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单用甲氨喋呤(MTX)、MTX联合米非司酮及MTX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A组MTX(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B组MTX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C组MTX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中药.定期检测血β-HCG水平,阴道B超监测包块情况直至正常.结果:治愈率A组为79.6%,B组为87.7%,C组为88.7%,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时间B、C两组较A组明显缩短,减少住院日(P<0.01),B、C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C组副反应明显比B组少(P<0.05).结论:MTX单次肌内注射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好、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韩玲秋;张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子宫纵隔患者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子宫纵隔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后的妊娠结局.结果:23例子宫纵隔患者中,子宫完全纵隔5例,不完全纵隔18例,23例均在超声监视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 min,平均出血30 ml.与术前相比,术后足月活产率从4.35%增至48.83%,流产率从85.55%降至30.4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是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足月活产率,明显降低流产率.
作者:黄晓兵;王素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V阳性率84.2%,接触性出血占68.4%.4例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均未发现切缘有癌残留,术后无1例复发,其中3例已生育;25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同时行卵巢移位术,术后盆腔淋巴结未发现有癌转移.结论: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病原因与性传播有关,接触性出血是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的危险警示,应加强对年轻妇女的妇女病普查,治疗早期宫颈癌病人应注意其生育要求及保留卵巢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纪妹;武惠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自信心对分娩的重要影响及医护工作者该如何提高产妇的自信心,促进自然分娩,降低难产率,保障母婴安全、健康.方法:采用口头问卷的方法,将入院待产的产妇分为有信心组(观察组)和无信心组(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将两组的自然分娩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产率高、难产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医护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提高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
作者:徐萌艳;孙慧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优点、手术要点和适应症.方法:2005年2月~2006年7月所做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TVH)60例与同期指征相近的传统经腹部子宫切除(TAH)60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VH组手术均成功,无术中副损伤及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伤口疼痛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均少于TAH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高体温及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术后病率TVH组低于TAH组.结论:TVH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范泽军;方晓红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相关情况以及预防和减少其发生的有关措施.方法:对1995~2005年2 01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患者有3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胰腺炎、胃穿孔、不明原因腹水、腹腔镜手术器械破损脱落腹腔等.结论:腹腔镜手术虽为微创手术,但仍可发生并发症,应强调手术适应症的严格选择及手术技巧的提高.
作者:寿坚;刘德英;朱斌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前置胎盘阴道流血与子宫收缩的关系,探讨抑制子宫收缩在前置胎盘期待疗法中的作用.方法:监测189例前置胎盘或前置胎盘状态病例的宫缩、阴道流血情况,给予硫酸镁+舒喘灵或羟苄羟麻黄碱(安宝)抑制宫缩.结果:抑制宫缩对治疗前置胎盘阴道流血的有效率达96.5%,平均延长孕期25.2天,新生儿平均体重2 856.42 g.结论:前置胎盘或胎盘前置状态阴道出血与宫缩关系密切;抑制宫缩对治疗前置胎盘流血有重要意义,可明显延长孕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郑亚红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对各种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10月126例反复接触性出血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在镜下取可疑部位组织病检,以病理诊断标准为后诊断.结果:经病理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例,宫颈癌7例.结论:采用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是筛查宫颈癌的方便安全、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沈雅玉;陈夏芳;周林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该院2003年10月~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 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 160例患儿腹泻标本中,6个月~2岁患儿881例(69.91%).病原学检查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5%),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值>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值<6占明显优势,前者pH值与后3者pH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亦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值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作者:邢志广;王志勤;吕壮伟;瘳卫;姜锋;吕惠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儿童不分型先天性心脏病(CHD)与室间隔缺损(VSD)两者的致病危险因素及其异同.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115对CHD患儿与对照儿父母的环境暴露因素并检测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与胱硫醚β-合成酶(CBS)T 833 C基因型,对不分型CHD与VSD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妊娠合并症(OR=2.069,OR=2.963)、孕期情绪紧张或忧郁(OR=4.653,OR=3.98)为不分型CHD和VSD共同的危险因素,孕早期接触农药(OR=8.62)、孕早期感冒(OR=4.125)、母MTHFR基因677 TT型(OR=3.872)为不分型CHD的危险因素,孕早期服中成药(OR=4.026)仅为VSD的危险因素.结论:一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引起多个部位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而某些危险因素仅引起某一部位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各类型CHD的致病因素存在着各自特有的危险因素的可能.
