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车宁;殷琦;李可欣;孙春华

关键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 药代动力学, 人体生物等效性, 微生物法
摘要:目的研究单次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后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自身交叉的给药方案,2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被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微生物法测定血清中药物浓度,计算两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被试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行为相似,两者的AUCo-t分别为10.278±1.752 mg/(h·L)和10.745±2.114mg/(h·L),Tmax分别为1.25±0.34h和1.21±0.38h,Cmax分别为2.238±0.428mg/L和2.283±0.607,T1/2ke分别为3.27±0.40和3.11±0.38h,被抑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7±11.3%,经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者为生物等效制剂.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母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微量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比较硬膜外微量镇痛组与肌肉注射镇痛组的镇痛效果,观察两组产妇的阴道流血量,生命体征情况,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后的体重变化.结果微量泵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阴道流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两组新生儿体重在出生第3天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微量泵镇痛可达到充分镇痛,促进泌乳,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和新生的母乳喂养.

    作者:梁丽珍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脑梗死发病时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使下丘脑释放大量β-内啡肽(β-EP)引起一系列脑功能障碍,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纳络酮为非专一阿片受体拮抗剂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本文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3年8月,84例急性脑梗死应用纳络酮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帕力达;邹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常常可以出现压榨性胸闷,胸背痛或呼吸困难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上述症状可以部分或全缺,或者表现为心脏以外的症状或完全没有症状,只有靠典型的心肌酶检查及心电图改变才能作出诊断.这种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心肌梗死.因此早期观察和护理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作者:马福红;于志英;赵红霞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浅谈腹泻病治疗中粪便检查的重要性

    1临床特征在医院门诊中,腹泻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它主要是以病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形态稀薄为主要特征.一般的腹泻,排除继发于其它疾病的腹泻外,大体上可以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和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三类.对这些不同病因的腹泻,临床医生虽然可以根据病人症状表现及病史加以区别,但若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诊断,仍有赖于化验室的粪噜便常规镜检,为此在腹泻病人治疗中,粪便常规镜检具有举足轻重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美玉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唇癌的术前术后护理

    唇癌(Carcinoma.of lip)主要为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粘膜处.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粘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唇癌生长较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以后肿瘤向周围皮肤及粘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肉浸润;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颌骨.下唇癌常见颏下及颌下淋巴结转移;而上唇癌则向耳前,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并较多见.一般唇癌的转移较其它口腔癌为少见,且转移时间较迟.

    作者:于培兰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类型及误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病死率高,尤其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AMI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而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ECG)改变者仅占AMI的70%-80%,一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特别是老年人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不典型AMI更为常见,易误诊和漏诊,本文对本院近几年来收治的首发症状不典型AMI 53例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不典型AMI的早期诊断水平.

    作者:向柳平;库洪希;江汉平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静脉封闭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慢性湿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型皮疹,分布对称,易反复发作,慢性经过,瘙痒剧烈等特征,病因复杂,预防和治疗困难.1999年1月-2003年1月,我院应用静脉封闭疗法治疗慢性湿疹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立;曹丛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浅谈近亲输血

    有些人认为近亲输血安全、方便,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抢救其生命.殊不知有可能就是因为输注了近亲的血液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将会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的后果.那就是输血后移植物抗宿血病.该病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且易被误诊的病症.

    作者:刘颖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防治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往往是因为子宫切口缺血坏死、感染、裂开而发生,虽然比较少见,但其危险性大,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作者:段春梅;梁海霞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用钛轮钉建立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的血管通路40例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疗法的方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通常被称之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需做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以减少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和提高护师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得到保证透析患者透析时充足的血流量,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本院从2002年采用钛轮钉建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4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郭玲;饶毅峰;郝阿芳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病情变化迅速,数小时内出血量大于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不同程度的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自2002年10月成立重症监护病房至今共收治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38例,通过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万小超;冯宇威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关于Q-T间期研究进展

    目前医学界越来越重视Q-T间期改变,Q-T间期延长和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易致心律失常乃至心脏猝死.对其病因、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作者:王桂芳;呼日乐巴特尔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后中间综合征(IM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5例IMS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胆碱酯酶活力及病程进行分析,观察药物及呼吸机治疗的疗效和转归.结男IMS症状发生在急性中毒后24-106小时,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呼吸困难,抬头困难和近端肌无力,胆碱酯酶活力为0-20U,9例存活(60.0%),4例死亡(26.7%),2例放弃治疗(13.3%).结论当IMS患者发生呼吸困难时,必须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为了减少通气过程中的呼吸机依赖,加强营养支持,防止感染,合理机械通气.

