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麻醉与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应用于宫腔镜检查的效果比较

钟剑洪;冼玉娇;刘妙雯;张奕文

关键词: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麻醉, 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 官腔镜检查, 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麻醉与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应用于宫腔镜检查的效果.方法:取68例需要择期宫腔镜检查的各种妇科疾病患者,无精神病及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无麻醉和手术禁忌症,随机分为A组(n=34)和B组(n=34),A组为异丙酚合并氯氨酮麻醉组,B组为骶管麻醉合并异丙酚组.全部患者在术前和术中都常规监测SBP、DBP、HR、R、SpO2,观察麻醉效果及镜检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几率.结果:观察数据显示对SBP、DBP、HR、R、SPO2的影响A组大于B组,麻醉效果B组优于A组,镜检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A组较B组多.结论: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麻醉与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应用于官腔镜检查,后者优于前者.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26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3例患者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子宫切除术,其中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者107例,行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者124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者32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三种术式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CIS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LAVH、LTH组.术后恢复、并发症、中转开腹情况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ISH、LAVH、LTH三种术式均可作为临床子宫切除的术式,均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分析,CISH组明显优于LAVH、LTH组.为保留器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宫颈正常或轻度糜烂的生育期妇女选择CISH;对于子宫颈糜烂中度以上,子宫颈肥大、子宫颈峡部或近子宫颈部的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近绝经期的妇女,倾向于选择LAVH、LTH.

    作者:谷丽娟;刘秋花;娄秀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X线征象与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X线征象与临床对照分析,提高NRDS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选择临床与X线资料完整的105例NRD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X线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其中8例经尸检证实.结果:根据床边X线胸片表现,将NRDS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57例,中度25例,重度23例.105例中合并气漏15例,合并感染性肺炎10例,合并肺出血5例,死亡8例.结论:床边X线胸片是检查NRDS的主要方法,在NRDS的诊断、疗效观察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蒋宁;张建英;裘华兴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感染和女性不孕症之间关系的探讨

    目的:了解不孕妇女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生殖支原体(myoplasma genitalium,MG)、穿通支原体(myoplasna penetrans,MPe)、发酵支原体(myoplasma fermentans,MF)以及沙眼衣原体(chlamyditrachoma-ds,CT)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与不孕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孕妇女之宫颈分泌物,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及套式PCR(n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在80例不孕妇女宫颈液中,UU、MG、MPe、MF、CT的检出率分别为55.00%、6.25%、3.75%、1.33%、7.50%;原发和继发性不孕患者之间UU、MG、MPe、MF、CT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孕妇女生殖道中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以UU为主,检出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两种新近发现的致病支原体,提示UU、MG、MPe、MF和CT感染均和不孕症相关.

    作者:唐跃华;梁玉全;卢解红;古伟文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新生儿胃液HBsAg HBeAg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液HBsAg、HBeAg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BsAg阳性住院待产孕妇血清和其新生儿血清及胃液,采用ELISA方法对其HBsAg进行检测.结果:53例孕妇血清经实验室复查,HBsAg均阳性,其中HBeAg阳性孕妇18例.53例新生儿共有16例胃液HBsAg阳性,18例HBe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有7例胃液HBeAg阳性.共有3例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其中有2例胃液HBsAg阳性,1例胃液HBeAg阳性.结论:新生儿胃液HBsAg与HBV宫内感染有一定的联系,提示新生儿HBV的感染可能通过消化道途径.

    作者:徐剑秋;邵中军;马淳;李晓英;李晶华;郭银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2093例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分析

