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癌细胞系A431细胞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李敏;夏永华;刘冬;付丹丹;田中伟;李占国

关键词:葡萄糖, 磷酸脱氢酶, 表达下调, 皮肤鳞癌, 鳞癌细胞系, 癌细胞凋亡, 侵袭能力, 分子机制, 治疗靶点, 磷酸戊糖途径, 淋巴结转移, 肿瘤, 细胞侵袭, 人染色体, 患者, 分子靶点, 调节细胞, 靶向治疗, 限速酶, 外显子
摘要:皮肤鳞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常见的皮肤癌[1]。具有侵袭表型的皮肤鳞癌能增加转移的风险,导致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具有淋巴结转移的皮肤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6%~34%[2]。因此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治疗皮肤鳞癌显得极为重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第一个和关键的限速酶,定位于人染色体Xq28,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515个氨基酸。研究表明,G6PD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转化、衰老及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许多肿瘤中均发现G6 PD的高表达,包括宫颈癌、胃癌、白血病等。重要的是,G6PD可能成为肿瘤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我们采用G6PD siRNA转染皮肤鳞癌A431细胞,研究G6PD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癌细胞凋亡和细胞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有望为以G6PD为靶点的皮肤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一例

    患儿男,5岁。患儿因确诊地中海贫血4年,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于2013年3月入院。2008年6月因“发热伴腹泻”就医,诊断为“β地中海贫血”。2013年4月初予Flu+ATG+CTX+BU(福达拉滨+抗胸腺球蛋白+环磷酰胺+马利兰)预处理后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前查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患儿移植7d后解黑便,大便潜血阳性,临床考虑消化道出血,移植14 d后开始发热,腹泻,背部、腹部及四肢均出现皮疹,考虑消化道及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查外周血EB病毒(EBV)阴性。9月10日患儿开始出现头痛(前额明显)、伴恶心呕吐、抽搐、血压升高。头颅MRI结果显示(图1):右侧小脑、桥脑右侧、左侧枕叶及两侧额顶叶多发异常信号影,结合临床诊断出血性脑炎。10月10日出现脑疝,昏迷,行开颅手术。术中见:脑内黄色坏死物及咖啡色陈旧性出血病变,出血较多,边界不清。

    作者:韦艳;李佳;顾永耀;冯振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胰腺占位性病变细针穿刺液基细胞学诊断

    目的:探讨沉降式液基细胞学( LCT)制片技术在胰腺占位性病变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EUS-FNA)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6例胰腺占位的EUS-FNA样本的LCT涂片,参照2014版胰胆管细胞学诊断指南进行分级诊断。其中164例依据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获得病理诊断,以此为金标准,分析LCT诊断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并分析细胞学诊断错误的原因。结果 EUS-FNA的样本满意率96.0%(534/556),LCT诊断的敏感性87.7%(128/146)、特异性13/16、阳性预测值97.7%(128/131)、阴性预测值41.9%(13/31)和诊断准确率87.0%(141/162)。囊性占位的细胞学诊断的准确率低于实性占位;不同组织学类型中,腺癌、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学敏感性明显高于囊性肿瘤及间叶源性肿瘤。假阳性病例多因炎性反应导致上皮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而报告“异型”,假阴性病例多数为穿刺未取到肿瘤细胞或是肿瘤细胞少、异型性小而致漏诊。结论 EUS-FNA的LCT检测是诊断胰腺占位的有效工具,统一规范的诊断术语和分类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作者:高莉;张明华;贺相洁;满晓华;朱炎;郑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华病理学杂志》稿约

    《中华病理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病理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病理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和服务对象,全面反映我国病理学领域中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病理诊断、技术经验,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科技信息。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我国病理学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质量永远是病理诊断的生命线

