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5例胎儿发育畸形原因分析

王雪梅;戚桂杰

关键词:胎儿畸形, 诱发因素, 产前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发育畸形的相关因素,以期做好预防筛查工作,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2003~2005年间我院收治的165例因胎儿发育畸形而要求引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例胎儿畸形引产病例中,89%有致病原因.结论: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是胎儿致畸的诱发因素,其中环境因素的位置日趋上升,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诊断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必要措施.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农村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北省石家庄和保定2市4县农村随机抽取农村妇女1564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播途径知晓率为55.2%,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18.8%,一般知识知晓率为14.3%,对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正确态度持有率13.6%,自我保护正确态度持有率39.1%.经多因素分析,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接受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情况等对农村妇女的相关知识、态度产生影响.结论:农村妇女关于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知识水平,开展行之有效地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在农村预防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作者:宋慧军;米光明;李克宁;孙建平;靳秀生;张红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陈旧性宫外孕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探讨

    目的:比较陈旧性宫外孕在经腹部超声(TAS)与经阴道超声(TVS)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血流频谱表现,提高陈旧性宫外孕的超声诊断率.方法:运用TAS及TVS对21例陈旧性宫外孕的声像图及血流频谱进行分析对比.结果:TVS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90.48%(19/21),TAS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42.86%(9/21).结论:在陈旧性宫外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TVS明显优于TAS.

    作者:李锦;夏明银;杨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宫腔镜检查用于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价值

    异常子宫出血是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宫腔镜的广泛开展,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取得了相当大成就.本文通过与传统诊刮术相比较,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利用官腔镜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3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李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巧特欣与欣母沛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巧特欣(卡贝缩官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剖宫产的患者,其中100例在术中单次静脉使用巧特欣100μg,40例单次使用欣母沛250μg,宫体注射.观察术后2 h内出血量、子宫底的高度、子宫的张力、产后2 h内需要额外干预的情况、效价比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巧特欣组比欣母沛组的术后2 h内出血量少、子宫底的高度低、产后2 h内需要额外干预的情况少、效价比高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少.结论:巧特欣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2 h内的效果较优.

    作者:黄燕萍;刘正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影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 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 200 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 h内都肌肉注射HBIG 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 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 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 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 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作者:刘东洋;肖小敏;周娟;张永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5例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凯妮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2.5%,对照组总治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显著.

    作者:张秋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药治疗宫内置环后月经过多15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育龄妇女宫内置环后月经过多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方加减治疗,于月经来潮前7天口服1剂/d,经至停药.结果:156例临床治愈118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4%.结论:采用中药治疗育龄妇女宫内置环后月经过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疗法.

    作者:王霞;左华;陈延平;段俊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165例胎儿发育畸形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发育畸形的相关因素,以期做好预防筛查工作,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2003~2005年间我院收治的165例因胎儿发育畸形而要求引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例胎儿畸形引产病例中,89%有致病原因.结论: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是胎儿致畸的诱发因素,其中环境因素的位置日趋上升,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诊断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必要措施.

    作者:王雪梅;戚桂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近年来房山区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很多人孕期、产期也在本区渡过.为了了解房山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基本状况,我们对2004~2006年房山区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翠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高龄妊娠167例分析

    本文对3年来在我院分娩的高龄孕妇与非高龄孕妇资料作对照分析,以了解高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刘真;李秀英;邹秀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60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应用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作为观察组,140例患者采用单纯微波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是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桂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营养水平调查及孕期营养指导

    目的:探讨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营养水平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78例正常新生儿和68例母亲为调查对象,测定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水平,并对孕妇的膳食营养摄人、生活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脐血与母亲血维生素C水平均值分别为16.49 μmol/L和9.06μmol/L,分别有40.45%和55.9%低于正常水平.结论:本地孕妇维生素C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孕妇维生素C营养状况与胎儿的营养状况相关,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应重视母孕期营养指导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法.

    作者:陈萍;张士琼;何彩凤;昌贵平;金爱枝;匡红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宫腔镜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官腔镜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9月的5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官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人出血原因经过病理切片确诊,原因分别为:子宫内膜萎缩出血及子宫内膜炎共29例(29/56,51.79%),子宫内膜增殖症4例(4/56,7.14%),子宫内膜息肉11例(11/56,19.64%),子宫内膜癌6例(6/56,10.71%),黏膜下子宫肌瘤3例(3/56,5.36%).结论:官腔镜直接观察子宫腔病变,优于单纯诊断性刮宫和B超等影像学诊断,是目前妇科诊治宫内病变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研究

