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盆草冲剂的制备及疗效观察

温云贵;李鸿滨

关键词: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利用当地野生垂盆草研制成垂盆草冲剂,对75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组75例,现报道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雾化吸入加拍背吸痰辅助治疗喘憋性肺炎4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一种辅助治疗方法缩短病程,减轻患儿喘憋症状.方法:在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加拍背吸痰.

    作者:孟连花;朱瑞芳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2例3次髂内动脉瘤破裂手术的麻醉处理

    1病例报告例1,患者,女,21岁,学生,住院号 459289,2003年3月30日入院,29日晚20:00,腹痛加剧,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外院B超检查,左肾盂宽10mm,疑泌尿系结石,行解痉治疗,无好转.

    作者:顾乐妹;房波;陶星;张滨;张月凤;李树人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七叶皂甙钠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迄今为止,仍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应用于临床[1].

    作者:冯亚高;王坚;汪功久;孙辉生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铁蛋白测定在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DS及其亚型、巨幼贫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itB12)、血清铁(血清Fe)、铁蛋白(Fer)的含量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叶酸、VitB12,Fer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血清铁检测采用α',α-'双吡啶比色法.结果:MDS患者血清中叶酸,VitB12,Fer的浓度明显高于MA患者组(p<0.0),血清Fe则低于MA患者血清(p<0.01)在MDS各亚型中血清叶酸、VitB12浓度与疾病发展显著相关(p<0.01).结论:血清中叶酸、VitB12 Fe、Fer的浓度检测可作为MDS与MA的鉴别诊断指标,并可作为MDS病情发展的监测方法.

    作者:姚晨;叶亚军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微创血管内支架隔绝术1例报告

    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胸背部疼痛半年.体检仅血压较高为22/16kPa,空腹血糖7.8mmol/L.二维心动超声图和多普勒检查提示降主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形成,升主动脉造影显示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许锁春;王海晨;李明;师桃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血液锌原卟啉(ZPP)荧光测定技术在铅中毒筛检中的应用

    70年代末国外研制出血液锌原卟啉(ZPP)荧光测定技术并应用于普查缺铁性贫血和筛选铅中毒,该技术的优越性已被公认.本文应用该技术对某电子厂的手工焊锡工人进行了ZPP值的测定,以了解手工焊锡作业的铅危害情况.

    作者:吴子俊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人约为14万,年死亡率为20.4/10万,约占全世界肝癌发病数及死亡数的50%,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后已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1].在众多的疗法中,综合治疗已被广泛认可.中医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稳定瘤体生长、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等作用,而中医药作用途径及机理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此对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叶丽红;吴勉华;周仲瑛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重症肺心病并发低渗性脑病56例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85年9月-2002年9月我院诊治180例重症肺心病,其中并发低渗性脑病患者56例,占31.1%,男41例,女15例,年龄62-79岁,并发低渗性脑病者多为危重病例,其基础疾病为:慢支肺气肿29例,支气管哮喘16例,支气管扩张5例,胸廓畸形胸膜炎4例,肺结核2例,56例患者在入院前均有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利尿剂的病史,或有输入低渗液或5%葡萄糖液之病史.

    作者:谢中华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阿拉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对育龄女可影响生育,其发病率在不孕妇女中可占25%-50%,治疗多采用假孕疗法,激素等,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且停药后痛经症状会重新出现.本文采用促性腺释放激素类药物-阿拉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永熙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经纤支镜直视下注射无水乙醇治疗气道再狭窄2例报告

    1病例介绍例1,女,56岁,因吞咽困难2年,咳嗽、咳痰、气喘1年入院.缘于2年前患食管癌,经放疗和化疗,病情稳定.

