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艾华;韩美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儿按就诊次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组)和利他林治疗(利他林组),疗程3个月.采用数字划消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联合型瑞文测验及行为问卷工具,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注意力、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利他林组注意力、听广度、编码均优于脑电组,但脑电组CRT较利他林组高.行为问卷评分治疗后利他林组减分较脑电组明显,但停药后分值上升.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短期疗效不如利他林,它起效慢,但疗效稳定、持久.
作者:陈佩丽;张芳蓉;叶妙婷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巨大儿体格发育规律和气质特点,为科学育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条件选择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各50名,对8个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监测点的体重和身长进行比较分析,根据CPTS对两组儿童进行气质测评.结果:巨大儿组体重在36个月以内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身长在36个月时已不占优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身长无明显差异(p>0.05).巨大儿在各个生长发育监测点有肥胖倾向(BMI>18)的人数比例均超过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大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气质构成无差异;巨大儿组适应性和心境得分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其余气质维度得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宫内过度生长与儿童婴幼儿期体格发育有密切关系,巨大儿在保证母乳喂养和按时添加辅食的情况下,仍易发生脂肪的过度积累.在巨大儿的气质特点中,适应性较慢、心境相对消极.应根据巨大儿的体格发育和气质采取正确干预指导措施,促使巨大儿获得身心佳发展.
作者:骆艳;杨国珍;罗昭逊;李壁;王鸿鹃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子宫纵隔患者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子宫纵隔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后的妊娠结局.结果:23例子宫纵隔患者中,子宫完全纵隔5例,不完全纵隔18例,23例均在超声监视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 min,平均出血30 ml.与术前相比,术后足月活产率从4.35%增至48.83%,流产率从85.55%降至30.4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是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足月活产率,明显降低流产率.
作者:黄晓兵;王素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V阳性率84.2%,接触性出血占68.4%.4例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均未发现切缘有癌残留,术后无1例复发,其中3例已生育;25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同时行卵巢移位术,术后盆腔淋巴结未发现有癌转移.结论: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病原因与性传播有关,接触性出血是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的危险警示,应加强对年轻妇女的妇女病普查,治疗早期宫颈癌病人应注意其生育要求及保留卵巢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纪妹;武惠敏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该院2003年10月~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 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 160例患儿腹泻标本中,6个月~2岁患儿881例(69.91%).病原学检查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5%),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值>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值<6占明显优势,前者pH值与后3者pH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亦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值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作者:邢志广;王志勤;吕壮伟;瘳卫;姜锋;吕惠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联合终止早孕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非手术流产方法而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药流后子宫持续出血,带来不良后果.我们临床应用露净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出血取得了良好效果[1].笔者选择药物流产妇女服用露净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测定血中NO、ET和cGMP的含量变化,探讨露净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齐向红;曹丽君;于风华;王树松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自信心对分娩的重要影响及医护工作者该如何提高产妇的自信心,促进自然分娩,降低难产率,保障母婴安全、健康.方法:采用口头问卷的方法,将入院待产的产妇分为有信心组(观察组)和无信心组(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将两组的自然分娩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产率高、难产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医护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提高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
作者:徐萌艳;孙慧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毛细支气管炎在儿科是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2~6个月为多见.我科自2005年10月~2006年3月对收住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佐以细辛脑注射液滴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海燕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出生缺陷是能够导致胎儿及婴儿致残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影响出生人口的素质.而神经管畸形又占出生缺陷的首位.目前斯利安(小剂量叶酸)的应用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了更好地探讨斯利安在预防神经管畸形中的作用,我们在喀左县进行了全县范围的推广应用斯利安项目,同时与中国医院数字期刊(chkd.cnki)网上选取的1994~2004年各种期刊中有关小剂量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作者:张中欣;赵国荣;付桂珍;张晓明;周立新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宫外孕手术中收集腹腔内游离血液并自体回输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年该院113例宫外孕手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的临床资料,其中部分患者合并输库血,根据出血量分为3组,≤1 000 ml组25例,1 000~2 500 ml组58例,≥2 500 ml组30例,比较3组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变化.结果:≤1 000 ml组平均回输自体血480 ml,≥2 500 ml组平均回输自体血1 543 ml,该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均P>0.05);1 000~2 500 ml组平均回输自体血1 241 ml,术后血红蛋白较手术前下降显著(P<0.01);3组手术后血小板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及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宫外孕自体输血疗效较好,安全方便,杜绝传染病发生,减少了大量库血的使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华海红;马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女性不孕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现状,探讨女性感染UU、CT后与不孕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238例女性不孕者(不孕组)和208例正常生育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检测.结果:不孕组UU阳性率为36.97%(88/238),CT阳性率为30.25%(72/238),UU+CT阳性率为14.29%(34/238);对照组UU阳性率为13.46%(28/208),CT阳性率为10.58%(22/208),UU+CT阳性率为4.81%(10/208).不孕组UU、CT和UU+CT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育期女性生殖道感染UU、CT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孕妇女常规进行UU、CT检测并及时治疗非常必要.