    病理诊断至今仍然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诊断。没有准确的病理诊断,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则无从谈起。就中国的病理诊断质量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可以改进的空间。中国是个大国,不同地区、城乡间、东西部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病理诊断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要想病理诊断有较好的质量保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并系统贯彻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颁布了包括病理学科在内的6个平台学科的第一批质控指标,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了进行质控的要求,并进而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发布的病理质控指标共13项,涵盖了病理质量的诸多关键项目,包括结构性指标2个,过程性指标6个和结果性指标5个。病理质控指标中的第1、2项就指出了我们的人力配置问题,要求每百张病床要配有一定数量的病理医师和相应的技术人员。人员配置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服务质量。从目前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病理医师和技术人员的极度缺乏已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学科进步。大多数病理医师因过度的日常工作负担而无暇顾及到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展,故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其服务质量的提高,也给其自身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据不完全的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在册的病理医师(包括执业病理医师和助理执业病理医师)仅为10256人,这对13亿4千万中国人口和近600万张床位的医疗规模来说,病理医师配置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当今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更不用说精准医疗对病理医师又提出了多么高的新要求了。改善这种不利的局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我们全体病理业界人士不断呼吁,以使这种状况能得到不断改善。

    作者:陈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病理学评价指标的选择

    目的:通过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性肺动脉高压肺活检组织内肺血管病理学改变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如何选择和应用评价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病理指标。方法收集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力( MPAP)、术后1年MPAP等。对照组选用肺癌患者远离肿瘤的肺组织。根据手术后1年MPAP是否≥25 mmHg(1 mmHg=0.133 kPa)将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可逆组和肺动脉高压不可逆组。肺活检组织切片应用肺动脉高压病理学四级分级法进行分级,应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中膜面积百分比和肺小动脉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内转胶蛋白和细丝蛋白A的表达。结果28例患者中24例为肺动脉压力可逆组,4例为肺动脉压力不可逆组。病理学观察显示28例肺活检中肺血管及肺组织学正常者13名,肺动脉病变Ⅰ级10例,肺动脉病变Ⅱ级3例,肺动脉病变Ⅲ级2例。肺动脉高压可逆组中肺动脉病变0级13例(54.2%,13/24)、Ⅰ级9例(37.5%,9/24))和Ⅱ级2例(8.3%,2/24)。不可逆组中肺动脉病变Ⅰ级者1例(1/4)、Ⅱ级者1例(1/4)和Ⅲ级者2例(2/4)。统计学分析表明,肺动脉高压可逆组术前与术后MPAP均高于不可逆组[(53.3±23.4)mmHg比(34.1±12.7) mmHg,P=0.020和(35.0±8.8)mmHg比(17.8±3.9)mmHg,P<0.01]。病理学为肺动脉压力Ⅱ和Ⅲ级者,术前MPAP与肺动脉压力0级和Ⅰ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PAP则显著增高( P<0.05或0.01)。肺动脉高压可逆组及不可逆组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和中膜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不可逆组中膜厚度亦明显高于可逆组(P=0.00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术前MPAP和术后MPAP与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和中膜面积百分比呈直线相关,而与血管密度无直线相关关系。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与肺组织病理学分级无关。转胶蛋白和细丝蛋白A在肺动脉高压不可逆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呈强阳性表达,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和可逆组(P<0.05)。结论肺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依然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判断分级、评估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的金标准。定量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中膜面积百分比亦有助于评估预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相关蛋白转胶蛋白和细丝蛋白A可以作为肺动脉高压不可逆性评估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莉;黄丽;陈果;黄石安;刘超;王红月;段雪晶;王清峙;赵然旭;何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癌细胞系A431细胞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皮肤鳞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常见的皮肤癌[1]。具有侵袭表型的皮肤鳞癌能增加转移的风险,导致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具有淋巴结转移的皮肤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6%~34%[2]。因此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治疗皮肤鳞癌显得极为重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第一个和关键的限速酶,定位于人染色体Xq28,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515个氨基酸。研究表明,G6PD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转化、衰老及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许多肿瘤中均发现G6 PD的高表达,包括宫颈癌、胃癌、白血病等。重要的是,G6PD可能成为肿瘤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我们采用G6PD siRNA转染皮肤鳞癌A431细胞,研究G6PD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癌细胞凋亡和细胞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有望为以G6PD为靶点的皮肤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敏;夏永华;刘冬;付丹丹;田中伟;李占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分子病理在肿瘤个体化医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从形态学表象深入到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水平。同一肿瘤,发生于不同人体,由于受遗传背景和诸多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终均呈现出恶性的病理学表型及相应的临床表型,但其致病相关的分子机制(基因型)并非完全相同,进而疾病进程也必然不同。临床实践中,这一肿瘤的异质性特征,已逐步得到了广泛证实,而且针对其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处理,也已几乎使每位患者受益。例如, 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使用抑制HER2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其总生存期明显延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的肺癌患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易瑞沙)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化疗。以分子特征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

