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和传统经腹部子宫切除术对比研究

范泽军;方晓红

关键词:非脱垂子宫, 新式,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优点、手术要点和适应症.方法:2005年2月~2006年7月所做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TVH)60例与同期指征相近的传统经腹部子宫切除(TAH)60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VH组手术均成功,无术中副损伤及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伤口疼痛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均少于TAH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高体温及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术后病率TVH组低于TAH组.结论:TVH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乳磨牙龋齿非创伤性充填疗效观察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龋患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学龄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接受口腔治疗时,常常因害怕钻牙而哭闹,拒绝张嘴,甚至损坏治疗设备,致使正常的治疗无法进行,这种表现也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1].由此导致患儿的龋齿得不到早期有效的治疗,影响咀嚼进食,更有甚者影响颜面部的正常发育.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rt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Frenchmen等学者研究形成的一种龋病治疗方法,它利用简单的手工器械去除龋坏组织,消毒后用改良的玻璃离子材料进行充填.这种方法创伤小,充填快捷,兼有预防性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较好[2].本研究特别对乳磨牙龋齿应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充填1年后的效果进行了跟踪观察.

    作者:赵滨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4 460例学龄前儿童血锌流行病学调查及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锌发生率并分析缺锌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查全县58所幼儿园4 460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锌水平,调查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性格、生活环境、家庭收入、居住区域、父母文化程度等,并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缺锌学龄前儿童1 595名,缺锌发生率为35.76%,偏食、好动、被动吸烟、家庭经济困难、居住在农村的学龄前儿童缺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东明县学龄前儿童锌营养状况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引导孩子合理膳食,改善性格,改变生活环境,增加家庭收入等综合措施是预防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重要途径.

    作者:裴艳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儿按就诊次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组)和利他林治疗(利他林组),疗程3个月.采用数字划消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联合型瑞文测验及行为问卷工具,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注意力、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利他林组注意力、听广度、编码均优于脑电组,但脑电组CRT较利他林组高.行为问卷评分治疗后利他林组减分较脑电组明显,但停药后分值上升.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短期疗效不如利他林,它起效慢,但疗效稳定、持久.

    作者:陈佩丽;张芳蓉;叶妙婷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斯利安在预防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

    出生缺陷是能够导致胎儿及婴儿致残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影响出生人口的素质.而神经管畸形又占出生缺陷的首位.目前斯利安(小剂量叶酸)的应用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了更好地探讨斯利安在预防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我们在喀左县进行了全县范围的推广应用斯利安项目,同时与中国医院数字期刊(chkd.cnki)网上选取的1994~2004年各种期刊中有关小剂量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作者:张中欣;赵国荣;付桂珍;张晓明;周立新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阴道镜筛查宫颈病变1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镜对各种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10月126例反复接触性出血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在镜下取可疑部位组织病检,以病理诊断标准为后诊断.结果:经病理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例,宫颈癌7例.结论:采用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是筛查宫颈癌的方便安全、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沈雅玉;陈夏芳;周林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189例前置胎盘阴道流血与子宫收缩关系的分析

    目的:分析前置胎盘阴道流血与子宫收缩的关系,探讨抑制子宫收缩在前置胎盘期待疗法中的作用.方法:监测189例前置胎盘或前置胎盘状态病例的宫缩、阴道流血情况,给予硫酸镁+舒喘灵或羟苄羟麻黄碱(安宝)抑制宫缩.结果:抑制宫缩对治疗前置胎盘阴道流血的有效率达96.5%,平均延长孕期25.2天,新生儿平均体重2 856.42 g.结论:前置胎盘或胎盘前置状态阴道出血与宫缩关系密切;抑制宫缩对治疗前置胎盘流血有重要意义,可明显延长孕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郑亚红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城市妇女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近年,乳腺癌发病率在全球呈现上升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乃至生命的第一位恶性肿瘤.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30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而有约40万人死于该病[1].我国虽然属于乳腺癌的低发国家,但近20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亦在逐年攀升,特别是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虽然,乳腺癌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发现诸多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丽;戚晓东;丁辉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小儿腹泻病原学特点及pH值检测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该院2003年10月~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 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 160例患儿腹泻标本中,6个月~2岁患儿881例(69.91%).病原学检查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5%),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值>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值<6占明显优势,前者pH值与后3者pH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亦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值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作者:邢志广;王志勤;吕壮伟;瘳卫;姜锋;吕惠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3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V阳性率84.2%,接触性出血占68.4%.4例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均未发现切缘有癌残留,术后无1例复发,其中3例已生育;25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同时行卵巢移位术,术后盆腔淋巴结未发现有癌转移.结论: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病原因与性传播有关,接触性出血是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的危险警示,应加强对年轻妇女的妇女病普查,治疗早期宫颈癌病人应注意其生育要求及保留卵巢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纪妹;武惠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邯郸市高校妇女更年期症状与保健需求调查

    目的:调查邯郸市高校妇女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保健需求,提出合理的更年期保健措施.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共调查45~60岁妇女218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扫描性统计分析.结果:4/5被调查者报告了至少一种自认为与更年期有关的症状或不适;2/3的妇女选择到医院去就医,2/5的妇女采取了自我保健的方式;而近1/5的妇女未采取任何措施;近2/3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治疗措施.结论:大多数妇女已开始关注更年期并采取了不同的保健措施,医疗保健系统应加强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宣传,提供与经济文化背景相一致的、更年期妇女能够接受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作者:郭丽霞;王建英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沈阳市城乡0~1岁儿童智能发育调查

    目的:了解婴儿智力发育状况及影响智力发育的因素.方法:采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DST)进行智力测验,填写一般情况及高危因素调查表.结果: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高危因素等均对婴儿智力有影响;城乡儿童智力发育差异显著.结论:提高父母文化水平及科学育儿知识将有利于促进婴儿智能发育,建议制定DST农村常模.

