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相关性研究进展

于松;张为远

关键词:反复流产, 前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胎盘血流量, 凝血纤溶系统, 生物学活性, 自身抗体, 蛋白, 代谢产物, 抗凝血, 激肽原, 肽类, 胎儿, 生殖, 绒毛, 内存, 调节, 地位
摘要: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广泛存在于胎儿、胎盘血管内,有研究表明[1,2]: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存在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激肽是一种肽类,是由胎盘毛细血管产生,它不仅具有抗凝血、促进纤溶、增加血流量等生物学活性,而且在调节胎盘血流量、代谢产物转运等方面亦发挥重要作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除在全身的凝血纤溶系统方面发挥作用外,在生殖领域中亦占有重要地位.近有报道表明[3]: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蛋白缺乏与反复流产关系密切.此外,针对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蛋白产生的自身抗体也参与反复流产[4,5].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利多卡因涂抹尿道外口加穴位按压治疗产后尿潴留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涂抹尿道外口+膀胱穴位按压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产后尿潴留患者65例,随机分为A(22例)、B(22例)、C(21例)3组.A组采用持续按摩膀胱及按压膀胱穴位,并于尿道外口涂用2%利多卡因;B组采用持续按摩膀胱及按压膀胱穴位;C组导尿并放置导尿管,持续24 h去除尿管.结果:A、B、C三组,6 h内治愈率分别为81.82%、50%、0%(两两相比P<0.05);12 h内治愈率分别为100%、68.19%、0%(两两相比P<0.01);24 h内治愈率分别为100%、86.36%、57.14%(A与B比较P>0.05;A与C比较P<0.001;B与C比较P<0.05).治疗后伴有并发症,C组与A组、B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利多卡因涂抹尿道外口+持续膀胱按摩+穴位按压治疗产后尿潴留,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单瑞芹;张素霞;高亚莉;刘翠英;王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进展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HS)是指对所有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1].听力障碍是发生率高的人体感觉器官功能缺失之一.耳声发射(OAE)运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20余年以来,使听力障碍儿童获得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宝贵机会.在我国,听力言语残疾居5类残疾之首,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言语、认知和情感的发育,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UNHS目的是尽早发现听力障碍的婴儿,在语言发育关键的2~3岁之前通过干预,尽量减小或避免其语言发育的损害.

    作者:霍薏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2000~2004年云南省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分析,探讨今后监测工作的重点.方法:对2000~2004年云南省出生缺陷监测网覆盖的医院收集的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围产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产妇呈上升趋势,这些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我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指、总唇裂高于全国水平,神经管畸形发病率仍然很高;先天性心脏病和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50%神经管缺陷、腹裂等严重畸形在孕28周前能被诊断.结论:对2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孕妇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预防畸形儿的相关知识,加强产前筛查,提高出生缺陷产前诊断水平.

    作者:陶滢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B超下羊膜腔穿刺及脐带穿刺手术及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取材方法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侵入性操作抽取羊水或脐血.结果:脐带穿刺80例,成功率95%(76/80);羊膜腔穿刺204例,成功率100%;流产率均为0;出血率:①经胎盘44例,胎盘渗血25例,占12.25%(25/204);脐带穿刺经胎盘11例,胎盘渗血8例,占10%;②脐带渗血.脐带穿刺中渗血发生10例,占12.5%.两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母婴并发症例.结论:正确把握好手术时机,掌握娴熟的技术和手术技巧,是提高羊膜腔穿刺术及脐带穿刺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钟进;郭晓玲;卢海英;梁少联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相关性研究进展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广泛存在于胎儿、胎盘血管内,有研究表明[1,2]: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存在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激肽是一种肽类,是由胎盘毛细血管产生,它不仅具有抗凝血、促进纤溶、增加血流量等生物学活性,而且在调节胎盘血流量、代谢产物转运等方面亦发挥重要作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除在全身的凝血纤溶系统方面发挥作用外,在生殖领域中亦占有重要地位.近有报道表明[3]: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蛋白缺乏与反复流产关系密切.此外,针对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蛋白产生的自身抗体也参与反复流产[4,5].

