:根据期望BMI和目前BMI的差值,厌食症患者可分为追求更瘦组和不追求更瘦组.不追求更瘦组的目前BMI低,追求更瘦组的目前BMI次之,正常对照组目前BMI高,差异具有显著性(F=54.15,P<0.01);两病例组间期望BMI没有差异(P>0.05),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追求更瘦组EDI-1量表总分高、不追求更瘦组次之、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重过低的厌食症患者可能希望体重增加.但无论患者是否希望体重增加,期望体重指数都低于正常,实际上都是怕胖的.追求更瘦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差,这可能与患者较严重的认知偏差以及某些心理特征有关.

    作者:孔庆梅;张大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米氮平和阿米替林维持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比较

    目的:比较抑郁症患者用米氮平和阿米替林维持治疗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60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服用米氮平组和阿米替林组,均治疗52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52周末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依从性.结果:12周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的疗效(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2周后,米氮平组具有非常显著性的疗效(P<0.01),阿米替林组具有显著性的疗效(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米氮平组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抑郁症患者对米氮平依从性高主要是因疗效好和副反应轻.

    作者:余国汉;丁国安;李烜;何柱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应对的研究路线、评定和统计问题

    应对是心理卫生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应对研究涉及到研究路线、评定方法和统计技术等基本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回顾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应对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孟沛欣;郭召良;郑日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理训练对军人自我和谐等因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训练对军人自我和谐等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32名军人进行测试,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心理训练前后的比较.结果:心理训练前,SCCS的不和谐分低于常模,灵活性分高于常模,刻板性与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CCS、EPQ、SCSQ及SCL-90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心理训练后,实验组灵活性分高于常模,而对照组与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灵活性分和SCSQ的PC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PQ的P分、N分、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军人自我和谐程度总体良好,并与个性特征、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相关性,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水平.

    作者:甘景梨;张万恒;赵亚男;高存友;吕存生;杨春;汤松伟;杨代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失眠的生活质量研究

    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的诊断标准,原发性失眠是指难以入睡和/或维持睡眠困难或睡眠后精力未恢复,至少在一个月以上,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并排除由于其他睡眠/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酒精或药物等医学问题引起的失眠.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中将原发性失眠依据病因分类归于内因性失眠(并分为心理生理性失眠或精神性失眠)、主观感觉性失眠或睡眠状态错觉、特发性失眠或儿童期起失眠三种亚型.各亚型之间有很大的重复,且在临床现象中常因外源因素,如应激事件、服用药物等变得更为复杂.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指标,上述两种分类标准都是排除性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有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归入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公认的流行病学资料.

    作者:谢永标;刘破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行为问题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方法: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CRT-C2)筛选行为问题儿童,并按同性别、同年龄进行1:2配对;采用odd模式测试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结果:①问题组儿童的P300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②混合问题组P300潜伏期较单一问题组延迟(P<0.05),Pz点P300的基线波幅混合问题组与单一问题组的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③行为问题儿童Pz点P300基线波幅与行为问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儿童可能有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刘爱书;陶雨春;武丽杰;陈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5-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孤独症核心家系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HTT SNP18)与孤独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175个孤独症核心家系测定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孤独症患儿与父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呈基本一致的趋势.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等位基因传递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 χ2 =0.00,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5-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HTT SNP18)与孤独症存在关联,提示该基因多态性不影响孤独症的易感性,在中国汉族孤独症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邬素萍;贾美香;阮燕;双梅;公晓红;张彦波;杨建中;凌焱苏;刘靖;郭延庆;杨晓玲;张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与运动训练干预

    目的:采用自我调节、心理训练和体育运动的方法,观察对具有人际关系敏感倾向的大学生干预效果.方法:使用SCL-90量表、艾森克EPQ量表进行评定,筛选西安邮电学院二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倾向高分者及情绪倾不稳定者48人为研究对象,以三种活动方式进行八周的实验研究.结果: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干预八周后,其人际关系敏感变化和情绪稳定性变化均有显著改善(t=1.84~4.14,P<0.01),优于对照组;经Tukey法处理后,运动处方组与心理训练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善人际关系敏感倾向的效果与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相关;体育锻炼过程中渗透一些心理疗法则更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敏感倾向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

    作者:张兰君;郑亚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三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本文目的为探讨高三学生常见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以及应对方式的特点.

    作者:黎雪梅;况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