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用椎弓根钉-棒框架治疗生长期特发性脊柱侧弯32例报道

高吉昌;贾全章;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

关键词:脊柱侧弯, 外科手术, 可延长内固技术, 椎弓根钉, 三维矫治
摘要:目的:研究自行设计滑动椎弓根钉棒梯形框架结构,矫治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对23例特发性的柔软脊柱侧弯畸形患者,采用本方法治疗,对照术前、术后的脊柱Cobb角并统计矫正率.结果:23例经随访平均13个月,术前平均角度56.73.,平均矫正度数50.14.,矫正率88.38%.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滑动椎弓根钉棒梯形框架结构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在达到三维矫治、恢复脊柱生理弧度的同时,不需植骨,不限制脊柱的生长,不导致椎管狭窄,使生长发育期的脊柱侧弯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改进手术适应证,提高矫正率上有重要意义.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ICD植入治疗长QT综合征伴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

    1 典型病例患者,女,63岁,因反复晕厥10年于2002年2月7日入院.入院前1周内晕厥3次,发作与劳累或情绪激动有关.无耳聋,无猝死家族史,亲属中无类似心电图改变者.查体:血压150/80mmHg.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频发短阵室速,QT间期480ms.晕厥发作时心电监测示RonT引发的尖端扭转型室速.血K3.3mmool/L,Na144mmol/L,Cl 105mmol/L.动脉血气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冠脉造影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诊断:长QT综合征(LQTs),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作者:苗志林;华伟;韩雅玲;臧红云;马颖艳;刘莹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蜂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蜂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本试验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性别及年龄进行均衡分配.本试验采用复合用药对照法,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护肝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两组基础护肝药物完全相同),治疗组加用日本产蜂胶,对照组加安慰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6%和总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相比(46.4%和60.7%)具有极明显差别(P<0.01).结论:蜂胶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吕淑兰;李晓光;岳蓓;李明荣;王晓燕;王志宏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微振动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微振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从髂骨骨松质中分离培养人成骨细胞,并给予细胞0.5Hz和5Hz的微振动,MTT方法和对硝基苯酚法观察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且利用流式细胞仪观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0.5Hz的振动可使细胞增殖MTTOD值从0.278(±0.004)增加到0.312(±0.007,P<0.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从(215.23±8.39)u/mg增加到(276.34±9.23)u/mg(P=0.035),S期的细胞从12.98%增加到14.23%,增殖指数从27.51增加到31.69.5Hz的频率使细胞增殖MTTOD值从0.278(±0.004)下降到0.261(±0.003,P=0.001),ALP活性从(215.23±8.39)u/mg下降到(193.34±6.62)u/mg(P=0.025),S期细胞改变不明显(12.98%vs12.18%)而G2-M的细胞从14.53%下降到8.09%,从而使其增殖指数下降到20.27.结论:本实验从细胞学水平证明,0.5Hz和5Hz的微振动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正反不同的作用,0.5Hz的微振动对骨折愈合有利.

    作者:江建明;景宗森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不典型冠心病的鉴别诊断-附3例报道

    冠心病有时心肌缺血可不伴有胸痛,而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咽喉痛、颈痛、上腹痛、恶心、呕吐等.心肌梗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但亦有无痛型,本文报道3例症状不典型的冠心病.

    作者:蒋光芬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采用椎弓根钉-棒框架治疗生长期特发性脊柱侧弯32例报道

    目的:研究自行设计滑动椎弓根钉棒梯形框架结构,矫治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对23例特发性的柔软脊柱侧弯畸形患者,采用本方法治疗,对照术前、术后的脊柱Cobb角并统计矫正率.结果:23例经随访平均13个月,术前平均角度56.73.,平均矫正度数50.14.,矫正率88.38%.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滑动椎弓根钉棒梯形框架结构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在达到三维矫治、恢复脊柱生理弧度的同时,不需植骨,不限制脊柱的生长,不导致椎管狭窄,使生长发育期的脊柱侧弯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改进手术适应证,提高矫正率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吉昌;贾全章;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澄海市2001年度应征男青年健康情况调查

    为了解新一代的男青年体格健康情况,对澄海市2001年度应征1524名男青年的体格健康检查,不采用既往淘汰方式的征员,而采用普查方式征员,现把体格健康调查情况报告如下,并对一些相关问题给予讨论.

    作者:黄国安;陈建正;郑哲成;林欣润;林伟雄;蔡乐平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240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1].现临床多采用催产素或麦角新碱以增强予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必须注射给药,为寻找一种简单高效防治产后出血的方法,我院抽取124例足月妊娠产妇在第三产程早期口服米索前列醇,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常姝德;曲晓燕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在出血热肾衰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护理

    本透析中心自1999年1月-2002年1月,在给20例出血热肾衰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中使用低分了肝素钙(LMWHC)防凝,共透析160例次,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对冠心病QTc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对冠心病患者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57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者,术前1周内行运动心电图试验,分别测量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和术后的QTcd.结果: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组术后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运动心电图试验阴性组术后较术前有所缩短,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能使冠心病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的患者QTcd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阴性组有所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经皮冠状运动成形术对无运动缺血的冠心病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乔鲁军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高血压与肾脏病的病因关系及防治对策