作者:钟秋安;仇小强;曾小云;林娜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的神经心理特征.方法:选择符合FAD诊断标准且按DSM-Ⅳ诊断标准除外ADHD的38例儿童作为病例组,同年龄段正常儿童38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智力测定和持续性注意测试,并指导家长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比较两组儿童的智商、智力因子、注意力商数、行为问题检出率和行为量表分.结果:病例组的操作智商、注意和记忆因子、知觉组织因子、听觉及综合注意力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6~11岁男童行为量表总分及部分行为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结论:FAD儿童智力发育不平行,存在持续性注意发育落后,行为问题发生风险高于正常儿童.
作者:宋辉青;赵亚茹;华天懿;赵云静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儿按就诊次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组)和利他林治疗(利他林组),疗程3个月.采用数字划消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联合型瑞文测验及行为问卷工具,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注意力、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利他林组注意力、听广度、编码均优于脑电组,但脑电组CRT较利他林组高.行为问卷评分治疗后利他林组减分较脑电组明显,但停药后分值上升.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短期疗效不如利他林,它起效慢,但疗效稳定、持久.
作者:陈佩丽;张芳蓉;叶妙婷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低发锌、铜、铁、钙的发生情况及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4 776例婴幼儿头发的锌、铜、铁、钙含量.结果:婴幼儿头发中锌、铜、铁、钙降低者分别占总数的17.71%、9.95%、10.22%和12.46%;在低发锌婴幼儿中,反复呼吸道感染、食欲不振和异食癖的患病率分别为71.16%、57.57%和11.47%,患低发铜和低发铁的婴幼儿中贫血率分别为15.79%和73.16%,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分别为9.43%和35.66%,低发钙者中佝偻病的发病率为81.51%.结论:婴幼儿中低发锌率较高(17.71%),低发铜、铁、钙率在10%左右;头发中锌、铜、铁、钙含量降低分别与反复呼吸道感染、食欲不振及异食癖、贫血、佝偻病等关系较密切.
作者:邓学红;董国庆;陈继红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对241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进行临床分型,分析各亚型的年龄、性别及与学习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保门诊就诊的241例患儿,按照DSM-Ⅳ量表、韦氏(WISC-R)智力测定量表及儿童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CDIS)进行分析.结果:符合DSM-ⅣADHD标准诊断共241例,其中男197例(81.74%),女44例(18.26%),男:女为4.48:1.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106例,占43.98%;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41例,占17.01%;混合型(ADHD-C)94例,占39.00%.各型均为男生多于女生.低年龄组ADHD-HI较高年龄组多;高年龄组ADHD-I较低年龄组多;ADHD-C型随年龄变化无明显差异.伴学习障碍有103例,占42.74%,各亚型中伴学习困难ADHD-I型61例,ADHD-HI型7例,ADHD-C型35例.结论:ADHD男女患病率有显著差异.各亚型中以ADHD-I型多,ADHD-HI型少,ADHD-C型居中.ADHD-I型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
作者:易建军;吴胜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少年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生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住院的120例少年儿童情绪障碍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少年儿童绪障碍住院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住院人数较高的前3种疾病类型依次为癔症、强迫症、抑郁症,住院期间采用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结论:少年儿童情绪障碍应引起医务人员、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通过积极的干预促进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何艳;杜海霞;李梅香;陈佐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巨大儿体格发育规律和气质特点,为科学育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条件选择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各50名,对8个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监测点的体重和身长进行比较分析,根据CPTS对两组儿童进行气质测评.结果:巨大儿组体重在36个月以内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身长在36个月时已不占优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身长无明显差异(p>0.05).巨大儿在各个生长发育监测点有肥胖倾向(BMI>18)的人数比例均超过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大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气质构成无差异;巨大儿组适应性和心境得分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其余气质维度得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宫内过度生长与儿童婴幼儿期体格发育有密切关系,巨大儿在保证母乳喂养和按时添加辅食的情况下,仍易发生脂肪的过度积累.在巨大儿的气质特点中,适应性较慢、心境相对消极.应根据巨大儿的体格发育和气质采取正确干预指导措施,促使巨大儿获得身心佳发展.