    目的:了解该地各年龄段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9月~2004年3月,确诊为生殖道感染的2 093例患者进行生殖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工人和农民为主要感染人群,占70%.病原体在<19岁组前3位依次是G+球菌、支原体、加德纳菌;19~49岁组依次是加德纳菌、念珠菌、支原体;≥49岁组依次是加德纳菌、支原体、念珠菌.结论:为做好生殖道感染的防治工作,工人和农民是防治的重点.为提高生殖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病原体,合理用药.针对病原体对不同人群的感染比例,急需研发外用新的剂型.广泛开展对生殖道感染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作者:刘淑敏;支聪聪;侯雯莅;郭娇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农村和城区2620名入园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通过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解城区、农村入园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及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效果差异,从而降低农村儿童乙肝感染率和提高农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接种质量.方法:对农村和城区2 620名2~5岁入园儿童空腹抽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标法,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的检测.结果:农村1 393名儿童中,HBsAg阳性27名,占1.94%;抗-HBs阳性767名,占55.06%;抗-HBs阴性599名,占43.00%.城区1 227名儿童中:HBsAg阳性12人,占0.98%;抗-HBs阳性796名,占64.87%;抗-HBs阴性419名,占34.15%.结论:农村与城区入园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且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傅小艺;李荣学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孕妇贫血状况调查

    目的:掌握该地孕产妇贫血发生状况,制订干预措施.方法:对405例孕妇贫血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孕妇贫血总患病率为15.8%,贫血患病率随孕周增大而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2.3和x2=19.8,P<0.01);同时,贫血患病率随孕产次增多而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5.8,P<0.01).结论:①应该加强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纠正孕前贫血;②加强围产期保健,孕20周起常规补充铁剂,降低因贫血引起的围产期并发症.

    作者:许建飞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妊娠期生殖道尖锐湿疣的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生殖道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感染较多见,尤其妊娠期尖锐湿疣,生长快、传染性强.我们对妊娠各期出现的76例生殖器官尖锐湿疣进行了临床观察,探讨治疗及其与预后诸因素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炳均;李静霞;肖玉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TRFIA检测新生儿TSH作为非缺碘地区标志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TRFIA检测新生儿TSH水平作为非缺碘地区标志应用的价值.方法:依据碘缺乏病监测资料,应用TRFIA技术检测新生儿72 h足跟血(全血滤纸片).结果:在人群环境碘营养状况基本符合IDD消除标准,TRFIA检测新生儿全血TSH>5 mU/L的比率为2.57%(426/16 548),而ELISA法为17.35%(1 500/8 644,2003年).结论:TRFIA检测新生儿出生72 h足跟血(滤纸片)TSH<5 mU/L比率≥97%可作为碘营养状况正常的判定标准(非缺碘地区的标志).

    作者:唐玉娣;秦良谊;王惠;赵文彬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10例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探讨可能发生的诱因.方法:对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10例作临床总结.结果:10例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无异常.结论:外伤也可能是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诱因,子宫肌瘤红色变性以手术治疗为宜,术前经抗生素等治疗,症状缓解后施行.

    作者:何雅;黄石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B-Lynch外科缝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仍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大出血,经按摩子宫及缩宫剂处理无效者常导致切除子宫[1].对此,医务人员经多年研究总结出多种有效治疗手段,如宫腔纱条填塞、髂内动脉结扎、动脉导管栓塞等.我院自2003年起采用B-Lynch外科缝扎术救治3例产后出血病人获得成功,避免了切除子宫,有显著的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洁;景秋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复合制剂配合性激素治疗青春期功血50例分析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复合制剂配合性激素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青春期功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复合制剂配合性激素治疗和单纯性激素治疗,比较其止血效果、近期疗效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止血效果和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复合制剂配合性激素治疗青春期功血,止血迅速,复发率较低,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李静霞;王辉;张炳均;肖玉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B超监测与临床治疗