    作者:于松;张为远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研究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弥漫性血管炎,呈逐年增长趋势,紫癜性肾炎(HSPN)是HSP的基本症状,它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大,到目前为止无特效治疗.从理论上讲肝素可以阻断HSPN发病的多个环节,在预防HSP肾损害方面是很有希望的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DCT),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对尚未出现肾损害的HSP患儿应用肝素以预防HSPN发生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东辉;韩桂珍;鲁丽;李淑娟;金梅英;罗中媛;于国旗;宋英姿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9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孕期的合理监护、处理,以减少母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93例妊娠合并先心病者的妊娠结局.结果:①先心病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为主,占56%,先心病手术以修补术为主,占69.4%.心功能Ⅰ-Ⅱ级者80例(占86%),Ⅲ~Ⅳ级者13例(占14%).②心功能Ⅲ-Ⅳ级者较心功能Ⅰ~Ⅱ级者早产儿、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高,新生儿平均体重低,有显著差异.2例孕产妇死亡均发生于心功能Ⅳ级者.③手术后妊娠可改善心功能,减少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体重.结论:妊娠合并先心病以间隔缺损为主,无论何种先心病,发现后宜尽早手术,术后再妊娠,可降低母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孕期尽可能维持心功能Ⅰ~Ⅱ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望安全渡过孕期;心功能不良导致母儿预后不良.

    作者:韩凤珍;闻安民;周沫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GR)68例临床分析

    重度子痫前期易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GR),是高危妊娠中的重要问题,围生儿结局与病情、胎龄、出生体重等多因素相关.本文对我院2004年7月~2006年1月收治的68例单胎重度妊高征合并FGR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出生孕周、分娩方式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

    作者:王义;甄学慧;徐鑫;宋蓓蓓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超声检查诊断小儿睾丸微小结石症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儿睾丸微小结石症(T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线阵探头,诊断6例TM,同时进行随访和复查.结果:儿童声像图与成人一样,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睾丸实质内弥漫分布≤2mm,无声影的强光点,其中3例1侧隐睾,1例双侧隐睾,2例鞘膜积液,病理改变为曲细精管内多发分层状钙化,2例超声和临床随访无恶性变.结论:高频超声对TM诊断起到重要作用,小儿TM常因阴囊其它疾病行超声检查时确诊.因有睾丸肿瘤发生的倾向,需定期6~12个月超声检查.

    作者:符柳江;钟伟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痛经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痛经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重新分析痛经患者的临床因素,提出新的认识.方法:将1 158例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工流产史与痛经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P<0.001).结论:人工流产手术是引起痛经的主要原因.该手术所产生的副作用可对女性生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者:秦王燕;常洪晶;杨玉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临床与超声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及评价B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6例术后阴道出血时间>10天者进行加强宫缩抗感染治疗,通过二维B超、必要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协助诊断,有组织残留可疑者行清宫术,结果与超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后阴道出血时间>10天者发生率为7.38%.其中66.67%的病人经加强宫缩抗感染治疗后阴道出血在15天内干净.二维B超明确诊断为组织残留者经清宫术后证实符合率为100.00%,疑为微量组织残留者经清宫术后证实符合率仅为33.33%,彩色多普勒超声协助诊断微量组织残留经清宫术后证实符合率为66.67%.结论:组织残留不是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诊断困难者提供参考.

    作者:杜天竹;黄国诚;董铄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调查

    目的: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淄博市4所中学的初一~初四的58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青春期学生存在较大比例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74%,心理问题大体上呈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初二、初四是心理问题高发期;②初二学生的性别差异表现比较明显,初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男生.结论:青春期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困惑,应及时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健康辅导计划.

    作者:张朝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288例早产儿相关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产儿相关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昆山市各级医院出生的288例早产儿,分析孕周、出生体重、性别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孕28~30+6周组的死亡率、极低体重儿出生率及窒息率均较其它两组高;极低体重儿组的死亡率较其余组高,且此组的男婴死亡率高于女婴.结论:孕周与出生体重对早产儿死亡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金丽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早产儿硬肿症的分析与康复

    本文对近3年来186例早产儿硬肿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年3月~2004年3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186例早产儿,体重均<2 500 g.于生后24 h内入院,入院后立即置远红外线复温台或保温箱中.并按是否出现硬肿分为两组,硬肿症组102例,男80例、女22例,其中轻度硬肿78例、中度硬肿19例、重度硬肿5例;无硬肿症组84例,男57例、女27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一般情况以及生后3日内热卡摄入情况.