作者:骆艳;杨国珍;罗昭逊;李壁;王鸿鹃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我区2001~2005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监测11家分娩医院孕28周~产后7天内的17 850例围产儿.结果:出生缺陷的发生率10.81‰,出生缺陷前5位是外耳畸形、多指(趾)、唇腭裂(含唇裂、腭裂)、马蹄内翻和先心病、唐氏综合征.结论:加强宣教,加强婚前、孕前保健,加强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宋智梅;王伟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胎儿的发育规律.方法:采用超声测量双胎妊娠胎儿不同妊周(中晚期妊娠)的双顶径、股骨长、头周和腹围,比较双胎妊娠胎儿与单胎妊娠胎儿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胎儿自妊娠32周起,双顶径及股骨长的平均值低于单胎妊娠胎儿(差异值分别为2.1 mm和3.4 mm,P<0.01).双胎妊娠胎儿自妊娠32周起头围及腹围的平均值低于单胎妊娠胎儿(差异值分别为14.4 mm和14.9 mm,P<0.01).结论:双胎妊娠胎儿有着与单胎妊娠胎儿不同的发育规律.
作者:刘蓉;谭金秀;陈其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宫内窘迫胎儿剖宫产后的预见性护理,以杜绝和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及降低窒息率.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10月因胎儿宫内窘迫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1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对该组的新生儿采取传统的窒息治疗方法.在通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后,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孕妇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的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则大大降低(P<0.05).结论:宫内窘迫胎儿剖宫产后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杜绝和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及降低窒息率有明显效果.
作者:朱丹华;张缨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正畸方法一期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儿童颌骨骨折患者,19例(正畸组)采用正畸方法进行牵引复位和固定,1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治疗,2组进行疗效的观察比较.结果:正畸组所有骨折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错位愈合和咬(牙合)紊乱,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明显发育受限以及继发畸形.对照组3例形成开(牙合)、2例单侧反(牙合),咬(牙合)紊乱,咀嚼困难.结论:正畸方法治疗儿童颌骨骨折复位完全,固定可靠,继发畸形少,是治疗部分儿童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燕;艾华;韩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简单快捷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药物综合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抢救成活率高达98.75%.结论: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与窒息抢救方法、宫内缺氧情况、Apgar评分、窒息时间及抢救疗效有着明显的关系,认为加强围产期保健、产时监护,尤其发生窒息后快速正确地抢救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及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的关键.
作者:马凤英;卜素芝;赵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腰-硬联合麻醉是剖宫产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之一,但麻醉后及手术中易发生低血压.为此,我们比较国产聚明胶肽(HAE)与复方氯化钠(LR)用于麻醉前预扩容对剖宫产术患者血压与心率的影响,为聚明胶肽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尹友初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一个敏感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降低婴儿死亡率是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对2000年~2005年的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掌握我市6年间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死亡原因及构成,寻找相关因素,探索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降低婴儿死亡率的目的.
作者:高亚会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宫外孕手术中收集腹腔内游离血液并自体回输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年该院113例宫外孕手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的临床资料,其中部分患者合并输库血,根据出血量分为3组,≤1 000 ml组25例,1 000~2 500 ml组58例,≥2 500 ml组30例,比较3组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变化.结果:≤1 000 ml组平均回输自体血480 ml,≥2 500 ml组平均回输自体血1 543 ml,该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均P>0.05);1 000~2 500 ml组平均回输自体血1 241 ml,术后血红蛋白较手术前下降显著(P<0.01);3组手术后血小板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及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宫外孕自体输血疗效较好,安全方便,杜绝传染病发生,减少了大量库血的使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华海红;马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0例门诊宫颈病变患者进行宫颈刮片、阴道镜检查,同时在阴道镜下行定点活检,前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结果:病理回报CINⅠ、CINⅡ共45例,CINⅢ21例,宫颈癌13例,宫颈炎571例.阴道镜对CIN的诊断符合率86.84%.宫颈刮片对CIN的诊断符合率17.02%,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子阴道镜在CIN及宫颈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阳性率高.