    目的:研究更年期功血与子宫内膜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对206例更年期功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进行行监测,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及阴道出血时间分为A、B、C、D 4组.各组再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实验组,按分组进行预定方案的激素替代治疗;2组为对照组,常规给予妇康片治疗.结果:总实验组治愈率高于与总对照组,两组间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其中:A组63例,A1组与A2组比较,P>0.05,两组间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51例,B1组与B2组比较,P>0.05,两组间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C组62例,C1组与C2组比较,C1组的治愈率高于C2组,两组问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D组30例,D1组与D2组比较,D1组的治愈率高于D2组,两组间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超监测更年期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有益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朱国平;苏耘;张志华;区倩娴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腹壁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8年~2004年收治的18例腹壁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此18例患者中,既往有痛经病史者12例,16例曾行剖宫产术,2例行子宫肌瘤核出术.此18例患者均主诉腹壁瘢痕处包块随月经周期性胀痛、增大,其中8例腹壁包块逐渐增大.此1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回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查体(体征)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娄娜;许启儒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阴道超声监测不孕症患者卵泡发育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监测不孕症患者卵泡发育在不孕症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不孕症患者,自然月经周期连续做阴道超声检查.结果:52例不孕症患者71个周期中,35个周期见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占周期总数49.3%;7个周期无卵泡发育,占周期总数9.9%;11个周期小卵泡发育,占周期总数15.5%;16个周期黄素化卵泡不破裂,占周期总数22.5%;2个周期多囊卵巢,占周期总数2.8%.结论:阴道超声可方便、准确地监测卵泡发育、排卵及黄体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对明确不孕症的病因起重要作用,是判断不孕症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作者:张霞;徐福智;邵惠娟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预先镇痛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全麻恢复期病人意识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预先镇痛是否影响术后病人意识恢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Ⅲ级行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预先镇痛组(n=20),所有病人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预先镇痛组在手术开始前使用曲马多1.5 mg/kg.两组术后入苏醒室,记录OAA/S镇静评分、VAS镇痛评分、BIS和术后寒颤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①VAS,预先镇痛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OAA/S评分和BIS,在5 min和10 min两个时间点,预先镇痛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寒颤和躁动的发生率,预先镇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预先镇痛能够使患者的意识恢复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但不会造成苏醒延迟.

    作者:张毅;刘凌云;张咸伟;田玉科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腹腔镜在盆腔粘连致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附30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不孕的效果及盆腔粘连程度等对术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收集经腹腔镜检查诊治的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不孕的病例304例,根据术中所见将盆腔粘连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随访术后妊娠情况并探讨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到172例患者中术后妊娠64例,妊娠率为37.21%(64/172),异位妊娠率3.49%(6/172),妊娠流产率15.63%(10/64),校正妊娠率为27.91%(48/172).盆腔轻度粘连者术后妊娠率为50.00%(14/28),明显高于中度病变者(41.82%,46/110)和重度病变者(11.76%,4/34).不孕时间在≤2年的患者术后妊娠率为61.11%(22/36),明显高于不孕时间在3年以上的患者(34.34%,42/122).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不孕的术后妊娠率受盆腔粘连程度及不孕时间等的影响.

    作者:宿仕萍;章汉旺;靳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国产皮下埋植避孕剂在北方农村育龄妇女中使用的有效性及可接受性评价

    皮下埋植避孕法是一种新型节育技术,具有高效、长效、简便、可逆等特点.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河北和山东两省21个分中心,受试者均来自农村育龄妇女.为获得两种国产皮埋剂在农村妇女中使用的避孕效果、副反应发生率、耐受程度及可接受性的技术指标,为国产皮埋剂在广大农村推广使用提供依据,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同时分析了农村妇女月经异常主诉率的危险因素,为皮埋剂的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王虹;张玉英;戚丽娟;龚泉;吴明辉;韩丽晖;范慧民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使用活性元宫药铜220型IUD 18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推广新型宫内节育器(IUD),减少副反应,保障育龄妇女身心健康.方法:对2003年1~12月在青山湖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3个乡镇为180例放置活性元宫药铜220型IUD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1年内180例中除有1例因其他非医疗原因取出外,其余无一例带环受孕、脱落、因症取出,无一例失效.结论:活性元宫药铜220型IUD节育效应强、副反应少、续用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IUD.

    作者:王筠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小儿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IgA肾病(IgAN)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84~2005年6月经皮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小儿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IgAN临床以单纯血尿常见(36.8%),其次是血尿伴蛋白尿(31.6%);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以肾病综合征重,其次是血尿伴蛋白尿,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A+IgG+IgM型多见,单纯血尿、血尿伴蛋白尿以IgA+IgG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结论:小儿IgAN的临床及病理分级与治疗及其预后有关,只有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才能更好地认识小儿IgAN,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客观的评估预后.

    作者:刘树军;张玉红;张金兰;卢雪红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