    作者:曾瑄;梁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第十七届全国诊断病理暨病理学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承办,91360智慧病理网协办的第十七届全国诊断病理暨病理学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定于2016年4月8—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将邀请著名病理学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会者可获得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作者:《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发生在胃的上皮间叶双向分化的肿瘤非常罕见,描述多的是高级别癌肉瘤或肉瘤样癌,组织学上含有上皮和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上皮成分多为鳞癌或腺癌,或局灶可有神经内分泌成分;而肉瘤样成分多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也可向不同方向分化。这些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具有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导致患者生存时间短[1-2]。另一种常见具有双向分化的肿瘤是滑膜肉瘤,文献报道中发生在胃部者,多为年轻患者,且单相型多见,双向分化的滑膜肉瘤极其少见[3]。

    作者:魏建国;许春伟;邰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第十七届全国诊断病理暨病理学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承办,91360智慧病理网协办的第十七届全国诊断病理暨病理学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定于2016年4月8—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将邀请著名病理学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会者可获得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作者:《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本刊对来稿图片的要求

    有关照片图的要求:(1)提供的照片必须是原始图像,要清晰,对比度好,彩色图像的色彩正常。数码图片需用高分辨率的数码冲印照片(至少为4×3英寸或以上),不要用打印照片(用热升华打印的照片除外)。(2)数码照片的图像分辨率为300 dpi或以上,总像素要在300万像素或以上,图像文件好用tif格式。(3)图像的形态描述要规范,简明扼要,但不能简单到只写“显微镜形态改变”之类。(4)大体标本照片图上应有缩放比例尺,显微镜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图像的放大倍数(数码照片的放大率好用比例尺来标注),图中需标注必要的提示或特指符号(包括箭头)。(5)每张图背面用铅笔写明文题、作者、图号和图片的上下方向。(6)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规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伴随诊断实现非小细胞肺癌精准医疗

    2015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2015年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周晓燕教授就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检测现状和规范化诊疗进行了解读,分享肺癌伴随诊断和实验室质控经验,旨在辅助临床医师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指导个性化用药,推进NSCLC精准医疗。

    作者:高莹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发性球血管瘤病一例

    患者男,33岁。右踝部反复胀痛2年,加重1周于2015年1月就诊。专科检查:右踝关节前方及右足内侧稍肿胀,皮肤无发红,皮温不高,右小腿下段内侧可触及一大小30 mm ×20 mm包块,右足内踝分别触及20 mm ×10 mm、10 mm ×5 mm大小包块,境界清楚,移动度可,局部轻压痛,右踝关节活动可,右足末梢血运可。另背部皮肤表面见6个10~20 mm大小包块,境界清楚,移动度可,无压痛。追问病史诉发现背部包块十余年,其父体表也长有多个无痛小包块(未行病理检查)。 MRI示:右踝关节间隙未见狭窄,其组成骨骨质信号未见异常,小腿下段内侧皮下间隙内可见类圆形长T1超长 T2信号,信号欠均匀,境界不清楚,大小约36 mm ×20 mm。足跟部内侧肌间隙内可见两个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内可见斑点状短T2信号,境界清楚,大者大小约17 mm ×13 mm,关节腔内可见少量积液。 MRI显示右小腿下段内侧皮下间隙(图1A)及右足跟部内侧肌间隙(图1B)占位性病变。2015年1月30日于腰麻下行右足内侧包块完整剥离、右小腿下段包块完整剥离并扩大清除邻近增生结缔组织。

    作者:范思斯;刘勇;路名芝;漆启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间质上皮转化与软组织肉瘤研究进展

