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应芳;毛永霞
医疗不良事件已成为世界性问题<'[1]>,严重威胁着患者安全,护理不良事件占医疗不良事件的40%<'[2]>.根据美国医学会调查结果显示<'[3]>,向更加安全医疗体系转变的大挑战是改变医院患者的安全文化.员工在发现系统的安全隐患及自己或别人出现了失误之后,采取主动报告还是隐瞒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医院安全文化水平.
作者:刘玉娥;张平;邓爱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对36例呃逆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的过程.主要包括以虚实为纲,统括六种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饮食、起居、情志、用药护理及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药物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36例呃逆患者经过1~4d治疗护理后,症状消失并无复发.认为辨证施护及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呃逆效果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荣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82例胸部外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包括积极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健康指导.认为正确的急救与精心的护理,能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早日获得康复.
作者:唐治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215例在显微镜下行颅内肿瘤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强调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的充分准备,手术中人员合理的配备,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熟练准备的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安置体位、熟练传递器械、确保物品齐全、性能良好,注意对术者的心理调节.
作者:巨会萍;景会琴;强渭琴;李小娟;赵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重度烧伤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80例重度烧伤伴便秘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番泻叶,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腹部按摩、指导定时排便锻炼及饮食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疗效及大便通畅后腹痛、腹泻情况.结果 干预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便秘现象.
作者:罗小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宫颈癌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促进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促进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促进.于术前、术后6个月接受WHO-QOL-100量表调查,从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及宗教6大领域评价其生活质量.用满意度标尺法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总体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促进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及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术前,p<0.01.对照组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宗教领域评分高于术前,而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得分均下降,p<0.01.除外宗教领域,术后6个月促进组其余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促进组偏向生活质量高的优势是对照组的2.26倍(95%CI:1.04-5.51).结论 对宫颈癌患者给予系统的健康促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田丽;赵艳;秦保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重症监护病房中气管切开术的病人很多.术后堵管以往多采用胶布和纱块,笔者采用气管插管的接头封堵管口,效果良好.
作者:唐红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传统胃管固定方法与新的固定方法(绷带挂耳法)差异,选择既牢固又简单易行的方法,减少病人意外脱管率,解除病人留置胃管带来的心理负担,消除胶布对固定胃管处皮肤的刺激,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护士工作量和病人痛苦.方法 分析比较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对照组,60例)与新固定方法(实验组,60例)的意外脱管率、固定胃管处皮肤受损情况、病人担心脱管的心理负担及拔管时间.结果 意外脱管率、固定胃管处皮肤受损发生率、病人的心理负担状况2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新的固定方法固定牢固、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可以推广.
作者:徐盛年;秦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先兆流产患者焦虑情绪的效果,为临床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临床试验对照设计,将入住本院200例初次怀孕的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包括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音乐治疗,对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住院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住院第7d和第14d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先兆流产后恢复率、生活质量及继续妊娠率.
作者:冯雪兰;黄凤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在护理工作中,输液换液是常见的操作,也是容易出差错的操作.传统方法为患者输液换瓶是将输液标签与患者床边输液卡的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校对,而输液标签通常是手工书写或者用输液不干胶打印,字迹偏小,核对不认真就会造成护理差错.
作者:郭雅惠;张文娇;杨艺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90d后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 本组发生皮疹10例(33.33%),腹泻9例(30%),胃肠道反应5例(16.67%),肝功能异常4例(13.33%),间质性肺炎2例(6.67%).用药期间加强皮肤、口腔、胃肠道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肝功能、呼吸功能,可提高疗效.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至关重要,有助于保证用药安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患者舒适度,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袁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来本院就治并进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干预组6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重点做好特定的心理护理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媛媛;孔梅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猝死的影响.方法 选取社区老年人10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急救知识讲座,行为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老年人2年内猝死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的老年人由于改变生活方式,懂得急救知识,病情危急时获得及时抢救,猝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时照组(p<0.05).结论 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人的猝死率.
作者:颜向红;唐小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医院妇产科震后24h内的护理管理方法及经验.主要包括根据震后医院和科室现状,快速有效地对母婴及家属进行安全转运和安置,进行病区重建,转换病区功能,满足日常诊疗和伤员救治.认为震后24h内,在通讯完全中断、情况未明的处境中,任何预案都有其局限性,科学的护理管理,团结的工作作风,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妇婴安全,满足了震后重灾区医院服务功能扩展和伤员救治的需要.
作者:何琳;张远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结合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KOA患者120例153膝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76膝,采用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玻璃酸钠;观察组60例77膝,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并行肌力训练.对治疗前后2组膝关节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薰蒸结合肌力训练是提高KOA患者关节灵活性,减轻症状,促使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永红;赵国花;黄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对8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包括发病初期、相对稳定期、恢复期护理及出院指导,认为在患者住院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可以使其解决各期不同的心理问题,有效调动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叶小红;陈伟琼;欧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为了使护理人员收入分配更趋合理,护理部参与对本院护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依据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项目进行综合考核.结果 显示,此种考核方法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得到提升,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作者:李爱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临床上常有肠胀气的患者需要给予肛门排气,而传统使用水封瓶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连接不密容易漏气、且不易固定、是否有气体排出不便于观察等缺点.针对这种情况,选择使用一次性薄膜保鲜袋(简称薄膜袋)与肛管连接,临床应用效果很好.
作者:侯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康复锻炼技术.包括:心理护理、一般护理、指导有效排痰、技能训练、健康指导等.认为对COPD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及康复锻炼是必要的、十分有效的.
作者:刘晚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总结了38例快速性房颤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的疗效和护理措施,包括转复成功率、不良反应、给药前的心理护理及准备、给药中的监测及用药后的护理.认为对快速性房颤患者,伊布利特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之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卫萍;裘文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