    作者:吴青云;蒋红英;孙东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心肺复苏抢救87例临床护理体会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近十几年来,急诊医学已渐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独立科学.从事急救专业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地被要求直接参与伤病员的救治已成为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尤其在心肺复苏术中,急救护士所起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预后[2].我科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急救的过程中,随着CPR技术的不断改进,监测系统的不断完美,成功率较上世纪末期有了较大的提高.现笔者就本科护士参与实施心肺复苏及进一步脑复苏中的一些具体病例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作者:甘慧兰;周萍;陶翠花;李迎梅;王新菊;白静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新生儿亚硝酸盐中毒10例临床分析

    亚硝酸盐中毒,又称肠源性紫绀,是由于过量食入含有亚硝酸盐类的食物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症,新生儿亚硝酸盐中毒基本由母乳喂养获得,症状较乳母出现早且重.临床上报道较少,我院自1993年至今共收治10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新生儿,报告如下.

    作者:刘清;张霞;孙金凤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研究单次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后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自身交叉的给药方案,2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被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微生物法测定血清中药物浓度,计算两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被试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行为相似,两者的AUCo-t分别为10.278±1.752 mg/(h·L)和10.745±2.114mg/(h·L),Tmax分别为1.25±0.34h和1.21±0.38h,Cmax分别为2.238±0.428mg/L和2.283±0.607,T1/2ke分别为3.27±0.40和3.11±0.38h,被抑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7±11.3%,经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者为生物等效制剂.

    作者:车宁;殷琦;李可欣;孙春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2003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特征

    目的通过分析2003年全年我院病人中分离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应用MicroScan W/A-40系统鉴定细菌及药物敏感分析系统,对全年5552份标本中分离出的1385株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我院病人分离的微生物前10位的依次为念珠菌(19.7%)、铜绿假单胞菌(15.7%)、金黄色葡萄球菌(12.7%)、肺炎克雷白氏菌(12.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9%)、鲍曼氏不动杆菌(6.9%)、阴沟肠杆菌(6.8%)、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0%)、大肠埃希氏菌(2.5%)、产酸克雷氏菌(0.9%).药敏提示各分离菌株对于药物敏感率各不相同.结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耐药性问题十分严峻,应定期监测院内细菌的耐药变化,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邵湍;顾月清;李延文;李志夫;周海燕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醉酒后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观察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频繁,饮酒普遍,而过量也呈增长趋势,随之醉酒后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亦相应升高.患者病情往往严重,临床症状易被掩盖,预后差,现就我科收治过的94例总结如下.

    作者:宗爱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心衰治疗中血浆RAS系统变化规律与螺内酯干预的预后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治疗后,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活性变化规律及醛固酮逃逸程度,探讨加用螺内酯治疗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71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规治疗加螺内酯组(组1)和不加螺内酯(组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血浆PRA、AngⅡ、Ald的活性,观察治疗前后PRA、AngⅡ、Ald的变化以及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程度;以6min走路距离为客观指标,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治疗后6个月步行距离的改变,借以评价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①组1治疗一个月后血浆PRA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②两组治疗后AngⅡ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特征.组1治疗一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继续治疗6个月后AngⅡ回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组1治疗1个月与组2比较差别无显著性(139±59vs 137±58);治疗6个月与组2比较差别无显著性(147±56vs 151±55).③组1治疗1个月后血浆Ald显著下降(P<0.01),续治疗6个月后又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1个月比较(P<0.01),组1治疗6个月时Ald与组2比较(P<0.01).④组1治疗6个月时,6min步行距离与1个月时比较明显增加.(410±96vs 331±91 P<0.01)组2治疗6个月时走路距离有所增加,但与出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48±93vs 329±85P>0.05).结论①心衰患者常规ACEI等药物治疗后血浆PRA、AngⅡ的活性均有所下降,而血浆Ald则表现突出的先下降后升高的所谓醛固酮逃逸现象;②心衰的治疗中,不管加用螺内酯或不加用螺内酯均可观察到这一醛固酮逃逸现象,加用螺内酯组,醛固酮逃逸现象似乎更加明显,这可能与螺内酯阻断醛固酮受体,使血中醛固酮游离浓度升高有关.③加用螺内酯治疗6个月后6min走路距离明显增加,提示加用螺内酯组心功能改善明显,其改善预后的机制可能与螺内酯阻断醛固酮对心脏、血管的重构的影响有关.

    作者:高修仁;李树彬;曾群英;张焰;彭龙云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浅议文化建设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人人拥有卫生健康已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美好企盼,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都强烈地呼唤医院的改革与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办医理念,以全新的经营思维和理念去把握医院经营发展的的战略和方向.因此,如何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已引起现代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要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如同企业文化一样,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

    作者:张桂英;杨健 刊期: 2004年第20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