    高血压患者中由肾脏病引起者约占10%左右,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因肾脏病引起者占第一位,在肾病终末期80-90%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其中肾小球肾炎患者继发高血压占23-61%[1],国内报道[2]30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03例有高血压,占33.3%,这些数字说明肾脏病与高血压病的紧密关系.晚近报道我国有高血压病人约9000万,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亦逐年增加.本文就肾脏病与高血压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作者:阎登亮;王群元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消化性溃疡451例分析

    我院自1996年4月-2001年4月共做胃镜检查3800例,检出消化性溃疡451例,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范迎新;黄春玲;马桂芝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程序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Head)简称ANFH,是指由于不同的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而造成股骨头的有活力成分(包括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死亡和死骨形成,而引起一系列异常表现的疾病,属于骨坏死疾病范围.过去亦称无菌性坏死(Aceptic Necrosis).中医称骨蚀症.治疗目的多数学者认为:①防止股骨头软骨下骨塌陷;②停止或减缓关节变性过程[1].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疗法不外两个方面:①是探索保存股骨头的疗法,使病变逆转或停止发展、恢复髋功能.②是头颈切除行全髋置换术.治疗原则应强调早期诊治、病因治疗、分期治疗和综合治疗[2].按以上治疗原则,我院1992年2月-2002年2月按入院时股骨头坏死病变所处病理分期和病因对289例ANFH进行程序化治疗,其中201例得到完整随访,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贾全章;高吉昌;陈庆贺;张承敏;李喜东;王岩;迟志永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心脏事件,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SD),预后差,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我们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治疗UAP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举平;杨敏清;李大鹏;程树亮;刘永平;李冰;季忠军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眼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及施教

    我们针对250例眼科住院病人的心理动态,分析研究了眼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的需求特点,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实施不同教育对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杨文瑶;陈惠燕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输液过程中莫菲氏管以下管内气体快速排出法

    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刺激性小,避免交叉感染等优点.而临床输液过程中时常发生未及时加液体或莫菲氏滴管倒置等情况,导致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内进入大量空气.临床常用振动输液管的方法排出气体,这样做费时、一次性成功率低、容易有小的附壁气泡残留;而取下过滤器处接头排气投影浪费药液,又增加污染的机会,针头易同血甚至凝固、堵塞,加重病人的紧张心理.

    作者:钟燕;管迅;尹丽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 Chohngiopancreatography简称MRCP)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MR影像技术,是MR水成像的一部分,目前MRCP对临床疾病诊断的文章在国内外均有报道[1,3]我科98年以来,共检查45例MRCP病人,现将我们的诊断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郑春雨;钟群;马明;李铭山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硫酸镁、氨茶碱联合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63例

    笔者过去在临床实践中联合应用硫酸镁、氨茶碱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6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范俊杰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同种异体犬颈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内衬小口径涤纶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分离、培养、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血管彩超、动脉造影检查等技术,以同体对侧作为对照组,研究犬同种异体颈动脉内皮细胞内衬小口径涤纶人工血管对通畅率的改善.实验结果提示:同种异体颈动脉内皮细胞内衬早期可减少小口径涤纶人工血管的血栓形成,晚期可减少人工血管内膜增生.内衬内皮细胞组人工血管的通畅率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通畅率(25%).内衬组人工血管在移植后2周和8周的血管腔面无血栓面积为91%和87%,而同期对照组的无血栓面积为44%和28%,差异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种植组腔面具有更多内皮细胞形态和组化特征的细胞.距吻合口3cm处种植组人1工血管证实有内皮细胞存在.以高密度内皮细胞种植,体外培养4天可形成内皮细胞层,移植于活体后,可改善小口径涤纶人工血管的通畅率.

    作者:王忱;段志泉;何三光;张宝良;张平;陈刚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多卵巢癌病人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关系的探讨

    目的:评价两种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β(TGF-α、TGF-β1)在卵巢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及酶联法(ELISA)测定了10例正常妇女,22例卵巢良性肿瘤病人和30例卵巢上皮性癌病人术前、术后血清TGF-α、TGF-β1和CA-125的值.结果:绝大多数正常妇女和卵巢良性肿瘤病人的血清TGF-α、TGF-β1、CA-125水平明显低于卵巢癌病人:卵巢癌病人术后30天血清TGF-αβ,、CA-125降低,TGF-β1升高,各型及各期间无差异;TGF-α在卵巢癌病人血清中的异常检出率为65%,TGF-β1为75%,CA-125为80%,三者总的异常检出率为95%.结论:TGF-α、TGF-β1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TGF-α、TGF-β1和CA-125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提高总的异常检出率具有价值.

    作者:姜允飞;张焱 刊期: 2002年第16期

  • 乳癌术后皮瓣血运障碍的原因及防治原则

    随着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乳癌术后皮瓣血运障碍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本文分析了23例乳癌根治术后,(Halsted乳癌根治切除术)发生皮瓣血运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原则.

    作者:郇金亮;邢丽 刊期: 2002年第16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