作者:林义;陈静;宁久令;黄春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对2004年7月~2006年6月151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发肌瘤114例,多发肌瘤37例.壁间肌瘤82例,浆膜下肌瘤31例,阔韧带肌瘤15例,混合型肌瘤23例.大肌瘤直径12 cm,肌瘤数目多5个.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1例中转开腹,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90.15±32.4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1.28±36.53)ml,术后体温平均(37.3±0.3)℃,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0.23±3.62)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7±1.60)d.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合理选择适应证利熟练掌握镜下缝合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庆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高频电波刀在治疗宫颈疾病及外阴部赘生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门诊患者患不同类型的宫颈病变;糜烂面Ⅱ至Ⅲ度,CIN Ⅰ~Ⅲ,宫颈赘生物以及外阴部赘生物.病人经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宫颈疾病的患者642例及外阴部赘生物患者30例采用LEEP手术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疗效及愈合期.结果:LEEP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性成功率为99.6%.(640/642)平均手术时间3~5min,平均出血量3~5 ml无继发性出血发生,无颈管粘连,手术标本能够提供整个宫颈上皮移行带送病理学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早发现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切除方便出血极少不需缝合术后瘢痕小.结论:LEEP术治疗宫颈疾病以及外阴赘生物的切除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术时出血少,愈合期短,不影响病理结果(特别是宫颈单纯性糜烂)可提供完整的标本有利于抓住宫颈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对外阴部赘生物的切除出血少不需缝合术后疤痕小.
作者:李莎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联合终止早孕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非手术流产方法而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药流后子宫持续出血,带来不良后果.我们临床应用露净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出血取得了良好效果[1].笔者选择药物流产妇女服用露净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测定血中NO、ET和cGMP的含量变化,探讨露净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齐向红;曹丽君;于风华;王树松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胎儿短肢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胎儿短肢畸形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产后及引产后结果对照.结果:超声诊断10例胎儿短肢畸形与产后或引产后结果完全相符,其中病理检查软骨发育不全6例,软骨发育不良1例,成骨发育不全3例.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短肢畸形准确率高,且无创伤、安全、可重复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首选方法.
作者:邱合荣;解左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新疆农村不同年代孕产期保健情况.方法:在新疆农村项目县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由调查员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选用趋势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年代的增加,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都在提高.到2000年以后,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54.3%和4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分娩年代、孕次和是否进行过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有统计学联系.结论:虽然近年来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在不断提高,但其绝对水平还很低.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新疆农村地区妇女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
作者:叶健莉;崔颖;潘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锌发生率并分析缺锌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查全县58所幼儿园4 460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锌水平,调查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性格、生活环境、家庭收入、居住区域、父母文化程度等,并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缺锌学龄前儿童1 595名,缺锌发生率为35.76%,偏食、好动、被动吸烟、家庭经济困难、居住在农村的学龄前儿童缺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东明县学龄前儿童锌营养状况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引导孩子合理膳食,改善性格,改变生活环境,增加家庭收入等综合措施是预防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重要途径.
作者:裴艳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发生的140例产后出血者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子宫收缩乏力占60%,胎盘因素占30%,软产道损伤占8%,凝血功能障碍占2%.结论:重视孕期保健、产前宣教及计划生育宣传,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王政荣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为研究21世纪初生儿体格发育状况,制定2005年深圳地区初生儿体格发育衡量均值,并与其它城市比较.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直接观测法,按1975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结果:①2005年深圳地区总平均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4 kg、50.7 cm、34.1 cm、33.9 cm、33.2 cm;女性为3.24 kg、50.3 cm、33.9 cm、33.6 cm、33.0 cm;男婴比女婴分别增加0.1 kg、0.4 cm、0.2 cm、0.3cm、0.2 cm,P<0.01.②2005年深圳户口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3 kg、50.6 cm、34.0cm、33.9 cm、33.2 cm;女性为3.25 kg、50.2 cm、33.9 cm、33.7 cm、33.0 cm.③2005年深圳籍贯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25kg、50.4 cm、33.8 cm、33.8 cm、33.1cm;女性为3.23kg、50.2cm、33.8cm、33.5cm、33.0 cm.结论:①2005年深圳地区总平均足月初生儿男婴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0.04 kg、0.3 cm、0.2 cm、-0.4 cm、0.5 cm,P<0.01;女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0.04 kg、0.5 cm、0.4 cm、-0.3 cm、0.4 cm,P<0.01.②深圳暂住人口和深圳地区总平均的男女体格发育五项均值完全相同;深圳户口部分均值略低于深圳地区总平均;深圳籍贯男女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明显低于深圳地区总平均均值.