作者:颜丹;李燎;钟桂书;卿晟;赵家兰;黄文才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对各种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10月126例反复接触性出血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在镜下取可疑部位组织病检,以病理诊断标准为后诊断.结果:经病理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例,宫颈癌7例.结论:采用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是筛查宫颈癌的方便安全、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沈雅玉;陈夏芳;周林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高频电波刀在治疗宫颈疾病及外阴部赘生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门诊患者患不同类型的宫颈病变;糜烂面Ⅱ至Ⅲ度,CIN Ⅰ~Ⅲ,宫颈赘生物以及外阴部赘生物.病人经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宫颈疾病的患者642例及外阴部赘生物患者30例采用LEEP手术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疗效及愈合期.结果:LEEP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性成功率为99.6%.(640/642)平均手术时间3~5min,平均出血量3~5 ml无继发性出血发生,无颈管粘连,手术标本能够提供整个宫颈上皮移行带送病理学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早发现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切除方便出血极少不需缝合术后瘢痕小.结论:LEEP术治疗宫颈疾病以及外阴赘生物的切除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术时出血少,愈合期短,不影响病理结果(特别是宫颈单纯性糜烂)可提供完整的标本有利于抓住宫颈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对外阴部赘生物的切除出血少不需缝合术后疤痕小.
作者:李莎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社区0~3岁儿童教育资源现况,探讨建立社区儿童教育模式,为制定儿童整体教育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宜昌市3个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机构(妇幼保健院、托幼园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市级妇幼保健院开设了优生优育咨询、心理咨询门诊和早期教育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未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相关工作.幼儿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员均未达到学历要求;托幼班中保教人员低于规定人数的占33.33%;保育员对早期教育的知识掌握较差;75%的托幼机构早期教育相关人员是从自学途径获得早期教育知识.结论:社区0~3岁儿童教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对社区内儿童保健人员的培训,开展幼儿个性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作者:张静;杜玉开;樊利春;张建端;刘慧燕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正畸方法一期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儿童颌骨骨折患者,19例(正畸组)采用正畸方法进行牵引复位和固定,1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治疗,2组进行疗效的观察比较.结果:正畸组所有骨折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错位愈合和咬(牙合)紊乱,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明显发育受限以及继发畸形.对照组3例形成开(牙合)、2例单侧反(牙合),咬(牙合)紊乱,咀嚼困难.结论:正畸方法治疗儿童颌骨骨折复位完全,固定可靠,继发畸形少,是治疗部分儿童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燕;艾华;韩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宫内窘迫胎儿剖宫产后的预见性护理,以杜绝和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及降低窒息率.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10月因胎儿宫内窘迫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1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对该组的新生儿采取传统的窒息治疗方法.在通过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后,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孕妇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的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则大大降低(P<0.05).结论:宫内窘迫胎儿剖宫产后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杜绝和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及降低窒息率有明显效果.
作者:朱丹华;张缨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一个敏感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降低婴儿死亡率是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对2000年~2005年的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掌握我市6年间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死亡原因及构成,寻找相关因素,探索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降低婴儿死亡率的目的.
作者:高亚会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为研究21世纪初生儿体格发育状况,制定2005年深圳地区初生儿体格发育衡量均值,并与其它城市比较.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直接观测法,按1975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结果:①2005年深圳地区总平均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4 kg、50.7 cm、34.1 cm、33.9 cm、33.2 cm;女性为3.24 kg、50.3 cm、33.9 cm、33.6 cm、33.0 cm;男婴比女婴分别增加0.1 kg、0.4 cm、0.2 cm、0.3cm、0.2 cm,P<0.01.②2005年深圳户口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33 kg、50.6 cm、34.0cm、33.9 cm、33.2 cm;女性为3.25 kg、50.2 cm、33.9 cm、33.7 cm、33.0 cm.③2005年深圳籍贯正常足月初生儿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男性为3.25kg、50.4 cm、33.8 cm、33.8 cm、33.1cm;女性为3.23kg、50.2cm、33.8cm、33.5cm、33.0 cm.结论:①2005年深圳地区总平均足月初生儿男婴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0.04 kg、0.3 cm、0.2 cm、-0.4 cm、0.5 cm,P<0.01;女婴均值比1995年九市城区增加0.04 kg、0.5 cm、0.4 cm、-0.3 cm、0.4 cm,P<0.01.②深圳暂住人口和深圳地区总平均的男女体格发育五项均值完全相同;深圳户口部分均值略低于深圳地区总平均;深圳籍贯男女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均值明显低于深圳地区总平均均值.
作者:刘惠龙;黄小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Skp2和P27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10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及58例上皮性卵巢癌中Skp2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kp2在卵巢上皮性良性及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均为阴性,而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阳性率为48.28%(28/58),Skp2在中低分化组、Ⅲ/Ⅳ期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高于高分化组(P<0.01)、Ⅰ/Ⅱ期组(P<0.01)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在不同年龄及组织类型的卵巢癌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蛋白与Skp2蛋白在卵巢癌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kp2和P27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对卵巢癌的预后有意义.
作者:刘云春;魏荣英;李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调查邯郸市高校妇女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保健需求,提出合理的更年期保健措施.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共调查45~60岁妇女218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扫描性统计分析.结果:4/5被调查者报告了至少一种自认为与更年期有关的症状或不适;2/3的妇女选择到医院去就医,2/5的妇女采取了自我保健的方式;而近1/5的妇女未采取任何措施;近2/3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治疗措施.结论:大多数妇女已开始关注更年期并采取了不同的保健措施,医疗保健系统应加强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宣传,提供与经济文化背景相一致的、更年期妇女能够接受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作者:郭丽霞;王建英 刊期: 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