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液基细胞学与阴道镜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对比研究

张海雁;张瑜;张红丽;杜红雁;薛京华;朱海涛;王佳;王巧鸽

关键词:细胞学, ASCUS, CIN, 组织病理学
摘要:目的:评价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cytologic test,LCT)与阴道镜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病理意义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17例.LCT阳性病例与阴道镜下宫颈病理组织学检查(活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LCT阳性结果中ASC 285例(ASCUS 275例,ASC-H 10例),占89.9%.活检显示:慢性炎症(包括合并湿疣)259例,CIN Ⅰ 18例,CIN Ⅱ2例,鳞状细胞癌6例.结论:对ASCUS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IUI157例38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157例386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52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3.5%.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以及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的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U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不孕症的助孕技术,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

    作者:刘世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妊娠晚期解脲支原体感染对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解脲支原体感染对分娩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7年7月~2008年6月对同一时期在该院产科进行检查的妊娠晚期孕妇中首次感染的阴道炎病例进行UU检查,跟踪随访至分娩,探讨妊娠结局母婴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妊娠晚期孕妇中单独感染支原体检出率为19.30%,合并双重感染细菌性支原体感染的为9.90%.结论:妊娠晚期妇女应行UU或同时行BV筛查,妊娠合并支原体或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应及时治疗跟踪随访,以减少胎膜早破、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郭晓俭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骶管阻滞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骶管注射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CPP)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1月~2008年6月86例CPP患者采用骶管注射法治疗,分别于治疗6~12个月(22例)、1~2年(18例)、2~3年(16例)后通过复诊和电话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94%(81/86)患者疼痛消失或显著改善,5例部分缓解.结论:骶管注射法治疗CPP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显著的特点,是治疗CPP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彦志;宋劼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豫东农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

    目的:了解豫东农村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拥有程度,以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服务措施.方法:随机选择豫东4市13县110个行政村已婚育龄妇女2 56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月经知识掌握较好,对性知识、计生知识掌握较差,生殖卫生、自我防护较差.结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存在问题较多,妇女保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政府应加大资源的投入.

    作者:惠爱玲;白振京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新式剖宫产的两种切口缝合方式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剖宫产过程中腹壁横切口的更好缝合方式.方法:随机选择符合要求并在本院经新式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的患者200例,分为新式间断缝合与皮内连续缝合两组各100例,前瞻性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病率及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及术后12个月瘢痕增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新式间断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及术后12个月瘢痕增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皮内连续缝合组[(29.6±3.5)min和(39.2±4.7)min,P<0.01;0和10%,P<0.01;33%和48%,P<0.05].结论:剖宫产腹壁横切口新式间断缝合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及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等显著优点,是一种更好的缝合方式,值得提倡.

    作者:朱耀魁;肖小敏;李瑞满;陈新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彩超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实施引导下导丝定位乳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4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的64个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NPBL)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置入定位导丝后进行手术切除.结果:定位准确率100%,64个病灶均被准确切除,其中恶性7个均为早期乳腺癌,良性57个.结论:超声引导下术前导丝定位对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的切除准确可靠,操作安全方便,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一条途径,具有实用意义.

    作者:黄瑞雪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1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因急性胃肠炎(GE)合并无热惊厥的17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随访.结果:17例患儿中年龄小4个月,大24个月,1~2岁共14例;秋冬季多发,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性,惊厥发作易控制;脑电图未见痫波发放,发作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6例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17例头颅CT无异常;出院后15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惊厥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轻度GE可伴发无热惊厥,惊厥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易控制,预后良好.

    作者:王俊萍;王俊霞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农十三师1998~200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了解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为出生缺陷的早期诊断及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农十三师1998~2007年出生缺陷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998~2007年10年期间出生活产数5 973人,发生严重围产儿出生缺陷3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5.69‰,围产儿出生缺陷前6位原因为唇腭裂、神经管畸形(脊柱裂、腩膨出)、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马蹄内翻足、大肠外翻.结论:加强婚前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产前保健工作质量,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建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膳食摄人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膳食摄入状况.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福州、厦门等9个县市儿童膳食和血清维生素A进行调查.结果:全省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平均摄入量为365.09 μgRE,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I)的87.02%.9个不同县市5岁以下儿童膳食中维生素A摄入情况各不相同,高为厦门,占RNI标准的258.57%;山区儿童膳食中维生素A摄入情况占RNI标准高,为126.88%;城市居中(80.81%);沿海低(44.96%);各个年龄组维生素A摄人情况以0岁组低,占RNI标准的63.19%,其次为1岁组(79.3%),2~5岁后基本相近(116.17%).结论:婴儿早期开始服用鱼肝油,增加与多食胡萝卜、肝脏等维生素A含量高的食物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缺乏的有效、迅速、经济的手段.