作者:刘惠龙;黄小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婴儿智力发育状况及影响智力发育的因素.方法:采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DST)进行智力测验,填写一般情况及高危因素调查表.结果: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高危因素等均对婴儿智力有影响;城乡儿童智力发育差异显著.结论:提高父母文化水平及科学育儿知识将有利于促进婴儿智能发育,建议制定DST农村常模.
作者:张雪娇;文江舸;李智永;刘丹阳;刘晶艳;杜晓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社区0~3岁儿童教育资源现况,探讨建立社区儿童教育模式,为制定儿童整体教育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宜昌市3个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机构(妇幼保健院、托幼园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市级妇幼保健院开设了优生优育咨询、心理咨询门诊和早期教育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未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相关工作.幼儿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员均未达到学历要求;托幼班中保教人员低于规定人数的占33.33%;保育员对早期教育的知识掌握较差;75%的托幼机构早期教育相关人员是从自学途径获得早期教育知识.结论:社区0~3岁儿童教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对社区内儿童保健人员的培训,开展幼儿个性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作者:张静;杜玉开;樊利春;张建端;刘慧燕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调查邯郸市高校妇女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保健需求,提出合理的更年期保健措施.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共调查45~60岁妇女218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扫描性统计分析.结果:4/5被调查者报告了至少一种自认为与更年期有关的症状或不适;2/3的妇女选择到医院去就医,2/5的妇女采取了自我保健的方式;而近1/5的妇女未采取任何措施;近2/3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治疗措施.结论:大多数妇女已开始关注更年期并采取了不同的保健措施,医疗保健系统应加强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宣传,提供与经济文化背景相一致的、更年期妇女能够接受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作者:郭丽霞;王建英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女性不孕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现状,探讨女性感染UU、CT后与不孕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238例女性不孕者(不孕组)和208例正常生育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检测.结果:不孕组UU阳性率为36.97%(88/238),CT阳性率为30.25%(72/238),UU+CT阳性率为14.29%(34/238);对照组UU阳性率为13.46%(28/208),CT阳性率为10.58%(22/208),UU+CT阳性率为4.81%(10/208).不孕组UU、CT和UU+CT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育期女性生殖道感染UU、CT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孕妇女常规进行UU、CT检测并及时治疗非常必要.
作者:颜丹;李燎;钟桂书;卿晟;赵家兰;黄文才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超促排卵患者注射hCG日血清P/E2比值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6年6月339个IVF-ET周期的资料,将P/E2比值分为3组,组1:P/E2<0.5,组2:0.5≤P/E2≤1.0,组3:P/E2>1.0,对3组的实验室结果和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注射hCG日P/E2<0.5时,受精率低(P<0.01),重度卵巢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高(P<0.01).0.5≤P/E2≤1.0时,妊娠率高.P/E2>1.0时,受精率高,而妊娠率低(P<0.01).结论:P/E2比值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患者,只有合适的P/E2值既可提高妊娠率,又可防止发生OHSS,在促排卵周期监测该比值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罗国群;邓伟芬;马文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35岁以上不孕妇女接受IVF-ET治疗的结局,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院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98例35岁以上妇女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年龄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两组患者在获卵数,受精率,种植率和生化妊娠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基础FSH值分为≤12 mIU/mL组,12~20 mIU/mL组和20.1~32 mIU/mL组,3组在周期取消率、Gn用量和获卵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FSH与年龄相比,年龄更能预测IVF的成功率.没有理由把基础FSH值升高的高龄妇女排除在IVF治疗之外,通过IVF治疗她们仍然有受孕的可能.
作者:谷保霞;张翠莲;李杭生;郭海彬;殷宝莉;宋小兵;谢娟珂;张宇辉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刺激试验(CCT)预测不孕妇女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方法:对65例不孕妇女促排卵治疗前月经第3天测血FSH,月经第5~9天内口服克罗米芬100 mg/d,月经第10天再测血FSH,分为CCT正常组和CCT异常组,给予促排卵治疗后观察卵巢反应不良发生率及周期妊娠率.结果:CCT异常组卵巢反应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CCT正常组(P<0.01),周期妊娠率明显低于CCT正常组(P<0.01).结论:CCT能有效地预测不孕妇女卵巢储备功能,指导促排卵治疗.