    软组织肉瘤为间质源性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仅仅不到1%,相对少见(胃肠道间质瘤除外),每年新发病例欧洲约27908例,美国约5000例,全球约20万[1],软组织肉瘤来源于多种谱系,范围从惰性到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软组织肉瘤可发生在四肢、躯干、内脏器官等部位,其组织形态学多样、肿瘤异质性较高、种类繁杂,需要病理、外科、放射、儿科肿瘤学以及核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共同进行临床诊治。

    作者:齐妍;庞丽娟;邹泓;李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欢迎购阅欢迎投稿

    《中华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 Zhonghua Binglixue Zazhi ),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我国核心期刊之一;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国内外众多数据库和检索文摘期刊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 IM/Medline ),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 of 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 IC),美国《生物学文摘》( B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万方科技期刊数据库等。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创建的“中国期刊方阵”;在历次国家级评比活动中荣获优秀科技期刊奖:特别荣获新闻出版总署2002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多次获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本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2006至2015年本刊多次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是我国病理学专业的首选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免疫组织化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展至今,已成为临床病理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因此对其实行全面的信息化质量管理尤为必要。浙江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在全省病理信息网络直报和三级医院免疫组织化学室间质评中,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依托省中心挂靠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对病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与改进,逐步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网络。作为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实施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积累了些许经验,具有一定特色和示范性,现做一简要综述和讨论。

    作者:程国平;倪型灏;孙文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腮腺皮脂腺淋巴腺瘤一例

    患者女,70岁。3周前发现右耳下部肿块,无疼痛等其他不适。门诊就诊B超检查示:右侧腮腺实质内见均质性肿块,右耳前方显示结节样改变,考虑为淋巴结。 CT检查示右侧腮腺混合瘤可能。门诊以“右侧腮腺混合瘤”于2013年7月31日收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治疗。体检:右耳下触及一肿块,约2.5 cm ×2.5 cm大小,质地稍硬、无触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好。口咽部黏膜轻度发红,双侧腭扁桃体Ⅱ度,表面无充血及渗出;喉咽部黏膜轻度发红,双侧结构对称。行右侧腮腺浅叶(含肿块)及部分深叶摘除手术。术后随访26个月,无复发。

    作者:李国霞;李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活体猪肢体长骨多极射频消融灶病理改变

    射频消融已被尝试用于治疗骨样骨瘤、软骨母细胞瘤及转移性肿瘤等骨肿瘤,取得较好疗效。射频消融能有效地损毁肿瘤的软组织成分、瘤骨及瘤块边缘与肿瘤组织相互交织存在的骨质,但目前骨质射频消融后病理改变尚不清晰。

    作者:陈锦州;赵卫;黄建强;胡继红;钱忠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复习11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合国内外PBL文献报道,分析PBL与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及EB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10例PBL患者血清HIV抗体均阴性。男8例,女3例,中位年龄57岁。结外累及10例,淋巴结1例。中线部位病例5例(鼻咽鼻窦3例,口腔2例)。根据组织学特点,6例为口腔黏膜型,5例为伴浆细胞分化型;11例瘤细胞表达CD138和MUM-1,均不表达CD20和CD3ε, Ki-67阳性指数为80%;EBER1/2原位杂交阳性5例。5例进行免疫球蛋白IgH/IgK基因重排分析,均检出克隆性重排。结论本组多数患者无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死亡病例多为EBER阴性、Ⅳ期;肿瘤细胞主要呈免疫母样/浆母细胞样、可见浆细胞样细胞,具有浆细胞肿瘤免疫表型;PBL与浆细胞肿瘤鉴别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病例积累。

    作者:李芬;丁文双;左卓;耿宁;杨槐;刘秀兰;王健超;要文青;刘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组织芯片中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 FISH)是原位杂交技术的一种,不仅可以检测多个靶序列存在与否,还可以显示其存在的位置,它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无创性等优点。组织芯片技术具有体积小,信息含量大,一次性实验即可获得大量的结果,因此在建立疾病特别是肿瘤生物分子文库方面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我们以检测HER2基因为例将FISH检测技术应用在组织芯片中,希望能为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作者:李锐;叶胜兵;时姗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