    作者:杨国明;孙武装;杨秀芬;穆丽娟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液氮冷冻治疗皮肤疣80例临床体会

    皮肤疣类病变(包括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是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其药物治疗效果均不够理想.液氮冷冻法是皮肤疣众多疗法中较好的一种[1],我们用液氮冷冻疗法治疗皮肤疣,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金桃;陈谨萍;罗佩宜;邝孝琼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回肠末端肿瘤盲肠腔套叠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54岁,因中下腹反复阵发性绞痛2个月入院.病程中腹痛呈阵发性发作,伴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后腹痛消失.体检:T36.8℃,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明显,右中腹可触及一6×2cm大小包块,压痛明显,质韧,活动度不大,余无阳性体征.入院肠镜检查见回盲瓣后唇上一2.0× 1.5cm肿物突向盲肠腔,其旁见一3.5×3.5×4.5cm肿物,表面结节不平,质硬,覆厚薄不均污秽苔.镜头顺回盲瓣前唇进入回肠10cm未见异常.

    作者:吕培华;丁晓群;曹楚潇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浅谈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诊疗、护理水平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不熟练,服务态度差,以致引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而发生纠纷.针对患者投诉的种类及原因分析,护理部采取相关对策,从而改善护患关系,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王玉琴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氧氟沙星的药理作用与临床作用

    氧氟沙星是国内外广泛用于临床的第三代人工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泛,血药浓度高,疗效好,用药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现将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李颖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脑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变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发展快,病情严重,短时间内可引起昏迷,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且急骤的内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鼾声呼吸、喷射状呕吐、失语、抽搐、昏迷及大小便失禁等.护理工作者必须熟悉病情观察的内容、病情变化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做到观察细致.各项记录准确,以便在一系列的记录中分析病情发展的趋势,如有特殊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张莉莎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复发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误诊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30岁,2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侧上肢皮下结节,为多发性约花生米大小,发红移动度差、质硬、触痛明显、无溃破,可自行消失,反复出现,无发热,曾于多家医院诊疗均未明确诊断,并自服中药治疗无效.3天前出现腹痛,以下腹部为著,恶心,无呕吐.发病以来呈进行性消瘦,饮食及二便正常.既往身体健康.查体:消瘦体型,双上肢近肘关节处可见皮下结节,可活动有压痛,右侧颈部可见1个皮下结节,所有结节均为花生米大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作者:王芹;王玲玲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分期治疗半岁内先天性髋脱位

    目的:探讨分期治疗半岁内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8年-2001年采用分期闭合复位治疗半岁内婴儿先天性髋脱位200例.结果:200例采用分期闭合复位治疗,总有效率为97%;有3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经观察自愈;有3例于3岁时发现复位不满意需切开复位.结论:分期闭合复位法疗效优于单纯一次治疗半岁内先天性髋脱位.

    作者:林虹;王德荣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吡哌酸滴耳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吡哌酸是临床使用疗效确切的化学合成药.给药途径及剂型主要是口服片剂,吡哌酸滴耳液仅作为一种试制新剂型应用于临床,它对绿脓杆菌和对其它抗生素或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中耳炎均有较好的疗效.对经患者耳内取菌后分离培养证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中耳炎也有明显疗效.

    作者:姚琪;郑博秀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异丙酚辅助肠镜检查中出现抽搐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60岁,因反复腹胀、腹痛5年来本院胃肠镜室行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辅助肠镜检查.既往体检心、脑、肾、肝正常,无低血糖、低血钙、癔病、癫痫等特殊病史.

    作者:吕培华;彭琳;李荆钟;张艳琴 刊期: 2003年第24期

  • 球形肺炎的CT诊断

    报告16例经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讨论本病的CT论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球形肺炎的主要CT表现:①病变双侧缘垂直于胸膜的刀切样平直边缘,病灶呈方形;②病变中央密度高,边缘密度低,病变边缘不规则,有锯齿状改变,但较模糊;③胸膜反应明显,且较广泛增厚;④病变周围血管纹理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和受牵拉表现;⑤抗炎治疗后,病变明显吸收缩小;⑥同时认为末梢支气管粘膜潴留形成痰栓是发病原因之一.

    作者:王国庆;宿洪金;杜金玉;石国顺 刊期: 2003年第24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