作者:吴坤英;张富青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为了解玉环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具体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玉环县2001~2005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201例的死亡基本情况、死因及构成比、年龄组死亡数及构成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4.72‰、7.32‰、9.5‰,年度间波动小,死亡率比较稳定.结论:从年龄组死亡构成比看仍以新生儿死亡率为高,占49.76%.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以意外伤害、出生窒息、先天畸形为主,针对死因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黄爱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脐静脉血清对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前胶原Ⅰ、ⅢmRNA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正常妊娠HUASMC,传代后待细胞长满至70%~80%分别加入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脐静脉血清,培养2 h,Western Blot测定细胞胞浆核因子-κB抑制因子(Ⅰ-κB)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培养48h,MTT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学测定细胞凋亡,RT-RCR测定细胞前胶原Ⅰ及ⅢmRNA的表达.结果: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脐静脉血清培养的HUASMC胞浆Ⅰ-κB表达及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胞核NF-κB表达、细胞活力、前胶原I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结论: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脐静脉血清可促进HUASMC增生及Ⅰ型胶原的表达,NF-κB的激活在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清促HUASMC增生及Ⅰ型胶原表达过程中起桥梁作用.
作者:蒋荣珍;黄亚绢;顾京红;李明;陈汉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Skp2和P27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10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及58例上皮性卵巢癌中Skp2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kp2在卵巢上皮性良性及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均为阴性,而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阳性率为48.28%(28/58),Skp2在中低分化组、Ⅲ/Ⅳ期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高于高分化组(P<0.01)、Ⅰ/Ⅱ期组(P<0.01)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在不同年龄及组织类型的卵巢癌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蛋白与Skp2蛋白在卵巢癌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kp2和P27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对卵巢癌的预后有意义.
作者:刘云春;魏荣英;李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龋患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学龄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接受口腔治疗时,常常因害怕钻牙而哭闹,拒绝张嘴,甚至损坏治疗设备,致使正常的治疗无法进行,这种表现也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1].由此导致患儿的龋齿得不到早期有效的治疗,影响咀嚼进食,更有甚者影响颜面部的正常发育.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rt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Frenchmen等学者研究形成的一种龋病治疗方法,它利用简单的手工器械去除龋坏组织,消毒后用改良的玻璃离子材料进行充填.这种方法创伤小,充填快捷,兼有预防性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较好[2].本研究特别对乳磨牙龋齿应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充填1年后的效果进行了跟踪观察.
作者:赵滨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毛细支气管炎在儿科是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2~6个月为多见.我科自2005年10月~2006年3月对收住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佐以细辛脑注射液滴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海燕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出生缺陷是能够导致胎儿及婴儿致残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影响出生人口的素质.而神经管畸形又占出生缺陷的首位.目前斯利安(小剂量叶酸)的应用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了更好地探讨斯利安在预防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我们在喀左县进行了全县范围的推广应用斯利安项目,同时与中国医院数字期刊(chkd.cnki)网上选取的1994~2004年各种期刊中有关小剂量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作者:张中欣;赵国荣;付桂珍;张晓明;周立新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刀术(Leep)治疗宫颈病变312例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312例患者在阴道镜辅助下行宫颈环形电刀术的治疗情况.结果:阴道镜下宫颈异常结构处取活检病检结果为宫颈重度糜烂性炎症200例,宫颈息肉15例,CIN Ⅰ级52例,CINⅡ级34例,CINⅢ级10例,原位癌1例.术后291例痊愈.结论:Leep治疗宫颈病变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并发症少,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在治疗的同时能进行诊断,但术后仍需定期和规范的随诊,以防止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金琳;闫金菊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近年,乳腺癌发病率在全球呈现上升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乃至生命的第一位恶性肿瘤.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30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而有约40万人死于该病[1].我国虽然属于乳腺癌的低发国家,但近20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亦在逐年攀升,特别是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虽然,乳腺癌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发现诸多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丽;戚晓东;丁辉 刊期: 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