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李鹏;张澍田;陆星华;于中麟

关键词:雷贝拉唑, 消化性溃疡
摘要:目的:明确雷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治疗消化性溃疡上腹痛、返酸、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6月期间,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多所医院共收入903例内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病人,波利特10mg早餐前一次顿服,共6天,分别记录0、1、2、3、6天的症状缓解情况、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波利特治疗后上腹痛、返酸、上腹烧灼感等消化性溃疡症状的计分及总积分明显下降,症状的发作频率明显下降,治疗天数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有效缓解率有随时间延长而明显上升的趋势.903例受试者中共有22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程度均较轻,其中50%很可能与药物有关,均未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自行恢复.结论:波利特可较快缓解消化性溃疡的症状.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cDNA微阵列和组织微阵列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研究表明,食管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疾病,通过多基因、多阶段、多途径协同作用,使食管粘膜逐步发展到癌前病变再发展到食管癌.然而,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基因数目之多、调控关系之复杂使传统分子生物学方法显得力不从心,在食管癌的基因表达和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上,长期停留在零敲碎打的水平上,不但费时费力,事半功倍,而且实验条件的不稳定性会造成重复进行的试验结果间可参比性降低.

    作者:常英;龚均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老年皮肤瘙痒症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报告

    老年瘙痒症是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疾患之一,尤以男性为多,目前病因不清楚,尚无较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外洗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延军;窦颖;皇艳杰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更年期综合征误诊冠心病19例分析

    我院自2000年2003年共收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19例被误诊为冠心病,误诊率达63.3%,为总结经验特分析如下.

    作者:衡莉;张贵海;葛希峰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维持自身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直接原因是人们的健康生命受到威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心理应激反应是缺乏安全感所致,因为安全感是人们基本的社会需要.

    作者:司英山;马士荣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窒息新生儿血胃泌素水平变化

    新生儿窒息导致应激性胃粘膜病变国外已有报道[1,2],目前较公认的看法是严重缺氧、缺血导致消化粘膜细胞的损伤.

    作者:沈国玉;袁丽;陈萍萍;李红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经食管心房起搏终止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方法探讨

    目的:为探讨经食管心房起搏对房室结双经路所致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方法:共47例,比较超速抑制与亚速抑制二者对心动过速的终止效果采用超速抑制,亚速抑制.结果:亚速抑制19例,成功11例,占57.9%,8例未成功改用超速抑制.超速抑制36例,成功34例,占94%,2例超速抑制、亚速抑制均无效,应用猝发脉冲后终止.结论:猝发脉冲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已经肯定.超速抑制与亚速抑制二者终止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观察,超速抑制终止效果明显高于亚速抑制(P<0.05),而该种心动过速比较容易用起搏终止,缺点为不能预防复发.

    作者:王桂芳;孙洪涛;呼日乐巴特尔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关于新形势下医院档案工作的思考

    档案作为医院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在新形式下,作为医院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的档案工作,应如何去适应这些变化呢?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作者:蔡蕾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判断-无创和有创方法的评价

    目的:评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法:临床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方法两大类,前者是通过插入心导管进行的客观检验方法称为有创检查.心导管资料具有直观性、准确性,是一种较可靠的评定方法;无创方法主要包括客观描述、运动耐量试验、超声心动图、X光片、核素显像等.结论:其优点在于可重复性好、费用低、相对较安全.

    作者:梁金锐;顾复生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浅谈西药中药化

    中西医结合已发展50多年了,50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绩,西医继中国古代传统药学之后,经过漫长几百年甚至千年过程,终于与中国传统医学殊途同归,许多中医药的或西医药的临床总结经验,常常使两者走到同一条道路上.

    作者:刘国隆;张祖亮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174例蚕豆病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蚕豆病尤其是危重病例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认识,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分析174例蚕豆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该病主要累及男性(93.9%),男女之比为14. 8:1,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3岁101例(58.0%);-6岁48例(27.6).死亡率为1.1%,均为5岁以下儿童.结论:合并症多、就医晚是主要死亡原因.本文认为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输血、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和泰特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增进预后.

    作者:王付丽;徐酉华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提高普外科见习教学质量的思考

    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见习课是学生对临床医学感性认识的第一步,是医学生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

    作者:刘军;张仲良;刘秀荣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环钳斜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6例报告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式很多,但不管哪种术式,远期随访的结果并发症仍很多,术后污粪(失禁)或便秘复发可发生在34.87%左右[1].本院1986年-2002年选用北京儿童医院自制的环钳应用改良Duhamel张氏法-环钳斜吻合法治疗先天性臣结肠患儿2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中心;姜雪芳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碳酸利多卡因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体会

    临床硬膜外麻醉常用的盐酸利多卡因麻醉潜伏期较长,起效慢,难以满足急诊剖宫产手术麻醉之要求,现将我院应用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于新法剖宫产术的观察如下.

    作者:刘志如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高龄老年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13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并不少见,但高龄老年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未见报道,现将我院1993年-2003年收治的13例病人报道如下:病人年龄均超过80岁,其中男8例,女5例.患者预后极差,全部因MOF死亡.

    作者:马纪冬;王与章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优势半球顶叶病变后出现体像障碍2例报告

    体像障碍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后,但我科曾遇2例优势半球顶叶病变后出现体像障碍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小花;宫旭海;夏圣梅;李丹枫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思路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思路研究进展及其意义.方法:查阅近2年的相关文献,对主要文献从九个主要方面进行综述评价.结果:干扰Aβ平衡、应用A β高亲和剂、免疫途径、分解A β、调节AD参与酶、调节sAPP分泌、Tau策略、葡萄酒微量元素、基因治疗都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思路.结论:这些新思路可能对于AD治疗及研究开发AD治疗药物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癸荣;高登莲;殷明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突发性聋早期经颅多普勒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脑血管检测(TCD)对诊断突发性聋的意义.方法:对28例突发性聋患者早期行TCD检查.结果:28例突聋患者TCD检查结果有22例异常,其中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异常18例,颈内动脉供血下降2例,脑血管顺应性下降2例.结论:TCD检查对早期诊断突发性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莲娜;梁健新;邹苑斌;黄健男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测定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女常见疾病.近年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学的变化在该疾病的病理及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EMS患者体内的表达,我们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对42例EMS患者的血清进行EmAb的检测,并以正常妇女组和妇科良性疾病组作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长杰;张元浩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丙睾配伍药流药物终止孕10-16周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孕10-16周妊娠的特点是胎儿骨骼形成,子宫充血增大,羊水量明显增多,单纯负压吸引难以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钳刮术风险较大,易发生子宫损伤.

    作者:沈春萍;杨晓华;曹艳云 刊期: 2003年第19期

  • 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注射抗生素治疗肝脓肿18例体会

    目前肝脓肿在农村仍然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我科从1996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肝脓肿病人20例,其中18例行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注射抗生素.肝脓肿传统的手术治疗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科从1996年10月起在手术进腹腔引流,肋间直接进肝插管引流的基础上,采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注射抗生素治疗肝脓肿18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李银良 刊期: 2003年第19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