    作者:邱行光;陈曦;杨式薇;黄艳春;欧萍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小儿腹泻继发营养不良108例分析

    目的:分析兖州市小儿腹泻导致营养不良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方法:统计108例小儿腹泻导致营养不良患儿的年龄、发病时间和主要并发症.结果:8个月~4岁患儿营养不良比例较高,1~3月发病率高,主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佝偻病、痢疾等.结论:营养不良是小儿腹泻的严重继发病,及时治疗、纠正营养不良将会对降低迁延性腹泻发病率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庆兰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引入STV值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胎儿电子监护(CTG)计算机分析系统中短变异(Short term variation,s1V)参数的临床界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用CTG计算机分析系统FMExpert对637例足月、单胎孕妇的CTG记录共1579条进行分析,获取STV值及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并对其中112例病例进行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①1-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PH值与STV均有显著相关性(r=0.330,0.757;P<0.01);②STV≤3.5 ms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敏感性达100.00%,特异性达85.23%,假阳性率为14.77%,假阴性率为0,阳性预测价值为64.86%,阴性预测价值为100.00%.结论:①STV值与新生儿结局相关;②以STV≤3.5 ms为临床界值对胎儿缺氧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爱萍;高眉扬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应用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在CSEA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Ⅱ组),同时与硬膜外麻醉(EA)(Ⅰ组)比较;麻醉药物0.5%布比卡因1.5~2 ml、0.5%耐乐品(20.5±6.8)ml;记录麻醉平面、镇痛、肌松效果和牵拉反应情况,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Ⅰ组的牵拉反应明显高于Ⅱ组,牵拉宫颈时Ⅰ组的HR明显比术前减慢,在防治牵拉反应效果方面Ⅱ组优于Ⅰ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上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景培;罗志丽;叶益汉;吴朝阳;李晶;陈少容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北京市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北京市6~1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6~8月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270名6~13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8.4%、1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童A行为(45.1%)明显多于女童(16.3%),女童N行为(60.5%)明显多于男童(35.3%).行为问题以3、4年级的检出率高.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伙伴关系、家庭暴力、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父母对儿童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作者:汪毅;甘明远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胎膜早破胎盘胎膜病理改变与妊娠结局关系探讨(附9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胎盘胎膜病理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953例胎膜早破的胎盘胎膜病理与妊娠结局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3例胎盘胎膜病检中,炎症改变(A组)占11.85%,胎盘组织形态异常改变(B组)占34.73%,同时存在炎症改变和组织形态异常改变(C组)占35.78%,正常胎盘胎膜病理改变(D组)占17.63%,胎盘胎膜感染率达47,64%(A、C组).胎盘胎膜有炎症改变的A、C组与正常胎盘胎膜病理D组相比,其阴道炎、早产、产褥感染、胎儿窘迫及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异(P>0.05);≥12 h分娩的胎膜感染率与<12 h分娩的胎膜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产阴道炎的发生率与足月分娩的阴道炎发生率比较,P<0.01.胎盘组织形态异常改变的B、C组与D组相比,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混浊、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其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膜早破与胎膜感染互为因果关系,孕期合并阴道炎、破膜时间长者其胎膜感染率增加;胎膜早破合并胎盘胎膜感染是早产、胎儿窘迫、母儿感染的主要因素.胎盘发生绒毛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绒毛间质血管增多等病理学改变时,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增加.提示该病理改变是胎盘组织缺氧、胎儿窘迫的病理标志.

    作者:罗彩红;卢海英;刘正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腹腔镜下小儿斜疝手术治疗128例体会

    近十年来,腹腔镜外科发展迅速,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式的对比,腹腔镜手术比开放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且我国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积累了较多经验[1~4].

    作者:李晓伟;俞刚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宫颈液基细胞学与阴道镜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cytologic test,LCT)与阴道镜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病理意义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17例.LCT阳性病例与阴道镜下宫颈病理组织学检查(活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LCT阳性结果中ASC 285例(ASCUS 275例,ASC-H 10例),占89.9%.活检显示:慢性炎症(包括合并湿疣)259例,CIN Ⅰ 18例,CIN Ⅱ2例,鳞状细胞癌6例.结论:对ASCUS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

    作者:张海雁;张瑜;张红丽;杜红雁;薛京华;朱海涛;王佳;王巧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SonoVue宫腔超声造影监测输卵管通液术的临床应用(附41例报告)

    目的:探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HyCoSy)的图像与输卵管通液术临床判定的关系.方法:选择不孕症妇女41例,采用注射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监测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并与腹腔镜检查结果对照比较.结果:HyCoSy诊断输卵管完全阻塞11条,狭窄56条,与腹腔镜输卵管通液术检杳结果相比较,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72.7%.输卵管复通率为61.2%,复通后受孕率55.6%.结论:对输卵管性不孕妇女采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监视输卵管通液术有较高的输卵管再通率和妊娠率,兼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

    作者:臧国礼;张翔珍;周珠凤;黄品同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小儿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止哮胶囊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为开发新药奠定基础.方法:将3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24±3.31)天,对照组(33±6.72)天(P<0.05);临床症状与体征、肺功能、血气分析有明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5,P<0.05).结论:小儿止哮胶囊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作者:梁伍今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tPA、PAI的表达

    目的:探讨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tPA、PAI的表达.方法: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标本70例,根据临床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分为两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45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单纯增生过长10例,复杂增生过长7例;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25例,其中增生期12例,分泌期13例.对照组分为C组和D组,C组:正常子宫内膜28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D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其中增生期11例,分泌期8例,单纯增生过长8例,复杂增生过长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子宫内膜中的tPA、PAI表达水平.结果:A组tPA的表达水平与B组和C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但PAI水平明显降低(P<0.001,P<0.001);A组与D组子宫内膜tPA、PAI的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子宫内膜tPA、PAI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组和C组比较,tP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而PAI水平降低(P<0.001,P<0.001).结论: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存在tPA、PAI的表达异常,且这种异常变化趋势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内膜变化趋势一致.tPA、PAI的表达异常是临床上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作者:杜建层;杨峥莉;王建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儿童意外伤害60例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室1995年6月~2008年6月接诊的60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结果:6~12岁儿童为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高发年龄段;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及顺位为交通事故、跌落伤、烧烫伤.结论:儿童意外伤害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预防方法.

    作者:宁秀娟 刊期: 2009年第2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