    作者:张雪娇;文江舸;李智永;刘丹阳;刘晶艳;杜晓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新生儿窒息抢救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简单快捷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药物综合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抢救成活率高达98.75%.结论: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与窒息抢救方法、宫内缺氧情况、Apgar评分、窒息时间及抢救疗效有着明显的关系,认为加强围产期保健、产时监护,尤其发生窒息后快速正确地抢救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及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的关键.

    作者:马凤英;卜素芝;赵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聚明胶肽与复方氯化钠用于剖宫产术麻醉前预扩容的临床对比观察

    腰-硬联合麻醉是剖宫产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之一,但麻醉后及手术中易发生低血压.为此,我们比较国产聚明胶肽(HAE)与复方氯化钠(LR)用于麻醉前预扩容对剖宫产术患者血压与心率的影响,为聚明胶肽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尹友初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自信心对分娩的影响

    目的:了解自信心对分娩的重要影响及医护工作者该如何提高产妇的自信心,促进自然分娩,降低难产率,保障母婴安全、健康.方法:采用口头问卷的方法,将入院待产的产妇分为有信心组(观察组)和无信心组(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将两组的自然分娩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产率高、难产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医护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提高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

    作者:徐萌艳;孙慧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女性不孕与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女性不孕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现状,探讨女性感染UU、CT后与不孕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238例女性不孕者(不孕组)和208例正常生育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检测.结果:不孕组UU阳性率为36.97%(88/238),CT阳性率为30.25%(72/238),UU+CT阳性率为14.29%(34/238);对照组UU阳性率为13.46%(28/208),CT阳性率为10.58%(22/208),UU+CT阳性率为4.81%(10/208).不孕组UU、CT和UU+CT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育期女性生殖道感染UU、CT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孕妇女常规进行UU、CT检测并及时治疗非常必要.

    作者:颜丹;李燎;钟桂书;卿晟;赵家兰;黄文才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区2001~2005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监测11家分娩医院孕28周~产后7天内的17 850例围产儿.结果:出生缺陷的发生率10.81‰,出生缺陷前5位是外耳畸形、多指(趾)、唇腭裂(含唇裂、腭裂)、马蹄内翻和先心病、唐氏综合征.结论:加强宣教,加强婚前、孕前保健,加强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宋智梅;王伟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玉环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为了解玉环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具体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玉环县2001~2005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201例的死亡基本情况、死因及构成比、年龄组死亡数及构成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4.72‰、7.32‰、9.5‰,年度间波动小,死亡率比较稳定.结论:从年龄组死亡构成比看仍以新生儿死亡率为高,占49.76%.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以意外伤害、出生窒息、先天畸形为主,针对死因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黄爱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B超监测双胎与单胎中晚期妊娠胎儿生长发育的比较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胎儿的发育规律.方法:采用超声测量双胎妊娠胎儿不同妊周(中晚期妊娠)的双顶径、股骨长、头周和腹围,比较双胎妊娠胎儿与单胎妊娠胎儿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胎儿自妊娠32周起,双顶径及股骨长的平均值低于单胎妊娠胎儿(差异值分别为2.1 mm和3.4 mm,P<0.01).双胎妊娠胎儿自妊娠32周起头围及腹围的平均值低于单胎妊娠胎儿(差异值分别为14.4 mm和14.9 mm,P<0.01).结论:双胎妊娠胎儿有着与单胎妊娠胎儿不同的发育规律.

    作者:刘蓉;谭金秀;陈其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子痫前期脐血清对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脐静脉血清对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前胶原Ⅰ、ⅢmRNA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正常妊娠HUASMC,传代后待细胞长满至70%~80%分别加入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脐静脉血清,培养2 h,Western Blot测定细胞胞浆核因子-κB抑制因子(Ⅰ-κB)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培养48h,MTT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学测定细胞凋亡,RT-RCR测定细胞前胶原Ⅰ及ⅢmRNA的表达.结果: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脐静脉血清培养的HUASMC胞浆Ⅰ-κB表达及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胞核NF-κB表达、细胞活力、前胶原I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结论: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脐静脉血清可促进HUASMC增生及Ⅰ型胶原的表达,NF-κB的激活在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清促HUASMC增生及Ⅰ型胶原表达过程中起桥梁作用.

    作者:蒋荣珍;黄亚绢;顾京红;李明;陈汉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 儿童不分型先天性心脏病及室间隔缺损致病因素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不分型先天性心脏病(CHD)与室间隔缺损(VSD)两者的致病危险因素及其异同.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115对CHD患儿与对照儿父母的环境暴露因素并检测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与胱硫醚β-合成酶(CBS)T 833 C基因型,对不分型CHD与VSD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妊娠合并症(OR=2.069,OR=2.963)、孕期情绪紧张或忧郁(OR=4.653,OR=3.98)为不分型CHD和VSD共同的危险因素,孕早期接触农药(OR=8.62)、孕早期感冒(OR=4.125)、母MTHFR基因677 TT型(OR=3.872)为不分型CHD的危险因素,孕早期服中成药(OR=4.026)仅为VSD的危险因素.结论:一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引起多个部位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而某些危险因素仅引起某一部位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各类型CHD的致病因素存在着各自特有的危险因素的可能.

    作者:钟秋安;仇小强;曾小云;林娜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