    目的:建立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豚鼠模型,研究CMV宫内感染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无CMV感染史的孕早期豚鼠,腹腔接种GPCMV,分娩24 h内处死,运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地高辛标记的CMV晚期mRNA三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探究GPCMV宫内感染及其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结果:感染的孕鼠出现病毒血症征象,其子代出现流产、死胎等异常结局.N-PCR检测孕鼠及其子代GPCMV感染率分别为100.00%和94.57%.且感染脏器均出现非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变化.杂交阳性信号位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子宫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结论:孕早期GPCMV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严重.中性粒细胞可将CMV携带到子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胎盘感染和绒毛退行性变,这可能是进而引发子代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邓东锐;陈素华;熊锦文;王昕荣;刘海志;乔福元;凌霞珍;闻良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酒泉市2000~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掌握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酒泉市2000~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新生儿、婴儿为主,分别占70.07%、87.39%;各年龄组死亡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窒息、先天异常、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3位原因.结论:应将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同时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崔占顺;刘向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孕妇外周血中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产前诊断胎儿ABO血型

    目的:探讨母血中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S)产前诊断胎儿ABO血型的可行性.方法:从154例孕妇外周血中分离单个NRBCS,应用引物延伸扩增(PEP)法扩增单个NRBCS的基因组,用PCR法检测扩增产物中的SRY基因以判断NBRCS的来源.再用特异性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测胎儿ABO血型基因型.抽取新生儿脐血提取淋巴细胞,应用PCR-SSP法测胎儿ABO血型基因型.用常规血清方法测新生儿血型.结果:用PCR-SSP法检测出154例中的152例血型,2例未测出,检出率98.7%.检测出的152例胎儿基因型与脐血淋巴细胞所测ABO血型基因型完全相符.常规血清学方法测新生儿ABO血型,检测率为85.7%.结论:用单个NRBCS结合PCR-SSP法检测胎儿ABO血型方法可靠.

    作者:付先虎;陈汉平;阎小芳;余蓉;刘燕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86例异位妊娠患者服用米非司酮50 mg,2次/日,5天为1个疗程.同时定期监测血β-HCG和B超检查.结果:86例异位妊娠中,68例成功治愈,有效率为79.06%.血β-HCG<300 mIU/mL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血β-HCG>300 mIU/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盆腔包块<3 cm的治愈率高于B超盆块>3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简便、安全、经济、有效,无不良反应,疗效与治疗前血β-HCG水平、包块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胡碧洪;田乔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硬膜外腔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对急诊剖宫产手术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迅速、镇痛确切且对新生儿无抑制的急诊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300例急诊剖宫产术,ASAI-Ⅱ级,年龄22-37岁,随机分为超前镇痛(实验)组(A组,n=150)和对照组(B组,n=150).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选腰L1~2为硬膜外穿刺点,头向置管3.5 cm,A组注入2%利多卡因4 ml+氯胺酮0.8 mg/kg,B组仅注入2%利多卡因4 ml,两组均观察5 min无脊麻征象后,术中局麻药均为1.5%利多卡因和0.25%丁卡因混合液,根据麻醉平面分两次注入局麻药7~10 ml,术后均连接PC%A装置.术中观察镇痛效果、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起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2、4、8、12、24、48 h镇痛效果.结果:A组镇痛效果优良率达100.00%,B组达8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从注药至切皮平均时间为(8.2±2.1)min,B组为(14.4±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AS在术后2、4、8、12、24 h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给予氯胺酮、利多卡因和丁卡因混合液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术具有起效快、镇痛完善、可提供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对母婴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作者:许乃福;赵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开塞露灌肠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开塞露灌肠法与传统的诱导按摩等物理方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产后尿潴留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产后尿潴留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开塞露灌肠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安全,大大减少泌尿道感染.

    作者:郑雪珍;俞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区饮用水中化学元素异常特征分析

    目的:寻找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区饮用水中含量异常的化学元素,为出生缺陷的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出生缺陷高、低发区分别采集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采用ICP-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16种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与对照区水样相比,出生缺陷高发区水样中As、Mo、Sr、Pb、V、Na含量显著偏低,Sn、Se、Zn、Ni、Ca、Cu、K含量显著偏高;以病情为因变量、16种元素含量为自变量经逐步回归分析,Mo、Mg、Sr、Ca、As、Sn、V等进入方程.结论:Mo、Sr、As、V在水体中的含量异常可能是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因素,Pb、Na等偏低与Sc、Zn、Ni、Fe、Cu、Al、K等偏高可能与Mo、Sr、As、V、Ca、Sn等元素共同起到协同致病的作用.

    作者:何艳微;张科利;王劲峰;郑晓瑛;张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