    作者:王宏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镇痛泵对妇产科病人术后肠蠕动影响的观察

    病人自控镇痛法(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简称PCA)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出现、并将近10年提出的按需镇痛概念与微电脑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止痛技术[1].PCA技术即术后在病人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2].这一技术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较成熟,我国是在近几年才逐步推广并用于临床各手术科室的术后病人.目前有关在术后使用镇痛泵对胃肠蠕动的恢复是否有影响方面,国内报道有不同见解[3,4].为排除因胃肠道术后影响肠蠕动恢复的生理病理因素,本实验研究选择了非肠道手术科室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妇产科病人术后使用镇痛泵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玉霞;宋春利;安力彬;洪金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怀化市2000~2004年0~4岁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怀化市0~4年儿童意外死亡现状、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中国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对该市2000~2004年0~4岁儿童意外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年内0~4岁儿童意外死亡共发生358例,占0~4岁儿童死亡总数的15.4%,死因主要为其它意外,占0~4岁儿童意外死亡41.1%,0岁组以其它意外(搦婴)为主,且女婴高于男婴;1~4岁组以溺水为主,男童高于女童.结论:呼吁社会关注女童的生存权和健康权,提示家长加强对男童的看护.

    作者:曾菊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临夏州2000~2004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及对策

    临夏州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群众保健意识较差.长期以来,孕产妇死亡率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州妇女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制约两个纲要健康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对于提高我州妇女健康水平,推动我州妇幼保健事业发展,实现两纲目标,加快我州小康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景香;马晓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抚触对促进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探讨

    婴儿抚触是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开展的1种亲昵、舒适、经济有效的保健技术.它通过对婴儿全身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刺激,促进婴儿智能发育,增强婴儿免疫力和应激力等,早产儿与足月儿有同样的生理需要,但因为早产儿往往需要静脉补液,胃管营养,足后跟取血和机械通气等检查治疗,很少从母亲和护士那里得到温柔的爱抚,为进一步探讨抚触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我院保健科对全市2003年12月~2004年3月出生的40例早产儿进行动态跟踪.

    作者:郭俊玲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1 332例已婚育龄妇女致畸病毒免疫状况研究

    目的:了解未经接种致畸病毒(TORCH)疫苗的育龄妇女其免疫球蛋白TORCH-IgG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对1 332例19~44岁无TORCH疫苗接种史及在广东地区居住5年以上的孕前妇女血清风疹病毒(RUV)IgG、巨细胞病毒(CMV)IgG、弓形虫(TOX)IgG、单纯疱疹Ⅱ病毒(HSVⅡ)IgG及B19微小病毒(B19)IgG检测,并按年龄分组统计阳性率.结果:总体风疹病毒IgG阳性率86.6%、巨细胞病毒IgG阳性率93.2%、弓形虫IgG阳性率25.5%、单纯疱疹Ⅱ病毒IgG阳性率85.3%及B19微小病毒IgG阳性率38.1%,各指标阳性率似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TORCH-IgG阳性(未经接种疫苗)代表本地的自然感染过程,育龄妇女各年龄组TORCH-Ig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即任一年龄妊娠,其孕期感染TORCH几率及其胎儿获得宫内垂直感染几率相同.

    作者:钟燕芳;薛素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全方位生长发育监测及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目的:研究全方位生长发育监测和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年龄为48天~5个月的正常婴儿80例为实验组,按1∶1配对原则选取对照组80例.实验组入组后采用全方位生长发育监测及早期综合干预技术对其体格发育及神经精神发展进行定期跟踪监测、评估,同时实施早期干预方案.两组儿童30个月时,对其体格、智能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总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大动作、精细动作、个人社交3个能区发育商数(DQ)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身高、体重增加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婴幼儿全方位生长发育监测技术及早期综合干预技术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技术,能明显促进婴幼儿体格及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面向广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应用.

    作者:杨少萍;涂忆桥;张岳英;胡荣华;郭林 刊期: 2006年第2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